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桩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19310发布日期:2023-01-04 04:52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桩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管桩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管桩模具。


背景技术:

2.管桩分为后张法预应力管桩和先张法预应力管桩。其中先张法预应力管桩主要由管桩钢筋笼、端盖、抱箍以及混凝土组成,是采用离心成型法制成的一种空心筒体混凝土预制构件。
3.申请号为201920334180.5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防渗漏的管桩模具,包括上半圆模具、下半圆模具,所述上半圆模具与下半圆模具合模形成内部为空腔的管桩模具,所述上半圆模具开口处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上对接边沿,所述下半圆模具开口处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下对接边沿,所述上对接边沿与下对接边沿开设有同轴的螺纹孔一,所述上对接边沿与下对接边沿外侧设置有密封紧固件,所述密封紧固件与螺纹孔一螺纹连接,所述密封紧固件包括水平顶板、水平底板和竖直连接板,所述水平顶板、水平底板上开设有与螺纹孔一同轴的螺纹孔二,所述螺纹孔一、螺纹孔二内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顶部套设有紧固螺母。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当使用紧固螺栓与紧固螺母对上半圆模具与下半圆模具进行固定时,需要先将紧固螺栓螺纹连接且贯穿螺纹孔一与螺纹孔二,然后再将紧固螺母与紧固螺栓螺纹连接,同时,当分离上半圆模具与下半圆模具时,需要将紧固螺栓与紧固螺母完全拆卸,再将紧固螺栓从螺纹孔一与螺纹孔二中拆卸,由于紧固螺栓与紧固螺母数量有多个,安装与拆卸的过程复杂且耗时,导致管桩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管桩的生产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管桩模具。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管桩模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管桩模具,包括上半圆模具、下半圆模具以及用于将所述上半圆模具与所述下半圆模具固定连接的固定组件;
8.所述上半圆模具开口处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上对接边沿,所述下半圆模具开口处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下对接边沿,所述上对接边沿与所述下对接边沿贴合;
9.所述上对接边沿远离所述上半圆模具轴线一侧与所述下对接边沿远离所述下半圆模具轴线一侧共同开设有多个嵌合槽,多个所述嵌合槽沿所述上对接边沿长度方向分布,且每一所述嵌合槽的长度方向均竖直设置,每一所述嵌合槽均贯穿所述上对接边沿与所述下对接边沿;
10.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多个紧固螺栓以及螺纹连接于每一所述紧固螺栓上的紧固螺母;
