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椅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2733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椅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椅子。
背景技术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木椅、竹椅逐渐被样 式美观,功能多样的椅子所取代,椅子的设计也越来越人性化,其设计目的大多是使消费者 使用更舒适,更方便,其中有一种椅子靠背是可以调整倾仰角的,人可以调节不同的角度让 自己坐着更舒适,但在椅背往后倒的过程中,由于椅背的转动中心以及转动半径与人体的 转动中心以及转动半径是不同的,在摩擦力的作用下靠背会将使用者的上衣向上拉,这样 不仅会造成衣服的折皱,使衣物不美观,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损坏衣料,并且衣服上拉容易露 出腰背,在一些场合会令使用者造成尴尬。那么如何制造一种可以避免靠背靠下的时候会 将衣物拉起的转椅,正是发明人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椅子,通过坐垫和靠背联动 解决了目前市场上转椅靠背靠下后会在摩擦力作用下拉起衣物的不足。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椅子,包括坐垫、靠背、椅子底座,所述靠背和椅子底座通过第一连接器连接, 第一连接器包括与椅子底座固定连接的底座、固定安装靠背的靠背座、转动座、第一连杆、 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其中,所述转动座与底座铰接,靠背座与转动座直线滑动连接,所述第 一连杆一端与靠背座铰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铰接,所述第二连杆一端与转动 座铰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铰接,所述第三连杆一端与底座铰接,以第三连杆与 底座铰接这一端为近端,则,第一连杆与第三连杆的铰接点位于第三连杆的远端,第二连杆 与第三连杆的铰接点位于第三连杆的中段;所述椅子底座上设有始终赋予靠背在后倒过程 中向前回位趋势的复位机构和将靠背定位在一定仰倾角度上的定位机构。作为优选,所述转动座上设有导轨,导轨上滑动设置滑块,滑块与靠背座固定连 接。所述坐垫固定在椅子底座上。但是优选,所述坐垫和椅子底座通过第二连接器连 接,第二连接器包括安装在椅子底座上的底架、安装靠背的靠背架以及固定安装坐垫的坐 垫架,所述靠背架下端与底架后端铰接,靠背架上端与坐垫架后端铰接,所述坐垫架前端与 连接板上端铰接,连接板下端与底架前端铰接,从而在底架、靠背架、坐垫架及连接板之间 构成四连杆机构。作为优选,所述复位机构包括拉簧,拉簧一端与底架连接,所述靠背架在其分别与 坐垫架、底架铰接的两个铰接点之间设置有固定杆,所述拉簧的另一端与固定杆连接,所述 固定杆穿过设在底架上的导向孔或者导向槽并能够在该导向孔或者导向槽内移动。进一步 优选,所述底架内转动设置有一张紧螺栓,张紧螺栓与拉簧的一端螺纹连接,所述底架上还转动架设有一调整杆,调整杆与张紧螺栓交错轴传动连接。作为优选,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套设在固定杆上的指扣,指扣前端设有扣齿,在底架 上设有多个能够供扣齿分别扣合的扣槽。进一步优选,所述底架或者靠背架上设有能够限 制指扣转动的指扣控制机构。所述第二连接器的靠背架与第一连接器的转动座铰接。或者,所述第二连接器的 靠背架与靠背通过导向滑槽和滚轮活动连接。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解决了传统转椅靠下靠背的时候容易拉起衣 物的问题,其联动的设计不仅使使用者更舒适,而且也更人性化,避免了损坏衣料的可能 性。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第一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第二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第二连接器指扣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靠背复位)。
图8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靠背放倒)。
图9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靠背复位)。
