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干挂连接件以及干挂式墙板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22866发布日期:2022-12-28 04:21阅读:22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干挂连接件以及干挂式墙板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型材,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干挂连接件以及干挂式墙板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2.装配式装修具备标准化、集成化、模块化等优点,能够减少施工时长、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广,目前,因墙板与墙板之间以及墙板与墙体之间需要连接件进行连接,同时为了保证墙板之间较小的间隙,连接件体积较小,在装配墙面过程中,既需要连接件与墙板进行装配,同时也要将连接件与墙体进行连接,现有方式中,通过紧固件贯穿连接件上的平直筋板并将干挂连接件与墙体固定,紧固件普遍只能在墙板装配过程中,待位置固定后,需要装配人员手持较重的气动螺丝枪或者电动螺丝枪进行钉入作业,或者预钻孔作业,由于连接件体积较小,握持不便,在整个过程容易出现连接件位置窜动,导致其安装精度下降,不便于安装作业,作业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装配式干挂连接件以及干挂式墙板安装结构,它结构简单紧凑,能够实现墙板的快速且可靠的安装,同时能够提高作业的安全性和作业效率。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装配式干挂连接件,包括一对卡接条,每个卡接条包括外悬的条身,所述条身设有用于卡接的榫槽,两卡接条的榫槽背离设置;两卡接条通过中间连接件连接,其中一卡接条的底端边部设置向其条身侧面空间延伸的第一支耳,所述第一支耳上设置用于安装紧固件的安装孔。
5.两卡接条中另一卡接条的底端边部向其条身侧面空间延伸的第二支耳。
6.支耳的远端设置向外翻转的外折边,外折边与邻近的条身之间形成填充槽。
7.所述第一支耳上设置至少两个安装孔,其中至少一安装孔为条孔,所述条孔与第一支耳的侧向延伸方向一致。
8.所述中间连接件包括上连接件以及下连接件,所述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间隔布置,所述上连接件的外端部设置凹槽,所述凹槽的两内侧壁向槽底汇聚延伸,所述上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在邻近的卡接条上,所述下连接件的两端连接在邻近的卡接条上。
9.所述条身上设置两侧向延伸的凸榫,两凸榫之间形成榫槽。
10.所述卡接条包括外悬臂以及内悬臂,所述外悬臂的近端与内悬臂的远端连接,内悬臂的远侧部分向两卡接条的中心汇聚延伸,所述外悬臂上设置侧向延伸的凸榫,所述凸榫与内悬臂的远侧部分之间形成榫槽。
11.所述中间连接件包括下连接件,下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邻近卡接条内悬臂,两卡接条与下连接件之间形成口小底大的沟槽。
12.靠近第一支耳的榫槽的远端侧壁通过设置撕口的根部与对应的卡接条条身连接。
13.一种干挂式墙板安装结构,包括:
14.两块墙板,两墙板沿墙体布置,两墙板之间留置间隙,两墙板的邻近端均设有插榫;
15.以上任一所述的装配式干挂连接件,装配式干挂连接件位于所述间隙内,所述装配式干挂连接件的两卡接条分别与两侧的墙板端部对应,所述插榫插入对应卡接条的榫槽内;
16.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的下端贯穿第一支耳的安装孔并将装配式干挂连接件与墙体连接固定;
17.所述间隙内填充结构胶层,所述墙板与支耳之间填充结构胶层。
18.采用上述方案,有益效果如下,卡接条用于与墙板对接,其中榫槽用于供墙板的插榫插入,可对插榫进行限位和支承,继而对插榫所在的墙板的边部进行限位和支承,两个卡接条置于两间隔布置的墙板之间间隙,两卡接条的榫槽背离设置,两榫槽能够对间隙两个的墙板进行分别固定。第一支耳便于先期预装,可以将支架先期贴墙固定,通过紧固件可将安装孔固定墙面上以实现挂载,紧固件可隐匿在墙板背部,紧固件布置位置可更加灵活,当然通过支耳可以增加与墙面的贴靠面积,有利于安装稳定,再者支耳与墙板之间形成了可填充的容置缝隙,可在该容置缝隙中可进一步填充结构胶层。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够可靠对墙板进行固定,能够简化和提高作业效率。采用上述实用新型,它结构简单紧凑,能够实现墙板的快速且可靠的安装,同时能够提高作业的安全性和灵活性。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20.图1为装配式干挂连接件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中装配式干挂连接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22.图3为图1中装配式干挂连接件俯视图;
