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收纳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9376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座椅收纳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座椅靠背和座椅座垫以使座椅靠背折叠在座椅座垫上的汽车座椅收纳辅助装置,特别涉及可以减小转动由座椅靠背和座椅座垫构成的汽车座椅所需的操作力的汽车座椅收纳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座椅中,例如,如JP-A-10-119613中所示,众所周知,一种汽车座椅设在最后排并且当座椅靠背折叠在座椅座垫上时可以向前后转动。
折叠起来的座椅收纳在形成于后部底面的座椅收纳部从而成为水平状态。由此,当行李特别多时,座椅可以以折叠的状态向后转动从而收纳在底面的收纳部,但是当乘客很多,而不是行李很多时,这样被收纳于收纳部的座椅可以向前转动从而为乘客提供更多的乘坐空间。
在上述的背景技术中,由于最后排的座椅可以根据乘客的人数和行李的数量不被折叠地提供乘坐空间以及被折叠后可以被收纳,所以实用性较优。另一方面,需要一定的力来进行转动操作,因为转动座椅时,座椅靠背和座椅座垫的重量都要考虑到。
当考虑采用驱动装置可以进行座椅的这种转动操作时,在汽车上增加这样一个驱动装置会导致汽车重量增加,从而导致汽车燃料消耗的增加,最终导致其运行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座椅收纳辅助装置,它可以以低成本解决上述问题并可以避免汽车重量的增加,从而减小操作者要承受的负载。
根据本发明的汽车座椅收纳辅助装置的第一方面可以实现该目的。在该汽车座椅收纳辅助装置中,支承座椅靠背(例如,一个实施例中的座椅靠背4b)从而使其折叠在座椅座垫(例如,该实施例中的座椅座垫4a)侧上并且这样折叠的座椅(例如,该实施例中的第二后座4)可以以设在其两侧部的座椅转动轴(例如,该实施例中的转动轴部件19)为轴向前侧和后侧转动。在该汽车座椅收纳辅助装置中,弹性部件(例如,该实施例中的后偏压弹簧S1、前偏压弹簧S2)设在每个座椅转动轴和底面支架(例如,该实施例中的底面支架8、8′、80、80′)之间,设置弹性部件之一(例如,该实施例中的后偏压弹簧S1)使在处于座椅转动轴前方的水平状态(例如,该实施例图2中表示的水平状态A)的座椅从该水平状态向竖直状态(例如,该实施例图2中表示的竖直状态B)转动时,其偏转力逐渐减小,但是设置另一弹性部件(例如,该实施例中的前偏压弹簧S2)使在处于座椅转动轴后方的水平状态(例如,该实施例图2中表示的水平状态C)的座椅从该水平状态向该竖直状态转动时,其偏转力逐渐减小。
根据该结构,在座椅转动轴前方的水平状态被折叠的座椅向上转向竖直状态时,一个弹性部件在转动方向上产生偏转力以辅助这样转动的座椅,在处于竖直状态的座椅继续向下转向座椅转动轴后方的水平状态时,座椅通过大于在转动方向的相反方向上作用的另一弹性部件的偏转力的自重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其中的偏转力设定得比座椅的自重小的汽车座椅收纳辅助装置。
根据该结构,在座椅从竖直状态向前侧或后侧转动以到达水平状态的情况下,当弹性部件对座椅作用偏转力时,座椅可以靠其自重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一种座椅收纳辅助装置中,设置每个弹性部件使处于水平状态的座椅从水平状态向竖直状态转动时,其偏转力逐渐减小,进而,在座椅从竖直状态向互成180度的相反的水平状态转动的范围内不产生偏转力。
