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有护栏的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4883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装备有护栏的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或护理使用的床,其中至少背部底板倾斜,更特别地涉及一种装备有护栏的床,其中在背部升起的过程中可以防止背部护栏与腿部护栏之间的干涉。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涉及装备有护栏的床的实例包括日本国内再版号No.2003-527204(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No.2998841(专利文件2)、以及日本专利No.2595474(专利文件3)。
专利文件1中揭示了一种床用护栏,正如该专利文件的附图1和2所示,其中背部护栏沿支撑背部底板的支持架(deck)升起,或腿部护栏与背部底板的上升动作联动,沿着从背部护栏分离的方向与床框架的纵向移动,其目的是在背部底板被升起时,使背部护栏和腿部护栏之间的间隙充分地稳定。
此外,专利文件2中揭示了一种装备有护栏的床,如该专利文件的图1和0007段所描述的,其中设置了位于背部底板12a一侧上的侧部栅栏15的栅栏部件15a和位于腿部底板12d一侧的插入型侧部栅栏17的栅栏部件17b,且两者设置为在底板的宽度方向上是分开的,从而当底板12的背部和弯部(knee)升起的时候,即使背部底板12a一侧上的侧边栅栏15跟随背部底板12a,且栅栏部件15a被移动到与插入型侧部栅栏17的栅栏部件17b重叠的位置,护栏也不会产生干涉。
此外,专利文件3中揭示了一种装备有护栏的床,如该专利文件的图3所示,其中背部底板一侧上的护栏与背部底板的升起动作联动而向上移动,同时腿部底板护栏被固定在适当的位置。
专利文件1日本国内再版号No.2003-527204专利文件2日本专利No.2998841专利文件3日本专利No.2595474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以上描述的专利文件1中揭示的现有技术中,当背部护栏移动后,会产生下列问题。具体地,通常需要经过围绕着前面所提到的背部护栏的区域来移除为病人注射药物的管子、用于评估病人身体状况的医用设备的线缆以及其它设备等。除此之外,该背部护栏被用来系紧管子、线缆或其它类似的物体。因此,如专利文件1所揭示的现有技术中,当背部护栏被移动时,阻碍了用于注射药物的这些管子或医用设备线缆的移除,或者固定位置被偏移,从而产生了会削弱医疗过程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是由于背部护栏在病人围绕着上身的区域移动,躺在床上的病人会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在专利文件1揭示的现有技术中,当腿部护栏沿着从背部护栏分离的方向移动以避免在腿部护栏与背部护栏之间产生干涉时,背部护栏和腿部护栏之间的间隙在背部底板倾斜动作的上死点(dead center)区域打开过宽,从而带来当腿部护栏被移动时病人的手或腿被卡在腿部护栏和背部护栏之间的空间中的风险。
此外,在专利文件2揭示的现有技术中,背部护栏和腿部护栏在底板的宽度方向上分离以避免两者之间的干涉。因此,会产生病人身体的某部分会卡在两侧围栏重叠部分的风险。
此外,在专利文件3揭示的现有技术中,背部护栏被制造为可移动;因此,如上述专利文件1一样,产生了下面的问题当用于将药物注射进病人身体的管子或其他类似的物体通过围绕床的背部护栏的区域被移除时,或当使用背部护栏将管子系紧时,背部护栏也移动。从而使以稳定的方式管理药物的过程变得更为复杂。另一个问题是由于背部护栏在病人围绕着上身的区域移动,躺在床上的病人会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本发明便是从前述问题的角度开发出来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装备有护栏的床,其中,当背部底板被倾斜时,使得背部护栏和腿部护栏之间保持尽可能均匀的间隙;阻止了由于病人身体的一部分卡在背部护栏和腿部护栏之间而产生的危险;阻止病人从床上跌落;并且避免了各种医疗管子和线的移除与固定,而不会给病人带来的不舒服的感觉。
