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棒对中机构、硅棒承载装置及切割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24167发布日期:2022-11-09 07:39阅读:34来源:国知局
硅棒对中机构、硅棒承载装置及切割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硬脆材料切割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硅棒对中机构、硅棒承载装置及切割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异质结电池的发展,小片硅片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方案中,通常是先将圆柱形的单晶硅棒切割成方棒,然后将方棒切割成大片硅片,再采用激光技术上对大片硅片进行划片切割形成小片硅片,但激光划片的过程会造成小片硅片的横断面产生损伤和缺陷态,严重影响最终加工成的异质结电池的转换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硅棒对中机构、硅棒承载装置及切割设备。
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硅棒对中机构,包括:
5.对中支座;
6.至少一对对中驱动杆;所述对中驱动杆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于对中支座上;
7.对中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对中支座;所述对中驱动件与各对中驱动杆中靠近对中驱动件的端部相连,所述对中驱动件可驱动对中驱动杆沿第一方向相对于对中支座移动;
8.至少一对对中夹爪,分别设置于所述对中支座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对中夹爪分别与驱动杆的另一端相连以与对中驱动杆同步沿移动;所述对中夹爪朝向硅棒的方向延伸,一对对中夹爪用于从两侧抵顶硅棒以实现找正。
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硅棒承载装置,包括:
10.用于承载硅棒的承载平台;
11.如上所述的硅棒对中机构,所述硅棒对中机构设置于所述承载平台的下方,硅棒对中机构中的对中夹爪向上延伸抵顶于硅棒的侧面。
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切割设备,包括:线切割装置和如上所述的硅棒承载装置,所述线切割装置与硅棒承载装置可相对运动,以使线切割装置中绕设的切割线对硅棒承载装置上承载的硅棒进行切割。
1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将对中驱动件设置于对中支座,在对中支座的两侧各设置对中夹爪;对中驱动杆的一端与对中夹爪相连,另一端与对中驱动件相连,通过对中驱动器驱动对中驱动杆相对于对中支座移动,并带动对中夹爪同步移动,以使一对中的两个对中夹爪相互靠近的过程中推动硅棒移动至中位,与切割线对正,便于后续将硅棒切割成横截面相同的两个小硅棒。
附图说明
1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申
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硅棒对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硅棒对中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硅棒对中机构中对中支座与夹爪连接块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18.附图标记:
19.531-对中支座;532-对中气缸;533-对中驱动杆;534-对中导向杆;5341-限位套;535-对中夹爪;5351-夹爪连接块;5352-夹爪臂;536-缓冲块;537-第一防护钣金;538-第二防护钣金;539-风琴护罩。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1.传统方案中先将圆柱形的单晶硅棒切割成方棒,然后将方棒切割成大片硅片,再采用激光技术上对大片硅片进行划片切割形成小片硅片,但激光划片的过程会造成小片硅片的横断面产生损伤和缺陷态,严重影响最终加工成的异质结电池的转换效率。
2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切割方法,在得到方棒后,沿方棒的长度方向对方棒进行切割,得到横截面积较小的小硅棒,然后再对小硅棒进行切片,直接得到尺寸较小的硅片,省去了激光划片的步骤,避免对小硅片表面产生损伤。其中一种切割方式可以从硅棒的中心线处进行切割,将方棒切割为两个横截面积相等的小硅棒,经切片后得到的小硅片尺寸相同,便于存放和运输。这种切割过程对线切割装置和硅棒之间的对位精度要求非常高,切割线必须经过方棒的中心线。
