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装配式墙板连接件及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37492发布日期:2023-12-29 23:43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体装配式墙板连接件及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安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种分体装配式墙板连接件及装配式墙板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1、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建筑的部分构件在工厂进行标准化批量预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后进行吊装与连接而成的建筑,从而实现建筑过程从“建造”到“制造”的转变。装配式建筑技术让建房子变得像“搭积木”一样,常见的装配构件种类有:外墙板、内墙板、叠合板、阳台、楼梯、预制梁、预制柱等。

2、按主体结构的不同,装配式建筑可分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装配式钢建筑、装配式木建筑三大类型。其中,市场应用最广泛的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c,其应用场景包括住宅、办公楼、教学楼、医院大楼等。

3、相比传统的现场施工,建筑的装配式建造首先可以提高设计的精细化、协同化,由此会提高设计质量和建筑品质。预制构件的精度远大于现浇构件,预制构件的高精度会带动现场后浇混凝土部分精度的提高;预制构件的混凝土浇筑、振捣和养护环节的质量远高于现场浇筑混凝土质量;预制构件为工厂化生产,质量检查和控制更容易,可以更容易避免人为错误,提高产品质量。其次,装配式建筑能节约材料;装配式建筑可以减少模具材料消耗,特别是减少木模的消耗。同时,装配式建筑可以大幅度减少工地建筑垃圾;可以大幅度减少现浇混凝土量,从而减少工地养护用水和冲洗混凝土罐车的污水排放量。最后,装配式建筑模板作业使得建筑所需人工大幅度减少;工厂模具可以反复使用,工厂组模、拆模作业的用工量远小于现场现浇混凝土的用工量;装配式建筑减少了现场湿作业,外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一体化完成,而装配式构件还可以免面层和粉刷,这些均可以缩短工期。

4、正是因为装配式建筑的这些特点,目前从国家到行业都在大力推动其发展。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出现了很多新的材料与工艺。如,由于传统的pc墙板有造价高、影响结构主体计算等缺点,而alc轻质墙板组装、造价大幅低于pc墙板,alc板为轻质板对主体结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很多住宅与厂房都大量应用alc板来代替pc板进行装配。

5、alc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材是一种以优质的以硅砂或粉煤灰、生石灰、水泥、发气剂、气泡稳定剂等为原料,经磨细、计量配料、搅拌浇注、插拔钎、发气膨胀、静停、切割、蒸压养护等工序制造而成的轻型保温隔热的高性能轻质板材。它既可做建筑主体的内墙和外墙等墙体材料,又可做屋面板和楼层板,另有薄板可作保温板及防火板,是一种性能优越的新型建材。alc墙板具有容重轻、隔音保温效果好、造价低廉、安装工艺简单、工期要求较低、生产工业化、标准化、安装产业化等优点,目前在高层框架建筑以及工业厂房的内外墙体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6、alc墙板要求在工厂里由条板拼接成满足设计要求尺寸的整板,同时墙板平接缝方向需满足设计正常使用、运输吊装的抗裂要求。然后,现场装配施工时,按如下工艺进行:工艺流程放线定位(墙体立边线和标高控制线)→安装顶部限位卡→板材现场切割加工→板材拼接安装(配合专业孔洞预埋)→检查垂直度→安装底部固定木楔及底部抹缝。

7、其中,在进行左右两块相邻板拼接时,由于两者仅通过顶部一个小卡槽进行相对限位而使得他们在铅垂面上的方位难以达到完全一致,而这将随着后续工序中的敲打等操作、以及应力和随温度胀缩的时间积累而使得两者之间产生相对位移,并在粉刷后的墙体上出现裂缝。而且,由于装配式墙板整块的体积大、重量重,使得其应力集中在边缘,而导致相邻墙板之间相比传统砖混等结构更容易出现相对位移。对于有预埋件的墙板,这种现象相对较轻,但预埋件将增加成本且使得装配式墙体在连接时复杂得多,从而导致施工难度提高并迟缓了施工速度。

8、因此,需要一种新的装配式墙板连接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体装配式墙板连接件及连接结构,克服现有技术中墙体装配存在的缺陷,有效提高墙体的连接结构稳定性,避免相邻大长度墙板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进而能够有效避免该位移所带来的一系列缺陷,并且能实现墙板与墙板、横梁的连接。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以下结构的分体装配式墙板连接件,包括:分别布置在两块相邻墙板邻接区域前、后两面上的前限位机构、后限位机构,所述前限位机构、后限位机构均成z形且二者通过夹在所述两块相邻墙板之间的中间连接部连接,

