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预制一体化反打面砖钢筋混凝土楼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09356发布日期:2023-03-10 21:30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预制一体化反打面砖钢筋混凝土楼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预制一体化反打面砖钢筋混凝土楼板。


背景技术:

2.楼板作为建筑结构中重要的结构构件,直接承担着建筑结构中使用空间内的荷载。传统的建筑结构中楼板通常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楼板与梁一同支模现浇,和框架同时经历钢筋绑扎、支模浇筑、混凝土养护的过程,整体结构牢固,但混凝土现浇需要经历绑扎钢筋、固定模板、现场浇筑、混凝土定型、混凝土养护等过程,施工工期长。
3.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开始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特别是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这导致主体框架安装速度很快,楼板如继续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完全跟不上主体框架的施工速度。如果主体框架安装过快而楼板跟不上,施工人员则无法在无防护的情况下继续进行主体结构的施工,导致整体施工速度受限于楼板浇筑速度,无法达到快速施工的效果。
4.因此全预制楼板应运而生,全预制楼板安装时无需浇筑叠合层,仅在节点部位需要补充浇筑,是最适合钢结构装配式的楼板类型。全预制楼板表面平整,板面免找平可以提升室内净高。但目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商品房采用精装交付,楼板的地面砖依旧需要装修阶段来解决,无法实现一体化预制。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预制一体化反打面砖钢筋混凝土楼板。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全预制一体化反打面砖钢筋混凝土楼板,包括饰面层和钢筋混凝土楼板层,所述钢筋混凝土楼板层包括一体浇筑成型的上板和下板,所述下板的面积大于上板并在上板四周形成台阶面,所述上板上端布置有钢筋网层,所述钢筋网层由多根横筋和纵筋交错排列而成,所述下板中沿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有若干第一钢筋桁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饰面层预制在钢筋混凝土楼板层上,这样在装配后可以有效减少现场楼板地面砖湿贴工作量,形成装配化程度更高的建筑装修与结构楼板一体的集成化楼面系统,缩短工期;钢筋混凝土楼板层内布置钢筋网层和若干第一钢筋桁架,使得钢筋混凝土楼板层整体刚度增大,可以有效防止饰面层开裂。
8.进一步的,所述钢筋网层中的横筋和纵筋自上板四周向外延伸并凸出下板边缘后向下呈90度弯折。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横筋和纵筋凸出下板边缘后向下呈90度弯折,使得其与相邻楼板的横筋和纵筋在拼接处钢筋达到互锚效果,增强相邻楼板之间的结合力。
10.进一步的,所述横筋和纵筋凸出下板边缘的长度为横筋和纵筋直径的40倍。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横筋和纵筋凸出下板边缘40倍钢筋直径的长度,使得相邻楼板的横筋和纵筋接触长度较长,互锚效果更好。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钢筋桁架横截面整体呈三角形,包括两根布置在下板底端的底筋和位于底筋上方的顶筋,所述底筋与顶筋之间通过箍筋连接,所述顶筋位于上板内。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钢筋桁架设置成有两根底筋和一根顶筋构成的三角形结构,再通过箍筋连接固定,整体稳定性好,可有效增加下板刚度,顶筋位于上板内,底筋位于下板底端,使得上板和下板通过第一钢筋桁架连接在一起,整体性好。
14.进一步的,所述底筋与顶筋的两端与下板的两侧边缘平齐。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筋与顶筋的两端与下板的两侧边缘平齐,使得下板的边缘保持整齐,便于与相邻楼板之间衔接。
16.进一步的,所述若干第一钢筋桁架之间的间距为500mm。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钢筋桁架之间的间距设为500mm,间距过大会影响楼板刚度,间距过小会造成材料浪费。
