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合板的临时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810603发布日期:2023-10-22 04:58阅读: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叠合板的临时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尤其装配式建筑工程,具体涉及一种叠合板的临时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1、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大力发展,叠合楼板的应用逐渐增多,传统施工时,为防止叠合板在浇筑混凝土时变形过大或出现裂缝,通常在板下设置满布落底脚手架支撑,搭设支撑不仅耗时耗力,还造成对下方场地混乱,人行或材料转运极为不便,搭设及拆除支撑也极大的增加了施工周期和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叠合板的临时支撑结构,所述临时支撑结构为一种装配式结构,避免采用传统叠合板施工时搭设满布落底脚手架支撑,与搭设满布落底脚手架支撑相比,该实用新型采用装配式结构,安装起来所需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均显著减少。

2、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如下:一种叠合板临时支撑结构,包括板端支撑、板中支撑、支撑压杆、斜拉杆、螺纹套筒预埋件、叠合板、叠合梁,所述板端支撑通过2个固定螺栓固定于叠合梁侧面的螺纹套筒预埋件,形成板端支撑点对叠合板进行端部支撑,实现第一阶段(安装阶段)的支撑;进一步,所述板中支撑上端支撑于叠合板底部,且与支撑压杆上端连接,所述支撑压杆下端分别与两个斜拉杆的一端连接,所述两个斜拉杆的另一端与板端支撑上设置的连接板连接;进一步,所述支撑压杆长度可调节,通过调节支撑压杆的长度,在对斜拉杆进行张紧的同时,板中支撑进入工作状态,形成板中支撑点对叠合板板中进行支撑,实现第二阶段(施工阶段)的支撑。

3、所述板端支撑、板中支撑组件应设置在叠合板桁架筋的下方,以便充分利用桁架筋增强叠合板的抗弯抗裂能力,所述板端支撑、板中支撑组件沿板宽度方向的间距可按桁架筋间距的1-3倍(视板跨大小而定)且每块板的板端不少于两个支撑点。

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于叠合梁侧的板端支撑对叠合板提供第一阶段(安装阶段)的支撑,通过调整支撑压杆的长度,在对斜拉杆进行张紧的同时板中支撑进入工作状态,对叠合板提供第二阶段(施工阶段)的支撑,通过以上两阶段的支撑结构解决了叠合板传统满堂落底支撑导致的施工效率低,建造成本高的问题,其操作简单安装方便,适用于不同的跨度的叠合板,并可拆卸重复使用,且充分利用了叠合板自身刚度,无需对叠合板做额外加强措施,降低了叠合板的生产难度及生产成本,保证了叠合板的生产施工高效性。

5、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技术特征:

1.一种叠合板的临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板端支撑(1)、板中支撑(2)、支撑压杆(3)、斜拉杆(4)、螺纹套筒预埋件(5)、叠合板(6)、叠合梁(7),所述板端支撑(1)通过2个固定螺栓(12)固定于叠合梁(7)侧面的螺纹套筒预埋件(5),形成板端支撑点对叠合板进行端部支撑,实现第一阶段安装阶段的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的临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中支撑(2)上端支撑于叠合板(6)底部,且与支撑压杆(3)上端连接,所述支撑压杆(3)下端分别与两个斜拉杆(4)的一端连接,所述两个斜拉杆(4)的另一端与板端支撑(1)上设置的连接板(1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的临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压杆(3)长度可调节,通过调节支撑压杆(3)的长度,在对斜拉杆(4)进行张紧的同时,板中支撑(2)进入工作状态,形成板中支撑点对叠合板板中进行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的临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端支撑(1)包括型钢件(11)、固定螺栓(12)、连接板(13),所述固定螺栓(12)与螺纹套筒预埋件(5)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使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的临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套筒预埋件(5)预埋于叠合梁的预制部分,所述螺纹套筒预埋件(5)与所述固定螺栓(12)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使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的临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中支撑(2)包括支撑顶板(21)、支撑管(22)、支撑加劲板(23),所述支撑管(22)的下端与支撑压杆(3)的上端为插销式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的临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压杆(3)包括支撑上杆(31)、调节杆(32)、支撑下杆(33),所述支撑上杆(31)上端与所述支撑管(22)下端插销式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下杆(33)的下端分别与两个斜拉杆(4)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旋转所述调节杆(32)可调节支撑压杆(3)的总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2-3任一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的临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拉杆(4)可为钢丝绳,包括绳体(41)、绳夹(42),所述绳体(41)的两端分别与支撑下杆(33)的下端、连接板(13)连接并用绳夹(42)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的临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端支撑(1)、板中支撑(2)组件应设置在叠合板(6)桁架筋(61)的下方,所述板端支撑(1)、板中支撑(2)组件沿板宽度方向的间距按桁架筋(61)间距的1-3倍视板跨大小而定且每块板的板端不少于两个支撑点。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叠合板的临时支撑结构,包括板端支撑、板中支撑、支撑压杆、斜拉杆、螺纹套筒预埋件、叠合板、叠合梁;本技术通过设置于叠合梁侧的板端支撑对叠合板提供第一阶段(安装阶段)的支撑,再通过调整支撑压杆的长度,对斜拉杆进行张紧的同时板中支撑进入工作状态,对叠合板提供第二阶段(施工阶段)的支撑,通过以上两个过程,该支撑结构可避免设置传统的满堂脚手架支撑,解决叠合板传统支撑方式的居多不便,其操作简单、安装方便,适用于多种板跨,并可拆卸重复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赖国梁,赵文争,周彦斌,杨华荣,武涛,梅世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06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