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9386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提高使用舒适度的床。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日常生活习惯中,一般人时常横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甚至用餐。如图8所示,有鉴于床具有此类需求,其在寝台部的一侧(例如足部侧)设有可向倾起方向弯曲的一第一倾动部b1,且相对该第一倾动部b1再设有可弯曲的一第二倾动部b2,以形成一床a。而且,该床籍由将第一、第二倾动部b1、b2折叠成倒立山字形,以提高使用者的足部,促进血液循环,并获得最舒适的效果。
但是,上述传统的床a在使足部获得最舒适的效果之际,第一倾动部b 1会造成使用者的膝部向脚踝下降倾斜。因此,流经脚底等的血液难以回流至心脏。如此,为了获得充分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有更进一步改善床足部可调状态的必要。
有鉴于此,本发明中的创作人凭借其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并经潜心研究与开发,终于创造出一种使第一可动部于保持水平状态下形成上升,以形成更具使用舒适度及使用方便性的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使第一可动部于保持水平状态下形成上升,且使具有提升使用舒适度的功效的床。
本发明中的床设有一寝具承载框以承载一寝具的一寝具承载面;该寝具承载框包含一第一可动部及一第二可动部,该第一可动部形成可任意上升,而该第二可动部的一端部可任意弯曲的装设在该第一可动部;该床设有一承载框驱动部,可使床形成下述各种状态一伸展状态,使该第一可动部及第二可动部的寝具承载框位于同一平面;一靠背可调状态,使该第一可动部实际上以水平状态上升,且使第二可动部从一端部向他端部下降倾斜。
本发明中的床,其中寝具承载框由位在其下方位置的一床框体支撑;该承载框驱动部包含一实体、一连接杆及一驱动器;该臂体可在床纵向的垂直面内任意摆动,且其一端部枢接在床框体的一侧,该连接杆可连结臂体的他端部及该第一可动部;而驱动器装设在床框体,可藉由臂体的倾动使第一可动部形成上升。
本发明中的床,其中第二可动部的他端部是可任意摆动的装设在床框体。
本发明中的床,其中床框体由可任意弯曲成倒V字形的一对床框半体构成;且形成第一可动部及第二可动部的寝具承载框由一端的一床框半体支撑。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中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床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床的仰视图;图3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可动部及第二可动部连结部的局部立体图一;图4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可动部及第二可动部连结部的局部立体图二;图5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承载框驱动部的动作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床的使用示意及局部剖视图;图7是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床的局部侧视图;图8是传统床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的床1包含可任意折叠成倒立V字形状的二床框体2,及配置在床框体2上且具备可装载寝具的一寝具装载面m的一寝具承载框3。
床框体2由一第一床框半体4及一第二床框半体5构成。
该第一床框半体4是将数条补强肋条4b、4c一体固设在由框材弯折形成而略呈匚形或矩形(本实施例中为匚形)的一主框4a上。该第一床框半体4的长度实际上约为床长度的一半。该第一床框半体4位于床纵向方向中间位置的内端部,利用插销等可任意旋转的枢接在一连接件6上。再者,该第一床框半体4的外端部,二第一脚架10分别设在床宽方向的二侧。
本实施例中,第一脚架10是由呈倒T形的一脚架10a及装设在其下端部的一滑轮10b构成。脚架10a由插销可任意旋转的装设在第一床框半体4上。再者,二侧的第一脚架10形成一体的固设在第一床框半体4下方沿床宽方向延伸的一连结板11上。于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床框半体4的外端部装设加工完成一床头板13。在使用本实施例中的床1时,该第一床框半体4的位置用于承载使用者的上半身。
