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砌块及其组成的砌块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40446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砌块及其组成的砌块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砌块及其组成的砌块组,包括外墙体、内墙体及钩榫,外墙体与钩榫分别设置在内墙体的正面和背面;外墙体的顶面与底面平行,左侧面与右侧面平行;外墙体两相邻面设置有外凸起,在内墙体上与外凸起相对的两相邻面设置有对应的内凸起;钩榫包括截面为钩型、延伸方向与内墙体正面平行的钩体。两砌块可以通过钩榫相互榫接合成砌块组,榫接的两砌块内外墙体相同,但钩榫钩体开口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的砌块通过钩榫榫接合成免浆砌块组,可以节省大量人工及材料用量;砌块能反复拆装,重复利用率高,不易产生建筑垃圾,环保;因无水泥灰浆,墙体不会出现开裂现象,再者,砌块之间因钩榫结构而具有一定活动空间,因此砌块的抗震能力强。
【专利说明】-种棚块及其组成的棚块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设及建筑节能技术领域,特别设及一种搁块及其组成的搁块组。 【【背景技术】】
[0002] 建筑墙体的传统构筑是通过涂抹在搁块或砖体和搁块或砖体层间或相邻纵向面 之间涂抹由水泥、河沙、石灰膏混合成的水泥砂浆粘合来实现搁筑,搁筑费时费力、工作效 率低、人工用量大、施工质量也不稳定,另外墙体表面不平整;再者,墙体的抗震效果不好, 且重复性使用效果不佳,易产生建筑垃圾。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鉴于W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搁块及其组成的搁块组,该搁块结构合理,可反复 拆装使用,具有省力、省时、省料的优点,节能环保,且抗震能力强。
[0004]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搁块,其特征在于:所述 搁块包括外墙体、内墙体及钩禅,所述外墙体与所述钩禅分别设置在所述内墙体的正面和 背面;所述外墙体的顶面与底面平行,左侧面与右侧面平行;所述外墙体两相邻面设置有外 凸起,在所述内墙体上与所述外凸起相对的两相邻面设置有对应的内凸起;所述钩禅包括 截面为钩型、延伸方向与所述内墙体正面平行的钩体。
[0005] 进一步地,所述外墙体的顶面、底面、左侧面、右侧面分别与所述内墙体相应侧面 共面。
[0006] 进一步地,所述外墙体与所述内墙体的连接面与每一外凸起、每一内凸起的一面 共面。
[0007] 进一步地,所述外凸起和所述内凸起分别自所述外墙体和所述内墙体向外侧延伸 形成,并且所述外凸起的高度不小于所述内凸起的高度。
[000引一种搁块组,所述搁块组包括第一搁块和第二搁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搁块包 括第一外墙体、第一内墙体及第一钩禅,所述第一外墙体与所述第一钩禅分别设置在所述 第一内墙体的正面和背面;所述第一外墙体的顶面与底面平行,左侧面与右侧面平行;所述 第一外墙体两相邻面设置有第一外凸起,在所述第一内墙体上与所述第一外凸起相对的两 相邻面设置有对应的第一内凸起;所述第一钩禅包括截面为钩型、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内 墙体正面平行的钩体;所述第二搁块包括第二外墙体、第二内墙体及第二钩禅,所述第二外 墙体与所述第二钩禅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墙体的正面和背面;所述第二外墙体的顶面与 底面平行,左侧面与右侧面平行;所述第二外墙体两相邻面设置有第二外凸起,在所述第 二内墙体上与所述第二外凸起相对的两相邻面设置有对应的第二内凸起;所述第二钩禅包 括截面为钩型、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内墙体正面平行的钩体,所述第二钩禅的钩体与所述 第一钩禅的钩体开口方向相反,并能与所述第一钩禅的钩体禅接;所述第一搁块和所述第 二搁块通过所述第一钩禅和所述第二钩禅相互禅接合成所述搁块组;所述第二外墙体顶 面、底面、左侧面、右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外墙体的相应侧面平行;所述搁块组的正面与背 面平行,剩余的四个面中两相邻面存在凸起,另外两相邻面存在与所述凸起对应的凹槽。
[0009]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搁块和所述第二搁块的钩禅设置的数量相同,且每一搁块相 邻两钩禅的距离相同。
[001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墙体与所述第一内墙体的连接面与每一第一外凸起、每一 第一内凸起的一面共面,所述第二外墙体与所述第二内墙体的连接面与每一第二外凸起、 每一第二内凸起的一面共面。
[0011]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墙体与所述第一内墙体形状、尺寸相同,所述第一内凸起与 所述第一外凸起形状、尺寸相同;所述第二外墙体与所述第二内墙体形状、尺寸相同,所述 第二内凸起与所述第二外凸起形状、尺寸相同。
[001^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墙体、所述第一内墙体的顶面、底面、左侧面、右侧面分别与 所述第二外墙体、所述第二内墙体相应侧面共面。
[0013]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墙体和所述第二外墙体、所述第一内墙体和所述第二内墙 体均关于所述第一钩禅、所述第二钩禅镜像分布,且各自的外凸起、内凸起也关于所述第一 钩禅、所述第二钩禅镜像分布。
[0014] 本实用新型具有W下有益效果:
[0015] 1.本实用新型采用搁块,使搁块之间无需灰浆也能搁成坚固墙体,节省了建筑材 料,且减少了人工量。
[0016] 2.本实用新型由于不使用灰浆搁墙,因此不会出现因湿灰浆干结后收缩不均匀产 生的墙体开裂现象;再者,由于搁块之间有钩禅作用,具有一定活动空间,因此,搁块具有较 好的抗震能力。
