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的板带漏浆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24033发布日期:2023-01-04 07:52阅读:624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的板带漏浆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的板带漏浆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建筑形式发展的转变,城市的建设不仅仅追求艺术化、现代化,而是更加注重绿色和环保,预制装配式建筑具有符合绿色施工以及环保高效的特点,因此装配式结构将会成为未来建筑形式的发展重点方向。在施工时应充分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做好装配式结构构件制作、运输和现场安装的需要,控制好每一道施工工序质量。现有技术在叠合板下部支模,仅依靠叠合板自身重力下压同模板密封,密封不严密,导致漏浆。
3.而叠合板板带漏浆已成为预制构件工程质量通病,如何解决叠合板板带漏浆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的板带漏浆控制装置,要解决传统的方法在叠合板下部支模,仅依靠叠合板自身重力下压将模板密封,密封不严密以及导致漏浆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的板带漏浆控制装置,设置在相邻预制板之间的后浇带位置处;所述预制板的底部由内而外依次设置有底模板、次背楞和主背楞;包括有压杆、拉杆、后浇带钢筋和海绵条;所述底模板的板面上、对应后浇带的中轴处沿纵向间隔开设有穿孔;所述海绵条有两条,分别设置在两块预制板与底模板之间的接缝处;所述海绵条的一侧压在预制板的底部,海绵条的另一侧超出预制板、伸入后浇带中;所述压杆有一组,沿纵向间隔设置在后浇带的上方,并且压杆的两端分别的搭接在两侧的预制板顶部;一组压杆与一组穿孔对应设置;所述拉杆连接在压杆的底部中间,并且拉杆的下端依次从穿孔和主背楞中穿过;在拉杆的下端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母;所述后浇带钢筋有一组,沿纵向间隔布置在后浇带中;所述后浇带钢筋包括有横直段和斜段;所述斜段有两段,分别设置在横直段的两端,并且斜段的上端与压杆连接。
7.优选的,相邻穿孔之间的间距为0.8~1.2m。
8.优选的,所述底模板的底部支设有满堂脚手架;所述满堂脚手架包括有立杆和连接在立杆顶部的顶托;所述立杆为长度可调杆件;所述顶托的纵向切面呈u形,且托接在主背楞的底部。
9.优选的,所述海绵条压接在预制板底部的部位的宽度为10mm~15mm;所述海绵条伸入后浇带中部位的宽度为10mm~15mm。
10.优选的,后浇带两侧的预制板中设置有底层钢筋;所述底层钢筋伸入后浇带中;所述后浇带钢筋的横直段设置在底层钢筋上,且与底层钢筋连接。
11.优选的,所述底模板的顶部、位于拉杆与底模板之间的接缝处设置有密封胶。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13.1、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漏浆问题,在叠合板中增加压杆和拉杆,使底模板紧压在预制板的底部;同时本实用新型在底模板与预制板的接缝处设置海绵条,对接缝位置进行封堵,达到预制板和模板紧密连接的要求,解决了因拼缝过大导致的漏浆问题。
附图说明
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底模板的底部设置满堂脚手架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板带漏浆控制装置设置在后浇带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后浇带钢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底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19.附图标记:1-预制板、2-底模板、3-次背楞、4-主背楞、5-压杆、6-拉杆、7-后浇带钢筋、7.1-横直段、7.2-斜段、8-海绵条、9-后浇带、10-穿孔、11-紧固螺母、12-满堂脚手架、12.1-立杆、12.2-顶托、13-底层钢筋、14-现浇层、15-桁架钢筋、16-上层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20.