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脱模机的工件转换装置

文档序号:34647576发布日期:2023-06-29 18:35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脱模机的工件转换装置

本技术属于脱模机,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脱模机的工件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1、脱模机常对两种不同尺寸的模具进行脱模,两种模具分别为直径100mm和直径50mm的圆柱体。这导致现有脱模机工作时需要根据模具的尺寸的差别,对顶板进行调整,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顶板上加装不同尺寸的圆环来完成不同模具的脱模,这导致现有脱模机工作过程繁琐,工作效率低,且需要进行手动对中。若升降杆中心与工件中心距离较大时,脱模机工作会导致模具内的混凝土试件受力不均,从而因混凝土试件与模具壁的摩擦力损毁试件。


技术实现思路

1、实用新型目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脱模机的工件转换装置。

2、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脱模机的工件转换装置,包括本体,还包括:转换件,可自转地安装在所述本体上;所述转换件的周向阵列设置有若干镂空通道;模具壳组件,固定于对应的镂空通道内;所述模具壳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模具壳和第二模具壳;所述第一模具壳和第二模具壳分别用于装载对应尺寸大小的待脱模模具;升降件,安装在本体内;所述升降件驱动待脱模模具沿第一模具壳或第二模具壳内壁运动;脱模件,设于所述升降件上方;所述脱模件上开设有脱模孔。

3、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本体上表面设置至少两组向上延伸的第一支撑柱;所述脱模件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柱顶端。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脱模件位置设置在升降件的上方。

5、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模具壳为沿自身轴向开设有第一贯穿孔的第一圆筒;所述第一圆筒用于装载第一模具;定义所述第一模具的外径大于所述脱模孔直径,且所述第一模具的内径小于所述脱模孔直径;脱模时,所述第一圆筒、第一模具、以及脱模孔的中心轴线重合。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升降件上升推动第一模具沿第一圆筒内壁向上运动,当第一模具接触到脱模件时,第一模具内的混凝土试件将受到方向相反的脱模件的支持力和升降件的推力的同时作用,使得混凝土试件与第一模具在竖直方向上发生相对运动,实现脱模;脱模完成后,在重力作用下,第一模具回落到第一圆筒中。

7、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模具壳包括:第二圆筒,沿其轴向开设有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二圆筒上沿所述第二贯穿孔周向阵列若干安装孔;所述安装孔沿第二圆筒轴线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圆筒内部;所述第二圆筒用于装配第二模具;定义所述第二模具的外径小于所述脱模孔直径;模具盖,其中心设置第三贯穿孔且其底端设有沿背离所述模具盖方向延伸的导向柱;所述导向柱与安装孔适配连接;所述第二模具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三贯穿孔的直径,且所述第二模具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三贯穿孔的直径;所述模具盖的最大外径大于所述脱模孔直径;脱模时,所述第二圆筒、第二模具、第三贯穿孔以及脱模孔的中心轴线重合。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升降件上升推动第二模具沿第二圆筒内壁向上运动,当第二模具接触到模具盖时,第二模具推动模具盖沿导向柱长度向上移动,当模具盖接触到脱模件时,模具盖与脱模件抵接,升降件继续上升,第二模具内的混凝土试件将受到方向相反的模具盖的支持力和升降件的推力的同时作用,使得混凝土试件与第二模具在竖直方向上发生相对运动,实现脱模;脱模完成后,在重力作用下,第二模具回落到第二圆筒中,模具盖回到原位。

9、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筒或第二圆筒的底部为倒角结构。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将第一圆筒、第二圆筒装入到转换件的镂空通道中。

11、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筒或第二圆筒通过凸台安装在镂空通道上。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圆筒、第二圆筒通过凸台固定放置在镂空通道内,防止第一圆筒、第二圆筒从镂空通道内下落。

13、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筒装配第一模具时其内壁不与第一模具外壁接触;或,所述第二圆筒装配第二模具时其内壁不与第二模具外壁接触。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而实现更换模具方便,且在脱模机工作时不会因为模具外壁与第一圆筒或第二圆筒内壁的摩擦而加大升降件的支持力,实现了节能效果。

15、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支撑柱,用于安装转换件;伺服电机,传动连接于所述转换件;所述伺服电机用于驱动转换件自转。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转换件的自转。

17、有益效果:在原有脱模机的基础上加装了转换件和模具壳组件,利用控制台中的电路控制转换件转动,依次对至少四个模具进行脱模,伺服电机每次转动固定的角度具有对中作用,避免了每次脱模后花费大量时间重新对中,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应两种不同尺寸的模具设计出第一模具壳和第二模具壳,避免了因为模具尺寸的变化而反复的调整脱模件通孔的尺寸,且模具壳对模具的运动有导向作用,使得模具更好地实现对中,使混凝土试件受力平衡。



技术特征:

1.一种适用于脱模机的工件转换装置,包括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脱模机的工件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脱模机的工件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脱模机的工件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脱模机的工件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筒或第二圆筒的底部为倒角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脱模机的工件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筒或第二圆筒通过凸台安装在镂空通道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脱模机的工件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筒装配第一模具时其内壁不与第一模具外壁接触;或,所述第二圆筒装配第二模具时其内壁不与第二模具外壁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脱模机的工件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脱模机的工件转换装置,属于脱模机技术领域。包括本体、转换件、模具壳组件、升降件以及脱模件;所述转换件可自转地安装在所述本体上;所述转换件的周向阵列设置有若干镂空通道;所述模具壳组件固定于对应的镂空通道内;所述升降件安装在本体内;所述脱模件设于所述升降件上方。本技术中实现依次对至少四个模具进行脱模,伺服电机每次转动固定的角度实现对中作用,避免了每次脱模后花费大量时间重新对中,提高了工作效率;不同的模具壳避免了因为模具尺寸的变化而反复调整脱模件通孔的尺寸;模具壳对模具的运动具有导向作用,使得模具更好地实现对中,使混凝土试件受力平衡。

技术研发人员:贾益璠,薛蒙蒙,赵志文,董若兰,马小文,朱建辉,殷伟,王程,戴建国,范爱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淮阴工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20530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