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式汽车升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5404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出入式汽车升降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出入式汽车升降机。
由于都市人口稠密且车辆繁多,还有建筑物其本身建筑面积的大小不同等因素,建筑业者常将住户的停车位辟设于地下室里,而一般建筑物的地下室出入口,最常见的方式是在地下室的入口处开设一斜坡,以提供车辆行驶,但是当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太小而不适合设置斜坡式车道时,建筑业者将退而求其次,改为设置以出入汽车升降机来替代常规的斜坡式车道,藉由上升、下降的方式运载车辆进出地下室,以便于以大量节省斜坡式车道所造成土地面积的浪费,而且出入式汽车升降机其升降机构所承载的重量甚钜,故其安全性的考量则格外的重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入式汽车升降机,其可在升降机突然发生事故,甚至重力加速度下坠时,发挥确实锁固升降台使其静止不动的功能,而且本实用新型并可调整升降台水平及垂直的使用角度,其调整装置设立于升降台下端的转角处,可藉由偏心环的定位角度不同,适当改变导轮与导轨贴靠的方位,进而调整升降台的水平及垂直使用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出入式汽车升降机,其具有两呈间隔直立设置的导轨,该导轨是呈工字形的柱体,且其一侧形成固定面,并可藉由固定元件将其固设于墙面上,而其另一侧则为引导面,升降台的底部具有一承板,且其中一面的两侧端各向上延伸形成有支臂,该支臂是可装设于导轨的引导面上,并可为上升、下降移位的作动,而且升降台的承板与支臂间的转角处缺省有一调整装置,支臂的中段处设有滑动装置,支臂的顶端则设有安全装置;两导轨间的中央位置处设有一可上、下的升降装置,其是由油压缸、滑轮座及滑杆所组成,油压缸是呈直立固设于地面上,且其内部具有一可伸出或内缩的作动主杆,滑轮座是固设于作动主杆的顶端,且其两侧各枢设有滑轮,此两滑轮可分别提供两组呈不同方向的滑绳穿绕,而滑绳的其中一端是与固定于地面上的固定柱连结,另一端则固定于升降的承板后壁,另外,滑轮座两侧的墙面上分别固设有滑杆,其是可提供滑轮座顶面两侧所形成的扶持装置撑扶,使滑轮座在上升或下降作动时不会左右偏摆;调整装置的导轮轴是呈横跨且两侧突设的方式枢设于支臂的两侧壁上,导轮轴于支臂两侧壁间的外缘上套设有衬套,衬套两端分套设有轴承,轴承外缘又装设有一导轮,该导轮是可靠合于导轨的导引面上,最后再以一固定环抵固于轴承及支臂的两侧壁间,而导轮轴突出于支臂两侧壁外的端缘处,装设有偏心环,该偏心环的平板周缘设有数个可供固设于支臂上的穿孔,且其一侧形成有突缘,突缘与平板并非为同一中心,突缘中央开设有一套孔,可供导轮轴的末端套合,突缘的周壁并设有数个可供止塞螺丝穿贯的螺纹孔;装设于支臂中段处的滑动装置,其是在支臂的两侧壁内外面上,分别藉由内夹板及外夹板夹锁一滑轮轴于支臂侧壁的内面处,滑轮轴上并套设有轴承,轴承外装设有滑轮,该滑轮是可抵靠于导轨导引面的内面处呈上下滚动;安全装置是设置于升降台的支臂顶端,并可随时测知升降台移动的速度而驱动锁杆装置的构造,其是在两支臂间的内侧面上,分别取等距设有两延板,两延板间的内侧面上并各设有轴承座,轴承座间则可跨设一主轴,其主轴上固设有两分别朝向左、右延伸的平衡板及连结板,其中,连结板的末端枢设有衔接板,衔接板的上下两侧各开设有可供套环套组的扣孔,滑绳是穿绕过上、下两滑轮后,以其两端固定于衔接板的套环上,而且上方的滑轮处设有一测速器,另外,连接板的中段下方处连设有拉伸弹簧,拉伸弹簧的内侧利用角钢固设有一可调整升降的支撑杆;而平衡板呈Y字形,其Y字的两叉端末段呈垂直穿设