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被动式建筑外墙保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29607发布日期:2022-12-21 00:40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被动式建筑外墙保温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保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被动式建筑外墙保温结构。


背景技术:

2.被动式建筑通过安装保温结构,当在冬季时能够充分的进行保暖,且可以通过太阳辐射进行取暖,也能够尽量减少热量的损失,而在夏季时能够尽量的减少太阳辐射到室内的人员,目前的被动式建筑保温结构在装配时不能够进行局部单独拆卸,当保温结构发生损坏时,需要将整体的保温结构进行拆卸,该拆卸方式不仅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且易造成被动式建筑的表面在多次整体拆卸后而发生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被动式建筑外墙保温结构,解决了目前的被动式建筑保温结构在装配时不能够进行局部单独拆卸,当保温结构发生损坏时,需要将整体的保温结构进行拆卸,该拆卸方式不仅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且易造成被动式建筑的表面在多次整体拆卸后而发生损坏的问题。
5.(二)技术方案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被动式建筑外墙保温结构,包括第一墙体,所述第一墙体的正面与第二墙体的背面卡接,所述第二墙体的正面卡接有吸热遮板,所述第二墙体的右侧面与导热接板的左侧面卡接,所述导热接板的左侧面设置有导热组件,所述导热接板的右侧面开设有限位孔,所述第二墙体的正面与固定板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吸热遮板的右侧面与卡块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卡块内滑动连接有卡板,所述卡板的上表面与移动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左侧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外表面与移动板的内壁卡接,所述移动板的左侧面与凸块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左侧面与支撑板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左侧面与支撑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外表面与转筒的内壁卡接,所述支撑杆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右端与支撑板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凸块的外表面与连接板的外表面搭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二墙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安装柱。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导热接板的右侧面与第一墙体的左侧面卡接,所述第一墙体的右侧面开设有安装槽。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安装槽的内壁与限位板的外表面卡接,所述限位板的左侧面与限位孔的内壁卡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二墙体的正面开设有存放槽,所述卡块的正面开设有卡槽。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移动板的内壁与转筒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所
述转筒的外表面设置有连接板。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二弹簧的左端与移动板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左侧面与定位柱的右端固定连接。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定位柱的外表面与第一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顶端与导向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14.(三)有益效果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6.1、该被动式建筑外墙保温结构,通过设置存放槽、卡块、卡板、移动板、转筒、凸块和导向杆,当操作人员在使用该被动式建筑时,可以通过限位板卡接在安装槽内后再与限位孔进行卡接,使得导热接板能够与第一墙体的左侧面进行卡接,而后再通过安装柱将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进行卡接固定,操作人员再将吸热遮板放入到存放槽内,使得移动板下方的卡板会缓慢的卡入到卡槽内后,使得能够对吸热遮板进行卡接固定处理,当操作人员在使用该被动式建筑时,通过采用卡槽、卡板和转筒的设计,使得吸热遮板能够稳定的卡接到该被动式建筑内,便于操作人员在装配时进行局部单独安装,当吸热遮板在发生损坏时,操作人员无需将整体的保温结构进行拆卸,且该拆卸方式不仅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且避免该被动式建筑的表面发生损坏的现象,有效的保障了该被动式建筑的适用性。
