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施工弹线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12527发布日期:2022-11-09 05:35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施工弹线工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弹线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施工弹线工具。


背景技术:

2.目前,在日常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板材等建筑材料进行划线定位,以便于人们根据描线进行相对应的施工。
3.相关技术中,人们往往通过墨线盒进行划线。墨线盒包括墨盒和设置于墨盒内部的转轮,转轮上缠绕有墨线,墨盒内部填充有浸没墨线的墨汁。墨线的端头贯穿墨盒,并连接有卡环。使用时,一般需要两人操作,一人手持墨盒,一人手持卡环以牵引墨线。将墨线的两端进行固定并靠近需要划线的板材,将线提起后松手,以使得沾满墨汁的墨线碰撞板材,从而实现板材的快速划线。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传统的墨线盒使用过程中,需要使用者手动提拉墨线,由此墨线污染使用者手部,而且因为墨线两端使用者提拉墨线的力度不同,弹线的方向不一致,易导致墨线弹出的痕迹粗细不同,往往使得弹线的痕迹出现误差,从而影响弹线施工的效率,故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人手提拉墨线进行弹线的方式影响弹线施工的效率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施工弹线工具。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施工弹线工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新型施工弹线工具,包括主体部和设置于主体部一侧的牵引部,所述主体部的顶壁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转动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外缘套设有转动辊,所述转动辊外缘绕设有墨线;所述转动轴的端部贯穿主体部并延伸至主体部外部,位于所述主体部外部的转动轴端部设置有旋钮;所述主体部和牵引部相互靠近的侧壁均设置有安装盘,所述墨线远离转动辊的一端贯穿主体部和安装盘,并与牵引部相连,每一所述安装盘内部均设置有用于拨动墨线的拨动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将主体部和牵引部进行分离,牵引墨线使得转动辊进行转动,使得转动辊上缠绕的墨线进行伸展,墨线两端的使用者均通过拨动组件拨动墨线,减少了使用者手动提拉墨线的污染,同时,相同的拨动组件提拉墨线的方向和作用力趋于一致,从而减少了墨线两端的弹线痕迹的误差,跟进一步的提高了弹线施工的效率。
9.优选的,所述拨动组件包括联动轴、拨杆和触发杆,所述联动轴转动设置于主体部和牵引部相互靠近的端部,且两所述联动轴相互靠近的一端均贯穿安装盘;所述拨杆设置于两联动轴相互远离的一端,所述主体部和牵引部的顶壁均开设有便于拨杆转动的转动缺口;两所述安装盘相互靠近的侧壁均开设有安装缺口,所述触发杆转动设置于安装缺口内部,所述触发杆的一端与联动轴相连,所述触发杆的另一端用于拨动墨线。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通过拨动拨杆转动,通过联动轴带动触发杆进行
转动,从而通过触发杆拨动墨线,并减少使用者手部与墨线的接触;墨线两端的使用者选择拨动拨杆转动的方向,使得墨线两端的提拉方向趋于一致;通过控制拨杆旋转的角度,使得墨线两端受到的提拉作用力趋于一致,从而减少了墨线两端的弹线痕迹的误差,跟进一步的提高了弹线施工的效率。
11.优选的,所述拨杆和触发杆相对设置于联动轴的两侧。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可通过驱动拨杆转动较小的角度,以带动触发杆快速拨动墨线,为使用者通过拨杆和触发杆快速提拉墨线提供了便捷。
13.优选的,每一所述触发杆远离联动轴的端部均设置有便于拨动墨线的倒钩。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倒钩减少了触发杆拨动墨线的过程中,墨线脱离触发杆的现象发生,为触发杆稳定的拨动墨线提供了便捷性和保障。