第二床框半体5与第一床框半体4相同,是将二补强肋条5b、5c一体固设在由框材弯折形成而略呈匚形的一主框5a上。该第二床框半体5的长度约为床长度的一半(例如900mm至1000mm)。该第二床框半体5在床纵长方向中间位置的内端部通过插销而可任意转动的枢接在连接件6上。本实施例中,虽然床框半体45之间分别在床纵向方向上具一间隙,且分别由不同的轴支撑,但也可以由相同的轴予以支撑。在第二床框半体5的主框5a上,藉由突出床宽方向的装着轴14,固设有第二脚架15。如此,于折叠时可防止第一、第二脚架10、15相互碰撞。该第二脚架15可从第二床框半体5向高度方向突出的部分兼用把手使用,且在其向下方延伸的端部设有与地面接触的一滑轮16。
设在床宽方向二侧的连接件6一体的固设在连结板17上,且连结板17设有一中间支架19。由于中间支架19可于水平状态时与地面接触。如此,可由第一、第二脚架14、15及中间支架19支撑床的重量,以提高使用时的稳定性。再者,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中间支架19与第一床框半体4之间,及中间支架19与第二床框半体5之间分别架设有弹簧20等构件。如此,由于床1分别在连接件6的一端枢接第一床框半体4,及在连接件6的他端部枢接第二床框半体5,因此第一床框半体4及第二床框半体5可在相互垂直的位置完成任意折叠且不占空间的收藏。此时,弹簧20可减少折叠时的操作施力,且可提高操作上的方便性。再者,也可改变弹簧20的架设位置,或使用电动机等,以自动进行床1的折叠与张开动作。
本实施例中的寝具承载框3由一基部7、一第一可动部8及一第二可动部9构成,该基部7对床框体2形成无法倾动,该第一可动部8可任意上升,而第二可动部9配置在基部7及第一可动部8之间,且其一端部9o可任意弯曲装设在第一可动部8。
如图2所示,基部7与第一床框半体4具相同的长度,且约形成稍宽的矩形状。该基部7由一框体7A、金属网状的一保持材7B及数条补强肋条7C构成,该框体7A由管材弯曲成矩形,而保持材7B配置在框体7A所圈围的空间内。再者,可利用螺栓等一体的固设在第一床框半体4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可动部8被支撑在第二床框半体5的上面,而没有被固定。因此,由于承接向上的外力,而可从第二床框半体5上升。该第一可动部8也由一框体8A、一保持材8B及沿向纵横方向延伸的数条补强肋条8C、8D构成,该框体8A由管材结合成横长的矩形状,而该保持材8B配置在框体8A所圈围的空间内且可承载寝具。第一可动部8的长度,较佳的设定在第二床框半体5的长度的60至80%左右。
第二可动部9由一框体9A、一保持材9B及沿向床纵向方向延伸的数条补强肋条9C构成,该框体9A由管材等结合成横长的矩形状,而该保持材9B配置在框体9A所圈围的空间内用于承载寝具。第二可动部9约等于第一床框半体5减去第一可动部8的长度。该第二可动部9的一端部9o及他端部9i分别面向该第一可动部8及基部7。
如图3所示,第二可动部9的一端部9o藉由向床宽方向延伸的一水平插销P1而可任意弯曲的装设在第一可动部8的一连结件21上。该第二可动部9的他端部9i可任意摆动的装设在第二床框半体5上。本实施例中,第二床框半体5上设有一向床宽方向延伸的一转轴22,由该转轴22将第二可动部9的他端部9i装设在第二床框半体5上。
在寝具承载框3上,由包含各部分的保持材7B、8B或9B的平面,构成寝具承载面m。虽然可于寝具承载面m上只装载床垫等,但较佳的,如图6所示,可分别在各保持材(本例为7B)上固设由海绵、人造橡胶及其它塑料垫材形成的一寝具C2,再利用一被套C1一起覆盖框体7A及寝具C2,以形成一体结构。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床1设有一承载框驱动部D,其可使床1具一伸展状态S,及一靠背可调状态R的变化。
伸展状态S是指基部7与第一倾动部8及第二倾动部9的寝具承载面m位于同一平面的状态(“同一平面”是指包含虽然存在制造上的误差或松动所产生的高低位差,但于其构造上位于同一平面)。靠背可调状态R是指使第一可动部8实际上于保持水平的状态下形成上升,且使第二可动部9从一端部9o向他端部9i形成下降倾斜的状态。该基部7是维持原伸展状态S,而不会产生变化。
在伸展状态S下,该床1的寝台面可形成连续的平面,因此适用于使用枕头睡眠。相对的,靠背可调状态R下,其可使第一可动部8于水平的状态下形成上升,且基部7保持原样的形成水平,进而使第二可动部9形成与第一可动部8及基部7相连的从一端部9o向他端部9i形成下降倾斜。如此,在图6所示的使用状态下,可从使用者的足部侧向头部阶段性的慢慢使高度下降。因此,可使脚底等的血液容易回流心脏,以促进血液的循环。即可改善图8所示传统床的缺点。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承载框驱动部D包含一对臂体24、一连接杆25及一驱动器26;臂体24可在床纵向的垂直面内任意摆动,且其一端部枢接在床框体2;该连接杆25可连结臂体24的他端部及第一可动部8;而驱动器26装设在床框体2,且藉由臂体24倾动而使第一可动部8上升。
