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附加支承硬周边床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9277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附加支承硬周边床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床芯结构,尤其是一种以弹簧为支承的弹簧床芯。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弹性床垫有采用弹簧床芯,弹簧床芯使床垫具有很好的弹性,常用的弹簧床芯是由紧密排列的弹簧一圈圈连接而成,每根弹簧尺寸相当,支承力相当,这种床垫由于弹簧的良好弹性而得以广泛使用。但这种弹簧床垫也存在不足之处,即弹簧也有个使用寿命,由于床垫周边受压频繁,经常会坐在床边,造成周边的弹簧弹力下降,出现周边下蹋现象。
为了增加床垫周边的强度,现在有的产品在床芯的周边增加了辅助支承插件,也有的将周边的加强部分附加一根弹簧,两根套装在一起做一根使用,这些产品虽然增加了床芯周边的强度,但由于周边添加了辅助支承,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增加的辅助支承也容易脱落,降低了床芯使用的稳定性,从而可能会影响到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的技术现状,设计了一种无附加支承硬周边床芯,该床芯加工简便,整体性能好,该床芯的周别不设附加支承物,周边支承力大,长期使用不易出现蹋边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的一种无附加支承硬周边床芯,它为由若干弹簧平铺连接形成的弹簧床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床芯的周边为支承强度大于内部的硬周边,所述硬周边部位为弹簧钢丝直径大于内部弹簧钢丝直径的粗弹簧。
粗弹簧在周边呈连续排列或间隔式排列。
硬周边的粗弹簧至少设有一圈。
硬周边的粗弹簧设有一圈、二圈或三圈。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无附加支承硬周边床芯相比现有技术,它将原来的在床周边增加辅助的支承插件、或采用将弹簧叠加的方式来增加床芯周边的支承强度,改为一体式结构,加大了周边弹簧钢丝的直径,从而增大了周边的支承强度,而且周边的弹簧与内部弹簧连成一体,稳定性好。床芯的整体性能稳定,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周边脱落现象,该床芯的周边不设附加支承物,周边支承力大于内部,制成床垫后周边耐压性增强,长期使用也不易出现蹋边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床芯加工也很简便,生产成本较低。加工过程中直接将弹簧平铺连接成一个整体,周边的加强弹簧连续设置时,周边支撑力的更均匀,总体的匀衡性也非常好,床芯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出现垂边或蹋边现象。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无附加支承硬周边床芯,它为由若干圈弹簧平铺连接而成,平铺的弹簧通过钢丝连接成一体的弹簧床芯2,床芯2周边为支承强度大于内部的硬周边,周边设有弹簧钢丝直径大于内部弹簧钢丝直径的粗弹簧1。普通的弹簧床芯弹簧的钢丝直径为2.1-2.2mm左右,做成硬周边的弹簧钢丝直径可达到2.25-2.4mm左右,粗弹簧1在周边呈连续排列,围绕床芯四周的一圈为粗弹簧1。也可在加强的硬周边的加两圈、或三圈位置设置粗弹簧,或在每圈弹簧上间隔式加入部分粗弹簧1,如每隔两个或每隔三普通弹簧加一个粗弹簧1,以增强弹簧床芯的支撑强度。图1中硬周边为连续加了三圈粗弹簧的结构形式。
硬周边的粗弹簧1至少设有一圈,也可以设二圈、三圈或多圈。还可以根据产品及客户的需要而定。
本实用新型在硬周加入了粗弹簧,硬周边的弹簧与内部的弹簧连接成一体,粗弹簧与普通弹簧是在加工时,通过钢丝连接而成的,这种一体式的结构使用过程中不易出现周边、垂边现象,而且其支撑强度达到了周边支撑强度的要求,其相关性能见下表弹簧压力测度记录

注此压力是未经高温去油处理的,经过高温去油处理的每只弹簧大约要增加4-5N(牛顿力)。
由上表可见,当弹簧钢丝直径由φ2.2mm增加至φ2.35mm时,压缩一半时压力由33.08N增大至43.36N,压缩10mm时平均N数由60.12N增大至88.72N,支承力也有较大的提高。
权利要求1.一种无附加支承硬周边床芯,它为由若干弹簧平铺连接形成的弹簧床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床芯的周边为支承强度大于内部的硬周边,所述硬周边部位为弹簧钢丝直径大于内部弹簧钢丝直径的粗弹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周边床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粗弹簧在周边呈连续排列或间隔式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周边床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周边的粗弹簧至少设有一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硬周边床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周边的粗弹簧设有一圈、二圈或三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床芯结构,尤其是一种以弹簧为支承的弹簧床芯无附加支承硬周边床芯,该床芯加工简便,整体性能好,该床芯的周边不设附加支承物,周边支承力大,长期使用不易出现蹋边现象。本实用新型的无附加支承硬周边床芯,它为由若干弹簧平铺连接形成的弹簧床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床芯的周边为支承强度大于内部的硬周边,所述硬周边部位为弹簧钢丝直径大于内部弹簧钢丝直径的粗弹簧。
文档编号A47C23/04GK2922634SQ20062011476
公开日2007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30日
发明者王乃成 申请人:王乃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