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结构顶板后浇带木模早拆独立支撑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40010发布日期:2024-02-26 16:52阅读: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结构顶板后浇带木模早拆独立支撑体系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特别是涉及一种混凝土结构顶板后浇带木模早拆独立支撑体系。


背景技术:

1、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出现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混凝土带。

2、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当其温度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在施工中设后浇带,是在过长的建筑物中,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定宽度的缝,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弯做法。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抵抗温度应力,提高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后浇带保留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月,在此期间,收缩变形可完成30%~40%。在特定的时间后,可以进行后浇带施工,后浇带混凝土可以采用比设计强度等级提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后浇带混凝土要浇灌密实并加强养护,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形成薄弱部位。

3、当对建筑的浇筑顶板进行施工时,一般先由模板拼成浇筑区,然后设置多个龙骨和支撑杆支撑在上部模板和下部基础之间,当浇筑区的混凝土达到合适的强度以后,再逐步拆走龙骨和支撑立杆,然后将龙骨和支撑立杆周转到别的工位使用。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后浇带的浇筑质量和施工便利性,在设置非后浇带的支撑结构时,同时也会将非后浇带之间的后浇带区域进行支撑。但是这也导致一个问题,就是由于后浇带和非后浇带的浇筑先后不一样,中间可能长达一两个月,两者的硬结先后也不一样,如果等到整个浇筑顶板都硬结完成以后再进行支撑的拆除,则会导致在硬结期间大量龙骨和支撑杆占用,龙骨和支撑立杆不能周转使用,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和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结构顶板后浇带木模早拆独立支撑体系,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浇筑顶板时,由于存在后浇带和非后浇带施工时间差要求,因而混凝土硬结先后不同,整体的硬结周期边长,导致大量模板、龙骨和支撑立杆占用,物料不能周转使用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凝土结构顶板后浇带木模早拆独立支撑体系,包括:

3、混凝土基础、浇筑顶板、底板、骨架和支撑立杆;

4、所述混凝土基础为底部承载结构,所述浇筑顶板包括先浇区和后浇带;

5、所述底板设于所述浇筑顶板的底面,所述底板由多块模板拼接而成;

6、所述骨架设置在所述模板的下方,所述骨架包括主龙骨和次龙骨,所述主龙骨和次龙骨均为多根,所述主龙骨和次龙骨的轴线垂直,所述主龙骨设于所述次龙骨下侧;

7、多个所述支撑立杆支撑在所述混凝土基础和浇筑顶板之间,所述支撑立杆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高度均可调节,所述第一支撑部支撑于所述模板底面,所述第二支撑部支撑于所述主龙骨。

8、可选的,所述模板的长度是宽度的两倍。

9、可选的,所述后浇带的宽度小于所述模板的长度,多个所述模板的长边两两拼接成第一板组后居中设置在所述后浇带底面,所述模板的长度方向横跨所述后浇带的宽度。

10、可选的,所述第一板组两侧为第二板组,所述第二板组从所述第一板组两侧向外排布,所述第一板组和第二板组中的所述模板排布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板组中两个相连所述模板的短边与所述第二板组中相连所述模板的长边拼接对齐。

11、可选的,在所述第一板组区域,两列所述支撑立杆分别支撑在所述后浇带两侧,且所述支撑立杆均支撑在两个所述模板的长边接缝区域。

12、可选的,在所述第二板组区域,多个所述支撑立杆分别支撑在四个相连所述模板的拼接角区域或两个相连所述模板的长边接缝中点区域。

13、可选的,所述支撑立杆还包括下杆体、上杆体、第一调节柄和第二调节柄;

14、所述下杆体为管状结构,所述上杆体设有螺纹,所述上杆体的直径小于所述下杆体的内径,所述上杆体插入所述下杆体中;

15、所述第一调节柄设于所述下杆体的顶部且与所述下杆体转动配合,所述第一调节柄设有内螺纹且与所述上杆体的螺纹配合;

16、所述第一支撑部设于所述上杆体的顶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顶面为平面,且设有防滑垫;

17、所述第二支撑部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一调节柄之间且可沿所述上杆体的轴线滑动;

18、所述第二调节柄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下方,所述第二调节柄设有内螺纹且与所述上杆体的螺纹配合。

19、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夹持区、可调夹持板和调节螺母,所述夹持板上设有调节螺柱,所述夹持板可在所述夹持区滑动,并由所述调节螺柱和调节螺母设置滑动距离。

20、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夹持底板和活动夹持板,所述夹持底板末端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两端连接有矩形的连杆;