本实施例中的臂体24包合并列在沿床纵向方向且长度相同的一第一臂体24a及一第二臂体24b,如图1所示,分别设在床宽方向形成一对。该第二床框半体5的主框5a的一侧固设一组轴承片27、28,且在该轴承片27、28之间枢接沿床宽方向延伸且在相同高度位置的可任意转动二平行转轴29、30。该第一臂体24a固设在转轴29,而该第二臂体24b固设在转轴30。如此,第一、第二臂体24a、24b的一端部由转轴29或30而枢接在床框体2(更具体而言是第二床框半体5)。
如图3所示,连接杆25包含并列在沿床纵向方向且长度相同的一第一连接杆25a及一第二连接杆25b,且分别设在床宽方向形成一对。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杆25a及第二连接杆25b的一端部分别可任意摆动的枢接在第一臂体24a及第一臂体24b的他端部。再者,该第一、第二连接杆25a、25b的他端部由一金属件31枢接在该第一可动部8的补强肋条8C等。
本实施例中,该驱动部26具备一本体部26a及一杆26b,其是利用滚珠螺杆结构的一电动式汽缸,该本体部26a设有电动机(图中未示出),而杆26b因电动机的往复转动而可从本体部26a任意伸出、缩入。该驱动器26的杆26b是沿着床纵向方向配置。具体而言,该驱动器26的本体部26a可藉由支持片等在其垂直面内任意倾动的枢接在第二床框半体5的主框5a等。再者,该驱动器26的杆26b是向一端的转轴29延伸,且由一托架32连结形成可任意摆动。因此,藉由使驱动器26杆26b的伸缩而使转轴29转动,进而可使第一臂体24a于垂直面内形成倾动。
如图5所示,其中连接杆25的数目为八个,自由度1的对偶为十个,因此构造全体的自由度F为1(限定构造)。再者,由于原动节是一个驱动器26,因此该承载框驱动部D被强制驱动。于图5中,藉由驱动器26杆26b的收缩,使第一、第二臂体24a、24b分别以转轴29、30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倾动,则连接杆25可将第一可动部8往上拉。
另一方面,第一可动部8与可任意摆动的装设在转轴22的第二可动部9由插销P1连结,因此第一可动部8可受到以转轴22为中心的旋转运动的限制。臂体24、连接杆25分别由长度相同的一对连接片,而形成平行连接杆结构。因此,第一臂体24a与第二臂体24b可经常保持平行。同理,第一连接杆25a与第二连接杆25b也可保持平行。因此,如图5中虚线所示,第一可动部8可于保持伸展状态的水平状态下形成上、下运动。再者,第二可动部9与第一可动部8不会产生高低位差,而可从一端部9o向他端部9i形成下降倾斜。如此,床1可连续的进行由伸展状态S至靠背可调状态R的变化。
再者,当本实施例的床1为折叠式时,为了谋求折叠时的小型化,于伸展状态下使床的厚度(各床框半体的厚度)变小。此时,如图4所示,该驱动器26的角度β较佳的设定为最小。另一方面,如此的配置驱动器26则难以使第一可动部8的上升量h维持最大。如本实施例所示,将臂体24及连接杆25应用在承载框驱动部D时,可获得更大的第一可动部8的上升量。
于靠背可调状态R的第一可动部8的高度,其是藉由调节该驱动器26的杆26b的冲程,而调节适宜的高度。该调节可利用图式省略的控制器,而由使用者自由的进行控制。虽然并无特别的限制,但该第一可动部8的最大上升量h可选择在80mm至200mm,特别较佳的为100至150mm左右。如此,对标准身高的大人而言,可形成更舒适的靠背可调状态R。
再者,由于该驱动器26可为减速电动机的旋转输出功率,且藉由滚珠螺杆等的直线运动变换结构设有一杆26b,因此对来自杆26b的外力,无法使电动机旋转。因此,该驱动器26具有停止时作为定位扣止的功效。再者,当床1于靠背可调状态R下,藉由伸展驱动器26的杆26b,可使第一可动部8于保持水平的状态下,使第二可动部9形成下降。
再者,承载框驱动部D可利用传统具伸缩接头的锁固结构替代由电动机伸缩的杆的形式,至于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所述相同。如图7所示,利用可手动操作的具伸缩接头的锁固结构。即一手动驱动器40包含一套部40a及一杆部40b,该套部40a的一端部形成开口且形成筒状,而杆部40b可从套部40a任意出入。该套部40a设有一嵌合槽43,该嵌合增43包含向其纵长方向延伸的一主槽41,及从主槽41具相同间隔倾斜设置的数个棘槽42。杆部40b上设有一导片46,该导片46可任意滑动的嵌合或扣止在嵌合槽43。当杆部40b从套部40a向延伸的方向移动时,该导片46不会与棘槽42、主槽41产生阻力而可顺序的移动。当杆部40b向收缩的方向移动时,则嵌合于棘槽42而被锁固。如图7中虚线所示,当杆部40b从套部40a伸展至最长时,该导片46被限制在主槽41,因此可使杆部40b收缩。
于本较佳实施例中,该杆部40b的前端可任意摆动的枢接在第一可动部8,而套部40a的端部可任意摆动的连结在第二床框半体5。再者,第二可动部9可任意摆动的连结在第二床框半体5。再者,第一可动部8藉由第二床框半体5及第二可动部9可形成的四节平行连锁的一连接杆45而可任意摆动的连结在第二床框半体5。如此,本实施例中可简化承载框驱动部D的结构。
