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墙体改洞口钢制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03501发布日期:2023-02-01 01:04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墙体改洞口钢制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2.老旧小区改造是工程改造中常见现象,在老旧小区气体结构改加洞口的需求量大,对于宽度较大的洞口,需要设置过梁。目前设置拖梁较为普遍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开洞后加拖梁,一种是先加拖梁后开洞。第一种方法对于宽度较大的洞口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第二种方法主要是先在墙体灰缝中加角钢或槽钢,然后开洞。因为在加设角钢或槽钢的过程中要剔开墙体厚度一半的灰缝,所以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现有的改进方法是在墙体托梁位置局部打孔,安置钢撑及支撑上部墙体传来的荷载,打孔的位置增加若干支撑结构用于支撑开孔,支撑上部墙体传来的荷载,使开孔和墙体的结构牢固,然后将剩余的墙体拆除,并浇筑混凝土托梁,例如授权公开号为cn 101509319 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墙体后加钢筋混凝土梁单元置换施工方法,该发明专利公开的在洞口的支撑单元4包括顶面钢板、底面钢板和支撑柜,但是该支撑腿的高度是固定的,无法根据洞口的高度进行随时的调整,使用范围受限,且在安装的过程,由于洞口的高度和支撑单元4的高度相等,则支撑单元4装入洞口的过程较为繁琐,不容易施工。
3.因此,提供一种可调节高度且施工方便的墙体改洞口钢制支撑结构,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节高度且施工方便的墙体改洞口钢制支撑结构。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墙体改洞口钢制支撑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板、与第一连接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支撑机构、与支撑机构的底部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板,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套筒、底部位于套筒内且与套筒内表面螺纹连接的第一螺杆、顶部位于套筒内且与套筒内表面螺纹连接的第二螺杆,第一螺杆的顶部与第一连接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螺杆的底部与第二连接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7.所述第一螺杆的螺纹方向与第二螺杆的螺纹方向相反。
8.所述套筒的外表面设有手柄。
9.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表面和第二连接板的下表面设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位于第一连接板的上表面和第二连接板的下表面的限位杆、位于墙体的开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与限位杆相配合的限位孔。
10.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表面设有至少两根限位杆,开孔的上表面的限位孔的数量与第一连接板的上表面的限位杆的数量相等,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表面设有至少两根限位杆,开孔下表面的限位孔的数量与第二连接板的下表面的限位杆的数量相等。
11.所述限位杆采用伸缩杆,所述限位孔的深度小于限位杆的最大长度且大于限位杆的最小长度,以使第一连接板的上表面和第二连接板的下表面分别与开孔的上表面和开孔的下表面挤压接触。
12.积极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支撑机构的高度在竖直方向可调节,即便于支撑机构与开孔的安装,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开孔,限位机构的设置,使支撑机构进行高度调整时,避免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与套筒同步转动转动,从而实现支撑机构的高度调节,即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分别与开孔的顶部和底部挤压接触,起到支撑开孔的作用。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a-a方向的剖面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定位杆的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与墙体开孔的安装且开洞前结构示意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托梁加固开洞后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为:第一连接板1、第二连接板2、支撑机构3、限位机构4、手柄5、墙体6、开孔7、洞口8、托梁9、套筒31、第一螺杆32、第二螺杆33、限位杆41、第一杆体411、第二杆体412、弹簧413。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0.实施例1
21.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墙体改洞口钢制支撑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板1、与第一连接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支撑机构3、与支撑机构3的底部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板2,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采用钢板,支撑机构3采用钢材质,所述支撑机构3包括套筒31、底部位于套筒31内且与套筒31内表面螺纹连接的第一螺杆32、顶部位于套筒31内且与套筒内31表面螺纹连接的第二螺杆33,第一螺杆32的顶部与第一连接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螺杆33的底部与第二连接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套筒31、第一螺杆32和第二螺杆33的中心轴线重合,第一连接板与第一螺杆32相互垂直,第二连接板2与第二螺杆33相互垂直,第一连接板与开孔7的上表面挤压接触,第二连接板2与开孔7的下表面挤压接触,即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2和支撑机构3用于支撑开孔,根据开孔竖直方向的高度,调整支撑机构3的高度,安装简单,适用范围广。所述第一螺杆32的螺纹方向与第二螺杆33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套筒1的外表面设有手柄5,转动手柄5,同时阻止第一螺杆32和第二螺杆33的转动,则第一螺杆32和第二螺杆33相互远离或靠近,便于调整支撑机构3的高度,支撑机构3的高度在竖直方向可调节,即便于支撑机构3与开孔7的安装,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开孔7。