15.优选的,每一所述联动轴的外缘均套设有通过自身弹力驱使拨杆复位的复位件。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初始状态下,拨杆的延伸方向通过复位件的抵接处于与主体部的高度方向保持一致,便于使用者快速拨动拨杆,以带动触发杆快速拨动墨线;拨杆受外力驱使进行转动时,复位件发生形变产生弹力;当拨杆受到的外力消失时,复位件通过自身弹力驱使拨杆进行反转,以实现拨杆的复位,从而便于使用者快速驱动拨杆。
17.优选的,每一所述拨杆远离联动轴的端部均设置有防脱球。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脱球一方面减少了拨杆的端部扎到使用者的手部,另一方面,减少了使用者拨动拨杆转动的过程中,手部脱离拨杆的现象发生。
19.优选的,所述旋钮外侧壁开设有便于转动旋钮的插指槽,所述主体部和牵引部的表面均贯穿设置有便于人工握持的握持孔。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将手指抵入插指槽内部,一方面可快速限制转动辊和转动轴进行转动,从而限制墨线的伸展长度;另一方面,手指抵入插指槽内部,可带动旋钮快速转动,以便于实现墨线的手速收卷;使用者可将手指抵入握持孔内部,以提高使用者握持主体部和牵引部的稳定性。
21.优选的,其中一组所述安装盘靠近另一安装盘的侧壁设置有卡接环,另一所述安装盘靠近卡接环的侧壁开设有供卡接环抵入的卡接槽,所述卡接环的外缘设置有限制卡接环脱离卡接槽的弹性环圈,所述卡接槽的内侧壁开设有供弹性环圈抵入的嵌置环槽。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组安装盘相互靠近,卡接环带动弹性环圈抵入卡接槽内部,弹性环圈受到挤压作用力发生弹性形变,当弹性环圈抵入嵌置环槽内部时,弹性环圈受到的挤压作用力逐渐消失,使得弹性环圈恢复形变,此时弹性环圈与嵌置环槽的内侧壁相抵,限制了卡接环脱离卡接槽,实现了主体部和牵引部的快速可拆卸连接,减少了弹线工具运输过程中受到震动作用力,主体部和牵引部发生四散的现象;同时,当需要使用弹线工具时,使用者通过手动拔拉主体部和牵引部,可实现两者的快速拆分。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设置联动轴、拨杆和触发杆对墨线进行提拉和拨动,减少了人工手动提拉墨线的污染,保障了墨线两端的提拉方向和提拉作用力趋于一致,从而减少了墨线两端的弹线痕迹的误差,跟进一步的提高了弹线施工的效率。
25.2.通过将拨杆和触发杆相对设置于联动轴的两侧,并设置驱使拨杆复位的复位件,为使用者快速拨动墨线提供了便捷性,从而提高了弹线工具整体的实用性和便捷性。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新型施工弹线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沿图1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28.图3是用于体现图2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主体部;11、安装槽;12、转动轴;13、转动辊;14、墨线;15、旋钮;151、插指槽;16、安装盘;161、安装缺口;162、卡接环;163、卡接槽;164、弹性环圈;1641、导向面;165、嵌置环槽;2、牵引部;21、转动缺口;22、握持孔;3、拨动组件;31、联动轴;311、复位件;32、拨杆;321、防脱球;33、触发杆;331、倒钩。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新型施工弹线工具。参照图1和图2,一种新型施工弹线工具包括主体部1和贴合连接于主体部1一侧的牵引部2。主体部1的顶部沿主体部1的高度方向开设有安装槽11,主体部1沿宽度方向穿插有贯穿安装槽11的转动轴12,转动轴12与主体部1转动连接。转动轴12的外缘套接有转动辊13,转动辊13位于安装槽11内部,且转动辊13与转动轴12粘黏固定。转动辊13的外缘缠绕有墨线14,墨线14远离转动辊13的一端贯穿主体部1,并与牵引部2靠近主体部1的侧壁粘黏固定。当主体部1和牵引部2相互分离时,可拉动转动辊13上的墨线14进行伸展。主体部1和牵引部2相互靠近的侧壁均粘黏固定有安装盘16,且墨线14贯穿两组安装盘16。同时,两组安装盘16上均设置有拨动组件3,以用于拨动墨线14。