在第一可动部8或第二可动部9的至少一端固设可供使用者欲将可动部往上拉时所使用的一把手44。把手44包含固设在可动部的例如绳、金属或树脂构成的一把手本体44a,及色覆其外周部的例如海绵等软质材料构成的一套部44b。如此,可具有减轻使用者负担的功效。
本较佳实施例中,使用者握持把手44,并将第二可动部9往上拉至适当的高度后放手。如此,由具锁固构造的伸缩接头所构成的手动驱动器40的杆部40b可从套部40a突出,且杆部40b的导片46可嵌合在任意的棘槽42上。如此,如图中虚线所示,可变化靠背可调状态R欲回复至伸展状态S时,可再将第二可动部9往上拉,当具锁固构造的伸缩接头的手动驱动器40的杆部40b伸展至最大后,再缓慢的降下第一可动部9即可。
在各实施例中,将第一可动部8作为使用者的足部侧,但并不受此限定,例如也可将第一、第二可动部8、9作为使用者的头部使用。此时,可使使用者的头部保持较高位置,即具备作为枕头使用的功效。再者,本实施例为折叠式床,但也可使用非折叠式床。如上所述,本发明并不只限定于上述实施形态,而可作各种形态变化。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床设有一寝具承载框以承载一寝具的寝具承载面;该寝具承载框包含一第一可动部及一第二可动部,该第一可动部形成可任意上升,而第二可动部的一端部可任意弯曲的装设在第一可动部,该床设有一承载框驱动部,其可使床形成下述各种状态一伸展状态,使第一可动部及第二可动部的寝具承载框位于同一平面;一靠背可调状态,使第一可动部实际上以水平状态上升,且使第二可动部从一端部向他端部下降倾斜。如此,可使脚底等血液容易回流心脏,促进血液循环。
本发明中的床,其中寝具承载框由位于其下方位置的一床框体所支撑;该承载框驱动部包含一臂体、一连接杆及一驱动器;该臂体可在床纵向的垂直面内任意摆动,且其一端部枢接在床框体的一侧;该连接杆可连结臂体的他端部及第一可动部;而该驱动器装设在床框体,且可藉由臂体的倾动使第一可动部形成上升。可使第一可动部由连接杆与臂体接续,因此可使连接杆的长度增大,进而具备使第一可动部的上升量增大的功效。
再者,本发明中的床,其中床框体由可任意弯曲成倒V字形的一对床框半体所构成;且形成第一可动部及第二可动部的寝具承载框由一端的一床框半体所支撑时,本发明可容易的适用于折叠床。
上述虽然对本发明中的较佳实施例作了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作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作出相应的修改与修饰是可以的,因此,凡是依据本发明的设计精神而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认为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床,包括有设有一寝具承载框以承载一寝具的一寝具承载面;该寝具承载框包含有一第一可动部及一第二可动部,该第一可动部形成可任意上升,而第二可动部的一端部可任意弯曲的装设在第一可动部;其特征在于该床还设有一承载框驱动部,该承载框驱动部可使床形成下述各种状态一伸展状态,使第一可动部及第二可动部的寝具承载框位于同一平面;及靠背可调状态,使第一可动部实际上以水平状态上升,且使第二可动部从一端部向他端部下降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寝具承载框由位于其下方位置的一床框体支撑;该承载框驱动部包含一臂体、一连接杆及一驱动器;该臂体可在床纵向的重直面内任意动,且其一端部枢接在床框体的一侧;该连接杆连结臂体的他端部及第一可动部;而驱动器装设在床框体,且可借由臂体的倾动使第一可动部形成上升。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可动部的他端部可任意摆动的装设在床框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中所述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框体由可任意弯曲成倒V字形的一对床框半体构成;且形成第一可动部及第二可动部的寝具承载框由一端的床框半体所支撑。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床,该床设有一寝具承载框以承载一寝具的一寝具承载面;该寝具承载框包含一第一可动部及一第二可动部,该第一可动部形成可任意上升,而第二可动部的一端部可任意弯曲的装设在第一可动部;该床设有一承载框驱动部,可使床形成下述各种状态一伸展状态,使第一可动部及第二可动部的寝具承载框位于同一平面;一靠背可调状态,使第一可动部实际上以水平状态上升,且使第二可动部从一端部向他端部下降倾斜。
文档编号A47C17/00GK1589708SQ03156459
公开日2005年3月9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28日
发明者原岛彻 申请人:安得士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