11.每一所述紧固螺栓均穿设于所述嵌合槽中,且所述紧固螺栓伸出所述嵌合槽一端与所述紧固螺母螺纹连接,所述紧固螺母与所述上对接边沿抵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管桩模具,当需要安装紧固螺栓时,提前将紧固螺母螺纹连接于紧固螺栓上,使得紧固螺栓的螺栓头与紧固螺母之间的间距大于上对接边沿与下对接边沿的间距,接着将上半圆模具与下半圆模具合模,使得上对接边沿与下对接边沿贴合,然后将紧固螺栓放置在嵌合槽中,使用工具调节紧固螺母,使得紧固螺栓的螺栓头与下对接边沿底壁抵接,同时,紧固螺母与上对接边沿顶壁抵接,实现了上半圆模具与下半圆模具合模时的固定,相比于对比文件,减少了调节紧固螺母所用的时间,同时,降低了紧固螺栓无法贯穿上对接边沿与下对接边沿的可能性,便于紧固螺栓的安装,提高了管桩的生产效率;当需要拆卸紧固螺栓时,使用工具调节紧固螺母,使得紧固螺栓的螺栓头与紧固螺母之间的间距大于上对接边沿与下对接边沿的间距,无需将紧固螺母从紧固螺栓上拆卸下来,直接将紧固螺栓与紧固螺母从嵌合槽中拉出,拆卸下来的紧固螺栓可用于再次安装,无需重新将紧固螺母螺纹连接于紧固螺栓上,省时省力,进一步提高管桩的生产效率;同时,上半圆模具与下半圆模具固定与分离的过程中,由于紧固螺母未与紧固螺栓分离,减少了紧固螺母丢失的可能性,便于管桩的生产有序进行。
13.可选的,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用于支撑每一所述紧固螺栓在所述嵌合槽内转动的多个支撑架;
14.每一所述支撑架均包括两个平行的支撑杆以及设置于两所述支撑杆之间的连接轴;
15.两所述支撑杆均设于所述下对接边沿底壁,且两所述支撑杆关于所述嵌合槽对称设置,两所述支撑杆均竖直设置,所述连接轴一端与其中一所述支撑杆连接,另一端与另一所述支撑杆连接,所述紧固螺栓远离所述上对接边沿一端与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且所述紧固螺栓轴线与所述连接轴轴线垂直。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支撑架,安装紧固螺栓时,调节下对接边沿底壁的紧固螺栓,使得紧固螺栓绕着连接轴转动至嵌合槽中,接着调节紧固螺母,使得紧固螺母底壁与上对接边沿顶壁抵接,便于紧固螺栓的安装;拆卸紧固螺栓时,调节紧固螺母,使得紧固螺母与上对接边沿脱离,接着拉动紧固螺栓绕着连接轴反向转动,使得紧固螺栓离开嵌合槽,紧固螺栓与紧固螺母吊在连接轴下方,便于紧固螺栓从嵌合槽中拆卸,提高了管桩生产的效率,同时,由于连接轴通过支撑杆连接在下对接边沿底壁,紧固螺栓与连接轴转动连接,防止了紧固螺栓与紧固螺母的丢失。
17.可选的,所述连接轴与所述支撑杆滑动连接,所述紧固螺栓沿所述连接轴轴线方向滑动,所述连接轴贯穿两所述支撑杆设置,所述连接轴一端设有用于抵接所述支撑杆的凸块,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有用于防止所述连接轴与所述支撑杆脱离的固定件。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凸块与固定件,便于将连接轴安装在两个支撑杆上,同时,通过拆卸固定件,便于将连接轴从支撑杆上拆卸下来,进而便于紧固螺栓的更换与维修。
19.可选的,所述固定件包括铁丝,所述铁丝沿所述连接轴径向贯穿所述连接轴设置。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铁丝贯穿连接轴,便于防止连接轴与支撑杆脱离连接。
21.可选的,每一所述支撑杆均包括固定段、滑动段以及压缩弹簧;
22.所述滑动段与所述固定段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段远离所述滑动段一端与所述下对接边沿底壁固接,所述滑动段远离所述固定段一端与所述连接轴滑动连接;
23.所述压缩弹簧推动所述滑动段沿所述固定段轴线方向远离所述固定段运动。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安装紧固螺栓时,调节紧固螺栓,使得紧固螺栓转动至嵌合槽中,接着调节紧固螺母,当紧固螺母底壁与上对接边沿顶壁接触时,连接轴带动两个滑动段沿固定段轴线方向滑动,使得两根支撑杆长度缩短,同时两个压缩弹簧对两个滑动段施加反向的阻力,直至紧固螺母底壁与上对接边沿顶壁抵接;设计的支撑杆,当紧固螺母与上对接边沿抵接时,由于两个压缩弹簧对两个滑动段施加阻力,提高了上对接边沿与下对接边沿的连接牢固性,在后续的离心工艺中,减小了管桩模具内腔混凝土的渗漏。
