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承板混凝土浇筑分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393342发布日期:2023-09-09 15:07阅读:22来源:国知局
楼承板混凝土浇筑分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楼承板混凝土浇筑分流装置,主要应用于楼承板浇筑。


背景技术:

1、目前常用的混凝土浇筑装置有天泵和地泵两种装置,两种装置均是针对钢筋混凝土板,对于楼承板的浇筑存在空白。普通楼板底部一般为满堂模板支撑,而楼承板靠自身与钢梁的连接承担上部荷载,只有在跨度较大时,加设临时支撑。天泵与地泵在浇筑混凝土时均为单一管口出料,造成楼承板上混凝土泵送点较为集中,堆放高度过高,无法及时分摊均匀,荷载过重,造成楼承板出现较大挠变且出现漏浆等问题,且在浇筑时,尽量选在钢梁顶部,通过钢梁分担荷载,增加钢梁定位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在不考虑楼承板对器械承载力的情况下完成浇筑,及解决混凝土浇筑时单一管口出料造成堆载的楼承板混凝土浇筑分流装置。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楼承板混凝土浇筑分流装置,包括进料料斗,进料料斗顶部设置吊环,进料料斗底部设置与进料料斗相通的连接腔,连接腔底部分别设置与连接腔相连通的左侧导流管和右侧导流管,连接腔内分别对应左侧导流管入口设置左侧开合组件,对应右侧导流管入口设置右侧开合组件。

3、所述的左侧导流管和右侧导流管之间设置支撑杆。

4、所述的支撑杆设置为方钢管。

5、所述的左侧开合组件和右侧开合组件均包括对应左侧导流管入口和右侧导流管入口设置的扇形板,两扇形板顶端分别通过左侧中轴和右侧中轴固定在连接腔上。

6、所述的左侧中轴和右侧中轴分别贯穿连接腔前后侧,左侧中轴和右侧中轴均水平布置。

7、所述的左侧中轴和右侧中轴前后两端分别通过法兰与连接腔连接。

8、所述的左侧导流管和右侧导流管出口处分别设置控制隔板。

9、所述的控制隔板采用钢板,左侧导流管和右侧导流管上分别对应钢板设置插槽。

10、所述的进料料斗采用四面钢板,其中两两对接焊接,形成四棱台。

11、所述的连接腔采用四面钢板焊接成空心长方体,其中两侧钢板设有向外的弧度,连接腔底部分别对应左侧导流管和右侧导流管设置连接通孔。

12、顶部吊环与料斗侧壁钢板焊接,进料料斗四面钢板,采用两两对接焊接,形成四棱台,连接腔采用空心长方体,两侧钢板带有弧度,可以保证内部扇形开合板自由活动。连接腔长方体各部件采用焊接连接,连接腔上方与进料料斗焊接,下方分别与两导流管焊接。连接腔内部有扇形板、中轴,扇形板采用钢板焊接,扇形板与中轴焊接,成为一体以便整体活动,在连接腔上开孔,以便法兰与中轴连接,法兰与中轴采用螺杆连接。导流管采用方钢管与上部连接腔焊接,连接腔下部开洞,大小与导流管接触面积相同。两侧导流管采用方钢管支撑,连接方式为焊接。两侧流量控制隔板采用钢板,在导流管端部开槽,使得钢板可以进行抽插。

13、使用时,利用钢丝绳将吊环与塔吊吊钩连接实现自由移动,利用天泵将混凝土泵送至进料料斗,混凝土进入连接腔,转动扇形板,通过扇形板控制混凝土进入左侧导流管或者右侧导流管,混凝土通过两导流管流到楼承板上进行浇筑,导流管流量通过末端的控制隔板控制,控制方法为控制隔板插入导流管的插槽,塔吊控制整体装置在水平与竖直方向的位移,根据现场实际需求实现单侧或双侧混凝土浇筑,并根据混凝土出料量控制流量。塔吊与天泵配合工作,解决了楼承板上混凝土泵送点集中,堆放高度过高,无法及时分摊均匀,荷载过重的问题。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填补楼承板混凝土浇筑装置的空白,对于浇筑时荷载控制有了明显优势,通过与塔吊的配合,可以实现在水平与竖向的自由位移,实现全方位浇筑,且浇筑过程装置不接触楼承板,只有混凝土荷载,不存在装置的自重荷载,及装置高度可以通过塔吊实现。对于已经安装完钢梁及钢柱的情况下,本装置体积较小,配合塔吊可完成内部空间的自由浇筑。通过扇形板的设置,可以由原单一管口出料实现单口出料或者双口出料,同时通过控制隔板解决混凝土下落速度与流量的大小控制,能更好控制楼承板所受荷载。施工时,实现可以沿楼承板顺序浇筑,不需特定在钢梁处下料。



技术特征:

1.一种楼承板混凝土浇筑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料料斗(2),进料料斗(2)顶部设置吊环(1),进料料斗(2)底部设置与进料料斗(2)相通的连接腔(3),连接腔(3)底部分别设置与连接腔(3)相连通的左侧导流管(8)和右侧导流管(5),连接腔(3)内分别对应左侧导流管(8)入口设置左侧开合组件(9),对应右侧导流管(5)入口设置右侧开合组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承板混凝土浇筑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左侧导流管(8)和右侧导流管(5)之间设置支撑杆(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楼承板混凝土浇筑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撑杆(6)设置为方钢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承板混凝土浇筑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左侧开合组件(9)和右侧开合组件(4)均包括对应左侧导流管(8)入口和右侧导流管(5)入口设置的扇形板(11),两扇形板(11)顶端分别通过左侧中轴(13)和右侧中轴(12)固定在连接腔(3)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楼承板混凝土浇筑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左侧中轴(13)和右侧中轴(12)分别贯穿连接腔(3)前后侧,左侧中轴(13)和右侧中轴(12)均水平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楼承板混凝土浇筑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左侧中轴(13)和右侧中轴(12)前后两端分别通过法兰(10)与连接腔(3)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承板混凝土浇筑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左侧导流管(8)和右侧导流管(5)出口处分别设置控制隔板(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楼承板混凝土浇筑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隔板(7)采用钢板,左侧导流管(8)和右侧导流管(5)上分别对应钢板设置插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承板混凝土浇筑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料料斗(2)采用四面钢板,其中两两对接焊接,形成四棱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承板混凝土浇筑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腔(3)采用四面钢板焊接成空心长方体,其中两侧钢板设有向外的弧度,连接腔(3)底部分别对应左侧导流管(8)和右侧导流管(5)设置连接通孔。


技术总结
本技术主要应用于楼承板浇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楼承板混凝土浇筑分流装置,包括进料料斗,进料料斗顶部设置吊环,进料料斗底部设置与进料料斗相通的连接腔,连接腔底部分别设置与连接腔相连通的左侧导流管和右侧导流管,连接腔内分别对应左侧导流管入口设置左侧开合组件,对应右侧导流管入口设置右侧开合组件。填补楼承板混凝土浇筑装置的空白,对于浇筑时荷载控制有了明显优势,通过与塔吊的配合,可以实现在水平与竖向的自由位移,实现全方位浇筑,浇筑过程装置不接触楼承板,只有混凝土荷载,不存在装置的自重荷载,且装置高度可以通过塔吊实现,对于已经安装完钢梁及钢柱的情况下,本装置体积较小,配合塔吊可完成内部空间的自由浇筑。

技术研发人员:许超,王栋,张志勇,曹成帅,杨帅,狄昕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金城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5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