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制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0266阅读:5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陶瓷制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说明涉及管状或棒状陶瓷制品。对于能透过可见光的材料来说,如使用光学测量仪器,则可容易地进行内部尺寸的测定和缺陷的检测。然而,由于一般的陶瓷材料不能透过可见光,所以,不能采用这种方法。为此,在尺寸精度测定时,不得不使用各种精密的量规,但是问题在于不能进行量规无法达到的内部的测定,以及,在测定时,费工夫。另外,在进行内部缺陷检测时,可采用超声波及放射线等方法进行各种测定,然而,这些方法的任何一种,检查装置复杂,测定效率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不透过可见光,又能容易、有效地进行内部结构的测定和检查的管状或棒状的陶瓷制品。也就是说,本发明的陶瓷制品,它是对于可见光为不透明的管状或棒状的陶瓷制品,其特征在于,该制品是由对于从空气中入射波长1550nm的红外线,当厚度1mm时的透过率为45%以上,理想的是60%以上的红外线透过陶瓷构成的。还有,在本发明中,所谓“对于可见光不透明”,意指难以采用可见光进行内部结构的测定和检查,具体的是,可见光区(380-760nm)内的直射光的平均透过率,厚度1mm时,为50%以下。图2是表示不能测定内孔的毛细管状试样的剖面透过率分布的说明图。本发明的陶瓷制品,是由对于可见光不透明的红外线透过陶瓷构成的。该红外线透过陶瓷的红外线透过率,是在波长1550nm处、厚度1mm时达到45%以上。这里对人们关注的波长1550nm的红外线透过率的理由加以说明。在用红外线进行测定和检查时,必须要有红外线激光的发光、受光部件,现在可能得到的波长为790nm,1310nm及1550nm等。一般情况下,当波长加长时,由于测定的分解能降低,所以,测定的精度下降,但是,为了使光线透过陶瓷中,用长波长是有利的。按照本发明人等的研究,如果使用接收波长1550nm的部件,已知既可确保亚微米粒子的测定精度,又容易得到用于测定的充分的透光量。另外,如果波长1550nm的红外线透过率,厚度1mm时为45%以上,则用该波长的红外线,进行精度良好的测定和检查是可能的。还有,在本发明的制品测定或检查时,未必要使用1550nm的红外线。也就是说,根据所要求的测定或检查的精度,以及陶瓷的红外线透过特性,有时使用1550nm以外的其他波长的红外线更有利的情况也是有的。另外,本发明的陶瓷制品,满足(1-R)2≥O.84、μ≤0.7/mm的条件是理想的,式中R表示在1550nm波长的反射率,μ为反射系数和吸收系数之和。其理由如下透过率T和壁厚L的关系,可用T=Aexp(-μL)的公式表示。还有,常数A可用(1-R)2代替。从该式可见,材料的壁厚L一定时,透过率取决于常数A及μ。例如,在壁厚1mm时,使透过率T达到45%以上的A和μ的组合是无数的,然而,当A小于0.84时,或者μ大于0.7/mm时,如壁厚L大,则透过率的减少显著。因此,由这种材料构成的制品,用1550nm红外线测定·检查的范围局限于壁厚小的制品,是不实用的。还有,上述红外线透过陶瓷,具体地说,并不局限于狭义的陶瓷(氧化铝、氧化锆等),还包括玻璃(乳白色玻璃,有色玻璃等)、玻璃陶瓷等广义的陶瓷。可用各种方法进行这些材料红外线透过率的调节。例如,对于狭义的陶瓷及玻璃陶瓷而言,可通过控制其析出结晶的粒径与基体相折射率之差,另外,对于乳白玻璃而言,可通过控制由于分相而生成的不同种粒子的粒径及各相折射率之差等来调节红外线透过率。下面介绍各种材料的制造方法。在狭义的陶瓷的场合下,例如,甚至像氧化锆那样,其结晶体系属于正方晶系者,以及,像氧化铝那样,属于六方晶系者,都可以用热压法等于1300~1800℃成形双折射少的结晶,并且如果进行焙烧使气泡尽可能少时,是更为优先的。在玻璃陶瓷材料的场合,例如,以重量%表示,使含有SiO260~75%、Al2O315~28%、Li2O1.8~5%、K2O0~10%、TiO21.5~5%、ZrO20~4%的玻璃,于900~1250℃进行热处理并进行结晶化,析出β-石英固溶体及β-锂辉石固溶体等的玻璃陶瓷,以及,含有SiO250~80%、Li2O8~13%、P2O51~4%、Al2O31~11%、ZnO0~7%、K2O0~6%的玻璃,于800~1100℃使其结晶,析出硅酸锂、石英、方晶石等的玻璃陶瓷,均可以使用。这些玻璃陶瓷,任何一种场合下,其结晶相和玻璃相混在一起,然而,由于结晶相和基体相的折射率之差小,所以,通过往玻璃中添加金属元素、半导体元素等作为添加剂,可以提高红外线的透过率。还有,这里的结晶相和玻璃相的存在比例没有必要考虑。在玻璃材料的场合,例如,可以使用含有以重量%表示的SiO260~70%、Al2O33~14%、B2O31~4%、BaO1~3%、ZnO0~5%、Na2O10~22%的分相乳白玻璃。还有,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为了得到良好的红外线透过特性,使析出结晶及不同种粒子的粒径达到3μm以下是理想的,而折射率之差也尽量小是理想的。另外,在玻璃和玻璃陶瓷的场合,通过控制在红外区域具有吸收的有色离子的含量,也可能调整红外线透过率。