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外墙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19179发布日期:2022-09-23 22:18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外墙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外墙板。


背景技术:

2.预制建筑的外墙板通常采用多个墙板元件至现场拼装完成,而现有的外墙板装运时由于墙板数量较多,运输占用车厢空间多,不是十分方便运输;现有的外墙板上设置浇注槽,通过向浇注槽内灌注浇注液与建筑本体之间进行浇注连接,由于浇注槽内侧为一平面,经过长时间风吹日晒后,浇注槽内侧与凝固的浇注液不再紧密连接,外墙板容易脱落。
3.目前,针对现有技术中外墙板元件运输不便且容易从凝固的浇注液处脱落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建筑外墙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外墙板元件运输不便且容易从凝固的浇注液处脱落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外墙板,包括:
7.第一墙体单元;
8.第二墙体单元,所述第二墙体单元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墙体单元的两侧,并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墙体单元聚拢/展开;
9.浇注单元,所述浇注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墙体单元、所述第二墙体单元,用于盛接建筑连接用浇注液;
10.紧固单元,所述紧固单元呈梯形台结构,所述紧固单元设置于所述浇注单元内部,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墙体单元、所述第二墙体单元;
11.第一连接单元,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墙体单元、所述第二墙体单元的纵向端部,用于任意两个建筑外墙板的所述第一墙体单元、所述第二墙体单元进行纵向的可拆卸连接;
12.第二连接单元,所述第二连接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墙体单元的横向端部,用于任意两个建筑外墙板的所述第二墙体单元进行横向的可拆卸连接。
1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墙体单元包括:
14.第一墙体元件,所述第一墙体元件的内部设置有所述浇注单元;
15.若干第一滑动元件,若干所述第一滑动元件对称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墙体元件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二墙体单元滑动连接。
16.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墙体单元包括:
17.两第二墙体元件,所述第二墙体元件呈u形体结构,两所述第二墙体元件对称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墙体单元的两侧,所述第二墙体元件的内部设置有所述浇注单元;
18.若干第二滑动元件,若干所述第二滑动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墙体元件的内部,并
与所述第一墙体单元滑动连接。
19.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浇注单元包括:
20.第一浇注槽元件,所述第一浇注槽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墙体单元的内部,其内部设置有所述紧固单元;
21.第二浇注槽元件,所述第二浇注槽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墙体单元的内部,其内部设置有所述紧固单元;
22.第三浇注槽元件,所述第三浇注槽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墙体单元的两端,其内部设置有所述紧固单元。
2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紧固单元包括:
24.若干第一紧固元件,若干所述第一紧固元件呈线性阵列地设置于位于所述第一墙体单元的所述浇注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一墙体单元连接;
25.若干第二紧固元件,若干所述第二紧固元件呈线性阵列地设置于位于所述第二墙体单元的所述浇注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二墙体单元连接;
26.第三紧固元件,所述第三紧固元件设置于位于所述第二墙体单元两端的所述浇注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二墙体单元连接。
27.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紧固单元还包括:
28.调节元件,所述调节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紧固元件,用于调节所述第二紧固元件的长度,使得所述第二紧固元件凸出于所述浇注单元。
29.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调节元件包括:
30.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紧固元件连接;
31.调节槽,所述调节槽开设于所述第二墙体单元,其内部滑动设置有所述调节杆;
32.卡接块,所述卡接块设置于所述调节杆的第二端;
