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一体化电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72768发布日期:2024-03-12 21:03阅读:16来源:国知局
新型一体化电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电网领域,尤其涉及到新型一体化电杆。


背景技术:

1、架空线路水泥电杆常用杆型按照线路方向主要分为直线杆塔和耐张杆塔(包括转角杆、终端杆)两大类,每种类型根据杆高度、回数、导线排列方式、转角度数等因素又可分为多种小类,材料类别多种多样(项目施工过程中,电杆、横担、金具、绝缘子等材料需要逐个匹配,没有成套供应)。

2、配网线路在水泥杆上安装热镀锌角钢横担的钢制件,由于钢材加工工艺复杂,钢材只能加工成简单截面形状的型材,横担等配件只能在现场用螺栓连接,目前,施工过程中需多次登杆作业,现场施工工作量增加,施工进度较慢,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新型一体化电杆,解决的上述问题。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新型一体化电杆,设有:杆体:与地面固定,预制装置安装在所述杆体的顶端或上部侧壁;

3、预制装置:由套筒、绝缘子和调线组件组成;所述绝缘子的一端与之相邻所述套筒的端部固定,所述绝缘子的另一端与所述调线组件的端部固定,所述套筒的另一端套接在所述杆体的顶端或上部侧壁;

4、所述调线组件:将导线移动至所述调线组件处,并延伸至杆体的外部处,所述调线组件将经过的导线压紧固定;

5、所述调线组件包括调线支架、上压盖、下压盖和固定结构;所述下压盖在所述调线支架的内部翻转,所述上压盖的一端在所述调线支架的其一侧壁的顶部翻转,所述固定结构安装在所述调线支架的其二侧壁的顶部,通过所述固定结构使所述上压盖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调线支架的其二侧壁的顶部;所述上压盖与所述下压盖之间的间距为导线的贯穿区域。

6、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调线支架包括支架台,在所述支架台的左右两侧分别垂直设置所述其一侧壁和所述其二侧壁,在所述其二侧壁的顶部设置延伸台,所述固定结构安装在所述延伸台处;所述上压盖的一端安装在所述其一侧壁的顶部。

7、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其一侧壁上设有第一孔洞,所述其二侧壁上设有第二孔洞,所述其二侧壁的正面设置第三孔洞固定轴贯穿所述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三孔洞与固定轴的第四贯穿孔,使固定轴固定在所述其一侧壁和其二侧壁之间的翻转区域。

8、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轴在所述翻转区域的两端的外表面分别设置两个轴承,所述滑轮组件包括内套筒和轮盘;两个轮盘分别固定在内套筒的两端的外表面;所述内套筒的两端的内表面分别与两个所述轴承的外表面固定,所述固定轴依次贯穿两个所述轴承的内轴。

9、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下盖体包括第一支撑部、下压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下压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的其一固定端和第二支撑部的其二固定端固定;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其一转动端套在所述其一侧壁与左侧所述轮盘之间的所述固定轴上,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其二转动端套在所述其二侧壁与右侧所述轮盘之间的所述固定轴上。

10、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下压部包括压紧部和放置部;所述放置部的两端分别固定两个所述压紧部,其一所述压紧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固定,其二所述压紧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固定;所述压紧部为凸状,所述放置部为凹状,所述下压部的整体形状为波浪状。

11、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其一侧壁上设置第一摩擦件,在所述其二侧壁上设置第二摩擦件;所述第一摩擦件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贴合,所述第二摩擦件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贴合。

12、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压盖包括上盖体和翻转件;所述翻转件固定在所述其一侧壁的顶部,所述翻转件的活动端与所述上盖体的一端固定,所述上盖体的另一端设置第一定位孔,通过所述固定结构贯穿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延伸台上的第二定位孔,使所述上盖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延伸台两者固定。

13、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套筒的外表面设有若干个安装孔,若干个所述安装孔呈上下错位分布。