25.可选的,所述下对接边沿顶壁设置有凸起,所述上对接边沿底壁开设有用于所述凸起嵌合的凹孔。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凸起与凹孔,便于上半圆模具与下半圆模具合模时的快速定位,提高了上半圆模具与下半圆模具合模时的准确性;同时,凸起与凹孔嵌合,提高了上半圆模具与下半圆模具的连接牢固性。
27.可选的,所述凸起和所述凹孔的数量均有多个,多个所述凸起沿所述下对接边沿长度方向设置,且一个所述凸起嵌合于一个所述凹孔中。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凸起与多个凹槽进行嵌合,便于更好地固定上半圆模具与下半圆模具。
29.可选的,所述上半圆模具上设置有用于吊运所述上半圆模具的吊板,所述吊板上开设有吊孔。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吊板与吊孔,便于天车吊钩穿过吊孔对上半圆模具进行吊运。
3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32.1.设计的一种管桩模具,相比于对比文件,减少了调节紧固螺母所用的时间,同时,降低了紧固螺栓无法贯穿上对接边沿与下对接边沿的可能性,便于紧固螺栓的安装,提高了管桩的生产效率;
33.2.设计的一种管桩模具,当需要拆卸紧固螺栓时,使用工具调节紧固螺母,使得紧固螺栓的螺栓头与紧固螺母之间的间距大于上对接边沿与下对接边沿的间距,无需将紧固螺母从紧固螺栓上拆卸下来,直接将紧固螺栓与紧固螺母从嵌合槽中拉出,拆卸下来的紧固螺栓可用于再次安装,无需重新将紧固螺母螺纹连接于紧固螺栓上,省时省力,进一步提高管桩的生产效率;
34.3.设计的一种管桩模具,由于连接轴通过支撑杆连接在下对接边沿底壁,紧固螺栓与连接轴转动连接,防止了紧固螺栓与紧固螺母的丢失。
附图说明
3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管桩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3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管桩模具的剖视图;
38.图4是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
39.附图标记:1、上半圆模具;11、上对接边沿;111、嵌合槽;12、凹孔;13、吊板;131、吊孔;2、下半圆模具;21、下对接边沿;22、凸起;3、固定组件;31、紧固螺栓;32、紧固螺母;33、
固定段;331、收口挡圈;34、滑动段;341、扩口凸台;35、压缩弹簧;36、连接轴;361、凸块;362、铁丝。
具体实施方式
40.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管桩模具。
42.参照图1,一种管桩模具包括上半圆模具1、下半圆模具2以及用于将上半圆模具1与下半圆模具2固定连接的固定组件3;通过固定组件3将上半圆模具1与下半圆模具2固定连接,使得上半圆模具1与下半圆模具2更牢固的连接,便于管桩的离心成型。
43.参照图1和图2,上半圆模具1开口处沿其长度方向一体连接有上对接边沿11,下半圆模具2开口处沿其长度方向一体连接有下对接边沿21,上对接边沿11与下对接边沿21贴合,上对接边沿11远离上半圆模具1轴线一侧与下对接边沿21远离下半圆模具2轴线一侧共同开设有多个嵌合槽111,多个嵌合槽111沿上对接边沿11长度方向分布,且每一嵌合槽111的长度方向均竖直设置,每一嵌合槽111均贯穿上对接边沿11与下对接边沿21。
44.参照图3和图4,下对接边沿21顶壁一体连接有凸起22,上对接边沿11底壁开设有用于凸起22嵌合的凹孔12,凸起22和凹孔12的数量均有多个,多个凸起22沿下对接边沿21长度方向设置,且一个凸起22嵌合于一个凹孔12中,本实施例中凸起22与嵌合槽111不干涉。
45.参照图1和图2,为了便于吊运上半圆模具1,本实施例中上半圆模具1上焊接有用于吊运上半圆模具1的吊板13,吊板13上开设有吊孔131;为了便于后续的离心成型,本实施例中管桩模具上一体连接有两个滚环,两个滚环沿管桩模具轴线方向设置,且滚环与管桩模具同轴设置,滚环直径大于管桩模具直径。