问题的解决方法根据本发明的装备有护栏的床包括床框架;背部底板;腿部底板;用于使背部底板相对于床框架倾斜的第一连杆机构;固定到背部底板的背部护栏;设置到腿部底板并被允许沿着床的纵向移动的腿部护栏;与第一连杆机构相连接并与背部底板的倾斜动作相联动使腿部护栏移动的第二连杆机构;其中当背部底板由第一连杆升起时,腿部护栏由第二连杆机构向床脚端移动,并随后退回到相对侧。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连杆机构最好包括第一连杆,该第一连杆具有可旋转地连接到床框架的第一位置的一端和可旋转地连接到背部底板上的第二位置的另一端;第二连杆,该第二连杆比第一连杆短且具有可旋转地连接到比床框架上的第一位置更朝向腿部底板的第三位置的一端和可旋转地连接到比背部底板的第二位置更朝向腿部底板的第四位置的另一端;具有可旋转地连接到框架上的一端的转动体;第三连杆,该第三连杆可旋转的连接转动体的另一端和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或背部底板;以及致动器,该致动器用于使转动体在一个方向转动以通过第三连杆在升起方向上施加力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并使转动体在相反方向转动以通过第三连杆在回复方向上施加力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上。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连杆机构最好包括具有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连杆机构的第一连杆上的一端的第四连杆;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二连杆上的第五连杆;以及具有可旋转地连接到腿部护栏上的一端的第六连杆;其中第五连杆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且第五连杆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到第六连杆的另一端。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当从平面看时,最好让第一连杆机构和第二连杆机构保持在床框架以内。
更进一步,在这种情况下,腿部护栏和背部护栏最好呈矩形,而且在背部升起之前护栏之间的间距在上端和底端都相等。
本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装备有护栏的床,通过由第一连杆机构将背部底板升起的过程,第二连杆机构将腿部护栏向床的腿端移动,随后在相反方向上返回。背部护栏和腿部护栏的间隙因此不会大于必需的宽度,甚至在背部底板到达倾斜操作的上死点位置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小的宽度。因此,任何关于病人身体的一部分被卡在护栏或类似物之间的担心被排除。此外,通过固定背部护栏以不能沿背部底板的纵向移动,不会给病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围绕背部护栏的区域可以用来作为各种管子或医疗设备线缆的移除位置,或者背部护栏可以被用来作为固定管子和线缆的位置。而且,第二连杆机构与第一连杆机构相关联以作为单个整体而与第一连杆联动。因此,不需要分离的致动器,且随着背部底板的上升操作,腿部护栏能够平滑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权利要求2的装备有护栏的床,转动件在一个方向上转动,第一和第二连杆通过第三连杆在上升方向上转动;或转动件在相反方向上转动,第一和第二连杆通过第三连杆在回复方向上转动。第一和第二连杆的长度差异因此能够被用来有效地使背部底板倾斜。
另外,根据本发明权利要求3的装备有护栏的床,第二连杆机构的第四至第六连杆以串联的方式可旋转地连接,第四连杆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连杆机构的第一连杆,第六连杆可旋转地连接到腿部护栏,第五连杆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连杆机构的第二连杆。因此,当背部底板随着第一和第二连杆的倾斜而升起的时候,第二连杆机构与使背部底板上升的第一连杆机构接合而动作,与背部底板的升起联动,腿部护栏在床框架的纵向上朝着腿端平滑移动,且当背部底板接近上升-倾斜操作的上死点位置时,腿部护栏在反方向上回复。背部护栏和腿部护栏之间的间隙因此通常能保持充分固定。
根据本发明权利要求4的装备有护栏的床,第一和第二连杆机构以共面的方式被容纳在床框架以内。整个装置因此能制造的紧凑。
根据本发明权利要求5的装备有护栏的床,腿部护栏和背部护栏呈矩形,两者之间在上端和底端的间隙在背部升起之前是相等的。护栏的上端之间的间隙因此能被形成为比护栏的拐角呈弧形时更窄。因此可以避免在床处于平坦状态时,病人身体的一部分卡在腿部护栏和背部护栏之间的间隙中这样的不期望事件发生。