根据该结构,在已经从水平状态转至竖直状态的座椅继续向下转向另一水平状态时,在座椅移至竖直状态时已经对座椅作用了偏转力的弹性部件不产生偏转力。
进而,根据本发明,用于包括座椅座垫和折叠在该座椅座垫侧上的座椅靠背的可折叠座椅的座椅收纳辅助装置可以达到上述目的,该装置包括设在座椅座垫两侧的第一和第二座椅转动轴,其中,座椅可以以第一和第二座椅转动轴为轴向汽车主体的前侧和后侧转动;安装在汽车主体上的第一支架;和位于第一座椅转动轴和第一底面支架之间且用于提供偏转力的第一弹性部件,其中,当座椅向汽车主体的前侧或后侧转动时,所述的偏转力逐渐减小。
在上述装置中,最好还包括安装在汽车主体上的第二支架;和位于第二座椅转动轴和第二底面支架之间且用于提供偏转力的第二弹性部件,其中,当座椅向汽车主体的后侧或前侧转动时,所述的偏转力逐渐减小。
在上述座椅收纳辅助装置中,最好第一弹性部件提供当座椅向汽车主体的后侧转动时逐渐减小直到座椅变得大致竖直的偏转力,第二弹性部件提供当座椅向汽车主体的前侧转动时逐渐减小直到座椅变得大致竖直的偏转力。
另外,在上述座椅收纳辅助装置中,最好第一弹性部件的偏转力设定得比座椅的重量小,第二弹性部件的偏转力也设定得比座椅的重量小。
另外,在上述座椅收纳辅助装置中,最好当处于水平状态的座椅从水平状态向竖直状态转动时,其偏转力逐渐减小,并且在座椅从竖直状态向互成180度的相反的水平状态转动的范围内不产生偏转力。
进而,根据本发明,用于包括座椅座垫和可以折叠在该座椅座垫侧上的座椅靠背的可折叠座椅的座椅收纳辅助装置可以达到上述目的,该装置包括设在座椅座垫后部或其后部附近的座椅转动轴,其中,座椅可以以该座椅转动轴为轴向汽车主体的前侧和后侧转动;安装在汽车主体上的底面支架;和位于座椅转动轴和底面支架之间且用于提供偏转力的弹性部件,其中,当处于水平状态的座椅以座椅转动轴为轴转动时,所述的偏转力逐渐减小,直到座椅变得大致竖直。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的侧透视图。
图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同一实施例的第二后座的转动状态的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同一实施例的第二后座的透视图。
图4是图3的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右手侧底面支架的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在图2的位置B从朝向客厢内部的一侧观看时后偏压弹簧的平面图。
图7是在图2的位置A从朝向客厢内部的一侧观看时后偏压弹簧的平面图。
图8是在图2的位置C从朝向客厢内部的一侧观看时后偏压弹簧的平面图。
图9是在图2的位置B从朝向客厢外部的一侧观看时前偏压弹簧的平面图。
图10是表示对应于图4的第2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

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图1中,汽车1在该车的底面F沿车体纵向从前侧到后侧分三排设有前座2、第一后座3和第二后座4。收纳部6在底面F上形成于第三排的第二后座4的后面。
如图2、3所示,第二后座4主要由座椅座垫4a、座椅靠背4b和以可折叠方式设在座椅靠背4b上方的头枕4c构成。座椅靠背4b的较低一侧经由支架7可转动地支承于座椅座垫4a的后侧部。该支架7允许第二后座4以座椅靠背4b折叠在座椅座垫4a的上面的方式被折叠。
座椅座垫4a经由底面支架8、8′将其后侧背面支承于底面F。如图2所示,座椅靠背4b折叠于座椅座垫4a侧的第二后座4可以绕设在座椅座垫4a两侧的转动轴部件(例如,座椅转动轴)19转至向前的水平状态A、中间竖直状态B和向后的水平状态C,其中座椅座垫4a将在后面进行说明。这里,折叠为向后的水平状态C(和水平状态A大约成180度的相反位置)的第二后座4收纳在收纳部6。