33.卡接槽,所述卡接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墙体单元,并与所述卡接块进行可拆卸连接。
34.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包括:
35.若干第一连接元件,若干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墙体单元、所述第二墙体单元纵向的第一端;
36.若干第二连接元件,若干所述第二连接元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墙体单元、所述第二墙体单元纵向的第二端,并与另一建筑外墙板的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进行可拆卸连接。
37.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包括:
38.至少一第三连接元件,至少一所述第三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墙体单元横向的第一端;
39.至少一第四连接元件,至少一所述第四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墙体单元横向的第二端,并与另一建筑外墙板的所述第三连接元件进行可拆卸连接。
4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
41.限位单元,所述限位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墙体单元、所述第二墙体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42.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限位单元包括:
43.第一限位元件,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墙体单元;
44.第二限位元件,所述第二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墙体单元,并与所述第一限位
元件进行可拆卸连接。
45.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
46.保温单元,所述保温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墙体单元、所述第二墙体单元的外侧。
47.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
48.隔音单元,所述隔音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墙体单元的外侧。
49.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音单元包括:
50.若干隔音元件,所述隔音元件呈菱形凸起状,所述隔音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墙体单元的外侧。
51.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52.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外墙板,通过设置第二墙体单元相对于第一墙体单元可聚拢/展开,对于同等横向长度外墙板的安装,第二墙体单元相对于第一墙体单元滑动展开即可达成,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多个外墙板依次拼装,本实用新型方便操作;同时,第二墙体单元相对于第一墙体单元滑动聚拢时,减小了运输所需占地面积,方便运输;通过在浇注单元内设置呈梯形台结构的紧固单元,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外墙板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凝固的浇注液与外墙板之间粘连性减弱,进而使得外墙板与凝固的浇注液分离,致使外墙板在使用后稳定性降低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紧固单元被浇注在凝固的浇注液内,即使第一墙体单元、第二墙体单元位于浇注单元内部的表面与凝固的浇注液之间粘连性减弱,也会因为紧固单元的存在,不会与凝固的浇注液分离,提高建筑外墙板使用后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53.图1a~1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建筑外墙板的聚拢状态示意图及展开状态示意图;
54.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墙体单元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55.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墙体单元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56.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浇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57.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紧固单元与浇注单元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58.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调节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59.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60.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61.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62.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温单元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63.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音单元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64.其中的附图标记为:
