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床底座收合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0755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婴儿床底座收合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婴儿床,尤其涉及一种可收合婴儿床底座收合机构。
背景技术
婴儿床为大人在工作忙碌时无法照顾到婴儿时所常用的工具,为携带储藏方便, 公知婴儿床在底部框架设置有底座收合机构,以便将婴儿床从展开状态释锁折叠到收合状 态。例如美国专利第5,819,342号揭露了一种可收合婴儿床的底部框架的底座收合机构, 但是从该专利图示以及说明书可知,该底座收合机构结构复杂,从而导致成本增加,组装复
o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组装的婴儿床底座收合机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婴儿床底座收合机构,包括两底管、与底管枢接的底座以及驱使所述底管相 对底座从一展开位置转换到一收合位置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机构包括一固定件,固定连接于底座;—操作件,可滑移连接于固定件;两卡掣件,可旋转连接于固定件,一侧设有卡槽;两第一弹性件,一端抵靠于卡掣件,另一端抵靠于固定件;底管一端卡合于卡掣件卡槽内,卡掣件侧壁抵靠于操作件而不能旋转,从而将两底管锁定在一展开位置。所述固定件包括一底壁以及自底壁往上延伸的两侧壁。所述操作机构还包括一第二弹性件与一铆钉,所述操作件整体自顶端往下竖向形 成有盲孔,自侧面横向设置有长槽孔,盲孔与长槽孔贯通,所述铆钉穿过所述长槽孔以及一 设置于固定件侧壁上的中间孔,所述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铆钉与操作件盲孔底壁之间,所 述第二弹性件为压簧。所述操作机构还包括一第二弹性件与一铆钉,所述操作件整体自底端往上竖向形 成有孔,自侧面横向设置有长槽孔,盲孔与长槽孔贯通,所述铆钉穿过所述长槽孔以及一设 置于固定件侧壁上的中间孔,所述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铆钉与固定件底壁之间,所述第二 弹性件为拉簧。所述操作件包括上部分与下部分,其中上部分的宽度大于下部分,所述上部分与 下部分的连接处形成有一第一斜面。所述固定件两侧壁之间自底壁内侧往上延伸设置有两相邻的隔板,第二弹性件一 端抵靠于所述隔板。所述隔板外侧设有相邻的两肋条。所述卡掣件另一侧设置有容置槽,所述第一弹性件另一端抵靠于所述容置槽壁部。所述第一弹性件为扭簧。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易于操作,通过直接往上拉操作 件即可将婴儿床底管从展开状态转换成收合状态。

图1为本实用新型婴儿床底座收合机构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婴儿床底座收合机构处于展开状态时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 图;图3本实用新型底座锁定收合结构的爆炸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婴儿床底座收合机构收合过程中的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婴儿床底座收合机构完全收合的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婴儿床底座收合机构再度展开过程中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婴儿床底座2收合机构包括多根底管1、与该些底管1枢 接的底座2以及设置于底座2的一操作机构3,该操作机构3可驱动所述底管1相对底座2 从一展开位置转换到一收合位置。如图2、3所示,所述底座2在其周围形成有多个沟槽21,在其中央形成有一容置 空间22,沟槽21与容置空间22相通。各沟槽21用来容置各底管1 一端,借由铆钉(图未 示)或者拉钉等类似的连接件穿过底管1上的枢接孔11与底座2沟槽21侧壁上的孔212, 从而将各底管1枢接于底座2。另,沟槽21端部顶端形成有顶壁211,使得底管1在展开位 置时只能相对底座2朝下旋转。且容置空间22侧壁上形成有通孔221。所述操作机构3包括一操作件4、两卡掣件5、一固定件6、两第一弹性件以及一第 二弹性件,较佳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为扭簧7,第二弹性件为压簧8。操作件4包括较宽的上部分41以及宽度相对较窄的下部分42,且上部分41与下 部分42连接处形成为第一斜面43。操作件4整体自顶端往下竖向形成有盲孔44,整体大 致中间位置自侧面横向设置有长槽孔45,长槽孔45与盲孔44贯通,较佳地,该盲孔44底壁 往上形成有一凸台441。两卡掣件5对称设置,每一卡掣件5 —侧形成有卡槽51,相对的另一侧形成有容置 槽52,且每一卡掣件5形成有穿孔53,该穿孔53与容置槽52贯通。且卡掣件5的顶壁55 与设置容置槽52的侧壁54连接处形成有第二斜面56。固定件6大致呈U形,包括一底壁61以及自底壁61往上延伸的两侧壁62,两侧壁 62之间自底壁内侧往上延伸设置有两相邻的隔板63。每一隔板63外侧设置有两相邻的肋 条64 ;每一侧壁上端设置有三个通孔,其中两侧边孔66关于中间孔65对称;侧壁下端也对 称设置有两孔67。如图2、3、4所示,组装操作机构3时,将第二弹性件即压簧8置于操作件4的盲孔 44内,使得压簧8的下端抵靠于盲孔44的的底壁并套设于凸台441外端,然后将其置于固定件6的两隔板63之间,再通过铆钉9穿过固定件6上端的中间孔65与操作件4的长槽 孔45,将操作件4可上下移动地连接于固定件6,使压簧8位于该铆钉9与操作件4盲孔44 底壁之间,而在常态下恒使操作件4相对于固定件6往下。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自操作 件4的底壁往上设置盲孔或者,该第二弹性件可为拉簧,该拉簧的一端连接于铆钉,另一端 连接于固定件6的底壁,这样在常态下,拉簧也可以恒使操作件4相对于固定件6往下。再将第一弹性件即扭簧7置于卡掣件5的容置槽52,然后用铆钉(图未示)或者 类似的其他连接件穿过固定件6上端侧边孔66、卡掣件5穿孔53以及扭簧7,从而将卡掣 件5连接于固定件6,且卡掣件容置槽52朝向操作件4,这样扭簧7的一端抵靠于卡掣件5 容置槽52的壁部,另一端抵靠于固定件6的隔板,并位于隔板两肋条64之间,这样更便于 扭簧7的定位。然后将操作机构3组装于底座2,将操作机构3放置于底座2的容置空间22内,用 铆钉(图未示)或者螺钉等其他类似的连接件穿过底座2容置空间22侧壁上的通孔221 与固定件6侧壁下端的孔67,从而将固定件6固定连接于底座2,即将整个操作机构3连接 于底座2。如图2所示,一般状态下,底管1 一端卡合于卡掣件5的卡槽51内,操作件4上部 分41位于两卡掣件5之间,并与两卡掣件5的侧壁54形成抵靠,使两卡掣件5不能旋转, 从而底管1不能相对底座2旋转,即将底管1锁定于一相对底座2展开的状态。此时,扭簧 7受到挤压。