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墙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59876发布日期:2023-01-25 00:53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墙模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制墙模板。


背景技术:

2.目前,由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需要工地现场制模、现场浇筑和现场养护,施工效率较低,在加工条件允许时,通常使用混凝土预制件来替代现浇混凝土。制造预制墙板时,为了保障建筑的正常采光,预制墙板上需要预留出用于安装窗户的窗洞,生产时需要在预制墙模板上安装不同给的窗洞模具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且浇筑时需要对窗洞模具进行加固密封以避免漏浆。
3.授权公告号为cn208529371u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制墙板模具,包括基板,基板表面固定有外叶模具和内叶模具,内叶模具设置于外叶模具内,内叶模具包括四个l型板,相邻l型板之间插接设置有连接板,基板上开设有多个定位孔,连接板上插接设置有用于固定内叶模具位置的定位销,定位销一端插接设置于定位孔内,通过定位销固定内叶模具相对于基板的位置。
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仅采用定位销固定内叶模具,定位手段较为单一,因此为了避免内叶模具在浇筑时不易发生移位,往往需要设置大量的定位销与定位孔配合来实现对预制墙模板的定位固定,使得拆装较为不便,进而影响预制墙板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预制墙模板,其改善了现有模板的内叶模具与底模之间需要底模大量开设定位孔连接紧固件的固定结构导致内叶模具拆装不便的问题,起到缩短墙模板安装周期和提升预制墙板生产效率的效果。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7.一种预制墙模板,包括底模、均设置于所述底模上的外叶模具和布置于所述外叶模具内的内叶模具,所述内叶模具包括四个l型框条、以及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l型框条之间的连接框条,所述外叶模具上设置有丝杠副,所述丝杠副的移动端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移动路径经过外叶模具和内叶模具之间的间隙;所述外叶模具和内叶模具之间可拆卸连接有若干个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升降调节组件,两个所述连接框条上滑动连接有连接架,所述升降调节组件的移动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架上。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通过安装架加强外叶模具的结构稳定性,通过连接架和升降调节组件进一步固定内叶模具和外叶模具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升降调节组件抵紧连接架使得内叶模具和底模之间贴合更为紧密,进而减少缝隙避免漏浆;另一方面,通过锁紧l型框条和连接框条实现内叶模具的可拆卸连接以方便运输,根据窗洞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连接框条,从而在预制墙板上预留不同大小的窗洞,由此满足不同施工项目中门窗
的规格需求,同时l型框条可重复利用减少内叶模具的制作成本。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l型框条和连接框条上均沿自身的长度方向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的开口背离外叶模具,所述通槽内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固定连接于通槽的三个槽壁上,且所述加强筋竖直设置于通槽内。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槽钢形状的l型框条和连接框条中空设置,通过减小内叶模具的重量方便运输,且节省了制作成本;加强筋的设置对槽钢起到支撑作用,使得槽钢形状稳定,避免槽钢受到外界挤压后变形损坏影响预制墙板的成型质量。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这些连接框条分别设置为一对端条和一对侧条,所述端条两端面之间的距离沿远离所述外叶模具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侧条两端面之间的距离沿远离所述外叶模具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l型框条的两端面分别与相邻端条和侧条的端面配合。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时,需要先安装l型框条以固定内叶模具的位置和大小尺寸,再进行连接框条的安装,l型框条之间的安装空间和连接框条两端的斜面形状均呈“八”字形,借助斜面的导向作用将连接框条从l型框条之间安装空间的扩口位置推进到缩口位置,由此方便使用者的安装操作。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架包括跨接于内叶模具上的横杆、设置于横杆上的安装座、穿设于安装座上并螺接于外叶模具的安装螺栓、设置于横杆上的连接座、以及穿设于连接座上并螺接于内叶模具的连接螺栓,所述外叶模具上开设有至少两组呈一字形布置的安装孔。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架在外叶模具上移动至所需位置后,将安装螺栓对准安装孔,通过安装螺栓将安装架固定于外叶模具上;通过连接螺栓将安装架固定于内叶模具上。