18.进一步的,所述下板长度方向上位于上板两侧台阶面的板体上还布置有第二钢筋桁架,所述第二钢筋桁架结构与第一钢筋桁架结构相同。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二钢筋桁架,一方面用来加强下板两侧板边的刚度,另一方面第二钢筋桁架上凸出的钢筋可以用来吊装。
20.进一步的,所述饰面层通过反打工艺一体浇筑在钢筋混凝土楼板层顶面。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反打工艺,一体浇筑在钢筋混凝土楼板层和饰面层,减少现场工作量,生产效率高。
2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饰面层预制在钢筋混凝土楼板层上,这样在装配后可以有效减少现场楼板地面砖湿贴工作量,形成装配化程度更高的建筑装修与结构楼板一体的集成化楼面系统,缩短工期;钢筋混凝土楼板层内布置钢筋网层和若干第一钢筋桁架,使得钢筋混凝土楼板层整体刚度增大,可以有效防止饰面层开裂。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0、饰面层;20、钢筋混凝土楼板层;21、上板;22、下板;23、钢筋网层;231、横筋;232、纵筋;24、第一钢筋桁架;241、底筋;242、顶筋;243、箍筋;25、第二钢筋桁架。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如图1-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全预制一体化反打面砖钢筋混凝土楼板,包括饰面层10和钢筋混凝土楼板层20,饰面层10通过反打工艺一体浇筑在钢筋混凝土楼板层20顶面,这样在装配后可以有效减少现场楼板地面砖湿贴工作量,形成装配化程度更高的
建筑装修与结构楼板一体的集成化楼面系统,有效缩短后续施工工期。
28.具体的,钢筋混凝土楼板层20包括一体浇筑成型的上板21和下板22,下板22的面积大于上板21的面积,上板21位于下板22的中间位置,使得下板22的上板面与上板21的侧面在上板21四周形成台阶面,形成阶梯型的企口构造。
29.上板21上端布置有钢筋网层23,钢筋网层23由多根横筋231和纵筋232交错排列而成,横筋231和纵筋232搭接处可通过点焊固定或者扎丝绑扎固定,使得横筋231和纵筋232交错排列形成网状,在浇筑混凝土后起到防裂和增加强度的作用。具体布置时,钢筋网层23中的横筋231和纵筋232自上板21四周向外延伸并凸出下板22边缘后向下呈90度弯折,横筋231和纵筋232凸出下板22边缘的长度为横筋231和纵筋232直径的40倍。这样凸出的横筋231和纵筋232在该楼板与相邻楼板拼接时可以起到互锚效果,将相邻两块楼板通过凸出的横筋231和纵筋232连接在一起,再通过在结合处浇筑混凝土使得多块楼板拼接成整块楼板,整体强度高,只需要在相邻楼板结合处进行浇筑,不会影响其他部分的施工进度,大大节省了施工周期。
30.下板22中沿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有若干第一钢筋桁架24,若干第一钢筋桁架24在下板22内均与间隔布置,相邻两第一钢筋桁架24之间的间距为500mm,这样可以在保证整体楼板的强度前提下减少钢筋用量,节约成本。具体的,第一钢筋桁架24横截面整体呈三角形,由两根布置在下板22底端的底筋241和一根位于底筋241上方的顶筋242,底筋241与顶筋242平行布置,顶筋242位于底筋241上方且位于两根底筋241的中间,再通过箍筋243将两根底筋241和顶筋242焊接或绑扎在一起,使得底筋241与顶筋242构成横截面呈等腰三角形第一钢筋桁架24,这样的第一钢筋桁架24整体稳定性强,不易变形,在浇筑混凝土后可以有效增加楼板强度。更进一步的,底筋241布置在下板22底端,顶筋242布置在上板21内,这样第一钢筋桁架24就可以将上板21和下板22连接在一起,有效增强整体楼板强度。施工时,底筋241与顶筋242的两端与下板22的两侧边缘平齐,这样在相邻楼板对接时,不会出现缝隙。
31.进一步的,在下板22长度方向上位于上板21两侧台阶面的板体上还布置有第二钢筋桁架25,第二钢筋桁架25结构与第一钢筋桁架24结构相同,第二钢筋桁架25与第一钢筋桁架24之间的间距不受若干第一钢筋桁架24内间距的影响。设置第二钢筋桁架25主要是为了加强下板22两侧板边的强度,避免下板22两侧板边强度不够产生断裂。另外,第二钢筋桁架25的顶筋会暴露在下板22的板面上方,可供吊机吊装,方便楼板的转运。
32.具体生产时,先将楼地面砖倒扣于模板底部,在模板底部设置凹凸卡槽来辅助定位楼地面砖,同时防止水泥渗入缝隙;然后在楼地面砖上铺设钢筋网层23,将横筋231和纵筋232通过点焊固定或者用扎丝绑扎成网状;再在钢筋网层23上方布置第一钢筋桁架24和第二钢筋桁架25,最后浇筑混凝土并养护;待混凝土成型后便可得到带饰面层10的钢筋混凝土楼板。在预制时,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图纸来提前预埋设备线管,这样方便后期施工时的线路走线,而不需要在现场开凿,节省人工。
3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