如图4所示,当需要释锁底管1相对底座2的锁定时,往上拉操作件4 (如箭头B 所示方向),压簧8受到铆钉9的力而压缩,当操作件4往上移动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其上 部分41脱离对两卡掣件5侧壁54的抵靠,从而两卡掣件5在扭簧7的恢复力作用下旋转 (如箭头C所示方向),同时带动底座2也相对底座2以枢接孔11为圆心旋转,当旋转到一 定的角度时,底管1卡合于卡槽51内的部分完全脱离卡槽51,从而底管1可相对于底座2 进一步旋转到一收合的位置,如图5所示,且卡掣件5旋转到一定角度时,其第二斜面56碰 到操作件4下部分42的侧壁而形成抵触,从而卡掣件5不能再进一步沿箭头C方向旋转。 此时,再放手操作件4,使其在压簧8的恢复力作用下往下移动,当卡掣件5往下移动到一 定的距离时,操作件4的第一斜面43与两卡掣件5的顶壁55接触形成抵靠,不能再往下移 动,从而操作件4与两卡掣件5处于一相对稳定的状态。较佳的,为操作方便,可在操作件4上连接一织带(图未示),需要往上拉操作件4 的时候,直接拉织带即可。如图6所示,当需要再度展开底管1时,往下推底座收合机构,使底管1旋转,当旋 转到一定角度时,底管1 一端再度伸入卡掣件卡槽51内,此时,底管1进一步旋转的过程 中,其管壁与卡掣件卡槽51的内壁接触从而对其施力,即底管1对卡掣件5施力从而压使 卡掣件5旋转(如箭头D所示)。卡掣件5在旋转的过程中,会对操作件4产生一个往上的 力,因为压簧8的设置,操作件4会往上有一定的位移;卡掣件5进一步旋转,其顶壁55脱 离与操作件4第一斜面43的抵触,底管1进一步压着卡掣件5旋转,操作件4在压簧8恢 复力的作用下往下移动,直至操作件4的上部分41再度与卡掣件5的侧壁54抵靠,从而再 度将底管1锁定于一相对底座2展开的位置,如图5所示。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 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以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 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权利要求一种婴儿床底座收合机构,包括两底管、与底管枢接的底座以及驱使所述底管相对底座从一展开位置转换到一收合位置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机构包括一固定件,固定连接于底座;一操作件,可滑移连接于固定件;两卡掣件,可旋转连接于固定件,一侧设有卡槽;两第一弹性件,一端抵靠于卡掣件,另一端抵靠于固定件;底管一端卡合于卡掣件卡槽内,卡掣件侧壁抵靠于操作件而不能旋转,从而将两底管锁定在一展开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床底座收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一底壁 以及自底壁往上延伸的两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儿床底座收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机构还包括一 第二弹性件与一铆钉,所述操作件整体自顶端往下竖向形成有盲孔,自侧面横向设置有长 槽孔,盲孔与长槽孔贯通,所述铆钉穿过所述长槽孔以及一设置于固定件侧壁上的中间孔, 所述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铆钉与操作件盲孔底壁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压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儿床底座收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机构还包括一 第二弹性件与一铆钉,所述操作件整体自底端往上竖向形成有孔,自侧面横向设置有长槽 孔,盲孔与长槽孔贯通,所述铆钉穿过所述长槽孔以及一设置于固定件侧壁上的中间孔,所 述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铆钉与固定件底壁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为拉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婴儿床底座收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 件包括上部分与下部分,其中上部分的宽度大于下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婴儿床底座收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上部分与下 部分的连接处形成有一第一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或6所述的婴儿床底座收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 两侧壁之间自底壁内侧往上延伸设置有两相邻的隔板,第二弹性件一端抵靠于所述隔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婴儿床底座收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外侧设有相邻 的两肋条。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婴儿床底座收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掣件另一侧设置 有容置槽,所述第一弹性件另一端抵靠于所述容置槽壁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婴儿床底座收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为扭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婴儿床底座收合机构,包括两底管、与底管枢接的底座以及操作机构,该操作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底座的固定件、可滑移连接于固定件的操作件、可旋转连接于固定件的两卡掣件以及设置于卡掣件与固定件之间的第一弹性件,底管一端卡合于卡掣件卡槽内,卡掣件侧壁抵靠于操作件而不能旋转,从而将两底管锁定在一展开位置,往上拉操作件,使其脱离对卡车间的抵靠,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卡掣件旋转,带动底管旋转,使其从一展开状态转换成一收合状态。此机构操作简单,易于操作。
文档编号A47D7/00GK201577896SQ20102000018
公开日2010年9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7日
发明者闵远超 申请人:施儒恒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