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内循环自清洁吸烟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75489阅读:5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内循环自清洁吸烟室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烟室,特别是一种用于机场、大型商场、商务办公楼、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其内部空气流动形成内循环,具有空气内循环自清洁吸烟室。
【背景技术】
[0002]我国是当前世界上吸烟人口最多的国家,现有吸烟人数3.56亿,占全球烟民的1/3,人口总吸烟率高达28.1%,而且近十年来几乎没有变化,仍处于高平台期。我国每年吸烟导致的死亡人数约120万,超过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人数的总和。目前,归因为吸烟导致的死亡比例已经由2000年的12%跃升至16%。更加令人忧虑的是,相比于庞大的吸烟人群,更多不吸烟者遭受着二手烟暴露的危害。所谓二手烟暴露,又称为“被动吸烟”,或“非自愿吸烟”,即由不吸烟者吸入吸烟者呼出的烟雾以及卷烟燃烧后的产物形成的混合气体。
[0003]因此,为了将这些混合气体集中在一个小面积内,避免大都数人被迫吸收二手烟;在机场候机楼、火车和长途汽车等候室、商场和办公楼休息区、宾馆和影剧院大厅、医院候诊大厅、高速公路休息区等公共场所一般都会设立吸烟室,既方便吸烟者,也可避免二手烟危害。吸烟室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吸烟室是利用通风系统将香烟烟雾直接排至室外,如专利CN2634017Y。这类吸烟室只是简单地将污染物从一个环境转移至另一个环境,没有真正解决污染问题。第二类是装有净化装置的吸烟室,如专利EP1972741-A2、JP2005061705-A、KR2010104678-A和CN201078100Y。对这类吸烟室而言,提升净化效能和舒适性,同时降低建设和运行费用负担是最主要的挑战。因为满足前者,势必增加投入;但不改进现有吸烟室的净化效能和舒适性,就不能有效解决健康危害。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空气内循环自清洁吸烟室,用于机场候机楼、大型商场、商务办公楼、娱乐等大型公共场所,该吸烟室可依据上述公共场所的内部结构灵活布局,该吸烟室空气流通采取内循环模式,避免由于使用暖通、中央空调而使二手烟传递到整个建筑内的每个角落。
[0005]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内循环自清洁吸烟室,包括平板墙体、含有空气净化部件的中空墙体及可以进出的门构成的围设,及天花板和地板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吸烟室,所述中空墙体两边分别设置有进气端和出气端,所述的进气端宽,所述的出气端窄;使得净化后的气体能够形成内循环;帮助中空墙体内部气体充分净化;所述的进气端外罩有初级滤网;进气端内部由上至下分别设置有筒状过滤器、风扇和空气负离子发生器;所述中空墙体上还设置有控制器和空气质量感应器;所述的控制器及空气质量感应器集成于进气端中部外壁;所述控制器分别连接空气质量感应器和空气负离子发生器。
[0006]进一步地,所述的空气净化部件由低温氧化催化过滤层、光催化过滤层及光源构成。
[0007]优选地,所述的进气端位于中空墙体进气端上半部。
[0008]进一步地,所述的初级滤网由金属或塑料材质制成;用于防止螺钉、羽绒、毛发等物体进入。
[0009]进一步地,所述的筒状过滤器内置于进气端上半部;所述的空气负离子发生器内置于进气端下半部;所述的风扇内置于进气端中部,衔接筒状过滤器和空气负离子发生器。
[0010]优选地,所述的中空墙体的墙壁由透明的玻璃或塑料材质构成;中空墙体内置照明光源,组合成广告灯箱。
[0011]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内循环自清洁吸烟室具有设计精巧,结构简单、容易制造、经济适用等特点;可以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含有空气净化部件的中空墙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含有空气净化部件的进气端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空气流动示意图;
[0017]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空气流动示意图;
[0018]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空气内循环自清洁吸烟室做出进一步的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空气内循环自清洁吸烟室含有空气净化部件I的中空墙体A,中空墙体A两边分别设置有进气端B和出气端C,所述的进气端B宽,所述的出气端C窄;使得净化后的气体能够形成内循环;帮助中空墙体A内部气体充分净化;所述的进气端B外罩有初级滤网D ;进气端B内部由上至下分别设置有筒状过滤器E、风扇F和空气负离子发生器G ;所述中空墙体A上还设置有控制器(未图示)和空气质量感应器H ;所述的控制器(未图示)及空气质量感应器H集成于进气端B中部外壁;所述控制器(未图示)分别连接空气质量感应器H和空气负离子发生器G。
[0023]实施例1
[0024]如图3、图4、图5所示,可容纳3-5人的一种空气内循环自清洁吸烟室,可借助公共场所建筑物内一角进行搭建,包括平板墙体J、一面含有空气净化部件的中空墙体A和方便人进出的门K构成的围设,及天花板(未图示)和地板(未图示)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吸烟室;所述出气端C设置在中空墙体A的侧面。
