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外露拉绳的百叶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5498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外露拉绳的百叶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窗帘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无外露拉绳的百叶窗。
由于上述传统百叶窗的外露拉绳可能与人体发生纠缠勒头等意外,特别是对家中幼童形成安全上的重大威胁,因此,近来业界正不断研发没有外露拉绳的百叶窗,例如美国第2383100号、第5531257号、第3015124号……等专利案所提供的。
此外,传统百叶窗在由拉绳下拉上放以控制窗帘升降时,存在著一不符合人体工学的缺点,即,通常下轨的升降位移距离,即是使用者要拉动拉绳的距离,因此,特别是在操作纵向长度较长的大型窗帘时,使用者若要将窗帘由完全伸展状态拉高至完全缩合状态,则必须要将拉绳由很高的位置(可能要将手举至最高甚至踮脚尖),往下拉到很低的位置(可能要弯腰或曲膝蹲下),在操作上并不符合人体工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外露拉绳的百叶窗,在操作窗帘升降时,操作者的手部仅在合宜的高度范围内活动即可,较符合人体工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外露拉绳的百叶窗,包含有一上轨,呈横向,具有一第一端;一下轨,呈横向,位于该上轨下方;若干叶片,横向并列于该上轨及该下轨之间;一基管,呈纵向,顶端设于该上轨的第一端;该基管的管壁设有至少一沿轴向延伸的长形开槽;一夹绳件,具有一滑管,环套于该基管外侧,可沿轴向上下滑移;该滑管于对应该基管的开槽位置设有一夹掣组件,该夹掣组件可被往内按压而经由该开槽进入该基管内部,并能在基管内部形成夹合;至少一拉绳,各将第一端固定于该下轨,绳身往上穿经该等叶片后穿入该上轨,并延伸至该上轨的第一端再往下延伸入该基管内,且穿过该夹绳件的夹掣组件之间,一直延伸至该基管的内部底端且不超出基管底端;以及一卡掣机构,设于所有该拉绳共同的延伸路径上,能产生掣紧拉绳或松放拉绳的效果。
该基管将顶端枢设于该上轨,可作活动偏转;该卡掣机构设于该上轨内的第一端。
该卡掣机构包含有一固定支杆,该支杆外侧具有一活动棘轮,该棘轮外侧设有一朝向棘轮且斜向朝下的齿排。
该基管将顶端固设于该上轨;该卡掣机构设于该基管内部的近底端处,位在该夹绳件下方。
该卡掣机构包含有一固定支杆,该支杆侧边具有一活动棘轮,该棘轮外侧设有一朝向棘轮且斜向朝下的齿排;该基管于该卡掣机构附近设有一透孔;另外包含有一解掣开关,设在该卡掣机构旁边,包含有一可上下位移的拨钮及一将拨钮往上推顶的弹簧,该拨钮位在该棘轮上方,并经由该透孔凸露于该基管外,被往下扳移时可抵压该棘轮。
该基管于管壁相对二侧面各设有一前述开槽;该夹绳件的滑管于对应各该开槽一侧设有一弹性按钮,该二弹性按钮构成前述夹掣组件,可被由相对二外侧同时往内按压,而在该基管内部形成夹合。
该夹绳件的滑管管壁于对应各该开槽一侧设有一缺口,由该缺口的缘边往缺口方向延伸出一挠性臂,该挠性臂尾端向内凸出一夹掣凸部,挠性臂尾端向外凸出一按压凸部,构成一前述弹性按钮。
该基管的内部底端设有一收绳机构,当该拉绳往该基管底端方向滑移时,该收绳机构可收纳该拉绳。
该收绳机构包含一枢设于该基管内部的线轴,以及一可使该线轴朝一预定旋向旋转的扭簧;各该拉绳的第二端设于该线轴的周面。
还包含有一上蛇腹管及一下蛇腹管,该上蛇腹管包套于该基管外侧并位在该夹绳件上方,其顶端环接于该基管的开槽顶端位置,底端则环接于该夹绳件的滑管顶缘;该下蛇腹管包套于该基管外侧并位在该夹绳件下方,其顶端环接于该夹绳件的滑管底缘,底端则环接于该基管的开槽底端位置。
请先参阅