2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硅棒对中机构,可应用于切割设备,通过调整硅棒的位置,以使硅棒的中心线对准切割线。
24.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硅棒对中机构包括:对中支座531、对中驱动件、对中驱动杆533和对中夹爪535。
25.其中,对中支座531为基础结构,用于安装和支承各部件。对中驱动件设置于对中支座531上。对中驱动件可以为电缸、液压缸或气缸等,本实施例中,对中驱动件具体为对中气缸532。
26.对中驱动杆533的数量为至少一对,一对包含两个对中驱动杆533。
27.对中夹爪的数量为至少一对,一对包含两个对中夹爪535。当采用一对对中夹爪535时,其中的两个对中夹爪535分别设置于对中支座531沿第一方向的两端。一个对中驱动杆533与一个对中夹爪535对应连接,两个对中夹爪535可同步相向运动或相背运动;或者,也可以采用两个对中驱动杆533与一个对中夹爪535连接另外两个对中驱动杆533与另一个对中夹爪535相连,以通过两个对中驱动杆533驱动一个对中夹爪535移动。
28.当采用两对对中夹爪535时,一对中的两个对中夹爪535分别设置于对中支座531沿第一方向的两端,两对对中夹爪535沿垂直于第一方向间隔布置。位于同一端的对中夹爪
535与相同的对中驱动杆535相连,以通过对中驱动杆驱动两对对中夹爪535移动。
29.或者也可以采用三对以上对中夹爪,可参照上述两对进行设置。
30.具体的,以一对对中夹爪535为例,对中驱动杆533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为对中夹爪535的移动方向,与硅棒的中心线垂直。气缸532位于中间,对中夹爪535位于两侧,对中驱动杆533的一端与气缸532相连,另一端与对中夹爪535相连。
31.对中气缸532可驱动对中驱动杆533沿第一方向相对于对中支座531移动,并带动对中夹爪535同步移动。对中气缸532驱动两个对中夹爪535以相同的速度移动相同的距离。
32.在切割设备对硅棒进行切割之前,通过对中气缸532驱动对中夹爪535相向移动,推动硅棒移动至中位,即:硅棒的中心线与切割线对正。例如:假设第一方向为左右方向,若硅棒初始位置偏左,则左侧的对中夹爪535先与硅棒接触,推动硅棒向右移动,直至移动到与右侧的对中夹爪535接触,到达中位。
33.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将对中驱动件设置于对中支座,在对中支座的两侧各设置对中夹爪;对中驱动杆的一端与对中夹爪相连,另一端与对中驱动件相连,通过对中驱动器驱动对中驱动杆相对于对中支座移动,并带动对中夹爪同步移动,以使一对中的两个对中夹爪相互靠近的过程中推动硅棒移动至中位,与切割线对正,便于后续将硅棒切割成横截面相同的两个小硅棒。
34.一种实现方式:对中支座531内部设有容纳空间。对中驱动件设置于容纳空间内。
35.对中驱动杆533穿设于对中支座531,其一端穿入容纳空间内与对中气缸532相连,另一端露出对中支座531与对中夹爪535相连。对中驱动杆533与对中支座531产生相对运动,对中支座531对运动过程起导向作用。
3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采用两个对中导向杆534分别与两个对中夹爪535一一对应连接。具体的,对中导向杆534沿第一方向延伸,可移动地设置于对中支座531,对中导向杆534的一端与对中夹爪535相连。一种实施方式为:对中导杆534穿设于对中支座531上。
37.在对中气缸532驱动对中夹爪535运动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与接触部件的摩擦力、重力等作用导致对中夹爪535的移动轨迹会偏离第一方向,导致两个对中夹爪535不能垂直抵接于硅棒两侧面。采用对中导向杆534连接于对中夹爪535与对中支座531之间,对对中夹爪535的移动进行导向,避免偏离第一方向,以使两个对中夹爪535垂直抵接于硅棒两侧面,提高对中准确性。
3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硅棒对中机构的具体实现方式:对中夹爪535具体包括:夹爪连接块5351和夹爪臂5352。夹爪连接块5351与对中驱动杆533相连,夹爪臂5352设置于夹爪连接块5351,夹爪臂5352朝向硅棒延伸,夹爪臂5352的端部位于硅棒的侧面,用于对硅棒进行对正。
39.一种实施方式:夹爪臂5352设置于夹爪连接块5351的顶部,夹爪臂5352向上延伸,至夹爪臂5352的顶端位于硅棒的侧面,用于对上方的硅棒进行对正。
40.或者,夹爪臂5352也可以设置于夹爪连接块5351的底部,向下延伸至硅棒的侧面,用于对下方的硅棒进行对正。
41.进一步的,在夹爪臂5352朝向硅棒的一侧设置有缓冲块536。缓冲块536用于与硅棒表面直接接触,避免划伤硅棒表面,以对硅棒进行保护。缓冲块536可以采用尼龙、毛毡、
橡胶、硅胶等软性材料。