3、所述前限位机构包括在同一竖直平面且成斜对角分布的第一前上限位板、第二前下限位板,所述后限位机构包括在同一竖直平面且成斜对角分布的第一后上限位板、第二后下限位板,

4、所述中间连接部采用竖直放置的平板结构,且其在水平面上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前上限位板在水平面上的延伸方向垂直即中间连接部与前限位机构垂直;所述中间连接部包括凹凸拼接的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在中部开有至少一边为锯齿的齿槽,所述第二连接板在对应部位有一个伸出端部且刚好与所述齿槽插接配合的齿条板,

5、所述第一前上限位板、第二前下限位板的一侧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前侧的上、下端部相连,所述第一后上限位板、第二后下限位板的一侧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后侧的上、下端部相连。

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前上限位板下边缘与第二前下限位板上边缘在同一直线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后上限位板下边缘与第二后下限位板上边缘在同一直线方向上延伸或相邻。

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前上限位板下边缘与第二前下限位板上边缘在上下高度方向即竖直方向上相邻但中间有一个小间隔。

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前上限位板下边缘与第二前下限位板上边缘在上下高度方向上相邻、且不水平。从而可以适配左右两块墙板高度不一致的情况看,并使得墙板高的一侧其对应的前、后限位板面积更大。

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前上限位板、第二前下限位板、第一后上限位板、第二后下限位板四块限位板与连接板通过同一块金属板裁切、弯折而成;或者,也可以通过冲压一次成型。

10、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以下结构的分体装配式墙板连接件,包括:分别布置在两块相邻墙板邻接区域前、后两面上的前限位机构、后限位机构,所述前限位机构、后限位机构均成x形且二者通过夹在所述两块相邻墙板之间的中间连接部连接,

11、所述前限位机构包括第一前上限位板、第二前下限位板、第一前下限位板、第二前上限位板四块前侧窄条形板,及连接于该四块前侧窄条形板中间的前交叉板,

12、所述后限位机构包括第一后上限位板、第二后下限位板、第一后下限位板、第二后上限位板四块后侧窄条形板,及连接于该四块后侧窄条形板中间的后交叉板,

13、所述中间连接部采用竖直放置的平板结构,且其在水平面上的延伸方向与前限位机构所在平面垂直;所述中间连接部包括凹凸拼接的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在中部开有至少一边为锯齿的齿槽,所述第二连接板在对应部位有一个伸出端部且刚好与所述齿槽插接配合的齿条板,

14、所述前交叉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前侧端部相连,所述后交叉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后侧端部相连。

15、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前上限位板、第二前下限位板、第一前下限位板、第二前上限位板四块前侧窄条形板均为近似平行四边形且均在与中部前交叉板连接处融为一体;所述第一前上限位板、第二前下限位板的斜边均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前下限位板、第二前上限位板的斜边均相互平行,

16、所述第一后上限位板、第二后下限位板、第一后下限位板、第二后上限位板四块前侧窄条形板均为近似平行四边形且均在与中部后交叉板连接处融为一体;所述第一后上限位板、第二后下限位板的斜边均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后下限位板、第二后上限位板的斜边均相互平行。

17、作为优选,所述前限位机构、后限位机构均为一体成型构件;

18、作为优选,所述前限位机构与第一连接板、所述后限位机构与第二连接板均分别一体成型;

19、作为优选,所述前限位机构、后限位机构各自所含的所述窄条形板中,左上、右下方向上的限位板,其宽度一致;类似地,左下、右上方向上的限位板,其宽度一致。即前限位机构、后限位机构中的窄条形板两个交叉斜向上的各一对窄条形板的尺寸均分别等同。

20、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板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前交叉板、后交叉板的高度;

21、以前/后交叉板上从第一前上限位板到第二前上限位板方向上的边为其横边,作为优选,所述横边为水平方向上的边。

22、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前/后交叉板的水平横边在水平方向上齐平。

23、作为优选,所述两个交叉斜向上的各一对窄条形板,其中一个斜向与另一个斜向交叉角度为90度。

24、作为优选,所述两个交叉斜向上的各一对窄条形板所包括的两个窄条形板,其各自斜向上的延长线在水平方向上错开一段距离,以增大横向距离和连接所覆盖面积。

25、作为优选,前限位机构中的所述窄条形板中,第一前上限位板、第二前下限位板关于前交叉板的中心成对称分布,第一前下限位板、第二前上限位板关于前交叉板的中心成对称分布;后限位机构采用与前限位机构类似结构。