下面,基于图4、5说明底面支架8、8′。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底面支架8、8′为对称部件,所以只对设在图3中座椅座垫4a的右手侧的底面支架8进行说明,省略对设在其左手侧的底面支架8′的说明。
底面支架8包括由螺栓9固定在底面F上的内部支架10和外部支架11。内部支架10的横断面为曲柄状,具有沿竖直壁部10a的低缘向客厢的外部延伸设置的装配法兰部10b和沿竖直壁部10a的上缘向客厢的内部延伸形成的上部法兰部10c。在上部法兰部10c上向客厢的外部延伸地形成有固定侧锁紧构件10d,结果将弹性部件之一的后偏压弹簧S1锁紧在锁紧构件10d上,其中所述的弹性部件将在后面说明。通孔10e形成在内部支架10的竖直壁部10a内,用于安装在内部支架10和外部支架11之间的套环12。这里,台阶部10f(只在图4中表示)向客厢的外部延伸地形成在内部支架10的竖直壁部10a上,内部垫板13从上方设置在该部中。注意作为另一个弹性部件的前偏压弹簧S2设在底面支架8′上。
外部支架11和内部支架10相似,具有类似的曲柄状的横断面,还具有沿竖直壁部11a的低缘向客厢的内部延伸的装配法兰部11b。设置该装配法兰部11b使其延伸得比内部支架10的装配法兰部10b长,结果内部支架10的装配法兰部10b被安装在装配法兰部11b的上方从而将装配法兰部11b固定在底面F上。
另外,沿外部支架11的竖直壁部11a的上缘也形成有上部法兰部11c。设置该上部法兰部11c使其延伸地比内部支架10的上部法兰部10c短,结果上部法兰部10c被安装在上部法兰部11c上。为了后偏压弹簧S1,在外部支架11的上部法兰部10c上形成有向客厢的外部延伸的固定侧锁紧构件11d,其中所述的后偏压弹簧S1将在后面说明,该固定侧锁紧构件11d适于支承安装于其上的内部支架10的固定侧锁紧构件10d。这里,为了套环12,在外部支架11的竖直壁部11a内也形成有通孔11e,并且如图4所示,设计该内部支架10和该外部支架11使其由通过通孔10e、11e安装的套环12间隔既定距离地固定在底面F上,由此形成强度较高的封闭式横断面。
适于固定在座椅座垫4a的后侧的后部的金属臂14设置在内部支架10的朝向客厢内部的一侧。该臂14包括向第二后座4延伸且具有安装孔15的臂主体14a和位于臂主体14的近端或朝向客厢的外部且向下弯曲地延伸的一端的近端装配部14b。在臂14的近端装配部14b上形成有通孔14c,在该通孔14c内从朝向客厢的内侧和外侧的两侧安装有一对具有凸台的套环部件16、16。
挡板17的螺母部17a从朝向客厢的内部的一侧插入相应的套环部件16内,紧固头部17b在位于朝向客厢内部一侧的一端的挡板17的螺母部17a上形成。内螺纹部17c从朝向客厢外部的一侧形成于挡板17的螺母部17a的内部。注意如图4所示,臂14由分为上下两半的树脂构成的覆盖层18a、18b覆盖。
另一方面,转动轴部件19从朝向客厢外部的一侧通过外部支架11、套环12和内部支架。该转动轴部件19具有头部19a、外螺纹部19b和滑动侧锁紧部19c,其中所述的滑动侧锁紧部19c形成于头部19a的周部,该滑动侧锁紧部19c在转动轴部件19的轴向上延伸并且通过焊接或锁缝固定于后偏压弹簧S1的内部端子部IT。
接下来,转动轴部件19的外螺纹部19b贯穿套环12的内部并且螺纹固定于挡板17的螺母部17a的内螺纹部17c内。注意虽然如上所述,转动轴部件19的外螺纹部19b螺纹固定于挡板17的螺母部17a的内螺纹部17c内,但是只要转动轴部件19和挡板17可以一起转动,就可以通过焊接或锁缝将转动轴部件19和挡板17固定在一起。
如图5、6至8所示,后偏压弹簧S1为纽簧,通过螺旋弯曲横断面为椭圆形的钢材形成以便在转动方向上产生偏转力。该后偏压弹簧S1其内部具有内部端子部IT并且在其外周部具有向前开口且锁止在固定侧锁紧构件10d、11d上的外部端子部OT。注意图6至图8是从朝向客厢内部的一侧观看的图。