17.2、该被动式建筑外墙保温结构,通过设置第一弹簧和定位柱,当操作人员在将吸热遮板卡接到第二墙体内时,由于手动转动转筒,使得第一弹簧在解除约束后会带动导向杆进行移动,而定位柱对于第一弹簧具有一定的限位作用,第一弹簧能够吸收减缓导向杆在移动时所产生的冲击力,有效的保障了导向杆的使用寿命。
18.3、该被动式建筑外墙保温结构,通过设置滑槽,当操作人员在对吸热遮板进行安装时,导向杆在带动移动板进行移动时,导向杆则会在滑槽内进行上下移动,使得滑槽对于导向杆具有一定的限位作用,避免了导向杆在移动时发生卡壳的现象,有效的保障了该卡接方式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墙体爆炸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吸热遮板爆炸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墙体立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移动板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第一墙体、2第二墙体、3安装柱、4吸热遮板、5导热接板、6导热组件、7限位孔、8安装槽、9限位板、10固定板、11存放槽、12卡块、13卡槽、14卡板、15移动板、16转筒、17连接板、18滑槽、19第一弹簧、20定位柱、21支撑板、22第二弹簧、23支撑杆、24凸块、25导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26.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被动式建筑外墙保温结构,包
括第一墙体1,第一墙体1的正面与第二墙体2的背面卡接,第二墙体2的正面卡接有吸热遮板4,第二墙体2的右侧面与导热接板5的左侧面卡接,导热接板5的左侧面设置有导热组件6,导热接板5的右侧面开设有限位孔7,第二墙体2的正面与固定板10的背面固定连接,吸热遮板4的右侧面与卡块12的左侧面固定连接,卡块12内滑动连接有卡板14,卡板14的上表面与移动板1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固定板10的左侧面开设有滑槽18,通过设置滑槽18,当操作人员在对吸热遮板4进行安装时,导向杆25在带动移动板15进行移动时,导向杆25则会在滑槽18内进行上下移动,使得滑槽18对于导向杆25具有一定的限位作用,避免了导向杆25在移动时发生卡壳的现象,有效的保障了该卡接方式的灵活性,滑槽18内滑动连接有导向杆25,导向杆25的外表面与移动板15的内壁卡接,移动板15的左侧面与凸块24的右侧面固定连接,固定板10的左侧面与支撑板2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支撑板21的左侧面与支撑杆23的右端固定连接,支撑杆23的外表面与转筒16的内壁卡接,支撑杆23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二弹簧22,通过设置第二弹簧22,当操作人员在将卡板14安装到卡槽13内时,由于卡槽13与卡板14位置有高度差后,卡板14则会带动移动板15进行移动,而后第二弹簧22则会随之进行形变,使得第二弹簧22对移动板15施加拉力,使得卡板14能够稳定的卡接在卡槽13内,第二弹簧22的右端与支撑板21的左端固定连接,凸块24的外表面与连接板17的外表面搭接。
27.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墙体2的外表面设置有安装柱3,导热接板5的右侧面与第一墙体1的左侧面卡接,通过设置导热接板5,使得能够便于将吸热遮板4内的热量进行吸收后进行分散,从而能够将太阳光照产生的热量传导到第二墙体2外,进而提高了该被动式建筑保温效果,第一墙体1的右侧面开设有安装槽8,安装槽8的内壁与限位板9的外表面卡接,限位板9的左侧面与限位孔7的内壁卡接。
28.具体的,如图3所示,第二墙体2的正面开设有存放槽11,卡块12的正面开设有卡槽13,通过设置卡槽13,当操作人员在对吸热遮板4进行卡接安装时,通过卡槽13能够对吸热遮板4进行固定,而该安装方式不仅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且避免该被动式建筑的表面发生损坏的现象,有效的保障了该被动式建筑的适用性。
29.具体的,如图4所示,移动板15的内壁与转筒16的外表面滑动连接,转筒16的外表面设置有连接板17,通过设置连接板17,该被动式建筑采用转筒16和连接板17的设计,使得吸热遮板4能够稳定的卡接到该被动式建筑的内壁,便于操作人员在装配时进行局部单独安装,当吸热遮板4在发生损坏时,操作人员无需将整体的保温结构进行拆卸。
30.具体的,如图5所示,第二弹簧22的左端与移动板15的右侧面固定连接,固定板10的左侧面与定位柱20的右端固定连接,定位柱20的外表面与第一弹簧19的底端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弹簧19,当操作人员在将吸热遮板4卡接到第二墙体2内时,由于手动转动转筒16,使得第一弹簧19在解除约束后会带动导向杆25进行移动,第一弹簧19能够吸收减缓导向杆25在移动时所产生的冲击力,有效的保障了导向杆25的使用寿命,第一弹簧19的顶端与导向杆2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3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32.当操作人员在使用该被动式建筑时,可以通过限位板9卡接在安装槽8内后再与限位孔7进行卡接,使得导热接板5能够与第一墙体1的左侧面进行卡接,而后再通过安装柱3将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进行卡接固定,操作人员再将吸热遮板4放入到存放槽11内,使得吸热遮板4两侧的卡块12会与第二墙体2的正面进行卡接,而后再通过手动转动转筒16,使
得转筒16与凸块24发生脱离后,导向杆25表面的第一弹簧19在不受到约束后会进行收缩,使得导向杆25会在滑槽18内进行移动,而移动板15则会随着导向杆25进行移动,使得移动板15下方的卡板14会缓慢的卡入到卡槽13内后,使得能够对吸热遮板4进行卡接固定处理。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