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无外露拉绳的百叶窗(10)包含有一上轨(12),呈横向,固定于窗户顶缘,具有一第一端(13)(图中右端),在第一端(13)的底面设有一开口(14)(图2)。
一下轨(15),呈横向,位于上轨(12)下方。
若干叶片(16),横向并列于上轨(12)与下轨(15)之间。
一卡掣机构(20),设于上轨(12)内的第一端(13),位在该开口(14)上方,本实施例采用一种公知结构,包含有一固定支杆(22),支杆(22)外侧(右侧)具有一活动棘轮(24),且棘轮(24)外侧设有一朝向棘轮(24)且斜向朝下的齿排(26)。该活动棘轮(24)可略微上下左右地活动,往上会卡止于支杆(22)与齿排(26)之间,往下则受到横亘于该开口(14)中央的一挡条(28)阻挡,不致掉落。
一基管(30),为一笔直圆管,呈纵向,顶端为开放端、底端为封闭端。基管(30)将其顶端枢接(勾挂)于上轨(12)的第一端(13)底侧(亦即位在该卡掣机构(20)的正下方),可作活动偏转。基管(30)管壁的左右二侧面各设有一沿轴向上下延伸的长形开槽(32),各开槽(32)二端均与基管(30)的顶、底端保持预定距离。基管(30)外周面于该二开槽(32)底端下方设一挡止凸环(34)。基管(30)的内部底端(特别指开槽(32)底端以下)形成一容置空间(36)。
一夹绳件(40),具有一圆管状的滑管(41),其长度短于该基管(30),内径略大于基管(30)外径,环套于基管(30)外侧,可沿轴向上下滑移。滑管(41)对应该二开槽(32)的位置设有一夹掣组件(42),在本实施例中,该夹掣组件(42)由左右对称的二弹性按钮(43)所构成,即,滑管(41)管壁于对应该二开槽(32)的相对二侧边各设一缺口(44),由缺口(42)底缘向上延伸一挠曲臂(45),由挠曲臂(45)顶端向内凸出一夹掣凸部(46),由挠曲臂(45)顶端向外凸出一按压凸部(47),构成一前述弹性按钮(43)。其中,该二夹掣凸部(46)经由开槽(32)伸入基管(30)内,不受外力时二者保持适当间距,但当该二弹性按钮(43)受外力由相对二侧往内按压时,该二夹掣凸部(44)即可形成夹合(本实施例还令该二夹掣凸部(46)相对的内面形成可契合的波浪状)。此外,当夹绳件(40)沿著基管(30)往下滑移时,最多可下滑至受基管(30)近底端的挡止凸环(34)所挡止;往上滑移时,最多可上移至该二夹掣凸部(46)的顶面抵止于基管(30)的长形开槽(32)顶端。
二拉绳(50),分别将其中一端(第一端)对称地固定于下轨(15)的左右二半边的适当位置,绳身往上穿经该等叶片(16)后再穿入上轨(12)内,并往右延伸至上轨(12)的第一端(13),然后由该卡掣机构(20)的支杆(22)顶侧绕至支杆(22)右侧,往下穿过支杆(22)与棘轮(24)之间,接著由该开口(14)穿出上轨(12)(注二拉绳(50)分别由开口(14)中的挡条(28)前、后二侧经过,可避免纠缠),再继续往下延伸而穿入该基管(30)内,并穿过该夹绳件(40)的夹掣组件(42)之间,亦即穿过该二夹掣凸部(46)之间,然后一直延伸至基管(30)内部底端的容置空间(36)。拉绳(50)的第二端可固定于基管(30)底端,亦可不固定。依据窗帘的大小,拉绳亦可能设置三条(含)以上或仅设一条。
以上即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百叶窗结构(注由于用以控制叶片倾角的机构与本案无关,且采用公知结构并不与本案结构干涉,故予省略不提),由上述结构,在不受外力下,该夹绳件(40)位在下止点,且该二夹掣凸部(44)不与拉绳(50)干涉,如图2、图3所示。同时,在不受外力下,该二拉绳(50)可被上轨(12)右端的卡掣机构(20)卡定而无法滑动,如图2所示。就本实施例的公知卡掣机构(20)而言,其原理是因下轨(15)与叶片(16)的重量会将拉绳(50)往下拖拉(亦即上轨(12)内的拉绳(50)被往左拉动),使得触接拉绳(50)的棘轮(24)受拉绳(40)带引而往支杆(22)方向挤靠,而让拉绳(50)局部被夹在棘轮(24)和支杆(22)之间,无法滑移。简言之,平时该百叶窗(10)的下轨(15)被悬吊于预定高度,使窗帘呈现对应的伸展面积。
