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水循环原理的推拉窗密封结构及推拉窗窗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7190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采用水循环原理的推拉窗密封结构及推拉窗窗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窗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采用水循环原理的推拉窗密 封结构及设置有该密封结构的推拉窗窗轨。
背景技术
随着门窗制造业的发展,采用铝合金、塑料或塑钢等各种材质的窗户在固定建 筑物上的应用已非常普遍,按照开启方式的不同,这类窗户通常分为推拉窗和平开窗两 种。其中,平开窗采用压迫式的面与面接触密封,推拉窗采用线与面接触密封,基于不 同的密封原理,从实际密封效果来看,推拉窗的气密性能要比平开窗的气密性能差,而 推拉窗气密性又关系到窗户防雨水、防尘及室内的保温效果,因此,在推拉窗的改进设 计中,如何提高其气密性能甚为重要。推拉窗一般由外框和内扇两部分组成,外框的上、下边框上设有横向移动导 轨,内扇安装在外框内,并设置于导轨内,通过横向移动打开或关闭窗扇。参照图1所 示,现有一种推拉窗的窗轨100为高低轨结构,外轨10和内轨20之间无任何阻隔,保持 时时相互连通,虽然内轨20略高于外轨10,但由于外轨10和内轨20相互连通,若风力 过大,则窗外的风容易由窗外吹入室内,造成气密性能较差;一般的推拉窗都是通过窗 轨中开设的排水孔向外排水,风雨较大的情况下,过量雨水积聚于外轨10中,单靠排水 孔往往不能及时解决窗轨的积水问题,这时,在风力作用下,外轨10的积水极易经由贯 通的窗轨由外至内渗入窗体的内轨20中,导致推拉窗的防水性能较差,长期渗水,还会 导致墙体潮湿甚至腐化。因此,提供一种气密性能优异的推拉窗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是本领域技术人 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基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水循 环原理的推拉窗密封结构,优化推拉窗的气密性,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相应地,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水循环原理的推 拉窗密封结构推拉窗窗轨,提高推拉窗的气密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水循环原理的推拉窗密封结 构,该推拉窗密封结构包括一水循环结构,所述水循环结构为半封闭腔体,其一端为与 外界相通的开口端,另一端为封闭端,所述开口端和封闭端分设设置于窗户内扇的两 侧,所述窗户内扇的下横料为不密封设置。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采用水循环原理的推拉窗密封 结构进一步包括以下技术特征的部分或全部其中,所述封闭端高于开口端和滑轨,有利于积水从出口端向外排出。所述水循环结构呈L型,其与窗户内扇相对的侧壁装设有密封件,密封件为毛条或胶条,起到防尘、防碰撞和密封的作用。优选地,所述水循环结构上设有供窗户内扇水平运动的滑轨,且所述封闭端高 于所述滑轨。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推拉窗窗轨,包括上下导轨和两侧企,该推 拉窗窗轨设置有该采用水循环原理的推拉窗密封结构,所述下导轨所述水循环结构为半 封闭腔体,其一端为与外界相通的开口端,另一端为封闭端,所述开口端和封闭端分设 于窗户内扇的两侧。所述封闭端高于开口端,所述水循环结构为两组,所述两组水循环结构相互平 行且高度不等,分设于窗轨的内轨和外轨,其中,内轨上的水循环结构高于外轨上的水 循环结构,通过在高低轨上两层水循环结构,保证积水不会渗入窗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采用水循环原理密封推拉窗结构至少具备如 下优点1)水循环结构采用半封闭腔体,当水灌入腔体,由于其一端封闭,一方面阻挡 了风或水由内外窗轨间的缝隙进入内窗轨中,另一方面,形成一水循环体,避免了积水 积聚于腔体内,使得水由其开口端向外流出,而不会灌入室内;2)由于水循环结构的封闭端高于开口端和滑轨,更有利于积水从出口端向外排 出,而不会因倒流而积聚于窗轨内;3)高低轨上采用水循环结构,借助轨道间的高度差,更有利于挡风排水,提高 了窗轨与内扇之间的气密性能。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 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现有技术中推拉窗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采用水循环原理的推拉窗密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作为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通过实施例来 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面、特征及其优点通过该详细说明将会变 得一目了然。在所参照的附图中,不同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号来表不。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采用水循环原理密封推拉窗结构3, 用于挡风防渗水,水循环结构3为半封闭腔体,其一端为与外界相通的开口端30,另一 端为封闭端32,起到阻挡风或水由内外窗轨间的缝隙进入内窗轨中的作用,开口端30和 封闭端32分设于窗户内扇的两侧,开口端30设于窗户内扇的外侧,封闭端32设于窗户 内扇的内侧,并且窗户内扇的下横料为不密封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水循环结构3呈L型,其上设有供窗户内 扇水平运动的滑轨34,封闭端32高于开口端30和滑轨34,当风或水进入该半封闭腔体内,由于腔体内与外界压强相等,即内外等压,避免了积水积聚于腔体内,而从低处出 口端向外排出。