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吊顶平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987749发布日期:2024-02-09 12:21阅读:11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吊顶平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吊顶安装,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吊顶平接装置。


背景技术:

1、现有的装配式吊顶平接处的装修中,两个吊顶板左右设置,一个平接件连接于左侧的吊顶板,另一个平接件连接于右侧的吊顶板,两个吊顶板相互靠近时两个平接件相互插接,但是在两个吊顶板分别受外力朝着远离的方向运动,则会带动两个平接件分别朝着左侧、右侧的方向运动,则两个平接件容易分离,使得两个吊顶板分离,吊顶板连接的稳定性较差。

2、专利公告号cn218492931u、公开日2023-02-17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吊顶平接结构,涉及室内装潢领域。其包括墙板、吊顶板、龙骨、平接件,吊顶板包括多块吊顶基板,龙骨数量与吊顶基板的数量相同,龙骨固定在吊顶基板的顶部,吊顶基板由所述龙骨搭载墙板上;相邻的吊顶基板之间均设有一个平接件,平接件包括平接母件和平接插件,吊顶基板的边缘设有v型槽,吊顶基板的边沿能够沿所述v型槽翻折,形成翻边;平接母件和平接插件分别连接在相邻的两个吊顶基板的翻边上,并且平接插件插接在平接母件上。该现有技术通过平接件连接相邻两个吊顶基板使吊顶基板之间的工艺缝全部控制在同一大小,以提高美观。上述专利中的两个吊顶基板左右设置,平接插件连接于左侧的吊顶基板,平接插件连接于右侧的吊顶基板,两个吊顶基板相互靠近时平接插件插接于平接母件,但是在两个吊顶基板分别受外力朝着远离的方向运动,则会带动平接母件、平接插件分别朝着左侧、右侧的方向运动,则平接插件容易和平接母件分离,使得两个吊顶基板分离,吊顶基板连接的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装配式吊顶平接装置。

2、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装配式吊顶平接装置,包括平接子件、平接母件、左右设置的两个吊顶板,所述平接子件包括第一基板、连接于第一基板顶端的第一插接结构,所述平接母件包括第二基板、连接于第二基板顶端的第二插接结构、设置于第二插接结构内的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一插接槽的侧壁在第一插接结构插接于第一插接槽时分别给第一插接结构左侧端和右侧端进行限位;所述第一基板连接于左侧的吊顶板的顶面;所述第二基板连接于右侧的吊顶板的顶面;所述第一插接结构插接于第一插接槽。

3、进一步地,吊顶板包括第一侧部,两个所述吊顶板的第一侧部相互靠近设置,所述平接母件还包括连接于第二基板底端的限缝板,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面与左侧的吊顶板的第一侧部保持平齐,所述限缝板的两侧面分别抵接于左侧的吊顶板的第一侧部、右侧的吊顶板的第一侧部。

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板底端设有用以容置结构胶的第一胶槽。

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基板底端设有用以容置结构胶的第二胶槽。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接结构包括连接于第一基板顶端的第一插接板,所述第二插接结构包括底端连接于第二基板顶端的第一连接板、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板的限位板、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板另一端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限位板、第二连接板围成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板、限位板、第二连接板用以在第一插接板插接于第一插接槽时分别给第一插接板的右侧面、顶部、左侧面进行限位。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接结构还包括连接于第一基板顶端的围挡板,由围挡板、第一基板、第一插接板围成的搭接槽,所述第二插接结构还包括连接于第二连接板另一端的搭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底端在第一插接板插接于第一插接槽、第一插接板顶端抵接于限位板底端时抵接于搭接槽,所述搭接板在第二连接板底端抵接于搭接槽时抵接于围挡板顶端。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接槽靠近于第二连接板的侧壁倾斜向上设置,所述第一插接板包括与该侧壁相匹配的倾斜侧部。

9、进一步地,所述平接子件还包括第一紧固结构,所述围挡板顶端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紧固结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定位槽、围挡板、第一基板并固定连接于左侧的吊顶板。

10、进一步地,所述平接母件还包括第二紧固结构,所述第二基板顶端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紧固结构一端依次穿过第二定位槽、第二基板并固定连接右侧的吊顶板。

11、进一步地,右侧的所述吊顶板连接的平接母件为多个,左侧的所述吊顶板连接的平接子件与所述平接母件一一对应设置。

1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装配式吊顶平接装置有以下有益效果:

13、第一基板连接于位于左侧的吊顶板的顶面,第二基板连接于位于右侧的吊顶板的顶面,第一插接结构插接于第一插接槽,第一插接槽的侧壁可以分别给第一插接结构左侧端和右侧端进行限位,则第一插接槽的侧壁在第一插接结构分别沿着左右两方向运动时给第一插接结构进行限位,避免两个吊顶板分别朝着左侧、右侧的方向运动,提高吊顶板连接的稳定性。



技术特征:

1.一种装配式吊顶平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平接子件(3)、平接母件(2)、左右设置的两个吊顶板(1),所述平接子件(3)包括第一基板(31)、连接于第一基板(31)顶端的第一插接结构,所述平接母件(2)包括第二基板(21)、连接于第二基板(21)顶端的第二插接结构、设置于第二插接结构内的第一插接槽(26),所述第一插接槽(26)的侧壁在第一插接结构插接于第一插接槽(26)时分别给第一插接结构左侧端和右侧端进行限位;所述第一基板(31)连接于左侧的吊顶板(1)的顶面;所述第二基板(21)连接于右侧的吊顶板(1)的顶面;所述第一插接结构插接于第一插接槽(2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吊顶平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顶板(1)包括第一侧部(11),两个所述吊顶板(1)的第一侧部(11)相互靠近设置,所述平接母件(2)还包括连接于第二基板(21)底端的限缝板(22),所述第一基板(31)的一侧面与左侧的吊顶板(1)的第一侧部(11)保持平齐,所述限缝板(22)的两侧面分别抵接于左侧的吊顶板(1)的第一侧部(11)、右侧的吊顶板(1)的第一侧部(11)。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吊顶平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31)底端设有用以容置结构胶的第一胶槽(311)。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吊顶平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21)底端设有用以容置结构胶的第二胶槽(211)。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吊顶平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结构包括连接于第一基板(31)顶端的第一插接板(32),所述第二插接结构包括底端连接于第二基板(21)顶端的第一连接板(23)、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板(23)的限位板(24)、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板(25)另一端的第二连接板(25),所述第一连接板(23)、限位板(24)、第二连接板(25)围成第一插接槽(26),所述第一连接板(23)、限位板(24)、第二连接板(25)用以在第一插接板(32)插接于第一插接槽(26)时分别给第一插接板(32)的右侧面、顶部、左侧面进行限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吊顶平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结构还包括连接于第一基板(31)顶端的围挡板(34),由围挡板(34)、第一基板(31)、第一插接板(32)围成的搭接槽(33),所述第二插接结构还包括连接于第二连接板(25)另一端的搭接板(27),所述第二连接板(25)底端在第一插接板(32)插接于第一插接槽(26)、第一插接板(32)顶端抵接于限位板(24)底端时抵接于搭接槽(33),所述搭接板(27)在第二连接板(25)底端抵接于搭接槽(33)时抵接于围挡板(34)顶端。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吊顶平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槽(26)靠近于第二连接板(25)的侧壁倾斜向上设置,所述第一插接板(32)包括与该侧壁相匹配的倾斜侧部(321)。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吊顶平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接子件(3)还包括第一紧固结构,所述围挡板(34)顶端设有第一定位槽(341),所述第一紧固结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定位槽(341)、围挡板(34)、第一基板(31)并固定连接于左侧的吊顶板(1)。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吊顶平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接母件(2)还包括第二紧固结构,所述第二基板(21)顶端设有第二定位槽(212),所述第二紧固结构一端依次穿过第二定位槽(212)、第二基板(21)并固定连接右侧的吊顶板(1)。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吊顶平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右侧的所述吊顶板(1)连接的平接母件(2)为多个,左侧的所述吊顶板(1)连接的平接子件(3)与所述平接母件(2)一一对应设置。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吊顶平接装置,属于吊顶安装技术领域。该装配式吊顶平接装置包括平接子件、平接母件、左右设置的两个吊顶板。本技术中第一基板连接于位于左侧的吊顶板的顶面,第二基板连接于位于右侧的吊顶板的顶面,第一插接结构插接于第一插接槽,第一插接槽的侧壁可以分别给第一插接结构左侧端和右侧端进行限位,则第一插接槽的侧壁在第一插接结构分别沿着左右两方向运动时给第一插接结构进行限位,避免两个吊顶板分别朝着左侧、右侧的方向运动,提高吊顶板连接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泽成,王文广,蔡帅帅,周东珊,林显杨,李鹏程,董陆慧,任美璇,林萍,任杰,王晨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07
技术公布日:2024/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