[0017] 3.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搁块,可拆装,且能够反复使用,不易产生建筑垃圾,具有环 保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搁块组的立体图。
[0019]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搁块组的左视图。
[0020]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搁块组的主视图。
[0021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搁块组的俯视图。
[0022]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搁块和第二搁块的左视图。
[0023]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搁块和第二搁块结构立体图。
[0024] 图7是采用搁块组堆搁的墙体的立体图。
[00巧]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nrnAl
[0027]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请参阅图1至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一第一搁块1包括第一外 墙体11、第一内墙体12及第一钩禅13,所述第一外墙体11与所述第一钩禅13分别设置在所 述第一内墙体12的正面和背面。所述第一外墙体11相对两侧面平行;所述第一内墙体12相 对两侧面也平行;优选地,所述第一内墙体12、所述第一外墙体11的形状、尺寸相同,所述第 一外墙体11的顶面、底面、左侧面、右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内墙体12相应侧面共面,另两侧 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内墙体12的另两侧面平行。在所述第一外墙体11除正面和背面外的另四 侧面中的两相邻面上设置有第一外凸起111,在所述第一内墙体12上与所述第一外凸起111 相对的两相邻面设置有对应的第一内凸起121;所述第一内墙体12和所述第一外墙体11的 连接面与每一第一内凸起121、每一第一外凸起111的一面共面;优选地,所述第一内凸起 121、所述第一外凸起111分别为所述第一内墙体12、所述第一外墙体11向外的延伸,且所述 第一内凸起121与所述第一外凸起111的形状及尺寸相同。所述第一钩禅12包括截面为钩 型、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内墙体12正面及顶面平行的钩体,所述钩体的延伸长度为所述第 一内墙体12顶面的长度。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凸起121与所述第一外凸 起111的形状相同,但所述第一外凸起111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内凸起121的高度。
[0029] 一第二搁块2包括第二外墙体21、第二内墙体22及第二钩禅23,所述第二外墙体21 与所述第二钩禅23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墙体22的正面和背面。所述第二外墙体21相对两 侧面平行;所述第二内墙体22相对两侧面也平行;优选地,所述第二内墙体22、所述第二外 墙体21的形状、尺寸相同,所述第二外墙体21的顶面、底面、左侧面、右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二 内墙体22相应侧面共面,另两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二内墙体22的另两侧面平行。在所述第二 外墙体21除正面和背面外的另四侧面中的两相邻面上设置有第二外凸起211,在所述第二 内墙体22上与所述第二外凸起211相对的两相邻面设置有对应的第二内凸起221;所述第二 内墙体22、所述第二外墙体21的连接面与每一第二内凸起221、每一第二外凸起211的一面 共面;优选地,所述第二内凸起221、所述第二外凸起211分别为所述第二内墙体22、所述第 二外墙体21向外的延伸,且所述第二内凸起221和所述第二外凸起211的形状及尺寸相同。 所述第二钩禅23包括截面为钩型、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内墙体22正面及顶面平行的钩体, 所述钩体的延伸长度为所述第二内墙体22顶面的长度;所述第二钩禅23的钩体与所述第一 钩禅13的钩体开口方向相反,并能与所述第一钩禅13的钩体禅接;优选地,所述第二钩禅23 的钩体形状、尺寸与所述第一钩禅13的钩体形状、尺寸相同。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 所述第二内凸起221和所述第二外凸起211的形状相同,但所述第二外凸起211的高度大于 所述第二内凸起221的高度。
[0030]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墙体11的形状、尺寸与所述第二外墙体21的形状、尺寸相同, 所述第一内凸起12、所述第一外凸起11和所述第二内凸起22、所述第二外凸起21的结构、尺 寸相同,所述第一搁块1和所述第二搁块2的钩禅设置的数量相同,且每一搁块相邻两钩禅 的距离相同。
[0031] -搁块组包括所述第一搁块1和所述第二搁块2,并由所述第一搁块1和所述第二 搁块2通过所述第一钩禅13和所述第二钩禅23相互禅接合成。禅接后,所述第一外墙体11顶 面、底面、左侧面、右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二外墙体21的相应侧面共面;所述第一外墙体11的 正面与所述第二外墙体21的正面平行,即所述搁块组的正面与背面平行;优选地,所述第一 内墙体12和所述第二内墙体22、所述第一外墙体11和所述第二外墙体21均关于所述第一钩 禅13、所述第二钩禅23镜像分布,所述第一内凸起121和所述第二内凸起221、所述第一外凸 起111和所述第二外凸起211也关于所述第一钩禅13、所述第二钩禅23镜像分布,使禅接后 所述搁块组除正面和背面外另四侧面中两相邻面存在凸起,另外两相邻面存在与所述凸起 对应的凹槽,且所述凸起的高度等于所述凹槽的深度。