65.100、第一墙体单元;110、第一墙体元件;120、第一滑动元件;
66.200、第二墙体单元;210、第二墙体元件;220、第二滑动元件;
67.300、浇注单元;310、第一浇注槽元件;320、第二浇注槽元件;330、第三浇注槽元件;
68.400、紧固单元;410、第一紧固元件;420、第二紧固元件;430、第三紧固元件;440、
调节元件;441、调节杆;442、调节槽;443、卡接块;444、卡接槽;
69.500、第一连接单元;510、第一连接元件;520、第二连接元件;
70.600、第二连接单元;610、第三连接元件;620、第四连接元件;
71.700、限位单元;710、第一限位元件;720、第二限位元件;
72.800、保温单元;
73.900、隔音单元;910、隔音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7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7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7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77.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a~1b所示,一种建筑外墙板,包括第一墙体单元100、第二墙体单元200、浇注单元300、紧固单元400、第一连接单元500和第二连接单元600。其中,第二墙体单元200滑动设置于第一墙体单元100的两侧,并可相对于第一墙体单元100聚拢/展开;浇注单元300分别设置于第一墙体单元100、第二墙体单元200,用于盛接建筑连接用浇注液;紧固单元400呈梯形台结构,紧固单元400设置于浇注单元300内部,并分别连接第一墙体单元100、第二墙体单元200;第一连接单元500分别设置于第一墙体单元100、第二墙体单元200的纵向端部,用于任意两个建筑外墙板的第一墙体单元100、第二墙体单元200进行纵向的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单元600设置于第二墙体单元200的横向端部,用于任意两个建筑外墙板的第二墙体单元200进行横向的可拆卸连接。
78.具体地,第二墙体单元200相对于第一墙体单元100滑动至展开状态时,第一墙体单元100和第二墙体单元200横向的总长度相当于现有技术中多个外墙板拼接的横向总长度。为达到同等长度外墙板的安装,本实用新型中仅需将第二墙体单元200相对于第一墙体单元100滑动即可实现,相较于现有技术需要多个外墙板拼接,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更加方便。
79.具体地,第二墙体单元200相对于第一墙体单元100滑动至聚拢状态时,减小了运输所需占地面积,方便运输;且在进行人工搬运时,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多个散装的外墙板,第二墙体单元200和第一墙体单元100滑动连接,增加了搬运的稳定性。
80.具体地,在向浇注单元300的内部注入建筑连接用浇注液且连接用浇注液凝固后,位于浇注单元300的内部、并分别连接第一墙体单元100、第二墙体单元200的紧固单元400被浇注在凝固的浇注液内;由于紧固单元400呈梯形台结构,使得紧固单元400被浇注在凝固的浇注液内部后,增加第一墙体单元100、第二墙体单元200与凝固的浇注液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81.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外墙板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凝固的浇注液与外墙板之间粘
连性减弱,进而使得外墙板与凝固的浇注液分离,致使外墙板在使用后稳定性降低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紧固单元400被浇注在凝固的浇注液内,即使第一墙体单元100、第二墙体单元200位于浇注单元300内部的表面与凝固的浇注液之间粘连性减弱,也会因为紧固单元400的存在,不会与凝固的浇注液分离,提高建筑外墙板使用后的稳定性。
82.具体地,当建筑的纵向长度和横向长度有一定要求时,通过第一连接单元500将任意两个建筑外墙板的第一墙体单元100、第二墙体单元200进行纵向的可拆卸连接;通过第二连接单元600设置于第二墙体单元200的横向端部,用于任意两个建筑外墙板的第二墙体单元200进行横向的可拆卸连接,以满足建筑的纵向长度和横向长度要求。
83.针对同样的建筑横向长度要求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墙体单元200滑动设置于第一墙体单元100,并可相对于第一墙体单元100展开,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需要依次拼接多个外配板,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更加省力且方便操作。
84.具体地,建筑连接用浇注液为混凝土。
85.如图2所示,第一墙体单元100包括第一墙体元件110和若干第一滑动元件120,其中,第一墙体元件110的内部设置有浇注单元300;第一滑动元件120对称地设置于第一墙体元件110的两侧,并与第二墙体单元200滑动连接。
