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结构设计墙柱脚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27124发布日期:2022-12-21 00:04阅读: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结构设计墙柱脚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建筑结构设计墙柱脚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2.墙柱是承受平行于墙体方向荷载的竖向构件,在建筑结构的连接中,需要将墙柱脚与基础进行连接,能够将墙柱受到的轴力、弯矩和剪力传递给基础,使墙柱的位置能够牢固的固定。
3.现有的墙柱脚连接装置在进行安装时,需要先在基础上开挖出预埋坑,接着将底座固定在预埋坑的内部,再将连接件进行调平,然后向预埋坑的内部浇灌混凝土,现有的墙柱脚连接装置不便于对连接件进行调平,增加了该装置的使用难度;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建筑结构设计墙柱脚连接装置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建筑结构设计墙柱脚连接装置。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结构设计墙柱脚连接装置,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柱脚,所述柱脚与所述连接件之间设置有固定组件,所述连接件的底面开设有螺孔,所述螺孔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钉,所述连接件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内部固定镶嵌有一组螺筒,每个所述螺筒的内部均螺纹连接有螺杆,每个所述螺杆的底端均开设有圆角,每个所述螺杆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转盘。
6.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方型框,所述方型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一组方型环。
7.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方型环的内部均开设有第一注浆孔,所述安装板的内部开设有一组第二注浆孔,且所述第二注浆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注浆孔的位置相对应。
8.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一组楔形板,每个所述楔形板的外表面均与所述连接件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推板和固定板,所述推板的正面与所述连接件的背面相接触,所述推板的正面固定连接有一组插板,每个所述插板的前端均依次贯穿连接件的背面、柱脚和连接件的内壁并延伸至连接件的前方,且所述插板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柱脚均滑动连接,每个所述插板的内部均开设有卡孔。
10.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于连接件的正面,所述固定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远离固定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靠近连接件的一侧面与所述连接件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杆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一组l型卡块,且所述l型卡块的右端卡接于卡孔的内部。
11.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杆靠近连接件的一侧设有凸型槽,所述凸型槽开设于连接件的外表面,所述移动杆靠近连接件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凸型条,且所述凸型条滑动连接于凸型槽的内部。
12.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一种建筑结构设计墙柱脚连接装置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组件、柱脚、连接件、螺钉、方型框、安装板、转盘以及螺杆的配合设置,利用设置的固定组件,能够便于将柱脚与连接件进行连接固定,利用设置的螺钉,能够便于对连接件与预埋坑进行临时固定,利用设置的螺杆和转盘,就能够对安装板的四个边角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能够便于对连接件进行调平,降低了该装置的使用难度。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柱脚、连接件、l型卡块、卡孔以及插板的配合设置,利用设置的插板,能够对柱脚进行限位,利用设置的l型卡块和卡孔,能够对插板的位置进行固定,从而能够便于对柱脚进行安装。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b-b向剖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19.图中:1、连接件;2、柱脚;3、固定组件;301、推板;302、插板;303、卡孔;304、固定板;305、弹簧;306、移动杆;307、l型卡块;308、凸型槽;309、凸型条;4、螺孔;5、螺钉;6、安装板;7、螺筒;8、螺杆;9、转盘;10、方型框;11、方型环;12、第一注浆孔;13、第二注浆孔;14、楔形板。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结构设计墙柱脚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用于对墙柱脚与基础进行连接,能够便于对连接件1进行调平,降低了该装置的使用难度。
22.参见图1~4,一种建筑结构设计墙柱脚连接装置,包括连接件1,连接件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柱脚2,柱脚2与连接件1之间设置有固定组件3,通过设置的固定组件3,能够将连接件1与柱脚2进行固定。