图1是显示床升起过程的初始状态的示意图;图2是与图1相对应的侧视图;图3是显示床升起过程的第一阶段的描述视图;图4是与图3相对应的侧视图;图5是显示床升起过程的第二阶段的描述视图;图6是与图5相对应的侧视图;图7是显示床升起过程的第三阶段的描述视图;图8是与图7相对应的侧视图;图9是显示床升起过程的终点的描述视图;图10是与图9相对应的侧视图;图11是显示床升起过程的初始状态的斜视图;
图12显示了沿向下的方向观察时床的斜视图;图13是显示护栏操作的示意图。
参考数字的描述1框架2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转动件5第三连杆6联结器(coupling)7支持架8背部护栏9腿部护栏10支撑部件11滑动部件12支撑器13致动器13a活塞杆14第四连杆15第五连杆16第六连杆17轴18支撑点20背部底板21围栏构件22滚筒23夹具24腿部底板31纵向框架
32横向框架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会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图1至图12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装备有护栏的床的主要零件的描述视图。图1至图10为显示升起背部底板的操作的描述视图。图1和图2,图3和图4,图5和图6,图7和图8,以及图9和图10为对应视图。换句话说,图1和图2显示了在背部底板升起之前的初始状态;图3和图4显示背部底板升起过程的第一阶段,其中背部底板仅被少量升起;图5和图6显示背部底板升起过程的第二阶段,其中背部底板被进一步升起;图7和图8显示背部底板升起过程的第三阶段,其中背部底板被进一步升起并接近倾斜操作的上死点;图9和图10显示背部底板升起的最终状态,其中背部底板被升起到倾斜操作的上死点。此外,图11显示了背部底板被升起之前的初始状态的斜视图;图12显示了对角地向下观察时,腿部护栏的滑动部件的斜视图。
下面参考图9和图10对根据本发明的装备有护栏的床进行描述,而不需要对用于升起背部底板和移动腿部护栏的整个连杆机构进行描述。在图9中,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的下端都由水平放置的框架1可旋转地支撑。
第一连杆2的下端可旋转的支撑在框架1的第一位置;也就是在框架1的背部底板的端部的区域。第二连杆3的下端可旋转的支撑在第三位置,该位置比上面描述的框架1的第一位置更朝向腿部底板;联结器6固定在背部底板20的支持架7的基端,第一连杆的上端可旋转地连接到该联结器6的第二位置,且第三连杆的上端可旋转地连接到第四位置,该第四位置比第二位置更朝向腿部底板。
在转动件4一端的下端部分1a可旋转地支撑在固定在框架1上的支撑器12的端部,从而将转动件4可旋转地连接到框架1。第三连杆5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到上端部1c,该上端部1c是转动件4的另一端。第三连杆5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到联结器6。
致动器13由框架1支撑以允许某种程度的振动,该致动器13的活塞杆13a可旋转地连接到转动件4的中间部分1b。从而当活塞杆13a前进时,致动器13能使转动件4绕端部1a逆时针方向旋转,且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在竖直方向上施加力。此外,当活塞杆13a回退时,致动器13能使转动件4绕端部1a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且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受到使两者返回其初始位置的方向的力。
背部护栏8固定到背部底板20的支持架7上。腿部护栏9由沿着框架1滑动的支撑部件10固定,且该支撑部件10由框架1上的滑动部件11可滑动地支撑。腿部护栏9因此能在框架1上沿腿部底板24的端部的纵向方向滑动。
第四连杆14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连杆2的中部,第四连杆14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五连杆15的一端。此外,第五连杆15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到第六连杆16的一端,第六连杆16的另一端在支撑点18可旋转地连接到腿部护栏9上的支撑部件10。更进一步,第五连杆15和第二连杆3通过轴17相互可旋转地连接。