图10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靠背放倒)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做一个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椅子,包括坐垫1、靠背2、椅子底座,所述坐垫1、靠背2通 过第一连接器5连接,其中,所述靠背2设有楔形插头3,所述第一连接器5上设有与楔形 插头3相配合的楔形插套4,楔形插头3和楔形插套4相插套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靠背 2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楔形插头3,两个楔形插头3分别与所述坐垫1的两侧的第一连接器5 的两个楔形插套3连接。椅背和连接器通过楔形插头和楔形插套连接,具有定位准确、配合 可靠、方便拆装和调整等优点。如图2、图3所示,第一连接器5包括底座58、靠背座52、转动座M、第一连杆55、 第二连杆56、第三连杆57。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58为椅子底座一部分并与坐垫1固定连 接,所述靠背座52上设置上述楔形插套4,所述靠背2通过两侧的楔形插头3和楔形插套4 相插套连接从而安装在靠背座52上,转动座M与底座58铰接,转动座M上设有导轨53,导 轨53上滑动设置滑块51,滑块51与靠背座52固定连接,这样,靠背座52可以相对于转动 座讨直线滑动(这里具体的滑动连接结构可以有多种,例如将上述的导轨滑块相反设置, 再或者采用滑槽、滑块结构,甚或采用直线轴承和直线光轴结构;直线滑动方向为与转动座 的转动轴的径向平行)。所述第一连杆阳一端与靠背座52铰接,第一连杆55的另一端与
4第三连杆57铰接,所述第二连杆56 —端与转动座M铰接,第二连杆56的另一端与第三连 杆57铰接,所述第三连杆57 —端与底座58铰接,以第三连杆57与底座58铰接这一端为 近端,则,第一连杆阳与第三连杆57的铰接点位于第三连杆57的远端,第二连杆56与第 三连杆57的铰接点位于第三连杆57的中段,在底座58、靠背座52和转动座M之间设置三 个连杆实现联动,其中,底座58作为靠背转动的参照基准,转动座M用以实现椅背的转动, 在转动座M转动过程中,第二连杆56推动第三连杆57围绕其与底座58的铰接点转动,第 三连杆57转动则带动第一连杆55运动,第一连杆55产生位移则带动与其铰接的靠背座52 滑移,这样就实现了靠背座52和转动座M之间的联动,联动的基本原理和目的即是为了在 靠背后倒的过程中保证坐垫面内侧边(对应人体的尾椎部位)和靠背面底边(对应人体的 腰椎部位)之间的距离不变化或者变化尽可能小,从而避免使用者在椅背后倒过程中的不 适,对于实现该基本原理和目的的上述连杆结构的具体尺寸配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 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有限次试验获得而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上述结构实现了靠背的转动和滑移的联动,但是对于可以仰倾后倒的椅子来说, 还需要一个复位机构以始终赋予靠背在后倒过程中的回位力,这个复位机构可以是一个气 弹簧(或者拉簧),气弹簧两端分别与坐垫(或者椅子底座)和靠背(或者转动座54)活动 连接。作为优选,在靠背后倒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个可以将其定位在某一仰倾角度上的定 位机构,该定位机构可以是在第一连接器5的底座58和转动座M铰接的铰接轴上设置一 个与转动座M同步转动的、具有多个定位孔的定位转盘,这样通过设置在坐垫或者底座58 上的弹簧销销入其中一个定位孔就能够实现有档位的定位,当然定位转盘也可以是与转动 座M —体的;再者销孔定位的结构还可以用棘轮棘爪的结构替代。实施例2 一种椅子,包括坐垫、靠背、椅子底座,所述坐垫、靠背通过第二连接器连接,所述 第二连接器如图4、图5所示,包括安装在椅子底座上的底架62、固定安装靠背的靠背架69 以及固定安装坐垫的坐垫架63,所述靠背架69下端与底架62后端铰接,靠背架69上端与 坐垫架63后端铰接,所述坐垫架63前端与连接板61上端铰接,连接板61下端与底架62 前端铰接,从而在底架62、靠背架69、坐垫架63及连接板61之间构成四连杆机构。这样在 靠背后倒过程中,靠背带动靠背架69向后向下转动,靠背架69带动坐垫架63及其上的坐 垫后移,这样就实现了靠背座和坐垫之间的联动,同样联动的基本原理和目的即是为了在 靠背后倒的过程中保证坐垫面内侧边(对应人体的尾椎部位)和靠背面底边(对应人体的 腰椎部位)之间的距离不变化或者变化尽可能小,从而避免使用者在椅背后倒过程中的不 适,对于实现该基本原理和目的的上述四连杆机构的具体尺寸配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有限次试验获得而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上述结构实现了靠背转动和坐垫滑移的联动,但是对于可以仰倾后倒的椅子来 说,还需要一个复位机构以始终赋予靠背在后倒过程中的回位力,本实施例中,由一根拉簧 66(也可以是气弹簧,或者一个、多个类似的提供弹性力的部件)提供回位力,拉簧66 —端 与底架62连接,拉簧66另一端与靠背架69连接。为了保证拉簧的施力效果,优选将拉簧 66与靠背架69的连接点设置在靠背架69分别与坐垫架63、底架62铰接的两个铰接点之 间;为了限制四连杆机构的活动范围,所述靠背架69内架设有固定杆67,固定杆67穿过设在底架62上的导向孔(或者导向槽)并能够在该导向孔68(或者导向槽)内移动,这样在 四连杆机构动作过程中,导向孔68(或者导向槽)可以通过限制固定杆的移动范围进而限 制靠背架69的活动范围,为了避免和减小固定杆与导向孔(或者导向槽)的碰撞和摩擦, 优选在导向孔(或者导向槽)内设置耐磨套或者橡胶套,进一步优选在固定杆两端设置轴 承与导向孔(或者导向槽)滑动配合;为了方便安装和调整,所述靠背架69的固定杆67上 连接拉簧66的一端,所述底架62内设有一挡板,挡板上转动设置一张紧螺栓65,张紧螺栓 65与拉簧66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所述底架62上还转动架设有一调整杆64,调整杆64与张 紧螺栓65交错轴传动连接,这样,通过旋转调整杆64带动张紧螺栓65转动,进而带动与张 紧螺栓65螺纹连接的拉簧66舒张或者压缩,从而达到改变靠背回位力的目的。