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25655发布日期:2022-12-28 05:51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2.建筑工程专业主要负责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教学与管理,主要培养掌握工程力学、土力学、测量学、房屋建筑学和结构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指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各类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统称,在房屋进行建设时,需要用到各种材料,有些材料是不能被雨淋的,如水泥和木材等,所以在下雨的时候,会使用到防水结构对材料进行遮挡。
3.中国专利cn212836809u中公开授权了一种防水效果好的建筑工程防水结构,其包括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套管、第一升降杆、第二升降杆、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支撑杆、辅动杆、转轴、防雨布、转轮、防护箱、第一螺纹杆、辅动齿轮、转动齿轮、转杆、传动齿轮、主动齿轮和固定杆等结构,达到了不用搬运材料即可为材料避雨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的防雨水方式中,遇到下雨时,为了保证材料不被雨淋湿,就会把材料搬运到能够避雨的地方,在需要用到材料时,就需要再次搬出,费时又费力的问题,但是该装置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手动对装置进行升降和支撑开,操作起来比较费时费力,降低了工作效率,无法及时的对挡雨棚进行支撑开。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解决了对比专利中无法及时将挡雨棚撑开的问题。
7.(二)技术方案
8.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包括:
9.底板;以及
10.滚轮,其与所述底板的底壁固定连接;
11.撑开机构,其与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
12.遮挡机构,其与所述撑开机构相互连接;
13.自动调节机构,其与所述遮挡机构相互连接;
14.挡雨装置,其与所述自动调节机构相互连接;
15.支撑机构,其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该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通过第一驱动电机、丝杆、螺纹套、第一支撑杆、固定板、第二驱动电机和齿板等结构在使用的时候,能够自动的将挡雨棚进行支撑开,并且进行延伸,增加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劳动力,防止没有及时将挡雨棚支撑开造成材料被淋湿。
1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19.进一步,所述撑开机构包括:
20.支撑板,其与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
21.滑槽,其开设在所述支撑板的左侧;
22.顶板,其与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固定连接;
23.第一驱动电机,其与所述顶板固定连接,且输出轴延伸至所述顶板的下方;
24.丝杆,其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25.螺纹套,其与所述丝杆螺纹连接,且贯穿所述滑槽,并延伸至所述支撑板的外部;
26.第一转动座,其与所述螺纹套固定连接;
27.转动杆,其与所述第一转动座相互铰接。
28.进一步,所述支撑板共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板呈左右对称分布;
29.所述滑槽共有两个,两个所述滑槽分别开设在两个所述支撑板的左侧。
30.进一步,所述第一转动座共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转动座呈左右对称分布;
31.所述转动杆共有两个,两个所述转动杆与两个所述第一转动座为一一对应的关系。
32.进一步,所述遮挡机构包括:
33.四个第一支撑杆,其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左右两侧;
34.第二转动座,其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相互铰接,且与所述顶板固定连接;
35.固定板,其设置于一侧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
36.横杆,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
37.限位槽,其开设在所述固定板的底部;
38.第三转动座,其与所述固定板的底部固定连接,且与所述转动杆相互铰接;
39.第二驱动电机,其设置于所述固定板的内部,其延伸至所述限位槽的内部;
40.齿轮,其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限位槽的内部。
41.进一步,所述自动调节机构包括:
42.延伸杆,其设置于所述活动槽的内部,且延伸至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外部;
