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顶帐篷的升降支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35673发布日期:2022-10-18 21:12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顶帐篷的升降支撑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帐篷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车顶帐篷的升降支撑机构。


背景技术:

2.通常,帐篷是可以拆卸和运输的组装或移动房屋。如今,此帐篷用于军事、勘探、登山和露营,主要用于临时营地,而不是用于日常居住。
3.现有技术的车顶帐篷,车顶帐篷是将帐篷安置在汽车的车顶上,区别于户外露营时在地面上扎置的帐篷,车顶帐篷的安装和使用都非常便捷,而且远离地面,不受地气、湿气的侵入,更为舒适,被誉为“车顶上的家”,尤其受到户外人士的青睐。
4.为了实现帐篷在车顶上的方便收纳和展开,升降机构是重要组成部分,而现有的升降机构的结构多样,一般分为手动升降结构和电动升降结构。手动升降结构需要用户对帐篷的多个支撑杆进行高度调节,升降难度大,操作不便;电动升降结构虽然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可是不管以哪种方式进行帐篷收纳和展开,现有技术的升降机构在下降过程的收纳性不是很好,以及伸展开来时,支撑杆的灵活和稳定性都不能达到一键式收纳的功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种车顶帐篷的升降支撑机构,具有一升降稳定的功能,使用起来更加方便的特点。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顶帐篷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左右对称两组升降结构,所述升降结构包括四根连接杆,所述各连接杆设有两个枢接点,两两相互枢接形成一平行四边形的升降装置。
7.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第一、二、三、四升降杆,所述第一、二升降杆的第一端分别和帐篷的支撑底杆、支撑顶杆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升降杆的第二端和第一升降杆的中段枢接,第三升降杆的第一端枢接于第二升降杆的中段,第二端与帐篷的支撑底杆活动连接,第四升降杆的第一端和第一升降杆的第二端的末端枢接,所述第四升降杆的第二端枢接于第三升降杆的中段。
8.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第一、二、三、四升降杆,所述第一、二升降杆的第一端分别和帐篷的支撑底杆、支撑顶杆活动连接,所述第一、二升降杆的第二端相互枢接,第三升降杆的第一端枢接于第二升降杆的中段,第二端与帐篷的支撑底杆活动连接,第四升降杆的第一端和第一升降杆的第二端的中段枢接,所述第四升降杆的第二端与第三升降杆的第二端枢接。
9.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第三升降杆的第二端在支撑底杆内移动向中间靠近,所述第一、二、三、四升降杆组成平行四边形的升降装置沿该平行四边形的方向下落,所述平行四边形的升降装置收容于支撑底杆的中间位置。
10.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第三升降杆的第二端在支撑底杆内向两端或中间移动。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本实用新型由于第一、二、三、四升降杆两两枢接成平行四边形的升降装置,升降过程中仅在所述四边形形成的平面内上升和下降,使得升降过程中更加稳定;
13.2.本实用新型平行四边形的升降装置下降,所述平行四边形的升降装置紧凑地收纳于底部的中段,从而收纳更加紧凑,真正实现开合自由。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顶帐篷的升降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顶帐篷的升降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本实用新型车顶帐篷的升降结构应用于车顶帐篷1的结构示意图。
18.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19]1…
车顶帐篷;
[0020]
11

第一升降杆;
[0021]
12

第二升降杆;
[0022]
13

第三升降杆;
[0023]
14

第四升降杆;
[0024]
31

支撑底杆;
[0025]
35

驱动电机;
[0026]
41-支撑顶杆;
[0027]
50

帐布拉杆;
[0028]
51

折叠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
[0030]
在以下描述中。当本文中并入的已知功能和配置的详细描述可能使本实用新型的主题不清楚时,将省略该详细描述。
[0031]
当一部件被描述为与另一部件“连接”或“接触”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部件连接或接触,但是应当理解,其它部件可以存在于该部件和另一部件之间。
[0032]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而无意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包括复数形式。
[0033]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顶帐篷。
[0034]
参照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车顶帐篷的升降机构的第一实施例,所述升降装置10包括第一升降杆11、第二升降杆12、第三升降杆13以及第四升降杆 14,所述第一升降杆11的第一端和支撑顶杆41枢接;所述第二升降杆12的第一端和帐篷的支撑底杆31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升降杆12的第二端和第一升降杆11的中段枢接,所述第三升降杆13的第一端枢接于第二升降杆12的中段,第二端与所述支撑底杆31活动连接,所述第四升降杆14的第一端和
所述第一升降杆11的第二端的末端枢接,所述第四升降杆14的第二端枢接于第三升降杆13的中段,这样,所述第一升降杆11、第二升降杆12、第三升降杆13以及第四升降杆14枢接成一平行四边形。
[0035]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一驱动电机35,驱动所述第三升降杆13沿支撑底杆 31的两端或中间移动,同时带动平行四边形升降机构30上升或下降。
[0036]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顶帐篷的升降结构的第二实施例,其中,所述第一升降杆11、第二升降杆12、第三升降杆13以及第四升降杆14,所述第一升降杆11的第一端和支撑顶杆41枢接,第二升降杆12的第一端和支撑底杆31 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升降杆11和第二升降杆12的第二端相互枢接,第三升降杆13的第一端枢接于第二升降杆的中段,第二端与支撑底杆31活动连接,第四升降杆14的第一端和第一升降杆11的第二端的中段枢接,所述第四升降杆14的第二端与第三升降杆13的第二端枢接,这样,所述第一升降杆11、第二升降杆12、第三升降杆13以及第四升降杆14枢接成一平行四边形。
[0037]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以驱动电机35驱动所述第三升降杆13沿支撑底杆 31的两端或中间移动,同时带动平行四边形升降机构30上升或下降。
[0038]
图3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机构用于车顶帐篷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0039]
本实用新型的车顶帐篷1包括四组的升降装置10设置于车顶帐篷的两个端面上,当车顶帐篷1升起时,升降装置10的驱动电机35驱动第三升降杆 13向支撑底杆31的两端靠近,第一升降杆11、第二升降杆12、第三升降杆 13以及第四升降杆14枢接成一平行四边形的升降装置10上升;当车顶帐篷 1下降时,升降装置10的驱动电机35驱动第三升降杆13向支撑底杆31的中间靠近,所述第一升降杆11、第二升降杆12、第三升降杆13以及第四升降杆14枢接成一平行四边形升降装置收容于支撑底杆31的壳体内。
[0040]
本实用新型车顶帐篷1还包括帐布拉杆50,所述帐布拉杆50中间具有一折叠结构51固定连接帐布,车顶帐篷1在下降过程中,所述帐布拉杆50的折叠结构51拉动帐布沿中间折叠于帐体中。
[0041]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包括:
[0042]
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43]
1.本实用新型由于第一升降杆11、第二升降杆12、第三升降杆13以及第四升降杆14相互枢接成平行四边形的升降装置,升降过程中仅在所述四边形形成的平面内上升和下降,使得升降过程中更加稳定;
[0044]
2.本实用新型平行四边形的升降装置下降,所述平行四边形的升降装置紧凑地收纳于底部的中段,从而收纳更加紧凑,真正实现开合自由。
[0045]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0046]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0047]
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
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48]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
[0049]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50]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