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幕墙的集成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999385发布日期:2023-04-29 18:05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幕墙的集成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幕墙,尤其是涉及一种幕墙的集成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1、目前建筑幕墙形式复杂多变,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幕墙形式混合搭配,系统之间的交接处处理至关重要,关乎在幕墙主系统完成后怎样实现次要构件的转接及调整。现有常规的幕墙,如石材幕墙与玻璃幕墙组合形式多数存在两个系统单独与主体结构相固定连接,交接部位打胶处理。

2、现有的组合式幕墙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3、1.多个系统分别与主体结构进行连接很容易造成埋件部位干涉,该区域埋板较多,给预埋件或者后置埋件施工起来造成很大困扰。

4、2.容易造成多个幕墙系统安装龙骨之间的交叉作业。

5、3.存在多个幕墙系统转接件之间相互干扰。

6、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不同幕墙交接位置的转接预埋结构复杂,易相互干涉且相邻幕墙之间固定连接,调节不便的技术问题,已成为本领域人员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幕墙的集成装置及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同幕墙交接位置的转接预埋结构复杂,易相互干涉且相邻幕墙之间固定连接,调节不便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3、本发明提供的幕墙的集成装置,包括:

4、主幕墙;

5、次幕墙,所述主幕墙与所述次幕墙之间设置有夹角;

6、水平向调节组件和竖向调节组件,所述水平向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主幕墙与所述竖向调节组件之间,所述竖向调节组件沿竖向设置于所述次幕墙与所述水平向调节组件之间。

7、进一步地,所述水平向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转接件和第二转接件,所述第一转接件和所述第二转接件为l型折板结构,所述第一转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主幕墙之间为可移动式连接,所述第一转接件与所述主幕墙之间的相对移动方向沿所述主幕墙的前后纵向方向,所述第一转接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转接件的第一端之间为可移动式连接,所述第一转接件与所述第二转接件之间的相对移动方向沿所述主幕墙的左右横向方向,所述第二转接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竖向调节组件相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水平向调节组件包括第一移动机构,所述第一移动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转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主幕墙之间,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包括多个第一连接位和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连接位沿所述主幕墙的前后纵向方向排列分布,所述第一紧固件贯穿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位后与所述主幕墙相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移动机构沿所述主幕墙的竖向方向设置有一个或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位为长条形孔状结构。

10、进一步地,所述水平向调节组件包括第二移动机构,所述第二移动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转接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转接件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二移动机构包括多个第二连接位和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连接位沿所述主幕墙的左后横向方向排列分布,所述第二紧固件贯穿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位后对所述第一转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进行连接紧固。

11、进一步地,所述竖向调节组件包括滑槽和第三转接件,所述滑槽沿竖向开设在所述次幕墙上,所述第三转接件的第一端可移动卡设在所述滑槽内,所述第三转接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转接件相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次幕墙包括竖向龙骨和墙本体,所述墙本体架设在所述竖向龙骨上,所述滑槽开设在所述竖向龙骨上。

13、进一步地,所述主幕墙为石材幕墙,所述次幕墙为玻璃幕墙。

14、本发明提供的幕墙的集成方法,基于上述的幕墙的集成装置,包括:

15、安装主幕墙的龙骨架;

16、将水平向调节组件进行组装并将其安装在所述主幕墙上;

17、将竖向调节组件与次幕墙相连接,且将所述竖向调节组件与所述水平向调节组件相连接;

18、将所述主幕墙和所述次幕墙调节至预设位置。

19、进一步地,所述将所述主幕墙和所述次幕墙调节至预设位置,包括:

20、将所述次幕墙沿所述主幕墙的前后纵向方向的位置进行调节;

21、将所述次幕墙沿所述主幕墙的左右横向方向的位置进行调节;

