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式预顶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598324发布日期:2023-09-27 20:19阅读:47来源:国知局
调节式预顶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尤其涉及一种调节式预顶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1、车库顶板设计时没有考虑施工电梯、行车等工况荷载,导致车库顶板的承载力无法满足施工荷载的需求,因此在后期施工中需要根据电梯的定位和行车路线对车库顶板进行二次回顶加固。

2、目前回顶施工通常采用满堂支撑架,即按一定间隔、密布搭设起支撑作用的脚手架,需要使用大量的钢管、型钢等,施工过程和拆除过程复杂,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二次回顶难以保证支撑结构与顶板严密接触,达不到预设的支撑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的调节式预顶支撑装置,避免二次回顶操作,简化了回顶的施工过程,节约了大量的钢管、型钢等资源,且能与顶板严密接触,支撑效果良好。

2、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3、本申请提供的调节式预顶支撑装置,包括:

4、第一顶模板和第二顶模板,所述第一顶模板镶嵌在第二顶模板内;

5、背板,所述背板顶面与所述第一顶模板相连;

6、调节支撑组件,所述调节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背板底面与地面之间,包括从上到下首尾相连的第一立杆、调节丝杆和第二立杆,所述调节丝杆外套设有调节盘;

7、多根盘扣立杆,各所述盘扣立杆上端均与所述第二顶模板相连,下端均与地面相连。

8、本申请提供的调节式预顶支撑装置,预先确定好施工电梯、行车路线等的位置,将支撑这些位置的第一顶模板与第二顶模板分体式设置,利用多根盘扣立杆支撑第二顶模板,调节支撑组件、背板支撑第一顶模板,在后期拆除时可单独拆除第二顶模板及其支撑机构,保留第一顶模板及调节支撑组件,避免施工后期二次回顶,还可以通过转动调节盘改变调节丝杆的长度进而调整调节支撑组件的支撑力度。

9、因此,本申请的方案能够简化施工过程和拆除过程,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且能够保证第一顶模板与顶板严密接触,达到预期的支撑效果。

1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支撑组件平行设置有三组,呈三角形分布,各组之间通过垂直于所述第一立杆的水平杆连接。

1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杆与所述背板底面之间设有上托盘,第二立杆与地面间设有下托盘。

1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顶模板与所述盘扣立杆之间从上到下设有次楞、主楞和顶托,所述次楞与主楞纵横交错。

1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盘扣立杆之间架设有横杆,所述盘扣立杆与横杆间设有斜撑。

1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托盘上设有对穿孔,所述对穿孔内穿设有螺杆,所述螺杆两端安装有轮轨。



技术特征:

1.调节式预顶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式预顶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支撑组件平行设置有三组,呈三角形分布,各组之间通过垂直于所述第一立杆(5)的水平杆(4)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式预顶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杆(5)与所述背板(2)底面之间设有上托盘(3),第二立杆与地面间设有下托盘(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式预顶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模板(7)与所述盘扣立杆(12)之间从上到下设有次楞(8)、主楞(9)和顶托(10),所述次楞(8)与主楞(9)纵横交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式预顶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盘扣立杆(12)之间架设有横杆(11),所述盘扣立杆(12)与横杆(11)间设有斜撑(13)。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节式预顶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托盘(6)上设有对穿孔,所述对穿孔内穿设有螺杆(17),所述螺杆(17)两端安装有轮轨(16)。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的调节式预顶支撑装置,包括第一顶模板、第二顶模板、背板、调节支撑组件和多根盘扣立杆,所述第一顶模板镶嵌在第二顶模板内;所述背板顶面与所述第一顶模板相连;所述调节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背板底面与地面之间,包括从上到下首尾相连的第一立杆、调节丝杆和第二立杆,所述调节丝杆外套设有调节盘;各所述盘扣立杆上端均与所述第二顶模板相连,下端均与地面相连。通过本方案能够简化施工过程和拆除过程,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且能够保证第一顶模板与顶板严密接触,达到预期的支撑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李锦,张文涛,杨富康,雷栋,郭娅琪,牛兆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04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