21、所述活动夹持板上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上端为矩形且与所述连杆的截面匹配,所述滑槽下端大于所述连杆的截面。

22、可选的,相连所述支撑立杆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区域分别连接有水平的扫天杆、水平杆和扫地杆,在所述扫天杆和扫地杆的范围内交叉设置有剪力杆。

23、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混凝土结构顶板后浇带木模早拆独立支撑体系,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4、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具体来说,本支撑体系包括混凝土基础、浇筑顶板、底板、骨架和支撑立杆。浇筑顶板包括先浇区和后浇带,底板由多块模板拼接而成,设于浇筑顶板的底面,骨架设置在模板的下方,包括多根相互垂直的主龙骨和次龙骨,主龙骨设于次龙骨下侧。多个支撑立杆支撑在混凝土基础和浇筑顶板之间,支撑立杆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两个支撑部的高度均可调节,第一支撑部支撑于模板底面,第二支撑部支撑于主龙骨。在先浇区施工完成硬度达到特定条件后,通过调低支撑于非后浇带的支撑立杆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高度,可以将该施工范围内混凝土浇注体底部的主龙骨、次龙骨、模板拆除及支撑立杆拆除;而对于后浇带区域,则可以只调低第二支撑部,拆走主龙骨及其上侧的次龙骨,而仍由第一支撑部撑住上部模板;当后浇带准备浇筑施工时,则可以再将后浇带的主龙骨和次龙骨装回第二支撑部,然后调高第二支撑部的支撑高度,让龙骨对模板底部起到支撑作用,以让模板能够承受混凝土浆液的重量。本支撑体系兼顾支撑材料快速周转和后浇带浇注质量和安全性要求,提高材料使用效率和后浇带施工质量,达到降本增效目的。



技术特征:

1.一种混凝土结构顶板后浇带木模早拆独立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结构顶板后浇带木模早拆独立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70)的长度是宽度的两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结构顶板后浇带木模早拆独立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浇带(82)的宽度小于所述模板(70)的长度,多个所述模板(70)的长边两两拼接成第一板组(72)后居中设置在所述后浇带(82)底面,所述模板(70)的长度方向横跨所述后浇带(82)的宽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结构顶板后浇带木模早拆独立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组(72)两侧为第二板组(73),所述第二板组(73)从所述第一板组(72)两侧向外排布,所述第一板组(72)和第二板组(73)中的所述模板(70)排布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板组(72)中两个相连所述模板(70)的短边与所述第二板组(73)中相连所述模板(70)的长边拼接对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结构顶板后浇带木模早拆独立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板组(72)区域,两列所述支撑立杆(5)分别支撑在所述后浇带(82)两侧,且所述支撑立杆(5)均支撑在两个所述模板(70)的长边接缝区域。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结构顶板后浇带木模早拆独立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板组(73)区域,多个所述支撑立杆(5)分别支撑在四个相连所述模板(70)的拼接角区域或两个相连所述模板(70)的长边接缝中点区域。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结构顶板后浇带木模早拆独立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结构顶板后浇带木模早拆独立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51)包括夹持区(510)、可调夹持板(511)和调节螺母(513),所述夹持板上设有调节螺柱(512),所述夹持板可在所述夹持区(510)滑动,并由所述调节螺柱(512)和调节螺母(513)设置滑动距离。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结构顶板后浇带木模早拆独立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结构顶板后浇带木模早拆独立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相连所述支撑立杆(5)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区域分别连接有水平的扫天杆(41)、水平杆(42)和扫地杆(43),在所述扫天杆(41)和扫地杆(43)的范围内交叉设置有剪力杆(44)。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混凝土结构顶板后浇带木模早拆独立支撑体系,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用于提高物料周转效率。后浇带是留设的后浇筑混凝土带,存在物料占用久、周转困难的问题。本支撑体系包括混凝土基础、浇筑顶板、底板、骨架和支撑立杆。浇筑顶板包括先浇区和后浇带,底板由模板拼接而成,设于浇筑顶板底面,骨架设于底板下方,包括多根相互垂直的主、次龙骨。支撑立杆有多根,每根支撑立杆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两个支撑部的高度均可调节,第一支撑部支撑于模板,第二支撑部支撑于主龙骨。调低第二支撑部可拆除龙骨,再调低第一支撑部可拆走模板。本支撑体系兼顾快速周转和浇注质量与安全性要求,达到降本增效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朱卫红,孙阳,邓佩蕾,林毅,黑亚军,李杰,秦波,刘军,倪强,童琦,杨驰,张鹏鹏,张小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27
技术公布日:2024/2/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