有两竖杆;其可受安全装置的连动而夹锁住导轨的导引面,而使升降台静止不动的结构;装设于支臂内侧壁上的主座是可提供两滑板贴靠定位,滑板的顶端则与竖杆固定连接,主座内部形成有一下端较宽、上端较窄的锥形槽,且配合锥形槽的两侧斜边呈等间距设有数个螺孔,螺孔内并螺设有螺固元件,而滑板因应螺固元件的位置设有长形孔,其下端内侧则分别枢设有一表面呈粗糙网纹的锁固轮,而两竖杆装设于平衡板叉段的下方处则预先套组有压缩弹簧,藉由以上设计,使本实用新型可在升降机突然发生事故,甚至重力加速度下坠时,发挥确实锁固升降台使其静止不动的功能,可确保用户车辆出入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特点如后1、安全性高其具有使下坠中的升降台瞬间停止的绝对安全效能,且锁杆装置的构造设计同时可达到稳定、静止升降台的实用目的。
2、可适当调整升降台的角度其是可藉由偏心环的定位角度不同,而适当变换导轮与导轨导引面间靠合的位置,且藉此调整升降台的倾仰使用角度。
3、稳定性高滑动装置内部所设的滑轮,配合调整装置的导轮,使其形成一上、一下稳定抱持于导轨、内外侧的稳定功能,而可安全的进行汽车的上升、下降动作。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徵以及目的。
附图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出入式汽车升降机的构造组立前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出入式汽车升降机的构造组立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出入式汽车升降机的剖面详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出入式汽车升降机的偏心环构造详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出入式汽车升降机的偏心环剖面详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出入式汽车升降机的架杆装置构造详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出入式汽车升降机的安全装置构造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出入式汽车升降机的安全装置构造后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出入式汽车升降机的锁杆装置构造详图。
请参阅
图1及图2所示,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视图及侧视图,其具有两呈间隔直立设置的导轨10,该导轨10是呈工字形的柱体,且其一侧形成固定面11,并可藉由固定元件13将其固设于墙面上,而其另一侧则为引导面12,升降台30的底部具有一承板31,且其中一面的两侧端各向上延伸形成有支臂32,该支臂32是可装设于导轨10的引导面12上,并可为上升、下降移位的作动,而且升降台30的承板31与支臂32间的转角处缺省有一调整装置33,支臂32的中段处设有滑动装置34,支臂32的顶端则设有安全装置35。
两导轨10间的中央位置处设有一可上、下的升降装置20,其是由油压缸21、滑轮座22及滑杆24所组成,油压缸21是呈直立固设于地面上,且其内部具有一可伸出或内缩的作动主杆211,滑轮座22是固设于作动主杆211的顶端,且其两侧各枢设有滑轮221,此两滑轮221可分别提供两组呈不同方向的滑绳222穿绕,而滑绳222的其中一端是与固定于地面上的固定柱223连结,另一端则固定于升降台30的承板31后壁,另外,滑轮座22两侧的墙面上分别固设有滑杆24,使滑轮座22顶面两侧所设置的扶持装置23,可藉由其本身呈型且开口朝向外的扣扶部撑扶于滑杆24上,使滑轮座22在上升或下降作动时不会左右偏摆。