26、作为优选,所述成斜对角分布的第一前上限位板、第二前下限位板二者尺寸相同,所述成斜对角分布的第一后上限位板、第二后下限位板二者尺寸相同,

27、所述齿条板的上下两条侧边分别呈锯齿形和直条形,且所述锯齿形部位所占长度为该边长度的1/2至2/3。

28、所述齿条板与齿槽中的多个锯齿相互配合,所述锯齿形状能使得其通过齿尖的形变而将所述齿条板沿锯齿列的排列方向插入所述齿槽。

29、作为优选,所述锯齿的起始角即从前往后方向的斜边与从前往后方向水平线的夹角为小于等于30度的锐角,且该角相对的边与前后方向底边之间的角度为直角或钝角。从而方便齿条板单向插入齿槽而难以从齿槽中反向拔出。

3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前上限位板与第一后上限位板前后平行相对,所述第二前下限位板与第二后下限位前后平行相对。

31、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前上限位板、第一后上限位板两者之间形成第一限位部,以对本侧墙板的前后侧面进行限位。

32、所述第二前下限位板、第二后下限位板两者之间形成第二限位部,以对另一侧相邻墙板的前后侧面进行限位。

33、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前上限位板、第一后上限位板、第二前下限位板、第二后下限位板四块限位板的厚度与连接板的厚度相同;

34、作为优选,当墙板一侧表面局部开有凹槽时,该部位对应的一侧限位板比相对的另外一侧尺寸更大;

35、作为优选,呈交叉斜向前后相对方位的两块限位板尺寸一致,即所述第二前下限位板、第一后上限位板尺寸一致,而第二后下限位板、第一前上限位板尺寸一致;同时使得斜向上其中一对的面积更大,从而增大本实用新型分体装配式墙板连接件的抗剪切力、及其所连接的相邻两块墙板的抗前后倾斜扭矩能力。

36、作为优选,第一前上限位板、第一后上限位板、第二前下限位板、第二后下限位板与所述连接板相连的端部即侧棱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小切口,从而提高在弯折加工及装配后的抗形变能力。进一步提高连接件的稳定性。

37、作为优选,所述各限位板尺寸均一致。从而在装配时不需要考虑前、后限位机构的方位而方便操作。

38、作为优选,在所述中间连接部的上端部还从中间区段延伸出一个延伸部,在所述延伸部与中间连接部相对的一端端部连接有一个水平连接部,所述水平连接部的一条长边与所述第一前上限位板在水平面上的延伸方向平行。

39、作为优选,在所述中间连接部的上端部还从中间区段延伸出一个延伸部,在所述延伸部与中间连接部相对的端部连接有一个水平连接部,所述水平连接部的一条长边与所述第一后上限位板在水平面上的延伸方向垂直或成锐角分布。

40、作为优选,所述中间区段的宽度小于等于连接板上端部的宽度,从而可以节省材料并有利于砂浆充填的连贯性。

41、作为优选,所述水平连接部沿所述长边方向上的中垂线,位于所述第一前上限位板、第一后上限位板的正中间。

42、作为优选,所述延伸部、水平连接部均为矩形或梯形,且其共用同一邻边。

43、作为优选,所述水平连接部在远离所述延伸部的一侧设置有一个通孔。

44、作为优选,所述水平连接部设置为两个,且关于所述延伸部竖直方向上的中垂线对称分布。

45、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装配式墙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所述的分体装配式墙板连接件、及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板包括第一墙板、第二墙板,所述第一墙板、第二墙板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

46、所述第一前上限位板、第一后上限位板分别紧贴于所述第一墙板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二前下限位板、第二后下限位板分别紧贴于所述第二墙板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通过所述齿槽、齿条板的插接形成紧密连接后所形成连接部的两侧立面分别紧贴在呈并列排布的所述第一墙板、第二墙板之间。

47、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装配式墙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所述的分体装配式墙板连接件、及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板包括第一墙板、第二墙板,所述第一墙板、第二墙板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