形成该后偏压弹簧S1以便于从朝向客厢内部的一侧观看时使其从外部到内部以逆时针方向螺旋弯曲,安装该后偏压弹簧S1使其在折叠后的第二后座4处于竖直状态B的情况下或在座椅座垫4a处于竖直状态的位置时处于没有弹性变形的自然状态(图6所示的状态)。
另外,当第二后座4处于向前的水平状态A时,如图7所示,内部端子部IT处于从图6所示的状态以逆时针方向继续弯曲90度的状态。另一方面,当第二后座4处于水平状态C,位于收纳部6内时,如图8所示,内部端子部IT从接合于固定侧锁紧构件10d、11d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不产生偏转力。这里,设定后偏压弹簧S1的弹性力(同后面将要说明的后偏压弹簧S2)使其小于第二后座4的重量。注意后偏压弹簧S1由未图示的套套住。
结果,如图2所示,当折叠后的第二后座4向前侧的水平状态A转动时,因为当弹簧如图7所示弯曲时,后偏压弹簧S1的内部发生变形,所以当第二后座4向竖直状态B转动时,用向后的力来产生操作辅助力。相反,当第二后座4向后侧的这样转动后的座椅收纳在收纳部6内的水平状态C转动时,因为后偏压弹簧S1在该弹簧不锁止在内部支架10和外部支架11的固定侧锁紧构件10d、11d上的方向上转动,所以后偏压弹簧S1不对第二后座4产生向前的力。
但是,虽然后偏压弹簧S1不对收纳在收纳部6内且处于水平状态C的第二后座4产生偏转力,但是安装在另一底面支架8′上的另一弹簧-前偏压弹簧S2对第二后座4产生向前的力。注意图9是表示从朝向客厢外部的一侧观看时,前偏压弹簧S2的图。即,在第二后座4处于收纳部内的水平状态C时,当第二后座4处于竖直状态B时位于图9中由实线表示的位置的内部端子部IT被置于下述状态内部端子部IT沿图9中由点划线表示的从朝向客厢外部的一侧观看时为逆时针的方向转过90度。结果,当第二后座4向前侧转动时,处于水平状态C且位于收纳部6内的第二后座4可以产生操作辅助力用于在内部端子部IT返回至实线所示的位置的方向或使第二后座4处于竖直状态B的方向产生偏转力。
另外,因为图9中锁止在前偏压弹簧S2上的部件是底面支架8′的部件,其中所述的底面支架8′的结构类似于相应于后偏压弹簧S1的底面支架8的结构,底面支架8′的部件的数字标识与相应于底面支架8的部件的数字标识相同。
根据该实施例,在第二后座4从图1中所示的能使乘客就座于其上的状态被折叠以使其收纳在收纳部6内的情况下,首先,当将座椅靠背4b折叠使其位于座椅座垫4a上时,第二后座4处于转动轴部件19前方的水平状态A。另外,当这样折叠起来的第二后座4向图2中所示的竖直状态B转动时,因为如图7所示当第二后座4处于水平状态A时其内部端子部IT弯曲的后偏压弹簧S1在恢复至自然状态(图6中所示的状态)时产生偏转力,辅助力作用于转至竖直状态B的第二后座B。
这里,当第二后座4从水平状态A向竖直状态B移动时,因为后偏压弹簧S1的偏转力逐渐减小(如图2中空心箭头所示),所以辅助力足够大,能够在向上转动座椅的初期阶段帮助操作者,随着座椅接近竖直状态B,辅助力逐渐减小,由此座椅不会一下转至越过竖直状态B的位置,因此,使操作变得方便。这时,因为底面支架8′的固定侧锁紧构件10d、11d没有锁止于前偏压弹簧S2的外部端子部OT,所以由于图8中所示的后偏压弹簧S1,没有偏转力产生,当第二后座4从水平状态A向竖直状态B转动时,不会受到干扰。
另外,当处于竖直状态B的第二后座4继续向转动轴部件19后方的位于收纳部6内且向后的水平状态C转动时,第二后座4在其转动的相反方向上逐渐受到前偏压弹簧S2的偏转力,由此,第二后座4靠其自重缓慢旋转。这里,由于后偏压弹簧S1的外部端子部OT移至直到处于竖直状态B的第二后座4如上所述转至收纳部6内的水平状态C才从和固定侧锁紧构件10d、11d的接合中解放出来的一侧,所以当第二后座4从竖直状态B向水平状态C转动时,不会受到干扰。