在图10中,具有指定长度的围栏构件21被附接到对应于框架1的腿部底板的侧面,而且,如图12所示,夹具23通过一对滚筒22与围栏构件21可滑动地接合,图12是向下观察时的斜视图。
腿部护栏9通过连杆机构与夹具23接合,从而在保持相对于腿部底板24的垂直状态时下降。图13显示了在保持相对于腿部底板24的垂直状态时腿部护栏9的下降操作的示意图。在图13中,相对于腿部底板24的上表面处于垂直状态的腿部护栏9,下降的同时短暂地朝着床的外侧滑动并保持与腿部底板24相垂直的状态,且随后在朝着床内侧滑动的同时下降,从而改变高度位置到预先设定的较低位置。当床从较低位置返回到较高位置时反向执行前述操作。背部护栏8也与连杆机构接合,从而可以在保持相对于背部底板20垂直的状态下时下降或者上升。
在图11中,床设置有背部底板20和腿部底板24。背部护栏8固定到背部底板20的右侧和左侧,腿部护栏9与腿部底板24的左侧和右侧都接合以可以沿框架1在纵向方向上滑动。图11中,腿部护栏9和背部护栏8呈矩形,在背部升起之前,在上端和下端两者之间的间隙是相等的。这里“矩形”的概念包括近似于矩形的情况,而“相等”指的是外观上的等同,意指基本一致的情况。腿部护栏9和背部护栏8的上端之间的间隙能变得比当护栏的拐角呈弧形时更窄一些。因此可以避免当床处于水平状态时病人将其身体的一部分卡在腿部护栏9和背部护栏8的上端之间这样令人不快的事件的发生。腿部底板24分成较低腿部底板(lower leg bottom)和脚部底板(foot bottom)。
在图12中,床框架1呈矩形,包括两个纵向框架31和两个与纵向框架31相连接的横向框架32。如上所述的用于升起背部底板的第一连杆机构和与第一连杆机构相连并用于使腿部护栏滑动的第二连杆机构以共面的方式被容纳在该矩形中。因此连杆机构能制造的更紧凑。
下面会对以上述方式配置的本发明的装备有护栏的床的操作进行描述。图1是显示背部底板20被升起之前的初始状态的描述视图,并显示了从框架1的内部观察时侧表面的样子。图2是从框架外侧观察时的侧视图,显示了与图1对应的初始状态。
图1中,致动器13的活塞杆13a处于缩回状态,且其下端1a可旋转地支撑在支撑器12的一端的转动件4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直到在转动停止位置停止,其中支撑器12被固定到框架1。与其相关联,由第三连杆5和第一连杆2建立的夹角变得尽可能大,也就是说,第三连杆5和第一连杆2移动以至于变得足够平坦,且背部底板20的支持架7下降到水平位置以与框架1的表面形成接触。其中第三连杆5(见图9)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到背部底板20的支持架7的联结器6且另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到转动件4的上端1c,第一连杆2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到联结器6且另一端与框架1可旋转地连接。
在图2中,腿部底板24的腿部护栏9被定位于围栏构件21的运动初始起点而没有沿框架1的纵向的移动,处于附图中的最左端,且处于背部底板20还没有被升起的初始状态。
此时,腿部护栏9的支撑部件10的特定位置与框架1被固定的静止点的位置之间的距离为X1,如图1所示。
然后致动器13开始动作,活塞杆13a前进,背部底板20于是从初始状态升起到背部底板升起操作的第一阶段,如图3和图4所示。图3显示了从框架1的内部观察时侧表面的示意图,并显示背部底板升起过程的第一阶段。图4是从框架1的外部观察时的侧视图,且该侧视图与图3相对应。
图3中,致动器13的活塞杆13a向前少量进给,转动件4沿逆时针方向仅少量旋转,都与联结器6连接的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中的每一个都通过臂部5沿逆时针方向少量旋转,臂部5的大部分都隐藏在转动件4的后面,背部底板20的支持架7的联结器6因此被少量抬升。
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的长度不同并可旋转地支撑在框架1上的不同位置。支持架7的一端固定在联结器6,因此支持架7与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的逆时针转动联动而开始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背部底板20从而开始被提升。