46.参照图2、图3以及图4,固定组件3包括多个紧固螺栓31、螺纹连接于每一个紧固螺栓31上的紧固螺母32以及用于支撑每一个紧固螺栓31在嵌合槽111内转动的多个支撑架;每一个紧固螺栓31均穿设于嵌合槽111中,嵌合槽111宽度大于紧固螺栓31的螺栓杆直径,紧固螺栓31伸出嵌合槽111一端与紧固螺母32螺纹连接,本实施例中紧固螺母32的类型为法兰螺母,且紧固螺母32与上对接边沿11抵接;每一个支撑架均包括两个平行的支撑杆以及滑动连接于两个支撑杆之间的连接轴36,两个支撑杆均焊接于下对接边沿21底壁,且两个支撑杆关于嵌合槽111对称设置,两个支撑杆均竖直设置,连接轴36一端与其中一个支撑杆滑动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个支撑杆滑动连接,连接轴36水平设置,紧固螺栓31远离上对接边沿11一端与连接轴36转动连接,且紧固螺栓31轴线与连接轴36轴线垂直,紧固螺栓31沿连接轴36轴线方向滑动,连接轴36贯穿两个支撑杆设置,且连接轴36一端一体连接有用于抵接支撑杆的凸块361,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有用于防止连接轴36与支撑杆脱离的固定件,本实施例中固定件包括铁丝362,本技术中固定件不仅限为铁丝362,但凡实现防止连接轴36与支撑杆脱离即可,铁丝362沿连接轴36径向贯穿连接轴36设置。
47.参照图2、图3以及图4,每一个支撑杆均包括固定段33、滑动段34以及用于推动滑动段34沿固定段33轴线方向远离固定段33运动的压缩弹簧35,滑动段34与固定段33滑动连接,本技术中可以是固定段33同轴套设在滑动段34上,也可以是滑动段34同轴套设在固定段33上,但凡实现滑动段34与固定段33滑动连接即可,本实施例中固定段33同轴套设在滑
动段34上,且固定段33远离滑动段34一端与下对接边沿21底壁焊接,滑动段34远离固定段33一端与连接轴36滑动连接;为了防止滑动段34与固定段33脱离,本实施例中滑动段34远离连接轴36一端一体连接有扩口凸台341,固定段33远离下对接边沿21焊接有用于抵接扩口凸台341的收口挡圈331,压缩弹簧35位于固定段33内腔,且压缩弹簧35一端与下对接边沿21底壁抵接,另一端与扩口凸台341抵接;为了提高上半圆模具1与下半圆模具2合模时的密封性,本实施例中可在上对接边沿11与下对接边沿21的贴合处粘接有橡胶垫,以便于在离心成型工序中减少混凝土的渗漏。
4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管桩模具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将上半圆模具1与下半圆模具2固定时,首先将上对接边沿11与下对接边沿21贴合,使得凸块361嵌合在凹孔12中,以提高上半圆模具1与下半圆模具2合模时的准确性,接着转动连接轴36下方的紧固螺栓31,使得紧固螺栓31绕着连接轴36转动至嵌合槽111中,之后调节紧固螺母32,当紧固螺母32底壁与上对接边沿11顶壁接触时,紧固螺栓31带动连接轴36上移,连接轴36使得两个滑动段34沿固定段33轴线方向滑动,由于扩口凸台341对压缩弹簧35施力,使得压缩弹簧35对扩口凸台341施加反作用力,从而将上半圆模具1与下半圆模具2固定更牢固,同时支撑杆长度缩短,直至紧固螺母32底壁与上对接边沿11顶壁抵接,便于对上半圆模具1与下半圆模具2进行固定;当需要将上半圆模具1与下半圆模具2分离时,调节紧固螺母32,使得紧固螺母32与上对接边沿11分离,此时紧固螺母32与紧固螺栓31未脱离,然后将紧固螺栓31绕着连接轴36转动,使得紧固螺栓31离开嵌合槽111,最后紧固螺栓31与紧固螺母32吊在连接轴36下方,便于对上半圆模具1与下半圆模具2进行分离;相比于对比文件,由于将紧固螺母32提前螺纹连接于紧固螺栓31上,减少了调节紧固螺母32所用的时间,同时,降低了紧固螺栓31无法贯穿上对接边沿11与下对接边沿21的可能性,便于紧固螺栓31的安装,此外,当需要拆卸紧固螺栓31时,无需将紧固螺母32从紧固螺栓31上拆卸下来,直接将紧固螺栓31与紧固螺母32从嵌合槽111中拉出,拆卸下来的紧固螺栓31可用于再次安装,无需重新将紧固螺母32螺纹连接于紧固螺栓31上,省时省力,提高了管桩的生产效率;由于连接轴36通过支撑杆连接在下对接边沿21底壁,紧固螺栓31与连接轴36转动连接,防止了紧固螺栓31与紧固螺母32的丢失。
4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