[0025]实施例2
[0026]如图6所示,可容纳3-5人的一种空气内循环自清洁吸烟室,可借助公共场所建筑物内一角进行搭建,包括平板墙体J、一面含有空气净化部件的中空墙体A和方便人进出的门K构成的围设,及天花板(未图示)和带有气孔的夹层地板L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吸烟室;所述出气端C设置在中空墙体A的底部;该吸烟室经过净化后的空气由中空墙体A导入地板夹层,再有地板气孔流入吸烟室内,形成空气内循环。
[0027]实施例3
[0028]如图7所示,可容纳10-15人的一种空气内循环自清洁吸烟室,可借助公共场所建筑物内一面墙体进行搭建,包括平板墙体J、对称设置在墙体两侧的两面含有空气净化部件的中空墙体A和方便人进出的门K构成的围设,及天花板和地板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吸烟室。
[0029]实施例4
[0030]如图8所示,可容纳10-15人的一种空气内循环自清洁吸烟室,可借助公共场所建筑物内平行的两面墙体进行搭建,包括平板墙体J、在墙体两侧环形设置有两面含有空气净化部件的中空墙体A和方便人进出的门K构成的围设,及天花板和地板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吸烟室。
[0031]实施例5
[0032]如图9所示,可容纳30人左右的一种空气内循环自清洁吸烟室,可布局于公共场所建筑物内空旷一处独立搭建,包括平板墙体J、在墙体四周对称设置有四面含有空气净化部件的中空墙体A和方便人进出的门K构成的围设,及天花板和地板(未图示)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吸烟室。
[0033]工作时,吸烟室的废气烟被风扇吸入到平板墙体内侧,通过进气端外罩进行初步粉尘隔离,接着烟气从进气端内部由上至下分别通过筒状过滤器和空气负离子发生器进行净化和过滤;接着通过低温氧化催化过滤层和光催化过滤层再次进行光催化过滤和低温氧化过滤,保证出气端气体的纯净性;另外将平板墙体设置为进气端宽和出气端窄;能够保证最大化地进气和缓慢出气,烟气在出口处有一个回流循环,保证净化效果。
[0034]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主权项】
1.一种空气内循环自清洁吸烟室,包括平板墙体、含有空气净化部件的中空墙体及可以进出的门构成的围设,及天花板和地板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吸烟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墙体两边分别设置有进气端和出气端,所述的进气端宽,所述的出气端窄;所述的进气端外罩有初级滤网;进气端内部由上至下分别设置有筒状过滤器、风扇和空气负离子发生器;所述中空墙体上还设置有控制器和空气质量感应器;所述的控制器及空气质量感应器集成于进气端中部外壁;所述控制器分别连接空气质量感应器和空气负离子发生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内循环自清洁吸烟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气净化部件由低温氧化催化过滤层、光催化过滤层及光源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内循环自清洁吸烟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气端位于中空墙体进气端上半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内循环自清洁吸烟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初级滤网由金属或塑料材质制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内循环自清洁吸烟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状过滤器内置于进气端上半部;所述的空气负离子发生器内置于进气端下半部;所述的风扇内置于进气端中部,衔接筒状过滤器和空气负离子发生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内循环自清洁吸烟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空墙体的墙壁由透明的玻璃或塑料材质构成;中空墙体内置照明光源,组合成广告灯箱。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内循环自清洁吸烟室,包括平板墙体、含有空气净化部件的中空墙体及可以进出的门构成的围设,及天花板和地板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吸烟室,所述中空墙体两边分别设置有进气端和出气端,所述的进气端宽,所述的出气端窄;所述的进气端外罩有初级滤网;进气端内部由上至下分别设置有筒状过滤器、风扇和空气负离子发生器;所述中空墙体上还设置有控制器和空气质量感应器;所述的控制器及空气质量感应器集成于进气端中部外壁;所述控制器分别连接空气质量感应器和空气负离子发生器;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内循环自清洁吸烟室具有设计精巧,结构简单、容易制造、经济适用等特点;可以广泛推广。
【IPC分类】F24F13/28, F24F5/00, E04H1/12
【公开号】CN204627029
【申请号】CN201520047987
【发明人】谢云龙, 钟依均, 陈浩, 丁志威, 颜凯
【申请人】浙江师范大学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