43.移动板,其设置于所述固定板的内部,且延伸至所述固定板的外部,并与所述延伸杆固定连接;
44.齿板,其与所述移动板固定连接,且与所述齿轮相互啮合。
45.进一步,所述挡雨装置包括:
46.两个侧板,其与两个所述延伸杆固定连接;
47.转轴,其与两个所述侧板固定连接;
48.收卷轮,其套接在所述转轴的外部;
49.扭簧,其套接在所述扭簧的外部,其一端与所述扭簧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收卷轮固定连接;
50.挡雨棚,其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且缠绕在所述收卷轮的外部。
51.进一步,所述支撑机构包括:
52.安装板,其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53.螺纹圈,其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
54.螺纹杆,其与所述螺纹圈螺纹连接;
55.垫板,其与所述螺纹杆活动连接。
56.进一步,所述支撑机构共有四个,四个所述支撑机构呈左右对称分布。
附图说明
57.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58.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遮挡机构仰视图;
59.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转轴与收卷轮连接示意图;
60.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部放大示意图。
61.图中:1、底板;11、滚轮;2、支撑板;21、滑槽;22、丝杆;23、顶板;24、第一驱动电机;25、螺纹套;26、第一转动座;27、转动杆;3、第一支撑杆;31、第二转动座;32、横杆;33、固定板;34、限位槽;35、第三转动座;36、第二驱动电机;37、齿轮;4、延伸杆;41、移动板;42、齿板;5、侧板;51、转轴;52、扭簧;53、收卷轮;54、挡雨棚;6、安装板;61、螺纹圈;62、螺纹杆;63、垫板。
具体实施方式
6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63.实施例中,由图1-4给出,一种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包括:
64.底板1;以及
65.滚轮11,其与所述底板1的底壁固定连接;
66.撑开机构,其与所述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
67.遮挡机构,其与所述撑开机构相互连接;
68.自动调节机构,其与所述遮挡机构相互连接;
69.挡雨装置,其与所述自动调节机构相互连接;
70.支撑机构,其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71.优选的,所述撑开机构包括:
72.支撑板2,其与所述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
73.滑槽21,其开设在所述支撑板2的左侧;
74.顶板23,其与所述支撑板2的顶部固定连接;
75.第一驱动电机24,其与所述顶板23固定连接,且输出轴延伸至所述顶板23的下方;
76.丝杆22,其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77.螺纹套25,其与所述丝杆22螺纹连接,且贯穿所述滑槽21,并延伸至所述支撑板2的外部;
78.第一转动座26,其与所述螺纹套25固定连接;
79.转动杆27,其与所述第一转动座26相互铰接;
80.撑开机构起到了撑开挡雨棚54的作用,通过第一驱动电机24通电工作带动丝杆22
转动,丝杆22转动时带动螺纹套25向上运动,这个过程中第一转动座26与滑槽21相互配合,对螺纹套25进行了限制,使得螺纹套25只能够竖向运动,不会出现其在丝杆22带动下自转的情况;
81.当螺纹套25向上运动时带动转动杆27运动,此时转动杆27将第一支撑杆3撑开,使得其呈水平状态放置;
82.优选的,所述支撑板2共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板2呈左右对称分布;
83.所述滑槽21共有两个,两个所述滑槽21分别开设在两个所述支撑板2的左侧;
84.支撑板2一方面起到了支撑顶板23的作用,使得顶板23位置固定,另一方面对螺纹套25起到了限制作用,使得其只能够竖向运动;
85.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座26共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转动座26呈左右对称分布;
86.所述转动杆27共有两个,两个所述转动杆27与两个所述第一转动座26为一一对应的关系;
87.两个第一转动座26与两个滑槽21相互配合,使得螺纹套25只能够竖向运动,并且其与两个转动杆27相互铰接,使得第一支撑杆3受到足够均匀的支撑力,保证了挡雨棚54撑开时受力能够均匀;
88.优选的,所述遮挡机构包括:
89.四个第一支撑杆3,其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撑板2的左右两侧;
90.第二转动座31,其与所述第一支撑杆3相互铰接,且与所述顶板23固定连接;
91.固定板33,其设置于一侧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3之间;