22、将所述次幕墙沿所述主幕墙的上下竖向方向的位置进行调节。

23、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4、本发明提供的幕墙的集成装置,通过在主幕墙和次幕墙之间设置水平向调节组件和竖向调节组件,水平向调节组件设置于主幕墙与竖向调节组件之间,竖向调节组件沿竖向设置于次幕墙与水平向调节组件之间。本发明通过在主幕墙和次幕墙的交接位置处设置水平向调节组件和竖向调节组件,水平向调节组件和竖向调节组件在不同方向相独立设置,互不干涉,当主幕墙的架体结构调整完成后,通过水平向调节组件能够对次幕墙的沿主幕墙的前后纵向方向的相对位置、以及对次幕墙的沿主幕墙的左右横向方向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并且通过竖向调节组件能够对次幕墙的沿主幕墙的竖向方向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即次幕墙可不受主幕墙的架体结构的影响,而实现单独三维调整。



技术特征:

1.一种幕墙的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幕墙的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向调节组件(3)包括第一转接件(5)和第二转接件(6),所述第一转接件(5)和所述第二转接件(6)为l型折板结构,所述第一转接件(5)的第一端与所述主幕墙(1)之间为可移动式连接,所述第一转接件(5)与所述主幕墙(1)之间的相对移动方向沿所述主幕墙(1)的前后纵向方向,所述第一转接件(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转接件(6)的第一端之间为可移动式连接,所述第一转接件(5)与所述第二转接件(6)之间的相对移动方向沿所述主幕墙(1)的左右横向方向,所述第二转接件(6)的第二端与所述竖向调节组件(4)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幕墙的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向调节组件(3)包括第一移动机构(7),所述第一移动机构(7)设置于所述第一转接件(5)的第一端与所述主幕墙(1)之间,所述第一移动机构(7)包括多个第一连接位(8)和第一紧固件(9),所述第一连接位(8)沿所述主幕墙(1)的前后纵向方向排列分布,所述第一紧固件(9)贯穿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位(8)后与所述主幕墙(1)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幕墙的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机构(7)沿所述主幕墙(1)的竖向方向设置有一个或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位(8)为长条形孔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幕墙的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向调节组件(3)包括第二移动机构(10),所述第二移动机构(10)设置于所述第一转接件(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转接件(6)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二移动机构(10)包括多个第二连接位(11)和第二紧固件(12),所述第二连接位(11)沿所述主幕墙(1)的左后横向方向排列分布,所述第二紧固件(12)贯穿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位(11)后对所述第一转接件(5)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进行连接紧固。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幕墙的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调节组件(4)包括滑槽(13)和第三转接件(14),所述滑槽(13)沿竖向开设在所述次幕墙(2)上,所述第三转接件(14)的第一端可移动卡设在所述滑槽(13)内,所述第三转接件(1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转接件(6)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幕墙的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次幕墙(2)包括竖向龙骨(15)和墙本体(16),所述墙本体(16)架设在所述竖向龙骨(15)上,所述滑槽(13)开设在所述竖向龙骨(15)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幕墙的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幕墙(1)为石材幕墙,所述次幕墙(2)为玻璃幕墙。

9.一种幕墙的集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幕墙的集成装置,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幕墙的集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主幕墙(1)和所述次幕墙(2)调节至预设位置,包括: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幕墙的集成装置及方法,涉及幕墙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同幕墙交接位置的转接预埋结构复杂,易相互干涉且相邻幕墙之间固定连接,调节不便的技术问题。该幕墙的集成装置包括主幕墙、次幕墙、水平向调节组件和竖向调节组件,主幕墙与次幕墙之间设置有夹角,水平向调节组件设置于主幕墙与竖向调节组件之间,竖向调节组件沿竖向设置于次幕墙与水平向调节组件之间,能对次幕墙的沿主幕墙的前后纵向的相对位置、对次幕墙的沿主幕墙的左右横向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并且能对次幕墙的沿主幕墙的竖向方向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次幕墙可不受主幕墙的架体结构的影响,而实现单独三维调整。

技术研发人员:陈猛,闻静,曾一帆,赵俊辉,王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凌云宏达幕墙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