23.图4为装配式干挂连接件的另外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图4中装配式干挂连接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25.附图中,100为卡接条,110为条身,111为榫槽,112为凸榫,115为撕口,120为第一支耳,121为安装孔,122为第二支耳,130为外悬臂,140为内悬臂,200为中间连接件,210为上连接件,211为凹槽,220为下连接件,300为第一紧固件,400为墙板,410为插榫,500为墙体,600为间隙,700为填充结构胶层,a为外折边,b为填充槽。
具体实施方式
26.参照附图,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
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
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用于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有另外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0.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设备精度或者安装误差的限制,绝对的平行或者垂直效果是难以达到的。在本技术中有关垂直、平行或者同向的描述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限定条件,而是表示可以在预设误差范围内实现垂直或者平行的结构设置,并达到相应的预设效果,如此,可以最大化的实现限定特征的技术效果,并使得对应技术方案便于实施,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31.参见图1至图5,装配式干挂连接件的一种实施例,一种装配式干挂连接件,包括一对卡接条100,每个卡接条100包括外悬的条身110,所述条身110设有用于卡接的榫槽111,两卡接条100的榫槽111背离设置。
32.参见图1,榫槽的侧壁可均由两凸榫形成,所述条身110上可设置两侧向延伸的凸榫112,两凸榫112之间形成榫槽111。参见图4,榫槽的两侧壁也可分别由一凸榫以及条身折弯部分形成,所述卡接条100可包括外悬臂130以及内悬臂140,所述外悬臂130的近端与内悬臂140的远端连接,内悬臂140的远侧部分向两卡接条100的中心汇聚延伸,内悬臂140的远侧部分形成了折弯部分,所述外悬臂130上设置侧向延伸的凸榫112,所述凸榫112与内悬臂140的远侧部分之间形成榫槽111。远端的凸榫可位于条身的远端;也可位于条身中间侧部,使其具有较大的支承面。
33.靠近第一支耳120的榫槽的远端侧壁通过设置撕口115的根部与对应的卡接条100条身连接;可通过撕口115能够使榫槽111侧壁在撕口115位置断开,能够在墙板损坏情形下,将凹槽211侧壁撕口115断开,便于侧向装载新的墙板,并通过填充结构胶层700进行粘接固定。
34.两卡接条100通过中间连接件200连接,其中一卡接条100的底端边部设置向其条身110侧面空间延伸的第一支耳120,所述第一支耳120上设置用于安装第一紧固件300的安装孔121。
35.为提高另一卡接条100与墙体500接触面积和支承强度,两卡接条100中另一卡接条100的底端边部向其条身110侧面空间延伸的第二支耳122。当然通过第二支耳122可以增加与墙面的贴靠面积,有利于安装稳定,再者支耳与墙板之间形成了可填充容置缝隙,可在该容置缝隙中可进一步填充结构胶层700。
36.在实际墙板安装过程中,常需要在墙板安装结构中结合结构胶使用,支耳的远端设置向外翻转的外折边a,也即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耳120或/和第二支耳122的远端设置外折边a,外折边a与邻近的条身110之间形成填充槽b,设置外折边a可以限制对填充槽b中流动的填充胶进行限定,限制喷注时候填充胶的流动,以约束填充胶的边界,填充胶被迫与填充槽b对应的墙板背面以及支耳接触,增大其有效接触面,减轻甚至避免填充胶接触面的空穴,同时用于填充胶在流动以及膨胀固形过程中外折边a的限制,其中填充胶在凝固形成填充结构胶层的过程中更加致密,能够提高粘接的可靠性,当然填充结构胶层凝固后更充
分覆盖于连接件的接触部位,提高其闭水性以及耐腐性,提高结构的使用寿命,还能使对应的墙板均更靠近榫槽远端,墙面平整度更优。当然,外折边a能够对墙板背面进行辅助支承,例如在进行墙板进行预卡接条100的对接时候,在向上或向下插进时候,外折边a先与其墙板背面进行接触,限定墙板与墙面的距离,进行导向,便于对接;在安装完成后,还可对墙板进行辅助支承,在墙板受压,塌陷时候能够对其进行支承,外折边a的位置距离墙板中心更近,支承效果更佳,提高整个连接件的支承可靠性。