结果,当将第二后座4从水平状态A向竖直状态B转动时,操作者可以以独立于后偏压弹簧S1的偏转力的操作力转动第二后座4,但是当将第二后座4从竖直状态B向水平状态C转动时,操作者可以在允许前偏压弹簧S2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允许第二后座4靠其自重缓慢旋转。结果,不用大型设备,使用只设有后偏压弹簧S1和前偏压弹簧S2的简单的结构就可以减小第二后座4的转动操作中涉及到的负载,由此,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用重量可以更轻而且尺寸可以更小的汽车座椅收纳辅助装置解决背景技术的固有问题。
另外,当处于收纳在收纳部6内的水平状态C的第二后座4向竖直状态B转动时,由于这次设在底面支架8′内的前偏压弹簧S2在前偏方向产生一个逐渐减小的偏转力(如图2中的空心箭头所示),当将第二后座4从水平状态C向竖直状态B转动时,操作者可以在前偏压弹簧S2的偏转力的帮助下以较小的操作力转动第二后座4,但是当将第二后座4从竖直状态B向水平状态A转动时,操作者可以在允许后偏压弹簧S1发生弹性变形并且前偏压弹簧S2不产生力的同时允许第二后座4靠其自重缓慢旋转。
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因为当第二后座4从水平状态C向竖直状态B移动时,前偏压弹簧S2的偏转力逐渐减小,所以产生的辅助力足够大,能够在向上转动座椅的初期阶段帮助操作者,但是随着第二后座4接近竖直状态B,这样产生的辅助力逐渐减小,由此第二后座4不会一下转至越过竖直状态B的位置,因此,使操作变得方便。
下面,结合图2、10、11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注意对和第1实施例中相似的部件使用与其相同的数字标识。这里,图11是图10的透视图,为了简化,移动侧锁紧构件191c和固定侧锁紧构件100d相同。另外,同第1实施例,将以右手侧底面支架80(后偏压弹簧S1)为例进行说明,因此省略对另一底面支架80′和前偏压弹簧的说明。
根据第1实施例的结构,将后偏压弹簧S1设置在底面支架8(8′)的外部,根据第2实施例,将作为弹性部件的后偏压弹簧S1(前偏压弹簧)设置在底面支架80(80′)的内部。
在该实施例中,挡板(座椅转动轴)171紧固入内部支架101和外部支架111之间的套环121内从而被固定于内。带有凸台的套环部件161、161安装在臂141的近端装配部141b内的通孔141c内,挡板171插入分开的套环161、161内。挡板171的外螺纹部171b从朝向客厢内部的一侧螺纹固定于套环121内从而被固定于内,头部171a通过通过臂141的近端装配部141b内的通孔141c的套环部件161、161。另外,套181以覆盖后偏压弹簧S1的方式安装在形成在臂141的近端装配部141b内的孔200的朝向客厢内部的一侧,其中所述的后偏压弹簧S1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后偏压弹簧S1配置在臂141的近端装配部141b内的孔200,后偏压弹簧S1的内部端子部IT整体固定于形成在挡板171的头部171a上的移动侧锁紧构件191c,但是后偏压弹簧S1的外部端子部OT可以锁止于臂的近端装配部141b的固定侧锁紧构件100d。
结果,在该实施例中,同样,当第二后座4从竖直状态B转至水平状态A和臂141的近端装配部141b的较低侧转至图10中较近的一侧时,由于后偏压弹簧S1的外部端子部OT受压并且后偏压弹簧S1发生向内弯曲的弹性变形,所以当操作者把第二后座4从水平状态A向竖直状态B转动时,如上所述产生的弹性力可以产生一个辅助力。
另外,类似地,当操作者将第二后座4从收纳在收纳部6内的水平状态C向竖直状态B转动时,设于未图示的底面支架80′的前偏压弹簧S2也产生一个辅助力。