作为优选,在靠背后倒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个可以将其定位在某一仰倾角度上的定 位机构,如图6所示,该定位机构包括套设在固定杆67上的指扣612,指扣612前端设有扣 齿615,在底架62上设有扣槽座616,扣槽座616上设有多个能够供扣齿615分别扣合的扣 槽617,这样当指扣612上的扣齿615与扣槽617扣合时就可以通过限制固定杆67移动的方 式限制靠背架69及靠背的转动,实现定位。对于指扣612和固定杆67的套接关系,可以是 空套,并可进一步优选在两者之间设置轴承,这样在指扣转动时固定杆是不动的;还可以是 紧套,即在指扣转动时固定杆与之一起转动的,这就优选在固定杆与拉簧及底架导向孔之 间设置轴承。为了保证扣齿615与扣槽617的扣合稳定牢固,优选在底架62或(和)靠背 架69上设置一个能够限制指扣612转动的指扣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可以具有多种结构 一种是,在指扣612上方设置一个能够限制其转动的压头611,压头611通过弹簧片614与 指扣612压接,所述底架62上转动设置有控制杆618,所述压头611固定在控制杆618上, 控制杆618通过档位销或者档位凸块实现有档位的转动,即实现压紧和松开指扣612,与之 相对应的,就需要在指扣612上设置一个能够使指扣612向上转动复位的弹性复位机构,该 弹性复位机构也可以有多种,优选包括套设在固定杆67上的扭簧613,扭簧613 —端与指 扣612的底部相抵,扭簧613另一端与靠背架69与底架62的铰接轴610相抵;另一种是 通过弹性机构赋予指扣612 —个始终向下转动使得扣齿615与扣槽617保持常扣合状态的 力,该弹性机构可以是将上述扭簧反向设置,即扭簧一端与指扣612的上部相抵,扭簧另一 端与铰接轴610相抵,与之相对应的,就可以在指扣612扣齿前方的底架62上转动设置一 控制杆,控制杆上固定一个拨块,这样就可以通过转动控制杆能够向上拨起指扣612使其 扣齿与扣槽脱离啮合状态,靠背架69可以转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坐垫或者靠背的移动范围都会受到机构本身的限制,因而所 能实现的仰倾角度也就受到限制,下面两个实施例即是将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进行结 合使用,从而在不改变原有的坐垫和靠背的移动范围的情况下,将仰倾角度进行扩展。艮口, 为了在靠背后倒的过程中保证坐垫面内侧边(对应人体的尾椎部位)和靠背面底边(对应 人体的腰椎部位)之间的距离不变化或者变化尽可能小,采用靠背和坐垫同时移动,这样 在同样的仰倾角度的情况下,靠背或者坐垫的移动距离仅是靠背或者坐垫单独移动时移动 距离的大约二分之一。当然这里需要对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连杆机构的具体尺寸配 合进行调整以适应需要,而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有限次试验获 得而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实施例3
如图7、图8所示的一种椅子,包括坐垫1、靠背2、椅子底座、实施例1所述的第一 连接器和实施例2所述的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的底座和第二连接器的底架62均固定安 装在椅子底座上,所述坐垫1固定安装在第二连接器的坐垫架63上,靠背2固定安装在第 一连接器的靠背座上,第二连接器的靠背架69通过一根延长杆7与第一连接器的转动座M 铰接。第一连接器的结构设置参见实施例1,第二连接器的结构设置参见实施例2,定位机 构和复位机构采用实施例2结构,不重复设置。当靠背2没有后倒时如图7所示;当使用者开始向后放倒靠背2时,靠背2向后向 下转动,第二连接器的靠背架69向下转动,坐垫架63带动坐垫1后移,同时,第一连接器的 转动座通过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一连杆和靠背座52带动靠背2下移,如图8所示。实施例4 如图9、图10所示的一种椅子,包括坐垫1、靠背2、椅子底座、实施例1所述的第 一连接器和实施例2所述的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的底座和第二连接器的底架62均固定 安装在椅子底座上,所述坐垫1固定安装在第二连接器的坐垫架63上,靠背2固定安装在 第一连接器的靠背座上,第二连接器的靠背架69设有一根延长杆7,靠背2上设有导向滑 槽21,延长杆7顶端通过滚轮与导向滑槽21活动连接。第一连接器的结构设置参见实施例 1,第二连接器的结构设置参见实施例2,定位机构和复位机构采用实施例2结构,不重复设 置。当靠背2没有后倒时如图9所示;当使用者开始向后放倒靠背2时,靠背2向后向 下转动,第二连接器的靠背架69向下转动,坐垫架63带动坐垫1后移,同时,第一连接器的 转动座通过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一连杆和靠背座52带动靠背2下移,如图10所示。
权利要求