如图1-4所示,这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的板带漏浆控制装置,设置在相邻预制板1之间的后浇带9位置处;所述预制板1的底部由内而外依次设置有底模板2、次背楞3和主背楞4;包括有压杆5、拉杆6、后浇带钢筋7和海绵条8;所述底模板2的板面上、对应后浇带9的中轴处沿纵向间隔开设有穿孔10;所述海绵条8有两条,分别设置在两块预制板1与底模板2之间的接缝处;所述海绵条8的一侧压在预制板1的底部,海绵条8的另一侧超出预制板1、伸入后浇带9中;所述压杆5有一组,沿纵向间隔设置在后浇带9的上方,并且压杆5的两端分别的搭接在两侧的预制板1顶部;一组压杆5与一组穿孔10对应设置;所述拉杆6连接在压杆5的底部中间,并且拉杆6的下端依次从穿孔10和主背楞4中穿过;在拉杆6的下端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母11;所述后浇带钢筋7有一组,沿纵向间隔布置在后浇带9中;所述后浇带钢筋7包括有横直段7.1和斜段7.2;所述斜段7.2有两段,分别设置在横直段7.1的两端,并且斜段7.2的上端与压杆5连接。
21.本实施例中,相邻穿孔10之间的间距为0.8~1.2m。
22.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模板2的底部支设有满堂脚手架12;所述满堂脚手架12包括有立杆12.1和连接在立杆12.1顶部的顶托12.2;所述立杆12.1为长度可调杆件;所述顶托12.2的纵向切面呈u形,且托接在主背楞4的底部。
23.本实施例中,所述海绵条8压接在预制板1底部的部位的宽度为10mm~15mm;所述海绵条8伸入后浇带9中部位的宽度为10mm~15mm。
24.本实施例中,后浇带9两侧的预制板1中设置有底层钢筋13;所述底层钢筋13伸入后浇带9中;所述后浇带钢筋7的横直段7.1设置在底层钢筋13上,且与底层钢筋13连接。
25.本实施例中,所述后浇带9的宽度为300mm;所述预制板1的厚度为60mm;在预制板1的顶部浇筑有现浇层14;所述现浇层14与后浇带9一体成形,现浇层14的厚度为80mm;在现
浇层14中、沿横向间隔设置有桁架钢筋15;每个桁架钢筋15沿纵向通长设置;在一组桁架钢筋15的顶部、沿纵向间隔设置有上层钢筋16;所述上层钢筋16与现浇层14的顶部之间留有间距。
26.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模板2的顶部、位于拉杆6与底模板2之间的接缝处设置有密封胶。
27.本实施例中,所述次背楞3由木方制成,次背楞3的横截面尺寸宽
×
高为40mm
×
90mm;所述底模板2的厚度为不小于15mm,底模板2采用具有高耐气候、耐水性的b的胶合模板,其质量要求:
28.a、胶合模板应采用耐水胶,其胶合强度不应低于木材或竹材顺纹抗剪和横纹抗拉的强度,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不得有缺胶。
29.b、胶合模板板材表面应平整光滑,具有防水、耐磨、耐酸碱的保护膜,并有保温性能好、易脱模和可以两面使用等特点。
30.本实施例中,所述主背楞4为双钢管背楞,且拉杆6的下端从双钢管之间的间隙中穿过。
31.本实施例中,所述拉杆6由螺纹杆制成,且拉杆6与压杆5之间焊接连接。
32.这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的板带漏浆控制装置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3.步骤一,根据图纸对梁、板等构件进行放线定位。
34.步骤二,施工搭设满堂脚手架12:立杆12.1间距900mm
×
900mm,在装立杆12.1时应及时设置扫地横杆,将所装立杆12.1连成一整体,以保证立杆12.1的整体稳定性。
35.步骤三,根据楼板的厚度、底模板2的厚度、次背楞3的厚度和主背楞4的厚度调整好搁放次背楞3的水平双钢管,拉杆6外露长度不得超300mm,然后铺模板。
36.步骤四,严格控制底模板2的起拱率,跨度 l≥4m 的底模板2,支模时跨中起拱 2l/1000。
37.步骤五,在预制板1与底模板2的接缝处粘贴海绵条8。
38.步骤六,吊装预制板1。
39.步骤七,后浇带钢筋7的绑扎。
40.步骤八,混凝土浇筑。
41.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托12.2采用可调顶托,用于立杆12.1的上端,支撑在主背楞4底部,提高支模架的稳定性;顶托12.2的撑螺杆外径不得小于36mm,顶托12.2的托板厚度不应小于5mm,变形不应大于1mm;顶托12.2的可调托撑螺杆与托板焊接应牢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