欲拉高窗帘时,使用者可轻握夹绳件(40)并将其推往较高处(通常推至上止点),再用姆指及食指将二侧的弹性按钮(43)往内按压,使该二夹掣凸部(46)夹紧拉绳(50)(如图4、图5所示),接著,在不松开夹压力量的状态下将基管(30)及拉绳(50)一并扳往左侧(如图4中的假想线所示),使该卡掣机构(20)中的棘轮(24)往下掉落而解掣,让拉绳(50)可在卡掣机构(20)间来回滑移(注解掣之后,基管(30)即可摆回直竖状态)。由该夹绳件(40)夹压拉绳(50),此时使用者就如同握住拉绳(50)一般,因此若将夹绳件(40)往下拉移,拉绳(50)即可被拉往基管(30)底端(并累积于该容置空间(36)),相对的以其第一端将下轨(15)往上拉高。
欲降低窗帘时,使用者可直接握住位在下止点的夹绳件(40),并按压二侧的弹性按钮(43)以夹压拉绳(50),接著同样将基管(30)扳往左侧,使卡掣机构(20)解掣,然后即可顺应下轨(15)(及该等叶片(16))将拉绳(50)第一端拉低的重力,让夹著拉绳(50)的夹绳件(40)缓缓升高,使下轨(15)由自身重量逐渐降低。
无论是升高或降低窗帘,当下轨(15)被调整至适当高度时,使用者可在保持以夹绳件(40)夹压拉绳(50)的状态下,将基管(30)及拉绳(50)一并扳往右侧,然后才松开弹性按钮(43),此时,由于下轨(15)与叶片(16)的重量欲将拉绳(50)往下拖拉,且穿经该卡掣机构(20)的拉绳(50)局部斜向触靠于活动棘轮(24)底侧,因此拉绳(50)一受到来自第一端方向的拉力,即会带引棘轮(24)沿著齿排(26)一边顺时钟旋转一边往左上方位移,立刻让拉绳(50)局部被夹在棘轮(24)和支杆(22)之间,无法滑移,如图6所示。换言之,松开拉绳(50)后,下轨(15)可立刻定位在当时的高度。
依据窗帘尺寸、基管(30)及开槽(32)的长度、操作者推动滑管(40)的距离……等因素,有时操作者未能一次就将下轨(15)升高或降低至预期高度,举例而言,若先将夹绳件(40)推至上止点再夹紧拉绳(50),接著使基管(30)往左偏摆而让拉绳(50)可以滑动,然后以夹绳件(40)夹著拉绳(50)滑移至下止点,如此仍未能将下轨(15)拉升至预期高度的话,使用者可先使基管(30)往右偏摆并放开弹性按钮(43),让下轨(15)暂且定位在此时高度,然后再执行一次上述动作,亦即再将夹绳件(40)推高、夹住拉绳(50)并使拉绳呈可滑动、拉低拉绳(50)、放开拉绳(50)并使拉绳卡定……,如此重覆操作,即可将下轨(15)拉升至预期高度。将窗帘降低的状况可同理类推,容不赘述。
由以上说明可知,人们可轻松地控制该百叶窗(10)的升降及定位动作,而且,因为拉绳(40)由上轨(12)一端往下延伸的部份被该基管(30)所包住,因此不会造成勾到手臂或勒住脖子等意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点在于,由前述一上一下反覆操作夹绳件的特点,在操作窗帘升降时,操作者的手部仅在合宜的高度范围内活动即可,较符合人体工学。
必须补充说明的是,前述卡掣机构(20)的结构及动作为公知技术,而且,类似上述由拉绳角度以决定可否滑移的公知卡掣机构尚有多种(例如棘轮以偏心方式枢设),但各种类似型式的卡掣机构均可被本实用新型所采用,不影响前述动作及功能。
接著请再参阅图7,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无外露拉绳的百叶窗包含有一上轨(61)(图中仅示出其第一端)。
一下轨(图中未示),位在上轨(61)下方。
若干叶片(图中未示),并列于上轨(61)与下轨之间。
一基管(62),为一笔直圆管,呈纵向,顶端固定于上轨(61)的第一端,且管内空间与上轨(61)的内部空间相通。与前例类似,基管(62)管壁设有左右相对的二长形开槽(63)。
一夹绳件(64),其结构与前一实施例相同,且其与基管(62)间的关系亦同于前例,容不赘述。
一上蛇腹管(65),包套于该基管(62)外侧并位在该夹绳件(64)上方,其顶端环接于基管(62)的长形开槽(63)顶端位置,底端则环接于夹绳件(64)的滑管(66)顶缘。
