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定向振捣结构及其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74594发布日期:2024-03-22 10:27阅读: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定向振捣结构及其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具体为一种定向振捣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1、目前,混凝土在浇筑后都需要进行振捣操作以使保证分布均匀,但在复杂的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如大直径套管、大洞口的基础部位,经常出现混凝土振捣困难,而导致密实度不均匀的质量问题。

2、在建筑工程中振捣路径决定了混凝土构件的振捣效果,一般构件的形状及空间角度比较单一,且均为矩形截面与地面垂直,但是有些异形截面构件及空间角度特殊的构件在不固定振捣路径的情况下无法保证振捣的范围及效果,很容易出现边角、根部漏振的情况,影响混凝土构件的观感质量,甚至影响结构受力,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种定向振捣结构及其施工工艺,用来解决上述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定向振捣结构及其施工工艺,解决了异形截面构件及空间角度特殊的构件在不固定振捣路径的情况下无法保证振捣的范围及效果,很容易出现边角、根部漏振的问题。

2、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定向振捣结构,包括型腔,所述型腔由四个构件模板组成,所述型腔的内侧中部设置有构件钢筋骨架,所述构件钢筋骨架内壁上设置有多个振捣串桶,且所述振捣串桶与构件钢筋骨架通过绑丝相连接,所述构件钢筋骨架和多个振捣串桶均呈水平设置,所述振捣串桶内均设置有振捣棒。

3、优选的,两侧所述构件模板的外壁上均等距设置有多个构件加固组件,且所述构件加固组件与振捣串桶呈错位设置。

4、优选的,所述构件钢筋骨架和振捣串桶在施工时进行预留,所述振捣串桶由钢丝网制成,且钢丝网的钢丝外径大于3mm,所述钢丝网的孔径为50*50mm。

5、优选的,一种定向振捣结构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6、s1:在相应位置下方进行搭建一侧的构件模板,并沿其长度方向预留安装构件加固组件的预留孔;

7、s2:根据构件模板的位置进行安装构件钢筋骨架,并根据提前规划好的振捣位置处进行振捣串桶与构件钢筋骨架的绑扎作业,从而将振捣串桶与构件钢筋骨架进行绑扎固定;

8、s3:闭合其他三面的构件模板,从而使得构件模板内形成型腔,之后在相应位置的构件模板的外表面位置处进行安装构件加固组件;

9、s4: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之前,将振捣棒提前由振捣串桶插入至构件之中,待对型腔之内的混凝土振捣完成之后,将振捣棒从振捣串桶内进行抽出即可。

10、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定向振捣结构及其施工工艺。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1、1、本发明通过提前预埋振捣串桶,从而使得在振捣过程中振捣棒可以沿着振捣串桶内部直接插入至型腔的底部,因此可以避免斜向构件在振捣过程中由于振捣棒自重等原因造成的振捣不密实、边角振捣不到位等情况的发生。

12、2、本发明通过该种振捣处理方式,可以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省去传统式的振捣设施,简化了施工工艺步骤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现场混凝土浇筑的工作效率,并且在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其不会在型腔的边缘部位形成漏振等质量缺陷,从而不仅可以避免混凝土的质量缺陷,同时也可以避免后期的补强以及维修处理工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技术特征:

1.一种定向振捣结构,包括型腔(6),其特征在于,包括型腔(6),所述型腔(6)由四个构件模板(1)组成,所述型腔(6)的内侧中部设置有构件钢筋骨架(3),所述构件钢筋骨架(3)内壁上设置有多个振捣串桶(4),且所述振捣串桶(4)与构件钢筋骨架(3)通过绑丝相连接,所述构件钢筋骨架(3)和多个振捣串桶(4)均呈水平设置,所述振捣串桶(4)内均设置有振捣棒(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定向振捣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侧所述构件模板(1)的外壁上均等距设置有多个构件加固组件(2),且所述构件加固组件(2)与振捣串桶(4)呈错位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定向振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构件钢筋骨架(3)和振捣串桶(4)在施工时进行预留,所述振捣串桶(4)由钢丝网制成,且钢丝网的钢丝外径大于3mm,所述钢丝网的孔径为50*50mm。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定向振捣结构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定向振捣结构,包括型腔,所述型腔由四个构件模板组成,所述型腔的内侧中部设置有构件钢筋骨架,所述构件钢筋骨架内壁上设置有多个振捣串桶,且所述振捣串桶与构件钢筋骨架通过绑丝相连接,所述构件钢筋骨架和多个振捣串桶均呈水平设置,所述振捣串桶内均设置有振捣棒,两侧所述构件模板的外壁上均等距设置有多个构件加固组件,且所述构件加固组件与振捣串桶呈错位设置。通过提前预埋振捣串桶,从而使得在振捣过程中振捣棒可以沿着振捣串桶内部直接插入至型腔的底部,因此可以避免斜向构件在振捣过程中由于振捣棒自重等原因造成的振捣不密实、边角振捣不到位等情况的发生。

技术研发人员:王立刚,李宝顺,焦阳,王珂,白云志,赖中楠,尼振虎,王光玉,刘欣,邵东光,王玉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德州市建筑业发展促进中心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