1.一种椅子,包括坐垫(1)、靠背O)、椅子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⑵和椅子底 座通过第一连接器( 连接,第一连接器( 包括与椅子底座固定连接的底座(58)、固定 安装靠背O)的靠背座(52)、转动座(M)、第一连杆(55)、第二连杆(56)、第三连杆(57), 其中,所述转动座(54)与底座(58)铰接,靠背座(5 与转动座(54)直线滑动连接,所述 第一连杆(5 —端与靠背座(5 铰接,第一连杆(5 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57)铰接,所 述第二连杆(56) —端与转动座(54)铰接,第二连杆(56)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57)铰接, 所述第三连杆(57) —端与底座(58)铰接,以第三连杆(57)与底座(58)铰接这一端为近 端,则,第一连杆(55)与第三连杆(57)的铰接点位于第三连杆(57)的远端,第二连杆(56) 与第三连杆(57)的铰接点位于第三连杆(57)的中段;所述椅子底座上设有始终赋予靠背 (2)在后倒过程中向前回位趋势的复位机构和将靠背( 定位在一定仰倾角度上的定位机 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椅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座(54)上设有导轨(53), 导轨(5 上滑动设置滑块(51),滑块(51)与靠背座(5 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椅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1)固定在椅子底座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椅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1)和椅子底座通过第二 连接器连接,第二连接器包括安装在椅子底座上的底架(62)、安装靠背O)的靠背架(69) 以及固定安装坐垫(1)的坐垫架(63),所述靠背架(69)下端与底架(6 后端铰接,靠背 架(69)上端与坐垫架(6 后端铰接,所述坐垫架(6 前端与连接板(61)上端铰接,连接 板(61)下端与底架(6 前端铰接,从而在底架(62)、靠背架(69)、坐垫架(6 及连接板 (61)之间构成四连杆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椅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包括拉簧(66),拉簧(66)一端与底架(6 连接,所述靠背架(69)在其分别与坐垫架(63)、底架(6 铰接的两 个铰接点之间设置有固定杆(67),所述拉簧(66)的另一端与固定杆(67)连接,所述固定杆(67)穿过设在底架(62)上的导向孔(68)或者导向槽并能够在该导向孔(68)或者导向槽 内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椅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6 内转动设置有一张紧 螺栓(65),张紧螺栓(6 与拉簧(66)的一端螺纹连接,所述底架(6 上还转动架设有一 调整杆(64),调整杆(64)与张紧螺栓(6 交错轴传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椅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套设在固定杆 (67)上的指扣(612),指扣(612)前端设有扣齿(615),在底架(62)上设有多个能够供扣齿 (615)分别扣合的扣槽(61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椅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6 或者靠背架(69)上设 有能够限制指扣(612)转动的指扣控制机构。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椅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靠背架(69)与第 一连接器的转动座(54)铰接。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椅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靠背架(69)与靠 背(2)通过导向滑槽和滚轮活动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椅子,靠背和椅子底座通过第一连接器连接,第一连接器包括与椅子底座固定连接的底座、固定安装靠背的靠背座、转动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其中,转动座与底座铰接,靠背座与转动座直线滑动连接,第一连杆一端与靠背座铰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铰接,第二连杆一端与转动座铰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铰接,第三连杆一端与底座铰接,以第三连杆与底座铰接这一端为近端,则,第一连杆与第三连杆的铰接点位于第三连杆的远端,第二连杆与第三连杆的铰接点位于第三连杆的中段。本技术方案解决了传统转椅靠下靠背的时候容易拉起衣物的问题,其联动的设计不仅使使用者更舒适,而且也更人性化,避免损坏衣料。
文档编号A47C1/024GK102113781SQ20111003370
公开日2011年7月6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30日
发明者傅建华 申请人:傅建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