86.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墙体元件110呈矩形结构。
87.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滑动元件120至少为两个,若干第一滑动元件120沿第一墙体元件110的厚度方向设置于第一墙体元件110的两侧。此外,每一第二墙体单元200对应至少一第一滑动元件120设置。
88.具体地,在第一墙体元件110的左右两侧的上端和/或下端分别设置第一滑动元件120。
89.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滑动元件120为四个,两第一滑动元件120对称地设置于第一墙体元件110的上端,两个第一滑动元件120对称地设置于第一墙体元件110的下端,每一第二墙体单元200与两个第一滑动元件120滑动连接。
9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滑动元件120为8个,四个第一滑动元件120对称地设置于第一墙体元件110的上端,四个第一滑动元件120对称地设置于第一墙体元件110的下端,每一第二墙体单元200与四个第一滑动元件120滑动连接。
91.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滑动元件120为滑动槽。
92.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滑动元件120为滑动块。
93.如图3所示,第二墙体单元200包括两第二墙体元件210和若干第二滑动元件220。其中,第二墙体元件210呈u形体结构,两第二墙体元件210对称地设置于第一墙体单元100的两侧,第二墙体元件210的内部设置有浇注单元300;至少一第二滑动元件220设置于第二墙体元件210的内部,并与第一墙体单元100滑动连接。
94.具体地,两第二墙体元件210对称地设置于第一墙体元件110的横向两侧;第二滑动元件220与第一滑动元件120滑动连接。
95.具体地,每一第二墙体元件210设置至少一个第二滑动元件220。
96.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滑动元件220至少为两个,至少一第二滑动元件220设置于呈u形体结构的第二墙体元件210的开口处内侧,并与第一滑动元件120一一对应滑动连接。
97.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滑动元件220为四个,两个第二滑动元件220对称地设置于呈u形体结构的第二墙体元件210的开口处内侧,并与第一滑动元件120一一对应滑动连接。
98.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滑动元件220为八个,四个第二滑动元件220对称地设置于呈u形体结构的第二墙体元件210的开口处内侧,并与第一滑动元件120一一对应滑动连接。
99.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滑动元件220为滑动块。
10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滑动元件220为滑动槽。
101.如图4所示,浇注单元300包括第一浇注槽元件310、第二浇注槽元件320和第三浇注槽元件330。其中,第一浇注槽元件310设置于第一墙体单元100的内部,其内部设置有紧固单元400;第二浇注槽元件320设置于第二墙体单元200的内部,其内部设置有紧固单元400;第三浇注槽元件330设置于第二墙体单元200的两端,其内部设置有紧固单元400。
102.具体地,第一浇注槽元件310沿第一墙体元件110的纵向贯穿于第一墙体元件110的内部设置;第二浇注槽元件320开设于呈u形体结构的第二墙体元件210的侧板;第三浇注槽元件330设置于呈u形体结构的第二墙体元件210的闭口处。
10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浇注槽元件310为长方体状通槽,其顶端与底端均开口,第一浇注槽元件310位于第一墙体元件110厚度方向的两相对侧面与紧固单元400连接。
104.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浇注槽元件320为长方体状通槽,其顶端与底端均开口,第二浇注槽位于第二墙体元件210厚度方向的侧面与紧固单元400连接。
105.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浇注槽元件320为两个,两个第二浇注槽元件320对称地开设于呈u形体结构的第二墙体元件210的侧板。
106.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三浇注槽元件330为两个,每一第三浇注槽元件330开设于对应的第二墙体元件210的闭口处。
107.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三浇注槽元件330为长方体状通槽,其顶端与底端均开口,第三浇注槽元件330位于第二墙体元件210横向的侧面与紧固单元400连接。
108.如图5所示,紧固单元400包括若干第一紧固元件410、若干第二紧固元件420和第三紧固元件430。其中,若干第一紧固元件410呈线性阵列地设置于位于第一墙体单元100的浇注单元300的内部,并与第一墙体单元100连接;若干第二紧固元件420呈线性阵列地设置于位于第二墙体单元200的浇注单元300的内部,并与第二墙体单元200连接;第三紧固元件430设置于位于第二墙体单元200两端的浇注单元300的内部,并与第二墙体单元200连接。
109.具体地,若干第一紧固元件410呈线性阵列地设置于第一浇注槽元件310的内部,并与第一墙体元件110连接;若干第二紧固元件420呈线性阵列地设置于第二浇注槽元件320的内部,并与第二墙体元件210连接;第三紧固元件430设置于第三浇注槽元件330的内部,并与第二墙体元件210连接。
11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若干第一紧固元件410沿横向呈线性阵列地设置于第一浇注槽元件310的内部,并与第一墙体元件110连接。
