一种车顶移动帐篷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79023发布日期:2022-11-22 22:55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顶移动帐篷支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帐篷支架,特指一种车顶移动帐篷支架。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会在闲暇时带上家人小孩开车到户外进行野餐或露营等户外活动,由于车边帐篷便于携带和且易于搭建,越来越得到喜好户外活动的人们所青睐,目前市面上的户外车边帐篷通常搭建在车的一侧,这种帐篷在使用时汽车会外露在帐篷的外部,当遇到突发的降雨时,雨水落在汽车上容易溅湿帐篷中的人员,并且帐篷边缘位于车边,帐篷会不断落下囤积的雨水,当打开汽车门时雨水会从帐篷灌入车内,导致汽车无法开门,其次,这种帐篷不能为汽车遮阳,不便于使用,实用性较差。
3.例如:中国专利cn202110285460.3所公开的硬体折叠滑轨侧展车载帐篷,车载帐篷整体设置在汽车的一侧,由于车载帐篷没有覆盖汽车,当遇到下雨天时,使得雨水会从汽车与帐篷之间的缝隙滴落,此时,人们在打开车侧的车门进入汽车时,雨水不仅会打湿使用者,并且会打湿汽车的内部,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帐篷支架,特指一种车顶移动帐篷支架。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顶移动帐篷支架,包括汽车、支撑杆及帐篷布,所述汽车的顶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行李杆和第二行李杆,所述支撑杆包括主杆、旋转机构及固定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和所述固定机构分别设置于所述主杆的底部两侧,所述主杆的其中一端通过所述旋转机构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行李杆上,另一端通过所述固定机构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一行李杆或所述第二行李杆上,所述帐篷布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主杆上。
6.优选的,所述主杆设置有两端开口的中空内腔,所述主杆设置有一体成型于所述内腔中的隔板,以使所述隔板将所述内腔分隔为两个独立的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一安装腔和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分别设置有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所述第一拉杆和所述第二拉杆可相对地从所述主杆两端的开口处拉出或缩回。
7.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腔和所述第二安装腔的底部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中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拉杆和所述第二拉杆的底部设置有卡设于所述限位槽中的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在所述第一拉杆和所述第二拉杆的拉出过程中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块上以实现限位。
8.优选的,所述主杆的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拉杆和所述第二拉杆下方的松紧螺丝,通过转动所述松紧螺丝以调节所述第一拉杆和所述第二拉杆在所述主杆中的松紧度。
9.优选的,所述旋转机构包括安装架和旋转块,所述安装架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行
李杆上,所述旋转块的上侧通过螺丝与所述主杆相互固定连接,所述旋转块的下侧通过平面轴承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以使所述旋转块在所述平面轴承的作用下带动所述主杆实现同步旋转。
10.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架和固定块,所述固定架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行李杆或所述第二行李杆上,所述固定块的其中一侧固定安装于所述主杆的底部,另一侧通过锁固螺丝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架上,以使所述主杆通过固定块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架上。