这样,当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开始逆时针方向旋转,第四连杆14、第五连杆15以及第六连杆16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换句话说,第一连杆2的移动量比第二连杆3的移动量大;因此,第四连杆14随着第一连杆2在向图面左侧的方向移动,第五连杆15被连接到移动量不会很大的第二连杆3,且第四连杆14向图面的左上方方向移动。结果,第五连杆15以轴17为中心点沿顺时针方向少量旋转。与第五连杆15连接的第六连杆16从而被朝向图面的右侧方向少量推出,如图4所示,与第六连杆16连接的支撑部件10通过围栏构件21内部的滚筒22向图面的右侧少量移动,围栏构件21设置到框架1的侧表面。
此时,腿部护栏9沿图面的向右方向少量移动,且腿部护栏9的支撑部件10的特定位置与框架1被固定的静止点之间的距离为X2,如图3所示。
致动器13的活塞杆13a进一步向前以继续升起背部底板20的操作,从而进入升起背部底板操作的第二阶段。图5和图6为显示升起背部底板过程的第二阶段的描述视图。图5显示了从框架1的内部观察时连杆机构的侧表面的视图。图6是从框架1的外部观察时的侧视图,该侧视图与图5相对应。
在图5中,当致动器13的活塞杆13a比第一阶段进一步前进时,转动件4继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通过第三连杆5继续逆时针旋转并度过第一阶段,且联结器6因此被与第一阶段相比继续提升。
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长度不同并可旋转地支撑在框架1上的不同位置。因此,一端连接到联结器6的支持架7由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的逆时针转动而比第一阶段沿顺时针方向进一步转动,由于支持架7的沿顺时针方向的转动,支持架7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比第一阶段大,且升起背部底板20的操作过程由第一阶段继续进行。
这样,当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开始沿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时,第四连杆14、第五连杆15以及第六连杆16的相对位置比起升起背部底板的第一阶段来进一步被改变。换句话说,第一连杆2的运动程度比第二连杆3的要大,因此,第四连杆14随着第一连杆2沿图面的向左的方向移动。第五连杆15与移动量不会很大的第二连杆3连接,且第四连杆14沿图中向左上方的方向移动。第五连杆15因此以轴17为中心点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与第五连杆15连接的第六连杆16被沿图面中向右的方向推出,如图6所示,与第六连杆16连接的支撑部件10,通过围栏构件21内部的滚筒22(见图12)比第一阶段进一步沿图面中向右的方向移动,围栏构件21设置在框架1的侧表面上。
此时,腿部护栏9的支撑部件10上的特定位置与框架1被固定的静止点之间的距离为X3,如图5所示。
致动器13的活塞杆13a进一步向前以继续进一步升起背部底板20的操作,从而进入升起背部底板操作过程的第三阶段。图7和图8为显示升起背部底板过程的第三阶段的描述视图。图7显示了从框架1的内部观察时连杆机构的侧表面的视图。图8是从框架1的外部观察时的侧视图,该侧视图与图7相对应。
在图7中,当致动器13的活塞杆13a比第二阶段进一步前进时,转动件4继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通过第三连杆5继续逆时针旋转并度过第二阶段,联结器6从而被比起第二阶段来进一步提升,且支持架7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长度不同并可旋转地支撑在框架1上的不同位置。因此,一端连接到联结器6的支持架7由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的逆时针转动而比第二阶段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由于支持架7的沿顺时针方向的转动,支持架7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比第二阶段大,且升起背部底板20的操作过程由第二阶段继续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开始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第四连杆14、第五连杆15以及第六连杆16的相对位置比起升起背部底板的第二阶段来进一步被改变。换句话说,第一连杆2的运动程度比第二连杆3的要大,因此,第四连杆14随着第一连杆2沿图面的向左的方向移动,第五连杆15与移动量不会很大的第二连杆3连接,且第四连杆14沿图面的向左的方向移动。第五连杆15因此以轴17为中心点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与第五连杆15连接的第六连杆16被沿图面中向右的方向推出,如图8所示,与第六连杆16连接的腿部护栏9的支撑部件10,通过围栏构件21内部的滚筒22(见图12)比第一阶段进一步沿图面中向右的方向移动,围栏构件21设置在框架1的侧表面上。