一下蛇腹管(67),包套于该基管(62)外侧并位在该夹绳件(64)下方,其顶端环接于夹绳件(64)的滑管(66)底缘,底端则环接于基管(62)的长形开槽(63)底端位置。设置该二蛇腹管(65)、(67),可使得无论夹绳件(64)滑移至任何高度,基管(62)的二长形开槽(63)均可被蛇腹管(65)(67)包住。
一卡掣机构(68),设在该基管(62)内部的近底端处,低于该二长形开槽(63)底端。本实施例所采用的卡掣机构(69)与前例类似,同样包含有一固定支杆(69)、一活动棘轮(71)、一齿排(72)及一挡条(73)。
一解掣开关(74),设在该卡掣机构(68)上方,包含有一概呈倒L形的拨钮(75),拨钮(75)的一端由基管(62)管壁上预设的透孔(76)凸露于外,拨钮(75)另一端朝下指向该卡掣机构(68)的棘轮(71);一弹簧(77),设在拨钮(75)下方,将拨钮(75)往上推顶于上止点。
一收绳机构(78),设在该基管(62)内部的最底端。包含有一线轴(79),枢设于基管(62)内部,可原地旋转;一扭簧(图中未示),设在线轴(79)轴向一端,扭簧二端分别固定于基管(62)及线轴(79),提供线轴(79)朝一预定旋向旋转的力量。
二拉绳(81),分别将第一端固定于该下轨,绳身往上穿经该等叶片后穿入该上轨,再延伸至上轨(61)的第一端并直接转往该基管(62)内部,穿过该夹绳件(64)的二夹掣凸部(82)之间,再穿过该卡掣机构(68)的支杆(69)及棘轮(71)之间,最后将第二端固定于该收绳机构(78)的线轴(79)周面。
本实施例提供的百叶窗的控制升降、定位的方法及原理如下不受外力时,拉绳(81)因局部受该卡掣机构(68)卡定而无法滑移(原理同前),使得窗帘下轨得以定位于预定高度。
欲拉高窗帘时,可将该夹绳件(64)由下止点推往较高处,再按压夹绳件(64)二侧的弹性按钮(83)以夹住拉绳(81),此时,若将夹著拉绳(81)的夹绳件(64)略往下拉移,即可解除拉绳(81)先前所受到来自下轨及叶片的拉力(在基管(62)中即是往上拉扯的力量),使得卡掣机构(68)中的棘轮(71)已不会被往上带引,反而会往下掉落而解掣,使拉绳(81)可于卡掣机构(68)间滑移。如此,保持以夹绳件(64)夹住拉绳(81)而将夹绳件(64)往下拉移,即可将拉绳(81)拉往基管(62)底端,再由于拉绳(81)的第二端是设在该收绳机构(78)的线轴(79)上,而线轴(79)又具有朝一预定旋向旋转的力量,因此当拉绳(81)不断被由上往下送往基管(62)底端时,即可被该线轴(81)给卷收于周面上。过程中,卡掣机构(68)的棘轮(71)被往下滑动的拉绳(81)往下推迫,故不会夹住拉绳(81)。
当松放该夹绳件(64)的弹性按钮(83)时,拉绳(81)就会再度受到来自其第一端方向的拉力而略微往上滑动,而能立刻将卡掣机构(68)中的棘轮(71)往上带引,形成卡定状态而不能滑动,让下轨定位于当时高度。
欲降低窗帘时,可直接将该解掣开关(74)的拨钮(75)往下压住,使卡掣机构(68)的棘轮(71)被拨钮(75)压抵于低处而无法夹压拉绳(81),该下轨及叶片即可由自身重量而下降,至预定高度时,只要再放开该拨钮(75),则该棘轮(71)即可立刻被拉绳(81)往上带引而夹住拉绳(81),使下轨定位于当时高度。当然,降低窗帘之前可先以夹绳件(64)夹住拉绳(81)再压下该拨钮(75),然后握著夹绳件(64)并顺应下轨及叶片拉扯拉绳(81)的力量,让夹著拉绳(81)的夹绳件(64)缓缓升高,使下轨以较慢速度下降。
当夹绳件(64)的一次行程无法使窗帘下轨上升或下降至预期高度时,同样可利用前述重覆操作的技巧,反覆地使夹绳件(64)上下滑动及夹线、放线,而让下轨得以升降至预期高度。
由以上说明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百叶窗,同样可供简易地控制帘叶的升降及定位动作,且其没有传统百叶窗的外露拉绳,可避免拉绳与人体发生纠缠勒颈等意外,同时,操作者在控制窗帘升降时,手部不需抬很高或降很低,较符合人体工学。