92.横杆32,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3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板33固定连接;
93.限位槽34,其开设在所述固定板33的底部;
94.第三转动座35,其与所述固定板33的底部固定连接,且与所述转动杆27相互铰接;
95.第二驱动电机36,其设置于所述固定板33的内部,其延伸至所述限位槽34的内部;
96.齿轮37,其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36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限位槽34的内部;
97.遮挡机构起到了摊开挡雨棚54的作用,通过控制第二驱动电机36工作,带动齿轮37转动,此时带动齿板42在齿轮37的作用下运动,使得其伸出至固定板33的外部;
98.当转动杆27转动时推动第一支撑杆33以第二转动座31为圆心转动,从而将第一支撑杆33撑开,这个过程中转动杆27与固定板33之间通过第三转动座35相互铰接,使得转动杆27与固定板33之间的角度可改变;
99.优选的,所述自动调节机构包括:
100.延伸杆4,其设置于所述活动槽的内部,且延伸至所述第一支撑杆3的外部;
101.移动板41,其设置于所述固定板33的内部,且延伸至所述固定板33的外部,并与所述延伸杆4固定连接;
102.齿板42,其与所述移动板41固定连接,且与所述齿轮37相互啮合;
103.自动调节机构起到了摊开挡雨棚54的作用,当齿板42在齿轮37的作用下伸出时,延伸杆4与第一支撑杆3的总长发生改变,从而与挡雨装置相互配合,使得挡雨棚54完全铺开;
104.优选的,所述挡雨装置包括:
105.两个侧板5,其与两个所述延伸杆4固定连接;
106.转轴51,其与两个所述侧板5固定连接;
107.收卷轮53,其套接在所述转轴51的外部;
108.扭簧52,其套接在所述扭簧52的外部,其一端与所述扭簧52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收卷轮53固定连接;
109.挡雨棚54,其与所述第一支撑杆3的顶部固定连接,且缠绕在所述收卷轮53的外部;
110.挡雨装置起到了挡雨的作用,当齿板42带动移动板41以及延伸杆4伸出时,侧板5带动收卷轮53伸出,此时收卷轮53到顶板23之间的距离增加,因此挡雨棚54受力从收卷轮53的表面松开,此时挡雨棚54受力摊开,这个过程中收卷轮53受力转动,从而带动扭簧52受力压缩,使得扭簧52具有弹力;
111.当第二驱动电机36反向转动时,延伸杆4和移动板41回收复位,这个过程中收卷轮53在扭簧52弹力的作用下转动,从而将挡雨棚54收卷至收卷轮53的外部,使得挡雨棚54缠绕在收卷轮53的外部,便于下次使用;
112.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
113.安装板6,其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
114.螺纹圈61,其与所述安装板6固定连接;
115.螺纹杆62,其与所述螺纹圈61螺纹连接;
116.垫板63,其与所述螺纹杆62活动连接;
117.所述支撑机构共有四个,四个所述支撑机构呈左右对称分布;
118.支撑机构起到了对整个装置进行支撑的作用,并且通过转动螺纹杆62使得螺纹杆62在螺纹圈61的作用下向下运动,从而将底板1支撑起来,使得滚轮11与地面分离,保证了该装置放置于地面时的稳定性。
119.具体实施过程:
120.该建筑工程的防水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对材料进行挡雨作业时,通过将第一驱动电机24通电带动丝杆22转动,此时螺纹套25在螺纹传动的作用下向上运动,从而带动转动杆27向上运动,这个过程中转动杆27的角度发生改变,并且推动第一支撑杆3由竖向状态转变为水平状态,此时挡雨棚54也变为水平状态,此时能够进行初步挡雨作业;
121.通过控制第二驱动电机36工作,带动齿轮37转动,齿轮37带动齿板42向外运动,齿板42带动移动板41运动,从而使得延伸杆4也一起运动,此时收卷轮53在延伸杆4的带动下运动,这个过程中由于收卷轮53到第二转动座31之间的距离增加,因此缠绕在收卷轮53外部的挡雨棚54放出,使得暴露在外面的挡雨棚54更多,此时挡雨棚54顶部的表面积更大,能够遮挡的雨更多,当第二驱动电机36停止工作时,移动板41和延伸杆4的位置固定,由于第二驱动电机36具有自锁功能,因此使得延伸杆4的位置固定更加稳定,此时挡雨棚54完全撑开,挡雨棚54放出时,收卷轮53受力转动,使得扭簧52受力压缩;
122.该装置通过简单的机械结构相互配合,能够通过电机控制使得挡雨棚54由收卷状态转变为打开状态,撑开的过程十分迅速,相对于人工操作来说,电机控制不仅仅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而且更加可靠,并且该装置相对于对比专利而言,本专利的结构与伞撑开的
结构相类似,因此在收纳后其占据的空间更小;
123.在挡雨作业完毕后,通过控制第二驱动电机31反向转动,此时移动板41复位,整个过程中收卷轮53在扭簧52弹力的作用下转动,此时扭簧52由压缩状态变为常规的状态,收卷轮53转动时对挡雨棚54进行收纳,使得挡雨棚54重新缠绕在收卷轮53的外部,当挡雨棚54收纳完毕后;
124.通过控制第一驱动电机24反转,此时丝杆22反向转动,从而使得螺纹套25向下运动,这个过程中转动杆27和第一支撑杆3带动挡雨棚54运动,从而将挡雨棚54和第一支撑杆3收纳起来;
125.驱动电机的控制是现有的成熟的技术,不是本专利技术特征的重点,因此并未详细赘述,并且现有的驱动电机均带有自锁功能,其作为一个基本的功能,本技术书中也并未赘述其具有原理和型号。
12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12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