23.固定组件3包括推板301和固定板304,推板301的正面与连接件1的背面相接触,推板30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一组插板302,插板302呈等距离排列,每个插板302的前端均依次贯穿连接件1的背面、柱脚2和连接件1的内壁并延伸至连接件1的前方,且插板302与连接件1和柱脚2均滑动连接,利用设置的插板302,能够对柱脚2进行限位,避免柱脚2在连接件1的内部出现滑动。
24.每个插板302的内部均开设有卡孔303,固定板304固定连接于连接件1的正面,固定板30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弹簧305,弹簧305远离固定板30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移动杆306,弹簧305能够给予移动杆306一个推动力,移动杆306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拉板,能够便于拉动移动杆306进行移动,移动杆306靠近连接件1的一侧面与连接件1的外表面滑动连
接,移动杆306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一组l型卡块307,且l型卡块307的右端卡接于卡孔303的内部,利用l型卡块307和卡孔303的卡接,就能够对插板302的位置进行固定。
25.移动杆306靠近连接件1的一侧设有凸型槽308,凸型槽308开设于连接件1的外表面,移动杆306靠近连接件1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凸型条309,且凸型条309滑动连接于凸型槽308的内部,通过设置的凸型槽308和凸型条309,能够对移动杆306的移动进行导向。
26.在对柱脚2进行安装时,首先,将柱脚2的底端插入连接件1的内部,使柱脚2上的通孔与连接件1外表面开设的通孔相对应,然后,拉动移动杆306向左移动,移动杆306移动能够带动l型卡块307向左移动,接着,推动推板301,推板301移动能够带动插板302依次插入连接件1外表面开设的通孔和柱脚2内部的通孔,利用设置的插板302,就能够对柱脚2进行限位,当卡孔303完全伸出连接件1的内部后,松开移动杆306,移动杆306将受到弹簧305的推力带动l型卡块307向右移动,l型卡块307的右端将插入卡孔303的内部,利用设置的l型卡块307,就能够对插板302的位置进行固定,从而能够便于对柱脚2进行安装。
27.在连接件1的底面开设有螺孔4,螺孔4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钉5,利用设置的螺钉5,能够便于将连接件1与预埋坑的内底壁进行临时连接,其连接的强度要求较低,在连接件1的内底壁开设有凹槽,且凹槽与螺孔4相连通,能够对螺钉5的顶端进行收纳。
28.在连接件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安装板6,安装板6的内部固定镶嵌有一组螺筒7,四个螺筒7分别位于安装板6的四个边角处,每个螺筒7的内部均螺纹连接有螺杆8,每个螺杆8的底端均开设有圆角,利用设置的圆角,能够便于适应不平整内壁的预埋坑,每个螺杆8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转盘9,利用设置的转盘9,能够便于操作螺杆8进行转动。
29.当需要对连接件1进行调平时,首先,将两个外部水准仪放置在安装板6的上方,使两个水准仪的方向相垂直,然后,转动四个转盘9,四个转盘9转动能够带动四个螺杆8上下移动,就能够对安装板6的四个边角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能够对连接件1进行调平。
30.在连接件1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方型框10,方型框10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一组方型环11,通过设置的方型环11,能够在对预埋坑的内部浇灌混凝土后,提高混凝土与连接件1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31.每个方型环11的内部均开设有第一注浆孔12,安装板6的内部开设有一组第二注浆孔13,且第二注浆孔13的位置与第一注浆孔12的位置相对应,在进行混凝土浇灌时,可将混凝土通过第二注浆孔13向安装板6的下方进行浇灌,通过设置的第一注浆孔12和第二注浆孔13,能够便于混凝土与方型环11充分接触。
32.在安装板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一组楔形板14,每个楔形板14的外表面均与连接件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的楔形板14,能够提高连接件1与安装板6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连接件1发生倾斜。
33.工作原理:该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在基础上挖设预埋坑,然后,将连接件1以及方型框10放置在预埋坑的内部,利用外部电钻转动螺钉5,螺钉5转动能够带动螺钉5向下移动,螺钉5的底端将插入预埋坑的底部,就能够将连接件1与预埋坑进行临时固定,接着,将两个外部水准仪放置在安装板6的上方,使两个水准仪的方向相垂直,然后,转动四个转盘9,四个转盘9转动能够带动四个螺杆8上下移动,就能够对安装板6的四个边角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能够对连接件1进行调平,进而能够便于对连接件1进行调平,降低了该装置的使用难度,然后,将柱脚2的底端插入连接件1的内部,使柱脚2上的通孔与连接件1外表面开设
的通孔相对应,然后,拉动移动杆306向左移动,移动杆306移动能够带动l型卡块307向左移动,接着,推动推板301,推板301移动能够带动插板302依次插入连接件1外表面开设的通孔和柱脚2内部的通孔,利用设置的插板302,就能够对柱脚2进行限位,当卡孔303完全伸出连接件1的内部后,松开移动杆306,移动杆306将受到弹簧305的推力带动l型卡块307向右移动,l型卡块307的右端将插入卡孔303的内部,利用设置的l型卡块307,就能够对插板302的位置进行固定,从而能够便于对柱脚2进行安装。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