结果,在该实施例中,同第1实施例,不用大型设备,使用只设有后偏压弹簧S1和前偏压弹簧S2的简单的结构就可以减小第二后座4的转动操作中涉及到的负载,由此,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用重量可以更轻而且尺寸可以更小的汽车座椅收纳辅助装置解决背景技术的固有问题。
以上,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弹簧分别设置在底面支架80、80′内,所以还具有装置可以更小的优点。
另外,通过设置套181,具有以下优点可以使朝向客厢内部的一侧设置的后偏压弹簧S1从朝向客厢内部的一侧不被看到,由此提高产品质量,这样设置的套181可以作为后偏压弹簧的弹簧挡住部件确保挡住后偏压弹簧S1。
注意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可以把本发明应用于在前两排和后排配置有座位的汽车的后排的座椅。另外,假设设置后偏压弹簧S1和前偏压弹簧S2使当处于水平状态A、C的第二后座4向竖直状态B转动时,其偏转力逐渐减小,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螺旋扭簧,也可以采用根据需要可以压缩、拉伸的线圈弹簧的结构。进而,除了扭簧和线圈弹簧,还可以使用为弹性部件的阻尼线圈。
进而,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后偏压弹簧S1和前偏压弹簧S2分别设置在后座4的两侧,但是后偏压弹簧S1和前偏压弹簧S2也可以都设在后座4的任一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已经折叠至座椅转动轴前方的水平状态的座椅向上转向竖直状态时,一个弹性部件在转动方向上产生偏转力以辅助这样转动的座椅,在处于竖直状态的座椅继续向下转向座椅转动轴后方的水平状态时,座椅通过在转动方向的相反方向上作用的另一弹性部件靠自重缓慢转动,由此具有以下优点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用重量可以更轻而且尺寸可以更小的汽车座椅收纳辅助装置解决背景技术的固有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座椅从竖直状态向水平状态的前侧或后侧转动时,由于当弹性部件产生偏转力时,座椅可以靠其自重转动,所以具有以下优点座椅可以缓慢地从竖直状态转至水平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已经从水平状态转至竖直状态的座椅继续向下侧的另一水平状态旋转时,由于当座椅移至竖直状态时,对该座椅产生了偏转力的弹性部件不产生偏转力,所以允许使用具有不同偏离方向的弹性部件,由此,具有以下优点在处于向前的水平状态的座椅向竖直状态转动和处于向后的水平状态的座椅向竖直状态转动时,可以减小操作中涉及到的负载。
权利要求
1.一种座椅收纳辅助装置,用于包括座椅座垫和折叠在该座椅座垫侧上的座椅靠背的可折叠座椅,该装置包括设在座椅座垫两侧的第一和第二座椅转动轴,其中,座椅可以以第一和第二座椅转动轴为轴向汽车主体的前侧和后侧转动;安装在汽车主体上的第一底面支架;和位于第一座椅转动轴和第一底面支架之间且用于提供偏转力的第一弹性部件,其中,当座椅向汽车主体的前侧或后侧转动时,上述偏转力逐渐减小。
2.如权力要求1所述的座椅收纳辅助装置,其特征为,还包括安装在汽车主体上的第二底面支架;和位于第二座椅转动轴和第二底面支架之间且用于提供偏转力的第二弹性部件,其中,当座椅向汽车主体的后侧或前侧转动时,上述偏转力逐渐减小。
3.如权力要求2所述的座椅收纳辅助装置,其特征为,第一弹性部件提供当座椅向汽车主体的后侧转动时逐渐减小直到座椅变得大致竖直的偏转力,并且,第二弹性部件提供当座椅向汽车主体的前侧转动时逐渐减小直到座椅变得大致竖直的偏转力。
