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床的吊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0159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童床的吊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童床,特别是童床上的吊篮。
现有技术中,童床上通过吊带吊有吊篮,这种吊篮内睡有婴儿后可以在童床上摆动,吊篮可以从童床上单独取下来,由于吊篮的底部为平底,在吊篮取下来放置于地面上后,无法摇动吊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童床的吊篮,当吊篮从童床上取下来放置于地面上后,可以摇动吊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童床的吊篮,由吊篮侧围栏和吊篮床板组成吊篮体,所述的吊篮体的下底部设有向下凸出的支撑连接件,两根弧形杆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的支撑连接件相铰接,所述的两根弧形杆有两个工作位置,第一工作位置是两根弧形杆向下拱起并触地对吊篮体形成支撑;第二工作位置是两根弧形杆翻转至收拢状态并由支撑连接件触地。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两根弧形杆在第一工作位置时,两根弧形杆向下拱起并触地对吊篮体形成支撑,可以摇动吊篮;当不需要摇动吊篮时,只需要使弧形杆变换成第二工作位置,则支撑连接件触地,吊篮体可以稳定地放置。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附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主视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俯视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右视图(第一工作位置是实线,第二工作位置是双点划线;)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仰视方向立体图;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主视图(第一工作位置是实线,第二工作位置是双点划线;);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俯视图;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右视图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仰视方向立体图;[1]、吊篮体;[2]、弧形杆;[3]、支撑连接件。
实施例参见附
图1至附图4,该实施例一是在吊篮体[1]的长度方向上设有弧形杆[2];参见附图5至附图8,该实施例二是在吊篮体[1]的宽度方向上设有弧形杆[2]。参见附图,一种童床的吊篮,由吊篮侧围栏和吊篮床板组成吊篮体[1],所述的吊篮体[1]的下底部设有向下凸出的支撑连接件[3],两根弧形杆[2]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的支撑连接件[3]相铰接,所述的两根弧形杆[2]有两个工作位置,第一工作位置是两根弧形杆[2]向下拱起并触地对吊篮体[1]形成支撑;第二工作位置是两根弧形杆[2]翻转至收拢状态并由支撑连接件[3]触地。
所述的支撑连接件[3]的一侧设有开口,另一侧设有限位挡板,当弧形杆[2]在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之间进行变换时,所述的弧形杆[2]经过所述的支撑连接件[3]上的开口;当弧形杆[2]在第一工作位置时,所述的限位挡板抵住弧形杆[2],使得弧形杆[2]处于稳定的第一工作位置。
权利要求1.一种童床的吊篮,由吊篮侧围栏和吊篮床板组成吊篮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吊篮体[1]的下底部设有向下凸出的支撑连接件[3],两根弧形杆[2]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的支撑连接件[3]相铰接,所述的两根弧形杆[2]有两个工作位置,第一工作位置是两根弧形杆[2]向下拱起并触地对吊篮体[1]形成支撑;第二工作位置是两根弧形杆[2]翻转至收拢状态并由支撑连接件[3]触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床的吊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连接件[3]的一侧设有开口,另一侧设有限位挡板,当弧形杆[2]在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之间进行变换时,所述的弧形杆[2]经过所述的支撑连接件[3]上的开口;当弧形杆[2]在第一工作位置时,所述的限位挡板抵住弧形杆[2],使得弧形杆[2]处于稳定的第一工作位置。
专利摘要一种童床的吊篮,由吊篮侧围栏和吊篮床板组成吊篮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吊篮体[1]的下底部设有向下凸出的支撑连接件[3],两根弧形杆[2]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的支撑连接件[3]相铰接,所述的两根弧形杆[2]有两个工作位置,第一工作位置是两根弧形杆[2]向下拱起并触地对吊篮体[1]形成支撑;第二工作位置是两根弧形杆[2]翻转至收拢状态并由支撑连接件[3]触地。当吊篮从童床上取下来放置于地面上后,可以摇动吊篮。
文档编号A47D9/00GK2502584SQ0126251
公开日2002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01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01年8月31日
发明者宋郑还 申请人: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