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座上穿设有至少两个螺接于内叶模具上的连接螺栓,这些连接螺栓分别位于同一加强筋的两侧。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定位座抵触内叶模具的位置设置于加强筋上,避免升降杆施加力过大导致内叶模具受压时发生形变影响预制墙板的质量。
1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升降调节组件包括设置于横杆上的升降螺母、螺接于升降螺母并滑移穿设于所述横杆上的升降杆、以及设置于升降杆背离底模一端的握持部,所述升降杆靠近底模的一端转动连接于连接架上。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升降螺母与升降杆组成丝杆传动具有自锁性;同时,设置握持部分用于方便用户手部施力操作升降杆转动紧密抵触于连接架。
1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靠近所述连接架端部的加强筋上沿竖向开设有条形槽,所述连接架上穿设有滑动连接于条形槽上的滑动螺栓、以及螺接于滑动螺栓并与加强筋一侧表面抵触的滑动螺母,所述滑动螺栓的端部抵触于加强筋的另一侧表面。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架沿条形槽滑动连接于内叶模具方便升降调节组件下移抵接定位内叶模具。
2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丝杠副包括通过定位螺栓固定于外叶模具外侧表面上的定位座、设置于定位座上的丝杠螺母、螺接于丝杠螺母并滑移穿设于所述定位座的丝杆轴、以及设置于所述丝杆轴靠近底模一端的定位块。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生产过程中,外叶模具和内叶模具之间放置有钢筋笼,使用者转动丝杆轴,丝杆轴沿定位座相对下移,使得定位块紧密抵触于钢筋笼的外侧表面,通过设置定位块增大与钢筋笼的接触面积,增强锁定时定位块与钢筋笼之间的稳定性;同时丝杆传动具有可靠、自锁性能好的优点,丝杆轴停止转动后,定位块的位置保持固定,可以对钢筋笼进行稳定定位。
2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24.1.通过安装架加强外叶模具的结构稳定性,通过连接架和升降调节组件进一步固定内叶模具和外叶模具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升降调节组件抵紧连接架使得内叶模具和底模之间贴合更为紧密,进而减少缝隙避免漏浆;
25.2.通过锁紧l型框条和连接框条实现内叶模具的可拆卸连接以方便运输,根据窗洞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连接框条,从而在预制墙板上预留不同大小的窗洞,由此满足不同施工项目中门窗的规格需求,同时l型框条可重复利用减少内叶模具的制作成本;
26.3.将定位座抵触内叶模具的位置设置于加强筋上,避免升降杆施加力过大导致内叶模具受压时发生形变影响预制墙板的质量。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架与内叶模具之间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架与端条的爆炸示意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丝杠副的结构示意图。
31.图中,1、底模;2、外叶模具;21、安装孔;3、内叶模具;31、l型框条;32、连接框条;321、端条;322、侧条;33、通槽;34、加强筋;341、条形槽;4、安装架;41、横杆;42、安装座;43、安装螺栓;44、连接座;45、连接螺栓;5、升降调节组件;51、升降杆;52、升降螺母;53、握持部;6、连接架;61、滑动螺栓;62、滑动螺母;7、丝杠副;71、定位座;72、丝杠螺母;73、丝杆轴;74、定位块;75、定位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33.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预制墙模板,包括水平放置于地面上的底模1、均设置于底模1上的外叶模具2和布置于外叶模具2内的内叶模具3、外叶模具2和内叶模具3之间用于浇筑混凝土并呈回字形的浇筑腔、放置于浇筑腔内用于加固预制墙板的钢筋笼、设置于外叶模具2上用于定位钢筋笼的丝杠副7、可拆卸连接于外叶模具2上的安装架4、设置在安装架4上用于定位内叶模具3的升降调节组件5、以及竖向滑动连接于内叶模具3的连接架6。升降调节组件5转动定位抵接于连接架6上,同时连接架6滑动抵接于端条321上,进而升降调节组件5驱使内叶模具3抵紧底模1表面,抵紧贴合以提高密封性防止漏浆。其中,内叶模具3沿长度方向开设通槽33使得自身呈现u字形的槽钢形状,内叶模具3的槽口背离外叶模具2,通槽33内沿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竖直的加强筋34,加强筋34固定连接于通槽33的三个槽壁。