48、其中,所述前限位机构的第一前上限位板和第一前下限位板、后限位机构的第一后上限位板和第一后下限位板分别紧贴于所述第一墙板的前后两侧,所述前限位机构的第二前上限位板和第二前下限位板、后限位机构的第二后上限位板和第二后下限位板分别紧贴于所述第二墙板的前后两侧,

49、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通过所述齿槽、齿条板的插接形成紧密连接后所形成连接部的两侧立面分别紧贴在呈并列排布的所述第一墙板、第二墙板之间。

50、在又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装配式墙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所述的分体装配式墙板连接件、粱或楼板、及墙板,所述墙板包括第一墙板、第二墙板,所述粱或楼板之一、第一墙板、第二墙板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

51、其中,在所述中间连接部的上端部还从中间区段延伸出一个延伸部,在所述延伸部与中间连接部相对的一端端部连接有一个水平连接部,所述水平连接部的一条长边与所述第一前上限位板在水平面上的延伸方向平行、垂直或成锐角分布,

52、所述第一前上限位板、第一后上限位板分别紧贴于所述第一墙板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二前下限位板、第二后下限位板分别紧贴于所述第二墙板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通过所述齿槽、齿条板的插接形成紧密连接后所形成连接部的两侧立面分别紧贴在呈并列排布的所述第一墙板、第二墙板之间,

53、所述水平连接部紧贴在粱或者楼板与所述墙板相对的表面。

54、在再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装配式墙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所述的分体装配式墙板连接件、粱或楼板、及墙板,所述墙板包括第一墙板、第二墙板,所述粱或楼板之一、第一墙板、第二墙板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

55、其中,在所述中间连接部的上端部还从中间区段延伸出一个延伸部,在所述延伸部与中间连接部相对的一端端部连接有一个水平连接部,所述水平连接部的一条长边与所述第一前上限位板在水平面上的延伸方向平行、垂直或成锐角分布,

56、所述前限位机构的第一前上限位板和第一前下限位板、后限位机构的第一后上限位板和第一后下限位板分别紧贴于所述第一墙板的前后两侧,所述前限位机构的第二前上限位板和第二前下限位板、后限位机构的第二后上限位板和第二后下限位板分别紧贴于所述第二墙板的前后两侧,

57、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通过所述齿槽、齿条板的插接形成紧密连接后所形成连接部的两侧立面分别紧贴在呈并列排布的所述第一墙板、第二墙板之间,

58、所述水平连接部紧贴在粱或者楼板与所述墙板相对的表面。

5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前上限位板、第一后上限位板、第二前下限位板、第二后下限位板均为近似平行四边形的条形板,

60、所述水平连接部设置为两个,且关于所述延伸部竖直方向上的中垂线对称分布。

61、采用本实用新型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针对装配式墙板在拼接安装时相邻板间容易出现相对位移而导致裂纹等现象的问题,在一个连接件上采用相对的两个限位机构分别对墙板的前后两侧进行限位固定,从而确保安装时将相邻两块墙板调整到平整分布状态,用射钉或枪钉将前后两个限位机构的窄条形限位板与其所贴墙板固定后,提高了墙板相互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连接结构更加稳定,能有效防止因相对位移而产生裂缝。本实用新型通过分体式结构设计,将连接前后两个限位机构的中间连接部,分为通过齿槽插接配合的两个连接板,且该两个连接板分别固接在前后两个限位机构上,在装配墙体时,可以先确定一侧墙板的方位,在精调两墙板相对位置过程中,挪移本侧限位机构,并在相邻两墙板调整到位后再将另一侧的限位机构插入,放宽了墙板调节时的移动幅度限制,简化了装配操作,从而能提高施工效率并确保连接件中限位板与墙板的贴合紧密度;且安装时无需对墙板进行切割打孔,操作快捷方便,而且限位机构与墙板的连接面积大,有利于提高墙板间的连接强度,使得连接结构更加稳定。同时,通过优化设计,本实用新型还能实现墙板与立柱、粱和楼板的稳定连接,适用性强。

62、应当理解的是,前述概念以及下文中更详细地讨论的附加概念的所有组合(倘若这样的概念并非相互不一致)都可以被设想为本文公开的实用新型主题的一部分。特别地,出现在本公开方案的要求保护的主题的所有组合都可以被设想为本文公开的实用新型主题的一部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