权利要求1.一种无外露拉绳的百叶窗,包含有一上轨,呈横向,具有一第一端;一下轨,呈横向,位于该上轨下方;若干叶片,横向并列于该上轨及该下轨之间;一基管,呈纵向,顶端设于该上轨的第一端;该基管的管壁设有至少一沿轴向延伸的长形开槽;一夹绳件,具有一滑管,环套于该基管外侧;该滑管于对应该基管的开槽位置设有一夹掣组件,该夹掣组件可被往内按压而经由该开槽进入该基管内部,并能在基管内部形成夹合;至少一拉绳,各将第一端固定于该下轨,绳身往上穿经该等叶片后穿入该上轨,并延伸至该上轨的第一端再往下延伸入该基管内,且穿过该夹绳件的夹掣组件之间,一直延伸至该基管的内部底端且不超出基管底端;以及一卡掣机构,设于所有该拉绳共同的延伸路径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外露拉绳的百叶窗,其特征在于,该基管将顶端枢设于该上轨;该卡掣机构设于该上轨内的第一端。
3.如权利要求2项所述的无外露拉绳的百叶窗,其特征在于,该卡掣机构包含有一固定支杆,该支杆外侧具有一活动棘轮,该棘轮外侧设有一朝向棘轮且斜向朝下的齿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外露拉绳的百叶窗,其特征在于,该基管将顶端固设于该上轨;该卡掣机构设于该基管内部的近底端处,位在该夹绳件下方。
5.如权利要求4项所述的无外露拉绳的百叶窗,其特征在于,该卡掣机构包含有一固定支杆,该支杆侧边具有一活动棘轮,该棘轮外侧设有一朝向棘轮且斜向朝下的齿排;该基管于该卡掣机构附近设有一透孔;另外包含有一解掣开关,设在该卡掣机构旁边,包含有一可上下位移的拨钮及一将拨钮往上推顶的弹簧,该拨钮位在该棘轮上方,并经由该透孔凸露于该基管外,被往下扳移时可抵压该棘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外露拉绳的百叶窗,其特征在于,该基管于管壁相对二侧面各设有一前述开槽;该夹绳件的滑管于对应各该开槽一侧设有一弹性按钮,该二弹性按钮在该基管内部形成夹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外露拉绳的百叶窗,其特征在于,该夹绳件的滑管管壁于对应各该开槽一侧设有一缺口,由该缺口的缘边往缺口方向延伸出一挠性臂,该挠性臂尾端向内凸出一夹掣凸部,挠性臂尾端向外凸出一按压凸部,构成一前述弹性按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外露拉绳的百叶窗,其特征在于,该基管的内部底端设有一收绳机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外露拉绳的百叶窗,其特征在于,该收绳机构包含一枢设于该基管内部的线轴,以及一可使该线轴朝一预定旋向旋转的扭簧;各该拉绳的第二端设于该线轴的周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外露拉绳的百叶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上蛇腹管及一下蛇腹管,该上蛇腹管包套于该基管外侧并位在该夹绳件上方,其顶端环接于该基管的开槽顶端位置,底端则环接于该夹绳件的滑管顶缘;该下蛇腹管包套于该基管外侧并位在该夹绳件下方,其顶端环接于该夹绳件的滑管底缘,底端则环接于该基管的开槽底端位置。
专利摘要一种无外露拉绳的百叶窗,包含有一上轨;一下轨;若干叶片;一基管,顶端设于上轨一端,设有至少一沿轴向延伸的长形开槽;一夹绳件,具有一环套基管的滑管,滑管设有一夹掣组件,可被往内按压而经由开槽进入基管内,并能在基管内部形成夹合;至少一拉绳,将第一端固定于下轨,往上穿经该等叶片后穿入上轨,横向延伸至对应端再往下进入基管内,且穿过夹绳件的夹掣组件之间,一直延伸至基管内部底端;一卡掣机构,设于拉绳的延伸路径上,能产生掣紧拉绳或松放拉绳的效果。
文档编号E06B9/28GK2538936SQ02234519
公开日2003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30日
发明者粘铭 申请人:亿丰综合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