111.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若干第二紧固元件420沿横向呈线性阵列地设置于第二浇注槽元件320的内部,并与第二墙体元件210连接。
112.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三紧固元件430沿横向设置于第三浇注槽元件330内,
并与第二墙体元件210连接。
11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紧固元件410、第二紧固元件420、第三紧固元件430、第一墙体元件110和第二墙体元件210在纵向等高设置。
114.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紧固元件410为梯形台结构。其中,第一紧固元件410较短的上底侧与第一墙体元件110连接。
115.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紧固元件420为梯形台结构。其中,第二紧固元件420较短的上底侧与第二墙体元件210连接。
116.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三紧固元件430为梯形台结构。其中,第三紧固元件430较短的上底侧与第二墙体元件210连接。
117.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紧固单元400还包括调节元件440。调节元件440设置于第二紧固元件420,用于调节第二紧固元件420的长度,使得第二紧固元件420从第二浇注槽元件320内伸出。
118.具体地,调节元件440包括调节杆441、调节槽442、卡接块443和卡接槽444。其中,调节杆441的第一端与第二紧固元件420连接;调节槽442开设于第二墙体单元200,其内部滑动设置有调节杆441;卡接块443设置于调节杆441的第二端;卡接槽444设置于第二墙体单元200,并与卡接块443进行可拆卸连接。
119.具体地,调节槽442开设于第二墙体元件210;卡接槽444设置于第二墙体元件210,并与卡接块443进行卡接。
120.作为其中一个实施例,调节杆441呈t形结构,调节杆441的底端与第二紧固元件420固定连接,且穿出调节槽442设置;调节杆441顶端的两延展部与卡接块443固定,且被调节槽442限位;卡接槽444从调节槽442内向第二紧固元件420处开设于第二墙体元件210,并与卡接块443进行可拆卸连接。
121.具体地,当第二墙体元件210相对于第一墙体元件110展开时,通过将第二紧固元件420向第二浇注槽元件320外拉伸,使得调节杆441在调节槽442内滑动,当调节杆441顶端的两延展部被调节槽442限位时,卡接块443与卡接槽444卡接,第二紧固元件420从第二浇注槽元件320内伸出至呈u形体结构的第二墙体元件210内侧且保持固定;
122.此时,向呈u形体结构的第二墙体元件210内侧及第二浇注槽元件320内浇注建筑连接用浇注液,以保证第二墙体元件210与凝固后的建筑连接用浇注液粘连稳定。
123.如图7所示,第一连接单元500包括若干第一连接元件510和若干第二连接元件520。其中,若干第一连接元件510分别设置于第一墙体单元100、第二墙体单元200纵向的第一端;若干第二连接元件520分别设置于第一墙体单元100、第二墙体单元200纵向的第二端,并与另一建筑外墙板的第一连接元件510进行可拆卸连接。
124.具体地,若干第一连接元件510分别设置于第一墙体元件110、第二墙体元件210纵向的第一端;第二连接元件520分别设置于第一墙体元件110、第二墙体元件210纵向的第二端。
125.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连接元件510至少为六个,至少两第一连接元件510对称地设置于第一墙体元件110纵向的第一端,并与第一墙体元件110连接;至少两至少两第一连接元件510对称地设置于对应的第二墙体元件210纵向的第一端,并与对应的第二墙体元件210连接。
126.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连接元件520至少为六个,至少两第二连接元件520对称地设置于第一墙体元件110纵向的第二端,并与另一建筑外墙板的对应的第一连接元件510卡接;至少两第二连接元件520对称地设置于对应的第二墙体元件210纵向的第二端,并与另一建筑外墙板的对应的第一连接元件510卡接。
127.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连接元件510为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元件520为第一连接槽。
128.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连接元件510为第一连接槽,第二连接元件520为第一连接杆。
129.如图8所示,第二连接单元600包括第三连接元件610和第四连接元件620。其中,第三连接元件610设置于第二墙体单元200横向的第一端;第四连接元件620设置于第二墙体单元200横向的第二端,并与另一建筑外墙板的第三连接元件610进行可拆卸连接。
130.具体地,第三连接元件610设置于其中一第二墙体元件210远离第一墙体元件110的横向一侧;第四连接元件620设置于另一第二墙体元件210远离第一墙体元件110的横向一侧。
131.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三连接元件610至少为两个,至少两第三连接元件610对称地设置于其中一第二墙体元件210远离第一墙体元件110的横向一侧,并与第二墙体元件210连接。
132.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四连接元件620至少为两个,至少两第四连接元件620对称地开设于另一第二墙体元件210远离第一墙体元件110的横向一侧,并与对应的第三连接元件610连接。
13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三连接元件610为第二连接杆,第四连接元件620为第二连接槽。
134.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三连接元件610为第二连接槽,第四连接元件620为第二连接杆。