此时,腿部护栏9的支撑部件10上的特定位置与框架1被固定的静止点之间的距离为X4,如图7所示。根据腿部护栏9沿向右的方向移动,腿部护栏9的支撑部件10上的特定位置与框架1被固定的静止点之间的距离从图1(初始状态)的X1、图3(第一阶段)的X2、图5(第二阶段)的X3、图7(第三阶段)的X4逐渐减小。从而呈现了腿部护栏9朝向图面中向右的方向的持续移动。
当背部护栏8与支持架7的倾斜运动一起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腿部护栏9沿向右的方向移动。这阻止了背部护栏8和腿部护栏9之间的接触,并阻止了背部护栏8的转动动作受阻。
图9和图10均为显示升起背部底板的过程的终了状态描述视图。图9为显示从框架内部观察时连杆机构的侧表面的示意图。图10是从框架的外部观察时的侧视图,该侧视图与图9相对应。
图9中,当支持架7沿顺时针方向倾斜并且倾斜角增大时,第五连杆15和第六连杆16形成基本直的关系,由于第五连杆15的转动,第六连杆16沿向右的方向伸展的量被减少,且第二连杆3继续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轴17沿向左的方向移动的量与第六连杆16由于第五连杆15的转动而沿向右的方向被推动的量之间的变化倒转过来。该倒转使得由于轴17的向左的运动而沿向左的方向拉动第六连杆16的量超过了第五连杆沿向右的方向推动第六连杆16的量,且由支撑部件10支撑的腿部护栏9被沿图面中的向左的方向拉回。出于这个原因,图9的X5比图7的X4要大一些。
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例的床,当支持架7被提升且背部护栏8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腿部护栏9跟随着背部护栏8的转动而暂时的沿向右的方向移动,阻止了两个元件的碰撞,当背部护栏8到达合适的高度时,腿部护栏9沿图面中向左的方向返回从而不会过度增大腿部护栏9和背部护栏8之间的间隙。背部护栏8和腿部护栏9之间的间隙因而得到调节而不至于过宽。
根据本实施例,与第二连杆机构进行的使背部底板升起的操作联动,腿部护栏9沿着远离背部护栏的方向移动,该远离背部护栏的方向就是框架1的纵向,第二连杆机构使背部底板20升起并被连接到第一连杆机构;随后,在背部底板的升起操作结束之前,通过将腿部护栏朝向背部护栏轻微回退,阻止了背部护栏和腿部护栏之间的间距过宽。因此可能阻止病人身体的一部分卡在背部护栏和腿部护栏之间。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腿部护栏是唯一与背部底板的升起联动而滑动的围栏,从而使得背部护栏被用作在对病人的物理状态进行药物治疗和评估时各种线缆的固定构件。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靠近病人的头部的背部护栏8被锁定在适当的位置,因此对于病人来说消除了物件在其头部周围区域移动而带来的不舒适感以及由此而可能带来的危害。另外,因为背部护栏是固定不动的,所以病人能够安全的将手放置在背部护栏8上。
根据本实施例,腿部护栏9在固定型床框架1上滑动。与上面所述的其它现有技术中背部护栏可滑动地设置在可转动的背部底板20上相比,本实施例中的护栏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和刚度。
根据本实施例,背部护栏8和腿部护栏9之间的间隙在背部底板20升起的时候,能满足如IEC60601-2-38标准(小于等于60毫米,或大于等于235毫米)。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出于方便起见,升起背部底板的过程按照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以及第三阶段进行描述,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很清楚地呈现在升起背部底板的动作中。
工业适用性本发明是装备有护栏的床,即使当背部底板被升起时,也不会给病人带来不舒适感,也不会妨碍治疗用的管子和线缆的固定,并且,由于背部护栏和腿部护栏之间的间隙始终保持固定的距离,阻止了病人被卡住或者跌落等极端情况发生的风险。本发明因此适用于多种医疗设备,特别是护理设备或者类似物。
权利要求