4.如权力要求2所述的座椅收纳辅助装置,其特征为,第一弹性部件的偏转力设定得比座椅的重量小,第二弹性部件的偏转力也设定得比座椅的重量小。
5.如权力要求3所述的座椅收纳辅助装置,其特征为,第一弹性部件的偏转力设定得比座椅的重量小,第二弹性部件的偏转力也设定得比座椅的重量小。
6.如权力要求4所述的座椅收纳辅助装置,其特征为,设置第一和第二弹性部件的每个使在处于水平状态的座椅从该水平状态向竖直状态转动时,其偏转力逐渐减小,并且在座椅从竖直状态向互成180度的相反的水平状态转动的范围内不产生偏转力。
7.如权力要求5所述的座椅收纳辅助装置,其特征为,设置第一和第二弹性部件的每个使在处于水平状态的座椅从该水平状态向竖直状态转动时,其偏转力逐渐减小,并且在座椅从竖直状态向互成180度的相反的水平状态转动的范围内不产生偏转力。
8.如权力要求6所述的座椅收纳辅助装置,其特征为,第一和第二弹性部件的每个为螺旋弹簧。
9.如权力要求7所述的座椅收纳辅助装置,其特征为,第一和第二弹性部件的每个为螺旋弹簧。
10.如权力要求2所述的座椅收纳辅助装置,其特征为,第一和第二弹性部件分别设置在可折叠座椅的两侧。
11.一种座椅收纳辅助装置,用于包括座椅座垫和可以折叠在该座椅座垫侧上的座椅靠背的可折叠座椅,该装置包括设在座椅座垫后部或其后部附近的座椅转动轴,其中,座椅可以以该座椅转动轴为轴向汽车主体的前侧和后侧转动;安装在汽车主体上的底面支架;和位于座椅转动轴和底面支架之间且用于提供偏转力的弹性部件,其中,当处于水平状态的座椅以座椅转动轴为轴转动时,上述偏转力逐渐减小,直到座椅变得大致竖直。
12.如权力要求11所述的座椅收纳辅助装置,其特征为,上述弹性部件为螺旋弹簧。
13.一种座椅收纳辅助装置,用于包括座椅座垫和可以折叠在该座椅座垫侧上的座椅靠背的可折叠座椅,该装置包括设在座椅座垫两侧的第一和第二座椅转动轴,其中,座椅座垫和这样折叠起来的座椅靠背可以一起以第一和第二座椅转动轴为轴向汽车的前侧和后侧转动;安装在汽车主体上的第一和第二支架;位于第一座椅转动轴和第一底面支架之间且用于提供偏转力的第一弹性部件,其中,当处于座椅转动轴前方的水平状态的座椅从水平状态向竖直状态转动时,上述偏转力逐渐减小;和位于第二座椅转动轴和第二底面支架之间且用于提供偏转力的第二弹性部件,其中,当处于座椅转动轴后方的水平状态的座椅从水平状态向竖直状态转动时,上述偏转力逐渐减小。
14.如权力要求13所述的座椅收纳辅助装置,其特征为,第一弹性部件的偏转力设定得比座椅的重量小,第二弹性部件的偏转力也设定得比座椅的重量小。
15.如权力要求13所述的座椅收纳辅助装置,其特征为,设置第一和第二弹性部件的每个使在处于水平状态的座椅从该水平状态向竖直状态转动时,其偏转力逐渐减小,并且在座椅从竖直状态向互成180度的相反的水平状态转动的范围内不产生偏转力。
16.如权力要求14所述的座椅收纳辅助装置,其特征为,设置第一和第二弹性部件的每个使在处于水平状态的座椅从该水平状态向竖直状态转动时,其偏转力逐渐减小,并且在座椅从竖直状态向互成180度的相反的水平状态转动的范围内不产生偏转力。
全文摘要
在一种座椅收纳辅助装置中,折叠的第二后座可以以设在座椅座垫两侧的座椅转动轴为轴向汽车的前侧和后侧转动。后偏压弹簧和前偏压弹簧分别设在座椅转动轴部件和底面支架之间。当处于座椅转动轴部件前方的水平状态A的第二后座从水平状态A向竖直状态B转动时,后偏压弹簧的偏转力逐渐减小。当处于座椅转动轴后方的水平状态C的第二后座从水平状态C向竖直状态B转动时,前偏压弹簧的偏转力逐渐减小。
文档编号A47C1/024GK1488531SQ03155898
公开日2004年4月14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27日
发明者佐藤忍, 京极理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