135.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建筑外墙板还包括限位单元700,限位单元700分别与第一墙体单元100、第二墙体单元200进行可拆卸连接。
136.限位单元700包括第一限位元件710和第二限位元件720。其中,第一限位元件710设置于第一墙体单元100;第二限位元件720设置于第二墙体单元200,并与第一限位元件710进行可拆卸连接。
137.具体地,第一限位元件710设置于第一墙体元件110;第二限位元件720设置于第二墙体元件210。
138.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限位元件710为若干个,若干第一限位元件710沿横向呈线性排列地开设于第一墙体元件110。
139.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限位元件720至少为一个,至少一第二限位元件720分别与第二墙体元件210、第一墙体元件110进行可拆卸连接。
14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限位元件710为螺纹孔,第二限位元件720为螺纹杆。
141.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建筑外墙板还包括保温单元800。保温单元800分别设置于第一墙体单元100、第二墙体单元200的外侧。
142.具体地,保温单元800分别设置于第一墙体元件110、第二墙体元件210的外侧。
14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保温单元800为保温板。
144.如图11所示,建筑外墙板还包括隔音单元900。隔音单元900设置于第二墙体单元200的外侧。
145.隔音单元900包括若干隔音元件910。隔音元件910呈菱形凸起状,若干隔音元件910设置于第二墙体单元200的外侧。
146.具体地,若干隔音元件910呈矩形阵列地固定于第二墙体元件210的外侧。
147.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隔音元件910为隔音板。
14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及原理如下:
149.进行运输之前,通过第二滑动元件220与第一滑动元件120的相对滑动,使得两第二墙体元件210与第一墙体元件110聚拢,并通过第二限位元件720和第一限位元件710的可拆卸连接,使两第二墙体元件210与第一墙体元件110保持该聚拢状态,以便运输;
150.进行装配之前,根据装配所需横向长度要求,通过第二滑动元件220与第一滑动元件120的相对滑动,使得两第二墙体元件210与第一墙体元件110展开,并通过第二限位元件720和第一限位元件710的可拆卸连接,使两第二墙体元件210与第一墙体元件110保持该展开状态,方便操作;
151.根据装配所需纵向长度和横向长度的要求,通过一建筑外墙板的第二连接元件520与另一建筑外墙板的第一连接元件510进行可拆卸连接达到纵向长度的要求;通过一建筑外墙板的第四连接元件620与另一建筑外墙板的第三连接元件610进行可拆卸连接达到横向长度的要求;
152.向第一浇注槽元件310内浇注建筑连接用浇注液,待建筑连接用浇注液凝固后,第一墙体元件110与凝固的建筑连接用浇注液粘连,且通过若干第一紧固元件410进一步保持第一墙体元件110与凝固的建筑连接用浇注液的连接稳定性;
153.当第二墙体元件210相对于第一墙体元件110展开时,通过将第二紧固元件420向第二浇注槽元件320外拉伸,使得调节杆441在调节槽442内滑动,当调节杆441顶端的两延展部被调节槽442限位时,卡接块443与卡接槽444卡接,第二紧固元件420从第二浇注槽元件320内伸出至呈u形体结构的第二墙体元件210内侧且保持固定;
154.向呈u形体结构的第二墙体元件210内侧及第二浇注槽元件320内浇注建筑连接用浇注液,待建筑连接用浇注液凝固后,第二墙体元件210与凝固的建筑连接用浇注液粘连,且通过若干第二紧固元件420进一步保持第二墙体元件210与凝固的建筑连接用浇注液的连接稳定性,以保证第二墙体元件210与凝固后的建筑连接用浇注液粘连稳定;
155.向第三浇注槽元件330内浇注建筑连接用浇注液,待建筑连接用浇注液凝固后,两个横向相邻的建筑外墙板的第二墙体元件210均与凝固的建筑连接用浇注液粘连,且通过第三紧固元件430进一步保持两个横向相邻的建筑外墙板的第二墙体元件210与凝固的建筑连接用浇注液的连接稳定性,同时,进一步保证两个横向相邻的建筑外墙板的连接稳定性;
156.保温单元800使得建筑外墙板具有保温效果;
157.呈菱形凸起状隔音元件910呈矩形阵列地固定于第二墙体元件210的外侧,根据声音的反射原理:声音遇到不平的反射面上会产生散射,而散射的声波互相交叉,造成互相消耗能量,致使散射的声音无法达到回声的能量,从而减弱声音的传播,达到隔音效果。
158.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59.(1)第二墙体单元滑动设置于第一墙体单元,并可相对于第一墙体单元聚拢/展开,对于同等横向长度外墙板的安装,第二墙体单元相对于第一墙体单元滑动展开即可达成,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多个外墙板依次拼装,本实用新型方便操作;同时,第二墙体单元相对于第一墙体单元滑动聚拢时,减小了运输所需占地面积,方便运输。
160.(2)在浇注单元内部设置呈梯形台结构的紧固单元,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外墙板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凝固的浇注液与外墙板之间粘连性减弱,进而使得外墙板与凝固的浇注液分离,致使外墙板在使用后稳定性降低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紧固单元被浇注在凝固的浇注液内,即使第一墙体单元、第二墙体单元位于浇注单元内部的表面与凝固的浇注液之间粘连性减弱,也会因为紧固单元的存在,不会与凝固的浇注液分离,提高建筑外墙板使用后的稳定性。
16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