33.参照图1和图2,拨动组件3包括联动轴31、拨杆32和触发杆33。联动轴31转动连接于每一安装盘16上,联动轴31贯穿相对应的安装盘16,且两联动轴31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位于主体部1和牵引部2内部。主体部1和牵引部2的顶壁均沿主体部1的高度方向开设有转动缺口21,两联动轴31相互远离的一端均位于转动缺口21内部,且拨杆32胶粘固定于两联动轴31相互远离的端部。
34.参照图1和图2,初始状态下,拨杆32沿主体部1的高度方向进行摆放。使用者通过手指拨动拨杆32,使得拨杆32围绕联动轴31进行转动。每一拨杆32远离相对应的联动轴31的端部均粘黏固定有防脱球321,以便于使用者拨动拨杆32。
35.参照图1和图2,每一联动轴31外缘均套接有复位件311,在本实施例中,复位件311为扭力弹簧。两扭力弹簧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与相对应的拨杆32的外缘相抵,两扭力弹簧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主体部1和牵引部2粘黏固定。拨杆32受外力驱使围绕联动轴31进行转动时,扭力弹簧发生形变产生扭力。当拨杆32受到的外力消失时,扭力弹簧通过扭力驱使拨杆32围绕联动轴31进行转动,以实现拨杆32的复位。
36.参照图1和图2,两组联动轴31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一体成型有触发杆33,两组安装盘16相互靠近的侧壁均开设有安装缺口161,触发杆33位于每一安装缺口161内部。当拨杆32受外力驱动围绕联动轴31进行转动时,触发杆33在安装缺口161内部围绕联动轴31进行同步转动。在触发杆33转动的过程中,触发杆33远离联动轴31的一端拨动墨线14,以实现提拉墨线14的目的。
37.参照图1和图2,触发杆33与拨杆32相互平行,且位于联动轴31两端的触发杆33和拨杆32分别处于联动轴31的两侧。每一触发杆33远离联动轴31的端部均一体成型有倒钩331,以便于拨动墨线14。因初始状态下,拨杆32沿主体部1的高度方向进行摆放,使得触发杆33也沿主体部1的高度方向进行摆放。同时,墨线14贯穿倒钩331,以便于触发杆33转动时,倒钩331带动墨线14实现提拉的目的。
38.参照图1和图2,转动轴12位于主体部1外部的一端胶粘连接有旋钮15,旋钮15远离主体部1的侧壁沿旋钮15的厚度方向开设有插指槽151。使用者可将手指抵入插指槽151内部,以便于快速转动旋钮15,从而驱使转动轴12带动转动辊13快速转动。
39.参照图1和图2,主体部1和牵引部2的表面沿其各自厚度方向均贯穿有供手指抵入的握持孔22,以便于使用者用手进行握持。
40.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位于主体部1端部的安装盘16远离主体部1的侧壁粘黏固定有卡接环162,另一组安装盘16靠近卡接环162的侧壁开设有供卡接环162抵入的卡接槽163,卡接槽163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嵌置环槽165。卡接环162的外缘粘黏固定有弹性环圈164,弹性环圈164的外周壁设置有便于抵入卡接槽163的导向面1641。在本实施例中,弹性环圈164由质地柔软的橡胶制成。
41.参照图2和图3,两组安装盘16相互贴合时,卡接环162和弹性环圈164抵入卡接槽163内部,弹性环圈164受到压力发生弹性形变。当弹性环圈164抵入嵌置环槽165内部时,弹性环圈164受到的压力消失使得弹性环圈164恢复形变。此时,弹性环圈164与嵌置环圈的内侧壁相抵,以限制卡接环162脱离卡接槽163。
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新型施工弹线工具的实施原理为:
43.使用者手持主体部1和牵引部2相互背离移动,通过墨线14牵引转动辊13进行转动,使得转动辊13上缠绕的墨线14进行伸展。将主体部1和牵引部2靠近待划线的板材,使用者将手指抵入插指槽151内部,以限制转动辊13的转动,从而限定了墨线14伸展的长度。
44.手持主体部1和牵引部2的使用者通过手指拨动拨杆32,两组拨杆32围绕联动轴31进行同向转动,并将拨杆32抵入转动缺口21内部,使得拨杆32的转向和转动幅度趋于一致。拨杆32转动的过程中,通过联动轴31带动触发杆33进行转动,使得倒钩331带动墨线14进行提拉。墨线14受到外力作用使得墨线14内部逐渐产生张力,当使用者脱离对拨杆32的抵触时,墨线14受到张力的作用,快速回弹以对板材进行划线处理。通过上述步骤,减少了人手提拉墨线14造成污染,同时使得墨线14提拉方向和墨线14两端受到的提拉作用力趋于一致,从而提高了弹线施工的效率。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次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