11.优选的,所述主杆、所述第一拉杆及所述第二拉杆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挂孔,所述帐篷布的其中一侧设置有若干个挂扣,其余侧边上设置有若干个可拆卸的立杆,所述帐篷布的其中一侧边通过若干个所述挂扣可拆卸地挂设于若干个所述挂孔中,其余侧边通过插设于地面上的所述立杆实现支撑,以搭建起侧边透风的遮阳帐篷。
12.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一侧设置有架设于所述帐篷布内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呈三角分布的第一旋转头、第二旋转头及连接头,所述第一旋转头和第二旋转头分别安装于所述主杆的底部两端,所述第一旋转头与所述连接头之间设置有用于撑起帐篷布第一拱形杆和用于防止所述第一拱形杆伸直的第一钢丝绳,所述第二旋转头与所述连接头之间设置有用于撑起帐篷布第二拱形杆和用于防止所述第二拱形杆伸直的第二钢丝绳,所述连接头上设置有插设于地面上的伸缩杆以调节所述支撑组件的高度。
13.优选的,所述第一旋转头和所述第二旋转头均通过定位块固定安装于所述主杆的底部,所述第一旋转头和所述第二旋转头均设置有用于安装拱形杆的第一插接孔和用于挂设钢丝绳的第一挂钩,所述连接头包括衔接块、第三旋转头及第四旋转头,所述第三旋转头和所述第四旋转头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衔接块的两侧,所述第三旋转头和所述第四旋转头上均设置有安装拱形杆的第二插接孔和用于挂设钢丝绳的第二挂钩,所述衔接块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伸缩杆相配合的卡接孔。
14.优选的,所述帐篷布包括顶幕布,所述顶幕布一体成型地设置有与所述支撑杆相连接的前幕布和位于所述支撑杆相对一侧的后幕布,所述顶幕布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左幕布和右幕布,所述左幕布与所述后幕布的边缘拐角处设置有第一拉链,所述右幕布与所述后幕布的边缘拐角处设置有第二拉链,通过将所述第一拉链和所述第二拉链相互拉合,并在所述左幕布和右幕布的两侧边缘上分别安装插设于地面上的伸缩杆,以搭建起各侧边密闭的庇护帐篷。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为: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车顶移动帐篷支架,在支撑杆的两端设置旋转机构和固定机构,通过拆装支撑杆上的固定机构,使得支撑杆能够通过旋转机构在车顶上实现不同角度的旋转,以适应不同角度的帐篷搭建,且支撑杆上设置有能够调节长度的拉杆,能够配合支撑组件搭建出不同功能的户外帐篷,其次,帐篷能够将车身遮蔽,有效实现户外的防风防水功能,解决车身外露所造成的困扰,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旋转机构的结构爆炸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机构的结构爆炸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旋转头的结构爆炸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头的结构爆炸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结构剖视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23.图8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杆横向安装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9为本实用新型拉杆从横向安装的主杆中拉出的结构示意图。
25.图10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杆纵向安装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1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杆与支撑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7.图12为本实用新型搭建遮阳帐篷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28.图13为本实用新型搭建庇护帐篷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29.图14为本实用新型帐篷布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注说明:
31.1-汽车;2-支撑杆;3-帐篷布;4-第一行李杆;5-第二行李杆;6-主杆;7-旋转机构;8-固定机构;9-内腔;10-隔板;11-第一安装腔;12-第二安装腔;13-第一拉杆;14-第二拉杆;15-限位槽;16-第一限位块;17-第二限位块;18-松紧螺丝;19-安装架;20-旋转块;21-平面轴承;22-固定架;23-固定块;24-挂孔;25-挂扣;26-立杆;27-支撑组件;28-第一旋转头;29-第二旋转头;30-连接头;31-第一拱形杆;32-第一钢丝绳;33-第二拱形杆;34-第二钢丝绳;35-伸缩杆;36-第一插接孔;37-第一挂钩;38-衔接块;39-第三旋转头;40-第四旋转头;41-第二插接孔;42-第二挂钩;43-顶幕布;44-前幕布;45-后幕布;46-左幕布;47-右幕布;48-第一拉链;49-第二拉链;50-把手;51-锁固螺丝;53-风绳;54-地钉;55-定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32.在以下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针对正在被描述的附图所示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33.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34.如图1-14所示,一种车顶移动帐篷支架,包括汽车1、支撑杆2及帐篷布3,所述汽车1的顶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行李杆4和第二行李杆5,所述支撑杆2包括主杆6、旋转机构7及固定机构8,所述旋转机构7和所述固定机构8分别设置于所述主杆6的底部两侧,所述主杆6的其中一端通过所述旋转机构7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行李杆4上,另一端通过所述固定机构8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一行李杆4或所述第二行李杆5上,所述帐篷布3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主杆6上。
35.优选的,所述主杆6设置有两端开口的中空内腔9,所述主杆6设置有一体成型于所述内腔9中的隔板10,以使所述隔板10将所述内腔9分隔为两个独立的第一安装腔11和第二安装腔12,所述第一安装腔11和所述第二安装腔12内分别设置有第一拉杆13和第二拉杆14,所述第一拉杆13和所述第二拉杆14可相对地从所述主杆6两端的开口处拉出或缩回,所述第一拉杆13和所述第二拉杆14的端部均设置有用于将其拉出会退回的把手50。
36.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腔11和所述第二安装腔12的底部设置有限位槽15,所述限
位槽15中设置有第一限位块16,所述第一拉杆13和所述第二拉杆14的底部设置有卡设于所述限位槽15中的第二限位块17,所述第二限位块17在所述第一拉杆13和所述第二拉杆14的拉出过程中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块16上以实现限位。
37.优选的,所述主杆6的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拉杆13和所述第二拉杆14下方的松紧螺丝18,通过转动所述松紧螺丝18以调节所述第一拉杆13和所述第二拉杆14在所述主杆中的松紧度,而实现固定,防止滑动。
38.优选的,所述旋转机构7包括安装架19和旋转块20,所述安装架19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行李杆4上,所述旋转块20的上侧通过螺丝与所述主杆6的底部相互固定连接,所述旋转块20的下侧通过平面轴承21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架19上,以使所述旋转块20在所述平面轴承21的作用下带动所述主杆6实现同步旋转。
39.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8包括固定架22和固定块23,所述固定架22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行李杆4或所述第二行李杆5上,所述固定块23的其中一侧固定安装于所述主杆6的底部,另一侧通过锁固螺丝51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架22上,以使所述主杆6通过固定块23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架22上。