34.为了满足不同施工项目中门窗的规格需求,内叶模具3包括四个l型框条31、以及可拆卸连接于相邻两个l型框条31之间的连接框条32,安装时根据窗洞的大小选择不同长度的连接框条32,从而在预制墙板上预留不同大小的窗洞。其中,连接框条32分别设置为一对相互平行的端条321和一对相互平行的侧条322,且端条321与侧条322相互垂直。端条321两端面之间的距离沿远离外叶模具2的方向逐渐增大,侧条322两端面之间的距离沿远离外叶模具2的方向逐渐减小,且l型框条31的两端面分别贴合于相邻端条321和侧条322的端面上,即l型框条31之间的安装空间和连接框条32两端的斜面形状均呈“八”字形。混凝土浇筑时,浇筑腔内的混凝土向内挤压连接框条32,向内的力使得l型框条31和连接框条32之间的斜面抵接定位更加紧密,内叶模具3的密封性有所提升。内叶模具3安装时,先固定l型框条31在底模1上以确定内叶模具3相对外叶模具2的位置和内叶模具3自身的尺寸大小,再通过螺栓将连接框条32与l型框条31相互固定,借助斜面的导向作用将连接框条32从l型框条31之间安装空间的扩口位置推进到缩口位置,由此方便使用者的安装操作。
35.为了加强内叶模具3和外叶模具2之间的连接紧固性,安装架4可拆卸连接于外叶模具2上,且安装架4通过螺栓固定于内叶模具3上,进而通过安装架4固定内外叶模具2与内叶模具3。安装架4包括跨接于内叶模具3上的横杆41、设置于横杆41上且与外叶模具2可拆卸连接的安装座42、以及设置于横杆41上并与内叶模具3可拆卸连接的连接座44。外叶模具2的外侧表面上并列开设有至少两组安装孔21,每组安装孔21均沿外叶模具2的轴向呈一字形排列布置。安装座42上穿设有两个安装螺栓43螺接于安装孔21内,使得安装架4固定于外叶模具2上,定位座71上穿设有两个连接螺栓45螺接于内叶模具3上实现安装架4与内叶模具3的固定连接。同时,安装架4通过安装螺栓43连接于外叶模具2的两端有利于加固外叶模具2自身的连接紧固性。
36.为了加强内叶模具3和底模1之间的连接紧固性,设置于安装架4上的升降调节组件5通过抵接定位连接架6以定位内叶模具3,升降调节组件5包括设置于横杆41上的升降螺母52、螺接于升降螺母52并滑移穿设于横杆41的升降杆51、设置于升降杆51背离底模1一端的握持部53,升降杆51靠近底模1的一端转动抵接定位于连接架6上。通过设置握持部53方便使用者转动升降杆51,升降杆51沿升降螺母52进行转动并随转动而自转下移,自转下移至升降杆51的下端抵触连接架6,驱使连接架6抵触连接框条32的,内叶模具3受连接架6驱使紧密抵触于底模1以增强内叶模具3与底模1之间的密封性避免漏浆,依靠升降杆51与升降螺母52之间的自锁性保持定位锁止。同时,升降杆51自转下移的过程中带动连接座44抵接于连接框条32上,为了避免连接框条32挤压变形,连接座44设置于加强筋34在连接框条32上的投影位置处,升降调节组件5下移,连接座44抵接定位连接框条32时,加强筋34对连接框条32起支撑作用。升降杆51自转下移抵紧完成锁定后再通过连接螺栓45对侧条322和定位座71进行固定,由此完成升降调节组件5对内叶模具3的抵接定位。参照图2和图3,为了方便升降调节组件5抵接定位内叶模具3,连接架6两端的加强筋34上沿竖向开设有条形槽341,且连接架6上穿设有滑动连接于条形槽341的滑动螺栓61、以及螺接于滑动螺栓61并与加强筋34一侧表面抵触的滑动螺母62,滑动螺栓61的端部抵触于加强筋34的另一侧表面。通过滑动螺栓61使得连接架6沿条形槽341滑动连接于内叶模具3,升降调节组件5下移定位抵接连接架6时,连接架6抵触条形槽341靠近底模1的槽壁进而驱使内叶模具3向下抵触贴紧底模1。
37.参照图1和图4,为避免浇筑时钢筋笼发生移位,外叶模具2上设置有定位钢筋笼在底模1上位置的丝杠副7,丝杠副7包括通过定位螺栓75固定于外叶模具2外侧表面上的定位座71、设置于定位座71上的丝杠螺母72、螺接于螺母并滑移穿设于定位座71的丝杆轴73、和设置于丝杆轴73靠近底模1一端且横截面积大于丝杆轴73的定位块74,通过设置定位块74代替丝杆轴73与钢筋笼直接接触以增大与钢筋笼的接触面积。使用时转动丝杆轴73使得丝杆轴73沿定位座71相对下移,直至定位块74紧密抵触于钢筋笼的外侧表面,丝杆轴73调节完成后依靠丝杠副7的自锁保持位置固定。实际操作时,钢筋笼可单独加工后再后期整体吊装入浇筑腔内,再后进行外叶模具2的安装,依靠丝杠副7来实现其位置固定,提升预制墙体的制作效率。
38.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安装时,在吊装钢筋笼放置于底模1上后通过定位销固定底模1与外叶模具2、底模1与内叶模具3,再通过螺栓连接安装架4和外叶模具2、连接架6和内叶模具3。使用者调节丝杠副7使得定位块74紧密抵触钢筋笼外侧表面实现钢筋笼的定位。定位加固内叶模具3时,使用者手持握持部53转动升降杆51抵接定位连接架6,连接架6受升降杆51驱使沿条形槽341向下滑移抵触内叶模具3抵紧贴合于底模1表面,之后通过螺栓连接安装架4和内叶模具3完成对内叶模具3的定位。
39.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