参阅图3所示,调整装置33的导轮轴331是呈横跨且两侧突设的方式枢设于支臂32的两侧壁上,导轮轴331于支臂32两侧壁间的外缘上套设有衬套332,衬套332两端分套设有轴承333,轴承333外缘又装设有一导轮335,该导轮335是可靠合于导轨10的导引面12上;参阅图4及图5所示,最后再以一固定环334抵固于轴承333及支臂32的两侧壁间,而导轮轴331突出于支臂32两侧壁外的端缘处,装设有偏心环336,该偏心环336的平板337周缘设有数个可供固设于支臂32上的穿孔339,且其一侧形成有突缘338,突缘338与平板337并非为同一中心,突缘338中央开设有一套孔338A,可供导轮轴331的末端套合,突缘338的周壁并设有数个可供止塞螺丝穿贯的螺纹孔338B,其是利用突缘338与平板337上的穿孔339不同心的设计,当偏心环336旋转任一角度并由穿孔339螺设于支臂上时,平板337的中心并未改变,但是突缘338的中心却会随着偏心环336旋转时,而相对的移动其中心位置,而导轮轴331是与突缘338同心,因而可达到调整降升台30的目的。
再参阅图6所示,装设于支臂32中段处的滑动装置34,其是在支臂32的两侧壁内外面上,分别藉由内夹板342及外夹板343夹锁一滑轮轴341于支臂32侧壁的内面处,滑轮轴341上并套设有轴承344,轴承344外装设有滑轮345,该滑轮345是可抵靠于导轨10导引面12的内面处呈上下滚动。
参阅图7、图8所示,安全装置35是设置于升降台30的支臂32顶端,并可随时测知升降台35移动的速度而驱动锁杆装置36的构造,其是在两支臂32间的内侧面上,分别取等距设有两延板351,两延板351间的内侧面上并各设有轴承座352,轴承座352间则可跨设一主轴353,其主轴353上固设有两分别朝向左、右延伸的平衡板354及连结板355,其中,连结板355的末端枢设有衔接板356,衔接板356的上下两侧各开设有可供套环372套组的扣孔357,滑绳371是穿绕过上、下两滑轮373后,以其两端固定于衔接板356的套环372上,而且上方的滑轮373处设有一测速器374,另外,连接板355的中段下方处连设有拉伸弹簧358,拉伸弹簧358的内侧利用角钢359固设有一可调整升降的支撑杆359A;而平衡板354其俯视图是概呈Y字形,其Y字的两叉端末段呈垂直穿设有两竖杆367。
锁杆装置36是如图9所示,其可受安全装置35的连动而夹锁住导轨10的导引面12,而使升降台30静止不动的结构;装设于支臂32内侧壁上的主座361是可提供两滑板363贴靠定位,滑板363的顶端则与竖杆367固定连接,主座361内部形成有一下端较宽、上端较窄的锥形槽362,且配合锥形槽362的两侧斜边呈等间距设有数个螺孔,螺孔内并螺设有螺固元件364,而滑板363因应螺固元件364的位置设有长形孔365,其下端内侧则分别枢设有一表面呈粗糙网纹的锁固轮366,而两竖杆367装设于平衡板354叉段的下方处则预先套组有压缩弹簧368。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操作情形(以上升为例),当汽车进入升降台30的承板31上并就定位,油压缸21接获上升讯号时会驱使作动主杆211向上突伸,同时会带动滑轮座22一并上升,如此,是可藉由滑轮座22两侧的滑轮221及滑绳222的连动,而将整个升降台30向上提升,其中,滑轮座22顶部两侧的扶持装置23,是分别呈扶持于两滑杆24的内侧,以确保升降装置20的上、下动作不会晃动,而在升降装置20作动升降台30上升移动的同时,支臂32顶端安全装置35的衔接板356,可同步驱动滑绳371对应其位移而移动,而测速器374则可侦测滑绳371移动时,所同时带动的滑轮373的转速,并确实侦测滑绳371移动的速度是否正常、安全,当升降台30因机械毁损或其他因素而失控向下坠落时,测速器374即可立刻侦测出滑轮373的不正常转速,随即会扣拉住滑绳371使之静止,该滑绳371静止不动的刹那,升降台30尚处于向下坠落的状态,所以滑绳371会对衔接板356生成一向上的反拉力,再藉由连结板355辗转传回到主轴353,使其顺着衔接板356向上的方向转动,