40.优选的,所述主杆6、所述第一拉杆13及所述第二拉杆14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挂孔24,所述帐篷布3的其中一侧设置有若干个挂扣25,其余侧边上设置有若干个可拆卸的立杆26,所述立杆26可为固定长度的杆体或可调节高度的伸缩调节杆,所述帐篷布3的其中一侧边通过若干个所述挂扣25可拆卸地挂设于若干个所述挂孔24中,其余侧边通过插设于地面上的所述立杆26实现支撑,以搭建起侧边透风的遮阳帐篷。
41.优选的,所述支撑杆2的一侧设置有架设于所述帐篷布3内的支撑组件27,所述支撑组件27包括呈三角分布的第一旋转头28、第二旋转头29及连接头30,所述第一旋转头28和第二旋转头29分别安装于所述主杆6的底部两端,所述第一旋转头28与所述连接头30之间设置有用于撑起帐篷布3第一拱形杆31和用于防止所述第一拱形杆31伸直的第一钢丝绳32,所述第二旋转头29与所述连接头30之间设置有用于撑起帐篷布3第二拱形杆33和用于防止所述第二拱形杆33伸直的第二钢丝绳34,所述连接头30上设置有插设于地面上的伸缩杆35以调节所述支撑组件27的高度。
42.优选的,所述第一旋转头28和所述第二旋转头29均通过定位块55固定安装于所述主杆6的底部,所述第一旋转头28和所述第二旋转头29均设置有用于安装拱形杆的第一插接孔36和用于挂设钢丝绳的第一挂钩37,所述连接头30包括衔接块38、第三旋转头39及第四旋转头40,所述第三旋转头39和所述第四旋转头40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衔接块38的两侧,所述第三旋转头39和所述第四旋转头40上均设置有安装拱形杆的第二插接孔41和用于挂设钢丝绳的第二挂钩42,所述衔接块38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伸缩杆35相配合的卡接孔。
43.优选的,所述帐篷布3包括顶幕布43,所述顶幕布43一体成型地设置有与所述支撑杆2相连接的前幕布44和位于所述支撑杆2相对一侧的后幕布45,所述顶幕布4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左幕布46和右幕布47,所述左幕布46与所述后幕布45的边缘拐角处设置有第一拉链48,所述右幕布47与所述后幕布45的边缘拐角处设置有第二拉链49,通过将所述第一拉链48和所述第二拉链49相互拉合,并在所述左幕布46和右幕布47的两侧边缘上分别安装插设于地面上的伸缩杆35,以搭建起各侧边密闭的庇护帐篷。
44.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1移动帐篷支架,包括汽车1、支撑杆2及帐篷布3,其中,汽车1的顶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行李杆4和第二行李杆5,以图8所示的方向为基准,位于汽车1顶部右侧的杆体作为该第一行李杆4,位于汽车1顶部左侧的杆体作为该第二行李杆5,第一行李杆4和第二行李杆5平行设置,支撑杆2包括主杆6、旋转机构7和固定机构8,旋转机构7和固定机构8分别安装在主杆6底部的两侧,主杆6的其中一端通过旋转机构7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行李杆4上,另一端则通过固定机构8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一行李杆4或第二行李杆5上,在实际使用时,具有旋转机构7的主杆6一端亦可安装在第二行李杆5上,本实施方式仅详细阐述具有旋转机构7的主杆6一端安装在第一行李杆4上的使用状态,当主杆6通过固定机构8固定安装在第一行李杆4上时,支撑杆2如图10所示纵向设置于第一行李杆4的上方,当主杆6通过固定机构8固定安装在第二行李杆5上时,支撑杆2如图8所示横向设置于所述第一行李杆4和第二行李杆5的上方。
45.进一步地,旋转机构7包括安装架19和旋转块20,安装架19为一个能够调节中心孔径大小的套环,该安装架19固定套设于第一行李杆4的前端,旋转块20的上侧通过螺丝与主杆6相互固定,以使旋转块20固定安装于主杆6的底部,旋转块20的下侧通过平面轴承21连同主杆6一并安装于安装架19上。
46.进一步地,固定机构8包括固定架22和固定块23,固定架22亦为一个能够调节中心孔径大小的套环,固定架22最优但不限定地设置为两个,其中一个固定架22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一行李杆4的末端,另一个固定架22固定套设于第二行李杆5的前端,固定块23的其中一侧固定安装于主杆6的底部,另一侧通过锁固螺丝51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一行李杆或第二行李杆的固定架22上。
47.进一步地,当需要在汽车1顶部对支撑杆2进行旋转转向时,先将固定块23上的锁固螺丝51从固定架22上松开,摆动支撑杆2,使支撑杆2能够在平面轴承21的作用下与旋转块20实现同步的旋转运动,当支撑杆2旋转至实际需要使用的位置后,再通过锁固螺丝51将固定块23固定在相应的固定架22上,以对旋转调节后的支撑杆2进行固定。