另外,在本发明的陶瓷制品用在电子部件等精密零件的场合,作为红外线透过陶瓷,采用以氧化锆、氧化铝等作为析出结晶的狭义的陶瓷,及以β-石英固溶体、β-锂辉石固溶体、硅酸锂等作为析出结晶的玻璃陶瓷是所希望的。这些是机械的、热的、化学的特性优良的,适于制作精密部件的理想材料。下面,对于制造本发明陶瓷制品的具体例子加以说明。下列表1给出本发明的实施例(试样No.1~5),表2给出比较例(试样No.6、7)。首先,准备表1及表2所示的不透明的陶瓷材料,加工成直径2.5mm、长10mm的圆柱体后,采用超声波加工,形成直径O.1mm的内孔并制成毛细管状试样。还有,用于制作试样No.1、2及6的陶瓷材料是Li2O-Al2O3-SiO2体系玻璃陶瓷,是将Li2O-Al2O3-SiO2体系的玻璃,分别于950℃热处理2小时,于1000℃热处理1小时,于1200℃热处理2小时,使其结晶而得到的。另外,试样No.3中所用的陶瓷材料是由Li2O-Al2O3-SiO2体系的玻璃构成的乳白玻璃,并且是通过将原料于1550℃熔融后,缓慢冷却,使玻璃分相,生成不同种粒子而形成的。另一方面,试样No.4、5及7中用的陶瓷材料是氧化铝陶瓷及氧化锆陶瓷,并且是往原料中添加粘合剂,混炼后,用热压法并进行烧结而制成的。另外,表1、2中的红外线透过率,是通过让波长1550nm的激光照射试样,并测定直射光的光透过量而求出的。另外,平均可见光透过率,是通过往试样中照射380~760nm的可见光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直射光的光透过量求出的。测定试样的折射率,依下式求出常数A。式中,n1表示空气的折射率、n2表示试样的折射率R={(n1-n2)/(n1+n2)}2A=(1-R)2而且,从红外线透过率T、常数A、试样壁厚L,依下式求出常数μ。μ=1n(A/T)/L这里,析出结晶或不同种粒子的粒径,可采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进行测定。下面,关于各种试样,评价其可否用红外线测定内孔。该评价,首先在试样的直径方向扫描1550nm的红外激光束,测定对于各试样直径方向位置的透过率分布。在红外线的透过率布中,在图1中所示的内径部分,可以明确确定的用“O”表示,而图2中所示的内径部分,难以确定的用“×”表示。结果是,采用红外线透过率高的陶瓷材料制成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各种试样,可通过红外线进行内孔测定。与此相反,由红外线透过率低的材料构成的比较例的各试样,不能进行内孔测定。这些事实表明,本发明的陶瓷制品,用1550nm的紫外线可进行内部结构的测定和检查。表1<tablesid="table1"num="001"><table>试样编号本发明1234红外线透过率(%)[1550nm.1mm厚]71878250平均可见光透过率(%)[380~760nm.1mm厚]1012325A(=(1-R)2)[1550nm]0.920.920.910.86μ(/mm)[1550nm]0.250.060.100.55析出结晶或异种粒子β-石英固溶体β-锂辉石固溶体分相氧化铝粒径(μm)0.80.30.12.0内孔可测定性OOOO</table></tables>表2工业上利用的可能性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陶瓷制品,可用光学方法进行内部尺寸的测定,以及进行气泡和裂缝等内部缺陷的检查。因此,特别是要求无缺陷和尺寸精密的,例如,光学部件及电子部件的固定构件、导向构件、定位构件、加固构件、被覆构件和连接构件,或光学部件本身用的精密部件,使用这种材料是合适的。权利要求1.一种陶瓷制品,该陶瓷制品是对于可见光是不透明的管状或棒状的陶瓷制品,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对于从空气中入射的波长1550nm的红外线在厚度1mm中的透过率是45%以上的红外线透过陶瓷构成的。2.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制品,其特征在于,该陶瓷制品是由满足(1-R)2≥0.84,并且,μ≤0.7/mm条件的红外线透过陶瓷构成的,式中R为1550nm处的反射率,μ为反射系数和吸收系数之和。3.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制品,其特征在于,上述红外线透过陶瓷,是将析出结晶和不同种粒子的粒径调整至3μm以下的陶瓷。4.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制品,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红外线透过陶瓷,是由氧化锆或氧化铝作为析出晶体的陶瓷,或者,以β-石英固溶体、β-锂辉石固溶体及硅酸锂中的至少一种作为析出结晶的玻璃陶瓷构成的。全文摘要为了提供一种对于可见光是不透明的,同时却能容易且高效地进行内部结构测定和检查的管状或棒状陶瓷制品,关于对可见光不透明的管状或棒状陶瓷制品来说,是由对从空气中入射的波长1550nm的红外线厚度1mm的透过率在45%以上的红外线透过陶瓷构成的。该陶瓷制品由满足(1-R)文档编号C03C4/00GK1288450SQ99802298公开日2001年3月21日申请日期1999年11月18日优先权日1998年11月24日发明者坂本明彦,和田正纪申请人: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