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板后浇带无支撑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98912发布日期:2023-05-28 01:53阅读:99来源:国知局
叠合板后浇带无支撑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叠合板后浇带无支撑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1、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出现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混凝土带。后浇带需要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后,再进行浇筑施工。

2、目前常用的作法是采用类似于专利号:201922038809.4的后浇带支模结构,通过一些不同结构的支撑杆将木模板支护在后浇带的下方,从而进行后浇带区域的浇筑。这种施工方法存在的缺点就是需要大规模的沿着后浇带的区域架设许多的支撑架,这种工艺方法会增加后浇带区域的施工时间,而且这种支撑杆件也存在倾倒的安全隐患。

3、为了解决这种问题,目前也有一些免支撑的做法,比如,专利号:201921354586.6的吊模结构,通过在后浇带上下两侧均设置支撑结构,然后通过吊杆将下部的木模板吊装固定。这种结构虽然免去了大规模架设的支撑杆件,但是本身的安装过程也比较复杂,而且在混凝土浇筑后,对混凝土抹平时,上层的支撑杆件会影响施工工人的操作。拆模时也需要在上下两侧同时安排人员进行拆模操作,施工效率的提升并不大。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现有后浇带支撑固定装置,结构复杂,施工效率低且后期拆模困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叠合板后浇带无支撑固定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板后浇带无支撑固定装置的结构简单,施工效率高,而且后期拆模时只需要在一侧进行拆模即可,拆模效率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叠合板后浇带无支撑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后浇带两侧的叠合板,叠合板靠近后浇带的一侧沿后浇带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螺纹套筒,后浇带的下方设置有木模板,木模板的两端搭在叠合板的底部,模板的下方设置有压紧结构;

3、所述压紧结构包括多个方管和多个方木,多个方木间隔设置在木模板下方,方木沿后浇带的长度方向设置,方管横向搭接在方木的下方,方管的两端开设有安装孔,螺杆穿过安装孔与螺纹套筒螺纹连接,通过方管和方木将木模板固定。

4、进一步的,所述螺纹套筒与叠合板内部的桁架钢筋焊接固定。

5、进一步的,所述螺杆与方管之间设置有垫板,垫板中部开设有螺纹与螺杆相匹配。

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体有增益效果体现在:本实用新型结合叠合板的结构,在叠合板二次设计的时候,将螺纹套筒与叠合板内部的桁架配筋焊接固定。利用预埋的螺纹套筒,配合方木、钢管和螺杆将木模板固定在后浇带的下方。后浇带的上方没有架设任何的结构,在浇筑完成后,方便工人进行抹平操作。拆模时,只需要将螺杆取出后,就可以将钢管、方木及木模板取下。而且钢管、方木及螺杆还可以重复利用,降低施工成本。



技术特征:

1.叠合板后浇带无支撑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后浇带两侧的叠合板(1),其特征在于:叠合板(1)靠近后浇带的一侧沿后浇带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螺纹套筒(3),后浇带的下方设置有木模板(4),木模板(4)的两端搭在叠合板(1)的底部,模板的下方设置有压紧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后浇带无支撑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套筒(3)与叠合板(1)内部的桁架钢筋(9)焊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合板后浇带无支撑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7)与方管(5)之间设置有垫板(8),垫板(8)中部开设有螺纹与螺杆(7)相匹配。


技术总结
本技术叠合板后浇带无支撑固定装置属于建筑施工领域,解决现有后浇带支撑固定装置,结构复杂,施工效率低且后期拆模困难的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设置在后浇带两侧的叠合板,叠合板靠近后浇带的一侧沿后浇带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螺纹套筒,后浇带的下方设置有木模板,木模板的两端搭在叠合板的底部,模板的下方设置有多个方管和多个方木,多个方木间隔设置在木模板下方,方管横向搭接在方木的下方,方管的两端开设有安装孔,螺杆穿过安装孔与螺纹套筒螺纹连接,通过方管和方木将木模板固定,本技术的叠合板后浇带无支撑固定装置的结构简单,施工效率高,而且后期拆模时只需要在一侧进行拆模即可,拆模效率高。

技术研发人员:陈晓伟,张林,陈俊俏,曹坤,张苗,王辉,徐乾,张亮亮,柴静,王龑,张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14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