48.进一步地,主杆6设置有两端开口的中空内腔9,在该内腔9中设置有将其分隔为两个相互独立安装腔的隔板10,两个安装腔分别为第一安装腔11和第二安装腔12,在第一安装腔11中设置有第一拉杆13,在第二安装腔12中设置有第二拉杆14,第一拉杆13和第二拉杆14可在相对的方向上从主杆6的两端开口处拉出或推回,同时,在第一安装腔11和第二安装腔12的底部均设置有限位槽15,在限位槽15内均设置有第一限位块16,该第一限位块16位于两拉杆从主杆6内伸出的出口处,第一拉杆13和第二拉杆14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二限位块17,使第一拉杆13和第二拉杆14从主体中拉出至最大行程时,使第一限位块16沿着限位槽15滑动,并与第二限位块17相互抵接,实现第一拉杆13和第二拉杆14在伸出过程中的限位。
49.所述第一安装腔11和所述第二安装腔12的底部设置有限位槽15,所述限位槽15中设置有第一限位块16,所述第一拉杆13和所述第二拉杆14的底部设置有卡设于所述限位槽15中的第二限位块17,所述第二限位块17在所述第一拉杆13和所述第二拉杆14的拉出过程中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块16上以实现限位,同时,在第一拉杆13和第二拉杆14的底部均设置有位于第一限位块16一侧的松紧螺丝18。
50.当支撑杆2的初始安装状态为图8所示时,先将支撑杆2从第二行李杆5的固定机构
8上进行拆卸,旋转该固定机构8上的锁固螺丝51,使得固定块23和主杆6在第二行李杆5上的固定架22处松脱,然后旋转主杆6,使主杆6通过平面轴承21的作用下与旋转块20进行同步的旋转运动,最优但不限定地将主杆6旋转90
°
,使主杆6转动至与第一行李杆4相平行,然后再在固定块23上拧上锁固螺丝51,将主杆6和固定块23固定在第一行李杆4处的固定架22上,完成支撑杆2完成如图10所示的位置锁定。
51.进一步地,在支撑杆2上安装支撑组件27,在主杆6的底部两侧分别安装上第一旋转头28和第二旋转头29,并在汽车1的左侧设置连接头30,该连接头30设置有伸缩杆35,伸缩杆35通过底部的插针插设于地面上以实现对连接头30的固定,在第一旋转头28与连接头30之间安装第一拱形杆31,并在第二旋转头29与连接头30之间安装第二拱形杆33,具体地,第一拱形杆31的其中一端插设于第一旋转头28中的第一插接孔36中,另一端插设于第三旋转头39的第二插接孔41中,第二拱形杆33的其中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二旋转头29中的第一插接孔36中,另一端插设于第四旋转头40的第二插接孔41中,同时,在第一拱形杆31的下方将第一钢丝绳32的两端分别挂设在第一旋转头28的第一挂钩37和第三旋转头39的第二挂钩42上,在第二拱形杆33的下方将第二钢丝绳34的两端分别挂设在第二旋转头29的第一挂钩37和第四旋转头40的第二挂钩42上,从而将支撑组件27安装在支撑杆2上。
52.进一步地,旋转主杆6底部的松紧螺丝18,使第一拉杆13和第二拉杆14在主杆6内处于松动状态,并将第一拉杆13和第二拉杆14以相对的方向从主杆6中拉出至所需长度后,反向转动松紧螺丝18,以通过松紧螺丝18将第一拉杆13和第二拉杆14顶紧在主杆6中,防止使用时第一拉杆13和第二拉杆14松动导致长度变化。
53.进一步地,当第一拉杆13和第二拉杆14拉出后,将帐篷布3的顶幕布43盖设于搭建好的支撑组件27上,再将帐篷布3的前幕布44通过挂扣25依次挂设于主杆6、第一拉杆13及第二拉杆14的挂孔24上,实现帐篷布3于支撑杆2之间的组装,其次,在帐篷布3中的左幕布46、右幕布47及后幕布45边缘处分别安装上立杆26,通过立杆26底部的插针插设于地面上,立杆26上均设置有通过地钉54插设于地面上的第一风绳53,同时,在左幕布46、后幕布45及右幕布47的个顶角处均设置有通过地钉54插设于地面上的第二风绳53,从而完成如图12所示的各侧边均可透风的遮阳帐篷的搭建。
54.进一步地,当需要搭建庇护帐篷时,依照前述方式将支撑杆2调整至合适位置后,同样将帐篷布3的前幕布44通过挂扣25依次挂设于主杆6、第一拉杆13及第二拉杆14的挂孔24上,然后,将左幕布46与后幕布45的拐角处之间所设置的拉链、以及右幕布47与后幕布45的拐角处之间所设置的拉链同时拉合,使帐篷布3形成封闭式帐篷方舱,随后,在帐篷方舱左幕布46、后幕布45及右幕布47的垂直边缘上分别安装上伸缩杆35,在左幕布、右幕布及后幕布的底部端角位上均设置有d字扣,伸缩杆35通过底部的插针穿过该d字扣后插设于地面上,在合适的位置打入地钉,将风绳的一端系于地钉上,另一端系于伸缩杆35顶端,收紧风绳,从而将帐篷方舱撑起,最后,掀起前幕布44,并将前幕布44上的挂扣25分别挂设于主杆6、第一拉杆13及第二拉杆14的挂孔24上,以实现帐篷与支撑杆2之间的组装,从而完成如图13所示的庇护帐篷的搭建。
5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方案的启迪下,可以做出一些变形与修改,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
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