37.为提高安装灵活性以及安装效率,所述第一支耳120上设置至少两个安装孔,所述其中至少一安装孔121为条孔,其另外一安装孔可为条孔也可为圆孔,另一条孔中第一紧固件可邻近条孔边缘安装以进一步对连接件进行固定,所述条孔与第一支耳120的侧向延伸方向一致,设置条孔,可便连接件在沿条孔方向上进行调节,条孔可便于连接件的初步固定,例如在安装的前期,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其中一个条孔,以实现初步固定,后根据实际需求,再调整到期望位置后,进一步紧固该条孔内第一紧固件或该条孔内可增补靠近条孔边缘的第一紧固件以进一步固定,在其他安装孔内安装第一紧固件以实现整个连接件的进一步固定,同时实现对连接件的止转以及在条孔方向上荷载能力,使连接件能够在目标位置对墙板进行固定;采用该结构能够对整个过程的灵活性,以及安装效率,同时也提高墙板安装的一致性。
38.中间连接件可为整体构造,该整体构造可为实心结构,也可为空心结构,空心结构即可省料又可减重。也可为分体构造,分体构造的各分体部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卡接条200连接,所述中间连接件200可包括上连接件210以及下连接件220,所述上连接件210与下连接件220间隔布置,所述上连接件210的外端部设置凹槽211,所述凹槽211的两内侧壁向槽底汇聚延伸,所述上连接件21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邻近的卡接条100上,所述下连接件220的两端连接在邻近的卡接条100上。所述上连接件210与下连接件220间隔布置,可节约材料,有较高的抗弯性能,也能减轻自重以及高两卡接条100相对位置精度;进行安装辅助紧固件300时候,防止辅助紧固件300的压弯引起向卡接条100在水平位置发生变化,或者卡接条100出现翘起的现象。中间连接件200用于连接两卡接条100,使其保持相对位置的稳定,同时中间连接件200还能起到用于与墙体500辅助连接的作用,通过贯穿的中间连接件200的第二紧固件310实现辅助连接,紧固件可为螺钉、螺栓等;设置凹槽211,便于安装辅助紧固件300,辅助紧固件300的顶部可部分或全部沉入该凹槽211内,该凹槽211的两内侧壁向槽底汇聚延伸,内侧壁可用于引导第二紧固件310的底端,使第二紧固件310的底端自动滑动到凹槽211的底部,起到导向的作用,同时槽底可对第二紧固件310贯入深度的限定;在作业时候,能够提高作业效率,防止第二紧固件310在于槽底贯穿作业时候横向窜动和打滑,提高作业的安全性。采用辅助支承结构,能够实现墙板的快速且可靠的辅助支承,同时能够提高作业的安全性,提高干挂连接的牢固性。
39.参见图4-5,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不同在于,其中,榫槽的两侧壁分别由一凸榫以及条身折弯部分形成,所述卡接条100可包括外悬臂130以及内悬臂140,所述外悬臂130的近端与内悬臂140的远端连接,内悬臂140的远侧部分向两卡接条100的中心汇聚延伸,内悬臂140的远侧部分形成了折弯部分,折弯部分之间形成口小底大的沟槽的侧壁过渡部分,所述外悬臂130上设置侧向延伸的凸榫112,所述凸榫112与内悬臂140的远侧部分之间形成榫槽111。所述中间连接件200包括下连接件220,下连接件220的两端分别连接邻近卡接条100
内悬臂140,两卡接条100与下连接件220之间形成口小底大的沟槽800。该装配式干挂连接件更优适用于贯通式的墙板安装结构,也即连接件沿着墙板边部的长度与墙板对接的间隙接近或相等,无间隙植入调平件以在横向间隙调平的情形;可通过沟槽置入调平结构以实现调平,调平时候,调平件的拉杆伸入到沟槽底部,转动并卡接于此,转动调平按钮以实现压在墙板外端面的压平部分进行调平,用于消除榫槽与墙板的插榫的间隙,在墙板填充结构胶层时,也持续压平,待凝固后拆除,依旧保持较优的平整度。该实施例,适用于两墙板之间间隙要求较小的使用场景时,当该间隙较小时,相邻卡接条间隙也小,紧固件无法插入,无法使用紧固件进行辅助支承,可只在沟槽中填充结构胶层,使缝隙处具有美观性,形成贯通式沟缝。
40.参见图1-图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干挂式墙板安装结构,包括两块墙板400、以上任一实施例中的装配式干挂连接件以及第一紧固件300,所述墙板为瓷砖、塑料板、石材板、木材板或金属板等,两墙板400沿墙体500布置,两墙板400之间留置间隙600,两墙板400的邻近端均设有插榫410;装配式干挂连接件位于所述间隙600内,所述装配式干挂连接件的两卡接条100分别与两侧的墙板400端部对应,所述插榫410插入对应卡接条100的榫槽111内;所述第一紧固件300的下端贯穿第一支耳120的安装孔121并将装配式干挂连接件与墙体500连接固定:所述间隙600内填充结构胶层700,所述墙板400与支耳之间填充结构胶层700。
41.采用上述实用新型,它结构简单紧凑,能够实现墙板的快速且可靠的安装,同时能够提高作业的灵活性和安全性。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