[0032] 采用所述搁块组搁成的搁墙3,因所述搁块组的结构形状,所述搁墙3四周将出现 凹槽和凸起部分,因此,在与所述搁墙3连接的墙体应设置相应的禅槽,W契合所述搁墙3, 使所述搁墙3得W固定。
[0033] 本实用新型采用钩禅形式设计的搁块,且在搁块四周设有禅接结构,使采用本实 用新型搁块搁墙时,两两搁块间能够通过钩禅结构禅接成一搁块组,然后两搁块组直接通 过四周的禅卯结构禅接搁成墙体,搁墙的过程无需水泥灰浆也能搁成坚固的墙体,省工、省 时、省料,环保节能,且能够反复拆装,重复实用性强;再者,搁块搁成的墙体不会发生湿灰 搁墙的开裂现象,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
[0034]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W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 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主权项】
1. 一种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砌块包括外墙体、内墙体及钩榫,所述外墙体与所述钩 榫分别设置在所述内墙体的正面和背面;所述外墙体的顶面与底面平行,左侧面与右侧面 平行;所述外墙体两相邻面设置有外凸起,在所述内墙体上与所述外凸起相对的两相邻面 设置有对应的内凸起;所述钩榫包括截面为钩型、延伸方向与所述内墙体正面平行的钩体。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墙体的顶面、底面、左侧面、右侧面分 别与所述内墙体相应侧面共面。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墙体与所述内墙体的连接面与每一外 凸起、每一内凸起的一面共面。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凸起和所述内凸起分别自所述外墙体 和所述内墙体向外侧延伸形成,并且所述外凸起的高度不小于所述内凸起的高度。5. -种砌块组,所述砌块组包括第一砌块和第二砌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砌块包括第一外墙体、第一内墙体及第一钩榫,所述第一外墙体与所述第一 钩榫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墙体的正面和背面;所述第一外墙体的顶面与底面平行,左侧 面与右侧面平行;所述第一外墙体两相邻面设置有第一外凸起,在所述第一内墙体上与所 述第一外凸起相对的两相邻面设置有对应的第一内凸起;所述第一钩榫包括截面为钩型、 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内墙体正面平行的钩体; 所述第二砌块包括第二外墙体、第二内墙体及第二钩榫,所述第二外墙体与所述第二 钩榫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墙体的正面和背面;所述第二外墙体的顶面与底面平行,左侧 面与右侧面平行;所述第二外墙体两相邻面设置有第二外凸起,在所述第二内墙体上与所 述第二外凸起相对的两相邻面设置有对应的第二内凸起;所述第二钩榫包括截面为钩型、 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内墙体正面平行的钩体,所述第二钩榫的钩体与所述第一钩榫的钩体 开口方向相反,并能与所述第一钩榫的钩体榫接; 所述第一砌块和所述第二砌块通过所述第一钩榫和所述第二钩榫相互榫接合成所述 砌块组;所述第二外墙体顶面、底面、左侧面、右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外墙体的相应侧面平 行;所述砌块组的正面与背面平行,剩余的四个面中两相邻面存在凸起,另外两相邻面存在 与所述凸起对应的凹槽。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砌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砌块和所述第二砌块的钩榫设置 的数量相同,且每一砌块相邻两钩榫的距离相同。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砌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墙体与所述第一内墙体的连接 面与每一第一外凸起、每一第一内凸起的一面共面,所述第二外墙体与所述第二内墙体的 连接面与每一第二外凸起、每一第二内凸起的一面共面。8.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砌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墙体与所述第一内墙体形状、 尺寸相同,所述第一内凸起与所述第一外凸起形状、尺寸相同;所述第二外墙体与所述第二 内墙体形状、尺寸相同,所述第二内凸起与所述第二外凸起形状、尺寸相同。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砌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墙体、所述第一内墙体的顶面、 底面、左侧面、右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二外墙体、所述第二内墙体相应侧面共面。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砌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墙体和所述第二外墙体、所述 第一内墙体和所述第二内墙体均关于所述第一钩榫、所述第二钩榫镜像分布,且各自的外 凸起、内凸起也关于所述第一钩榫、所述第二钩榫镜像分布。
【文档编号】E04C1/00GK205421675SQ201521028429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1日
【发明人】陈盛中
【申请人】广西辰宇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