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量隔间墙面板接缝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5403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轻量隔间墙面板接缝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轻量隔间墙面板接缝的改良结构,这种结构改善了传统的轻量隔间墙面板接缝填塞补土处所产生的不平整、龟裂及剥落等现象。
目前,建筑物的隔间墙施工中,由于传统的砖墙式隔间墙施工缓慢,已逐渐被轻量隔间墙取代。此类轻量隔间墙因具有质轻及施工快的优点,而愈来愈广泛使用。
此类轻量隔间墙因面积较大,必需采用逐块拼合的面板。通常,在面板与面板交接处预留接缝供填塞补土。如


图1所示,在两邻接面板10、20之间保留一个间隙W,在间隙W处填塞补土,以便衔接两面板10、20。间隙W的习惯宽度为30公分左右。
这种传统的隔间墙面板接缝结构非常容易产生墙面凹凸不平整、龟裂及剥落等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如果接缝间隙W太宽,则接缝附着面太多,不仅浪费材料,且完成面凹凸不平整;如果接缝间隙W太小,则附着面太少,必然产生龟裂、剥落。另外,当接触面过于光滑时,则会因附着力不足而更容易产生剥落。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量隔间墙面板接缝的改良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轻量隔间墙面板接缝改良结构的特点是,在两面板相接的相邻对称位置设有适当宽度的凹入导角面,并在两导角面之间形成小比例的填塞收缩缝,在凹入导角面及填塞收缩缝处填塞补土,以改善现有轻量隔间墙面板接缝易产生不平整、龟裂及剥落等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新颖性及其他特点将结合以下附图详细说明。
图1为传统的轻量隔间墙面板接缝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断面图。
图3为图2已填塞接缝之立体图。
图4为图3的断面剖视图。
请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在两衔接面板50、70的相邻对称邻接处分别设有正面宽度为A的凹入导角面51、71。导角面51、71最好为粗糙面,以增加附着力,并在两者之间保留一个填塞收缩缝B,在导角面51、71与收缩缝B处可填塞补土。在该实施例中,导角面51、71的宽度A与填塞收缩缝B之比例,以10∶1为宜。亦即,导角面51、71之宽度A若设为20mm,则填塞收缩缝B之宽度以2mm为最适宜。
请参见图3、图4在一种较理想的填塞补土结构中,先使两面板墙100、200以一定间隔对置,在适当位置用螺栓52、72配合一金属骨架连接件90将其固定后,作第一层填塞接缝补土91,在其上设置抗碱纤维带92,再依次作第二层及第三层填塞接缝补土93、94。
施工现场的施工步骤大致包括以下程序①用螺栓52、72固定已加工有导角面51、71之面板50、70。
②用弹性胶泥或水性弹性填缝材(SEALANT)之类材料作第一次接缝填塞补土91。
③将抗碱纤维带92固定贴于上述第一次填塞补土91表面,以2天时间等待干缩。
④作第二次接缝填塞补土93,等待干缩时间2天。
⑤作第三次接缝填塞补土94,等待干缩时间2天。
⑥作检测及细部整修。
本实用新型根据上述改良结构及施工方法,可有效防止轻量隔间墙面板接缝之板面凹凸不平整、龟裂及剥落等现象,整体空间型态亦属创新,具有实际使用价值。
权利要求1.一种轻量隔间墙面板接缝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两相拼接的隔间墙面板的相邻对称位置设有适当宽度的凹入导角面,并在两导角面之间形成一个较小比例的填塞收缩缝,在该相邻对称凹入导角面及填塞收缩缝处作填塞补土,以防止表面不平整、龟裂及剥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量隔间墙面板接缝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导角面宽度与填塞收缩缝之宽度比为10∶1。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轻量隔间墙面板接缝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填塞补土结构包括用螺栓固定面板,作第一层填塞补土,在第一层填塞补土表面固贴纤维带后,形成第二及第三层填塞补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轻量隔间墙面板接缝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填塞补土为弹性胶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轻量隔间墙面板接缝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填塞补土以水性弹性填缝材(SEALANT)为佳。
专利摘要一种轻量隔间墙面板接缝的改良结构,是在两个相拼接的隔间墙面板的相邻对称位置设有适当宽度的凹入导角面,并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较小比例的堵塞收缩缝,在相邻对称的凹入导角面及堵塞收缩缝处填塞补土,以防止面板表面不平整、龟裂及剥落。
文档编号E04B2/74GK2339650SQ9722132
公开日1999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1997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1997年7月16日
发明者罗建重 申请人:欣华营造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