22.如图4和图5所示,具体的施工过程如下:1对混凝土托梁位置局部打孔并形成若干开孔7,在开孔7的位置放置该支撑结构,支撑机构支撑上部墙体传来的荷载;2.现场根据情况调整,转动手柄5,同时用外部工具阻止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22的转动,则第一螺杆32和第二螺杆33相对于套筒31在竖直方向移动,则使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充分顶紧开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保证开孔7上下墙体不发生变形。3拆除混凝土托梁位置墙体,放置钢
筋、浇筑钢筋混凝土托梁,支撑机构直接埋入混凝土梁中;4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时,拆除临时支撑;5拆除洞口范围内墙体。
23.实施例2
24.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墙体改洞口钢制支撑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板1、与第一连接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支撑机构3、与支撑机构3的底部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板2,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采用钢板,支撑机构3采用钢材质,所述支撑机构3包括套筒31、底部位于套筒31内且与套筒31内表面螺纹连接的第一螺杆32、顶部位于套筒31内且与套筒内31表面螺纹连接的第二螺杆33,第一螺杆32的顶部与第一连接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螺杆33的底部与第二连接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套筒31、第一螺杆32和第二螺杆33的中心轴线重合,第一连接板与第一螺杆32相互垂直,第二连接板2与第二螺杆33相互垂直,第一连接板与开孔7的上表面挤压接触,第二连接板2与开孔7的下表面挤压接触,即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2和支撑机构3用于支撑开孔,根据开孔竖直方向的高度,调整支撑机构3的高度,安装简单,适用范围广。所述第一螺杆32的螺纹方向与第二螺杆33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套筒1的外表面设有手柄5,转动手柄5,同时阻止第一螺杆32和第二螺杆33的转动,则第一螺杆32和第二螺杆33相互远离或靠近,便于调整支撑机构3的高度,支撑机构3的高度在竖直方向可调节,即便于支撑机构3与开孔7的安装,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开孔7。
25.所述第一连接板1的上表面和第二连接板2的下表面设有限位机构4,限位机构的设置,使支撑机构3进行高度调整时,避免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与套筒3同步转动转动,从而实现支撑机构3的高度调节,即使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分别与开孔7的顶部和底部挤压接触,起到支撑开孔的作用。所述限位机构4包括位于第一连接板1的上表面和第二连接板2的下表面的限位杆41、位于墙体的开孔7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与限位杆41相配合的限位孔。所述第一连接板1的上表面设有两根限位杆41,开孔7的上表面的限位孔的数量与第一连接板1的上表面的限位杆41的数量相等,所述第二连接板2的下表面设有两根限位杆41,开孔7下表面的限位孔的数量与第二连接板2的下表面的限位杆41的数量相等。所述限位杆41采用伸缩杆,所述限位孔的深度小于限位杆41的最大长度且大于限位杆41的最小长度,以使第一连接板1的上表面和第二连接板2的下表面分别与开孔7的上表面和开孔的下表面挤压接触。
26.如图3所示,所述限位杆41包括位于第一杆体、与第一杆体的底部通过弹簧连接的第二杆体,第二杆体上设有与外部连接的放置孔,放置孔沿第二杆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杆体的底部位于放置孔内且通过弹簧与放置孔的底部连接,即第一杆体相对于第二杆体的长度方向移动,弹簧413的设置,可使第一杆体411和第二杆体412复位并相对移动。
27.安装时,同时向上按压第二连接板2的限位杆41和向下按压第一连接杆1的限位杆41,将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移送开孔7内,使限位杆41与限位孔的位置相对应,然后松开限位杆41,则第一连接板1上的限位杆41的顶部位于开孔7上表面的限位孔的内部,第二连接板2上的限位杆的底部位于开孔7的下表面的限位孔内,则转动手柄5,由于限位杆41的设置,则套筒31转动时,第一螺杆32和第二螺杆33不转动并在竖直方向上相互远离,直至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分别与开孔7的上表面和开孔7的下表面挤压接触,此时限位杆41位于限位孔内,则支撑结构的安装完成。
28.如图4和图5所示,具体的施工过程如下:1对混凝土托梁位置局部打孔并形成若干
开孔7,在开孔7的位置放置该支撑结构,支撑机构支撑上部墙体传来的荷载;2.现场根据情况调整,同时向上按压第二连接板2的限位杆41和向下按压第一连接杆1的限位杆41,将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移送开孔7内,使限位杆41与限位孔的位置相对应,然后松开限位杆41,则第一连接板1上的限位杆41的顶部位于开孔7上表面的限位孔的内部,第二连接板2上的限位杆的底部位于开孔7的下表面的限位孔内,则转动手柄5,由于限位杆41的设置,则套筒31转动时,第一螺杆32和第二螺杆33不转动并在竖直方向上相互远离,直至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分别与开孔7的上表面和开孔7的下表面挤压接触,此时限位杆41位于限位孔内,则支撑结构的安装完成,保证开孔7上下墙体不发生变形。3拆除混凝土托梁位置墙体,放置钢筋、浇筑钢筋混凝土托梁,支撑机构直接埋入混凝土梁中;4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时,拆除临时支撑;5拆除洞口范围内墙体。
29.本实用新型支撑机构的高度在竖直方向可调节,即便于支撑机构与开孔的安装,同时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开孔,限位机构的设置,使支撑机构进行高度调整时,避免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与套筒同步转动转动,从而实现支撑机构的高度调节,即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分别与开孔的顶部和底部挤压接触,起到支撑开孔的作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