14、优选的技术方案;还设有若干个弧形的加固件,在所述加固件上设有加固孔;多个所述加固件环绕在所述套筒与所述杆体的连接处,通过螺栓贯穿所述加固孔和所述套筒上的相对错位的所述安装孔,使所述杆体、所述加固件和所述套筒三者固定。

15、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放线小车和绝缘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1次安装实现2个功能,大幅减少人工登杆的频次,缩短了施工时间。同时,采用水泥杆和预制装置相结合的方式,将所需要的金具和绝缘子通过套筒直接套在水泥杆端部,避免金具和绝缘子在运输过程中因磕碰造成损坏,减少金具和绝缘子安装步骤,从而缩短施工周期。

16、实现两个功能:

17、第一:水泥杆及杆上的附件在工厂一次性成型完成,在施工现场只需要进行立杆放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现场施工的工作量,进一步提升现场施工效率。

18、第二:降低成本,同步运输,可视情况拆卸;防雷,接地,防鸟;大幅减少登杆次数,降低作业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特征:

1.新型一体化电杆,其特征在于;设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一体化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调线支架包括支架台,在所述支架台的左右两侧分别垂直设置所述其一侧壁和所述其二侧壁,在所述其二侧壁的顶部设置延伸台,所述固定结构安装在所述延伸台处;所述上压盖的一端安装在所述其一侧壁的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新型一体化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一侧壁上设有第一孔洞,所述其二侧壁上设有第二孔洞,所述其二侧壁的正面设置第三孔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新型一体化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轴在所述翻转区域的两端的外表面分别设置两个轴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新型一体化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体包括第一支撑部、下压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下压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其一固定端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其二固定端固定;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其一转动端套在所述其一侧壁与左侧所述轮盘之间的所述固定轴上,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其二转动端套在所述其二侧壁与右侧所述轮盘之间的所述固定轴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新型一体化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压部包括压紧部和放置部;所述放置部的两端分别固定两个所述压紧部,其一所述压紧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固定,其二所述压紧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固定;所述压紧部为凸状,所述放置部为凹状,所述下压部的整体形状为波浪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新型一体化电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其一侧壁上设置第一摩擦件,在所述其二侧壁上设置第二摩擦件;所述第一摩擦件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贴合,所述第二摩擦件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新型一体化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压盖包括上盖体和翻转件;所述翻转件固定在所述其一侧壁的顶部,所述翻转件的活动端与所述上盖体的一端固定,所述上盖体的另一端设置第一定位孔,通过所述固定结构贯穿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延伸台上的第二定位孔,使所述上盖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延伸台两者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一体化电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套筒的外表面设有若干个安装孔,若干个所述安装孔呈上下错位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新型一体化电杆,其特征在于;还设有若干个弧形的加固件,在所述加固件上设有加固孔;多个所述加固件环绕在所述套筒与所述杆体的连接处,通过螺栓贯穿所述加固孔和所述套筒上的相对错位的所述安装孔,使所述杆体、所述加固件和所述套筒三者固定。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电网领域,具体公开新型一体化电杆,杆体:与地面固定,预制装置安装在杆体的顶端或上部侧壁;预制装置:由套筒、绝缘子和调线组件组成;绝缘子的一端与之相邻套筒的端部固定,绝缘子的另一端与调线组件的端部固定,套筒的另一端套接在杆体的顶端或上部侧壁;调线组件:将导线移动至调线组件处,并延伸至杆体的外部处,调线组件将经过的导线压紧固定;调线组件包括调线支架、上压盖、下压盖和固定结构;下压盖在调线支架的内部翻转,上压盖的一端在调线支架的其一侧壁的顶部翻转,固定结构安装在调线支架的其二侧壁的顶部,通过固定结构使上压盖的另一端固定在调线支架的其二侧壁的顶部;上压盖与下压盖之间的间距为导线的贯穿区域。

技术研发人员:高雄,刘华锋,罗威,苏明江,黄全胜,薛寒,许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