并且,由于封闭端32高于开口端30和滑轨34,使得积水更容易地由低 处出口端排出,且不妨碍窗户内扇的滑动。封闭端32由挡板围成“Π"形,其中,封闭端32与窗户内扇相对的侧壁装设有密 封件4,密封件4可为毛条或胶条,起到防尘、防碰撞和密封的作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推拉窗窗轨,包括上下导轨和 两侧企,该推拉窗窗轨设置有设置采用水循环原理的推拉窗密封结构,下导轨包括水循 环结构3,水循环结构3为半封闭腔体,其一端为与外界相通的开口端30,另一端为封闭 端32,开口端30和封闭端32分设于窗户内扇的两侧。具体实现时,水循环结构3为两组,两组水循环结构相互平行且高度不等,分 设于窗轨的内轨和外轨,其中,内轨上的水循环结构30a高于外轨上的水循环结构30b, 通过在高低轨上设置两层水循环结构,借助轨道间的高度差,更有利于挡风排水,保证 积水不会渗入窗内,并进一步提高窗轨与内扇之间的气密性能。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中,水循环结构3的形状不受限制,只要其结构能在 窗轨内外形成水循环,既起到阻挡风或水由内外窗轨间的缝隙进入内窗轨中,又有利于 积水排出的作用即可。上述实施方案揭示的采用水循环原理的推拉窗密封结构,其采用半封闭腔体, 当水灌入腔体,由于其一端封闭,一方面阻挡了风或水由内外窗轨间的缝隙进入内窗轨 中,另一方面,形成一水循环体,避免了积水积聚于腔体内,使得水由其开口端向外流 出,而不会灌入室内;并且,由于水循环结构的封闭端高于开口端和滑轨,更有利于 积水从出口端向外排出,而不会因倒流而积聚于窗轨内;另外,高低轨上采用水循环 结构,借助轨道间的高度差,更有利于挡风排水,大大提高了窗轨与内扇之间的气密性 能。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采用水循环原理密封推拉窗结构的较佳实施 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 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采用水循环原理的推拉窗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推拉窗密封结构包括一 水循环结构,所述水循环结构为半封闭腔体,其一端为与外界相通的开口端,另一端为 封闭端,所述开口端和封闭端分设设置于窗户内扇的两侧,所述窗户内扇的下横料为不 密封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水循环原理的推拉窗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 闭端高于开口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水循环原理的推拉窗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 循环结构设置为L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水循环原理的推拉窗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 循环结构中与窗户内扇相对的侧壁装设有密封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采用水循环原理的推拉窗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 封件为毛条或胶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采用水循环原理的推拉窗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 循环结构上设有供窗户内扇水平运动的滑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采用水循环原理的推拉窗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 闭端高于所述滑轨。
8.—种推拉窗窗轨,包括上下导轨和两侧企,其特征在于该推拉窗窗轨设置有如 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采用水循环原理的推拉窗密封结构,所述下导轨包括水 循环结构,所述水循环结构为半封闭腔体,其一端为与外界相通的开口端,另一端为封 闭端,所述开口端和封闭端分设于窗户内扇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推拉窗窗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结构为两组,所述 两组水循环结构相互平行且高度不等。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推拉窗窗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组水循环结构分设于窗 轨的内轨和外轨,其中,内轨上的水循环结构高于外轨上的水循环结构。
专利摘要一种采用水循环原理的推拉窗密封结构,包括一水循环结构,该水循环结构为半封闭腔体,其一端为与外界相通的开口端,另一端为封闭端,所述开口端和封闭端分设设置于窗户内扇的两侧,窗户内扇的下横料为不密封设置。当水灌入半封闭腔体时,由于其一端封闭,一方面阻挡了风或水由内外窗轨间的缝隙进入内窗轨中,另一方面,形成一水循环体,避免了积水积聚于腔体内,使得水由其开口端向外流出;并且,由于封闭端高于开口端和滑轨,更有利于积水从出口端向外排出,而不会因倒流而积聚于窗轨内;另外,高低轨上采用水循环结构,借助轨道间高度差,更利于挡风排水,大大提高了窗轨与内扇间的气密性能。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采用水循环原理密封推拉窗。
文档编号E06B7/14GK201794449SQ201020246118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日
发明者邝顺友 申请人:邝顺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