42.上述对中支座531的一种实现方式:对中支座531为具有内部空腔的箱型结构,对中气缸532设置于内部空腔,对中气缸53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两个,当为一个时,对中气缸532可通过连杆传动结构分别与对中驱动杆533相连,通过一个对中气缸532驱动两个对中驱动杆533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当对中气缸532的数量为两个时,一个对中气缸532与一个对中驱动杆533相连,两个对中驱动杆533的行程一致,以驱动对中夹爪535移动相同距离进行对中。
43.对中支座531中与第一方向垂直的两侧壁设有供对中驱动杆533穿过的驱动杆穿孔及供对中导向杆534穿过的导向杆穿孔。驱动杆穿孔位于导向杆穿孔的上方,且两个对中驱动杆533的中心线并排设置;两个对中导向杆534的中心线并排设置。
44.具体的,对中支座531的两侧壁分别设有四个穿孔,排布成两行两列,上面两个穿孔用于穿设对中驱动杆533,下面两个穿孔用于穿设对中导向杆534。从对中支座531的一侧来看,与该侧对中夹爪对应的对中驱动杆533穿入左上穿孔中,对中导向杆534穿入右下穿孔中。另一侧对中夹爪对应的对中驱动杆533穿入右上穿孔,对中导向杆534穿入左下穿孔。如此设置,与一个对中夹爪对应的对中驱动杆和对中导向杆沿对中支座531的对角线布置,二者之间的距离较大,更能提高移动过程的稳定性及准确性。
45.进一步的,对中机构内存在相对移动的部件,为了对移动部件进行防护,采用防护钣金、风琴护罩等罩设在外部,避免水、异物粉尘等进入对中支座内而影响对中驱动杆、对中导向杆的正常移动。
46.具体的,采用风琴护罩539连接于对中支座531与对中夹爪535之间,将对中支座531与对中夹爪535之间之间封闭。风琴护罩539的打开及收缩方向沿第一方向设置。当对中夹爪535向外移动时,风琴护罩539拉伸打开;当对中夹爪535向内移动时,风琴护罩539收缩。风琴护罩539能避免水、异物粉尘等进入,且不影响对中夹爪535正常移动。
47.进一步的,在对中导向杆534靠近对中夹爪535的端部套设有限位套5341,用于限制对中气缸的行程,防止对中气缸压坏风琴护罩539。
48.进一步的,采用防护钣金(称之为第一防护钣金537)铺设于对中支座531的上方,连接于两个风琴护罩539之间,可从上方进行防护。在应用过程中,第一防护钣金537会与切割设备中的上方部件存在接触,第一防护钣金537具有一定的强度及耐磨性,能够对对中支座531进行保护,减少磨损。
49.进一步的,采用第二防护钣金538围设于夹爪连接块5351的外部,以夹爪连接块5352进行保护,减少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
50.为了便于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技术的硅棒对中机构的对中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51.在硅棒放置于切割设备的承载平台后,硅棒位于两个对中夹爪之间,与两个对中夹爪不接触。控制对中机构中的对中驱动件工作,驱动至少一对对中驱动杆向内侧移动,带动两个对中夹爪相互靠近。其中一个对中夹爪先与硅棒接触,并推动硅棒朝向另一个夹爪的方向移动,直至两个对中夹爪均与硅棒接触并夹紧硅棒。
52.对中驱动件驱动两个对中夹爪以相同固定速度移动相同的距离,可将硅棒移动的到两个对中夹爪的中间位置,实现对中找正。在后续切割过程中,切割线可经过硅棒的中心
线进行切割,以将硅棒切割成两个横截面积相等的小硅棒。
53.以对横截面为矩形的方棒为例,切割线经过方棒的中心线进行切割,可将方棒进行切半,得到两个横截面积相等的小硅棒。
5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硅棒承载装置,包括:用于承载硅棒的承载平台,以及如上任一内容所提供的硅棒对中机构,硅棒对中机构设置于承载平台的下方,硅棒对中机构中的对中夹爪向上延伸抵顶于硅棒的侧面。
55.根据硅棒的长度设定对中机构的数量,当硅棒较长时,可沿硅棒长度方向布设两个或三个以上对中机构,各对中机构间隔设置,以对硅棒各处施加均匀的推动力,使硅棒沿第一方向移动,避免硅棒发生水平转动。
56.进一步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切割设备,包括:线切割装置和上述硅棒承载装置,线切割装置与硅棒承载装置可相对运动,以使线切割装置中绕设的切割线对硅棒承载装置上承载的硅棒进行切割。
57.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硅棒承载装置及切割设备具有与上述对中装置相同的技术效果。
5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61.尽管已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技术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62.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