1.一种装备有护栏的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框架;背部底板;腿部底板;第一连杆机构,该连杆机构用于使所述背部底板相对于所述床框架倾斜;背部护栏,该背部护栏固定到所述背部底板;腿部护栏,该腿部护栏设置在所述腿部底板,且被允许在所述床的纵向方向移动;以及第二连杆机构,该第二连杆机构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并与所述背部底板的倾斜运动联动,从而移动所述腿部护栏;其中当所述背部底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杆机构被升起的同时,所述腿部护栏通过所述第二连杆机构被朝着所述床的腿端移动,并随后返回到相反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备有护栏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该第一连杆具有可旋转地连接到所述床框架的第一位置的一端和可旋转地连接到所述背部底板上的第二位置的另一端;第二连杆,该第二连杆比所述第一连杆短,且具有可旋转地连接到比所述床框架上的第一位置更朝向所述腿部底板的第三位置的一端和可旋转地连接到比所述背部底板的第二位置更朝向所述腿部底板的第四位置的另一端;转动体,该转动体具有可旋转地连接到所述框架的一端;第三连杆,该第三连杆可旋转地连接在所述转动体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或所述背部底板之间;以及致动器,该致动器用于使所述转动体在一个方向转动以通过所述第三连杆在升起方向上施加力到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并使所述转动体在相反方向上转动以通过所述第三连杆在回复方向上施加力到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备有护栏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机构包括第四连杆,该第四连杆具有可旋转地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杆机构的第一连杆的一端;第五连杆,该第五连杆可旋转地连接到所述第二连杆;以及第六连杆,该第六连杆具有可旋转地连接到所述腿部护栏的一端;其中所述第五连杆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到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五连杆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到所述第六连杆的另一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备有护栏的床,其特征在于,当从平面看时,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杆机构保持在所述床框架以内。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装备有护栏的床,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腿部护栏和所述背部护栏呈矩形;以及在所述背部被升起之前,护栏之间的间隙在顶端和底端是相等的。
全文摘要
一种床,当该床的背部底板被升起时,其背部和腿部的护栏之间的间隙保持恒定。框架(1)的底端上可旋转地支撑着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2,3)。联结器(6)被固定到支持架(7)的基础端部,且第一和第二连杆(2,3)的上端可旋转地与联结器(6)连接。L形转动件(4)由框架(1)可旋转地支撑,第三连杆(5)的一端可旋转地与转动件(4)的上端(1c)连接。第三连杆(5)的另一端可旋转地与联结器(6)连接。致动器(13)由框架(1)支撑,且活塞杆(13a)可旋选地与转动件(4)的中心部分(1b)连接。转动件(4)由活塞杆(13a)的进给运动带动而转动;第四连杆、第五连杆、以及第六连杆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且腿部护栏沿框架(1)滑动。
文档编号A47C20/08GK101056601SQ200580038938
公开日2007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15日
发明者川口润, 高田徹, 富川淳 申请人:八乐梦医用床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