直至连动平衡板354的叉分端部跷高,而带动竖杆367及滑板363一并上升,则位于滑板363下端的锁固轮366亦将顺着锥形槽362的内壁向上滚升,并且逐渐缩合两轮间的间距,直到锁固轮366分别紧迫靠合于导轨10的导引面12两侧,而且锁固轮的表面形成粗糙网纹,可大幅增加夹锁住导引面12的摩擦力,达到迫使升降台30静止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出入式汽车升降机,其具有两呈间隔直立设置的导轨,该导轨是为呈工字形的柱体,且其一侧形成固定面,并可藉由固定元件将其固设于墙面上,而其另一侧则为引导面,升降台的底部具有一承板,且其中一面的两侧端各向上延伸形成有支臂,该支臂是可装设于导轨的引导面上,并可为上升、下降移位的作动,而且升降台的承板与支臂间的转角处缺省有一调整装置,支臂的中段处设有滑动装置,支臂的顶端则设有安全装置;两导轨间的中央位置处设有一可上、下的升降装置,其是由油压缸、滑轮座及滑杆所组成,油压缸是呈直立固设于地面上,且其内部具有一可伸出或内缩的作动主杆,滑轮座是固设于作动主杆的顶端,且其两侧各枢设有滑轮,此两滑轮可分别提供两组呈不同方向的滑绳穿绕,而滑绳的其中一端是与固定于地面上的固定柱连结,另一端则固定于升降的承板后壁,另外,滑轮座两侧的墙面上分别固设有滑杆,其是可提供滑轮座顶面两侧所形成的扶持装置撑扶,使滑轮座在上升或下降作动时不会左右偏摆;装设于支臂中段处的滑动装置,其是在支臂的两侧壁内外面上,分别藉由内夹板及外夹板夹锁一滑轮轴于支臂侧壁的内面处,滑轮轴上并套设有轴承,轴承外装设有滑轮,该滑轮是可抵靠于导轨导引面的内面处呈上下滚动;其特征在于调整装置的导轮轴是呈横跨且两侧突设的方式枢设于支臂的两侧壁上,导轮轴于支臂两侧壁间的外缘上套设有衬套,衬套两端分套设有轴承,轴承外缘又装设有一导轮,该导轮是靠合于导轨的导引面上,并以一固定环抵固于轴承及支臂的两侧壁间,而导轮轴突出于支臂两侧壁外的端缘处,装设有偏心环,该偏心环的平板周缘设有数个供固设于支臂上的穿孔,且其一侧形成有突缘,突缘与平板并非为同一中心,突缘中央开设有一套孔,供导轮轴的末端套合,突缘的周壁并设有数个供止塞螺丝穿贯的螺纹孔;安全装置是设置于升降台的支臂顶端,其是在两支臂间的内侧面上,分别取等距设有两延板,两延板间的内侧面上并各设有轴承座,轴承座间则跨设一主轴,其主轴上固设有两分别朝向左、右延伸的平衡板及连结板,其中,连结板的末端枢设有衔接板,衔接板的上下两侧各开设有供套环套组的扣孔,滑绳是穿绕过上、下两滑轮,以其两端固定于衔接板的套环上,而且上方的滑轮处设有一测速器,另外,连接板的中段下方处连设有拉伸弹簧,拉伸弹簧的内侧利用角钢固设有一可调整升降的支撑杆;而平衡板呈Y字形,其Y字的两叉端末段呈垂直穿设有两竖杆;锁杆装置可受安全装置的连动而夹锁住导轨的导引面,而使升降台静止不动的结构;装设于支臂内侧壁上的主座是可提供两滑板贴靠定位,滑板的顶端则与竖杆固定连接,主座内部形成有一下端较宽、上端较窄的锥形槽,且配合锥形槽的两侧斜边呈等间距设有数个螺孔,螺孔内并螺设有螺固元件,而滑板因应螺固元件的位置设有长形孔,其下端内侧则分别枢设有一表面呈粗糙网纹的锁固轮,而两竖杆装设于平衡板叉段的下方处则套组有压缩弹簧。
专利摘要一种出入式汽车升降机,可藉由上升、下降的方式运载车辆出入地下室,其具有两呈间隔直立设置的导轨,且其上跨设有升降台,两导轨间并设有可驱动升降台上、下作动的升降装置,而且升降台承板与支臂的转角处设有一可改变升降台使用角度的调整装置,支臂的中段内部设有滑动装置,且支臂的顶端设有安全装置,该出入式汽车升降机可在突然发生事故时,确实锁固升降台使其静止不动,可确保用户车辆出入的安全。
文档编号E04H6/12GK2326674SQ9722141
公开日1999年6月30日 申请日期1997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1997年7月18日
发明者陈易义 申请人:戴伊禧, 陈雪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