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护带及小儿护带的支承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3943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小儿护带及小儿护带的支承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者为了支承婴幼儿而使用的小儿护带,特别涉及能够减轻支承婴幼儿的使用者的负担的小儿护带及其支承部。此外,本发明涉及使用者为了以婴幼儿就座的状态支承婴幼儿而使用的小儿护带,特别涉及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婴幼儿从小儿护带主体滑落的小儿护带。进而,本发明涉及使用者为了以婴幼儿就座的状态支承婴幼儿而使用的小儿护带,特别涉及使用者能够紧贴地支承婴幼儿、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婴幼儿的乘降的小儿护带。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使用者(保护者等)为了支承婴幼儿而使用的小儿护带。小儿护带也有称作婴儿背带、婴儿携带装置、抱婴儿带的情况。最近,由形成为环状的片状材料构成的小儿护带(例如实开平7-14921号公报及实开平1-92862号公报)已广泛地使用。该类型的小儿护带挂在使用者的左右中的一侧的肩上,并且穿过使用者的左右中的另一侧的腋下,穿戴在使用者上。并且,婴幼儿以与使用者面对而坐在片状材料上的状态、或者以躺在片状材料内的状态被收容。该类型的小儿护带支承在使用者的身体的一个部位上。因而,为了支承婴幼儿所需要的力在该一个部位上被局部地施加在使用者上。所以,在实开平7-14921号公报中公开的小儿护带中,使抵接在使用者上的片状材料的宽度较宽,来减轻对使用者的负担。但是,在实开平7-14921号公报中公开的小儿护带中,对于抵接在使用者上的部分(小儿护带的支承部)的片状材料的结构并没有特别进行研究。因而,不能使为了支承婴幼儿而向使用者施加的力有效地分散到向宽度较宽的片状材料抵接的面整体上。具体而言,片状材料咬入到从肩部竖起的颈部中,使用者在该部分上集中地被施加线状的较大的力。即,虽说扩大了片状材料的抵接在使用者上的部分的面积,但并不能分散向使用者的负荷而减轻使用者的负担。此外,作为这样的小儿护带的另一不好的地方,在使婴幼儿就座支承在小儿护带的片状材料上的情况下,婴幼儿有可能从片状材料落下。特别是,使用者会担心面对着就座的婴幼儿从小儿护带向后背侧掉落。因此,保护者想要从婴幼儿的后背侧将片状材料拉起。 但是,通过该动作,婴幼儿的臀部下方的片状材料也被向后背侧拉起,结果婴幼儿容易从小儿护带向前方滑落。在上述实开平1-92862号公报中公开的小儿护带中,在支承婴幼儿的部分(实开平1-92862号公报中的对置部)上形成有凹部。并且,通过使婴幼儿乘坐在该凹部中,来防止婴幼儿的落下。但是,如果在该小儿护带上婴幼儿乘坐的位置偏差,则不能有效地防止婴幼儿的落下。此外,仅通过形成凹部,并不能充分地消除使用者对落下的不安。
进而,在这样的小儿护带中还有其他不好的地方。这样的小儿护带的周向长度也考虑到使用者进行的小儿护带的穿戴、以及婴幼儿向小儿护带的乘降来决定。因而,在使婴幼儿就座支承在小儿护带的片状材料上的情况下,在使用者与婴幼儿之间产生间隙。此外, 在使婴幼儿就座支承在小儿护带的片状材料上的情况下,婴幼儿有从使用者离开的趋势。 但是,在使用者与婴幼儿没有紧贴的情况下,经由小儿护带支承婴幼儿的使用者的负担增大。此外,如果在片状材料上婴幼儿向后仰则婴幼儿有可能从小儿护带向后背侧落下。进而,如果考虑对被支承的婴幼儿的负担,则优选地包裹婴幼儿的臀部及背部而以面进行支承。在上述实开平7-14921号公报中公开的小儿护带中,在小儿护带的宽度方向两缘部上分别设有被加固的加固部,通过一对加固部之间稳定地支承婴幼儿。但是,在实开平 7-14921号公报的小儿护带中,并没有使用者与婴幼儿紧贴那样的设计。此外,在实开平 7-14921号公报的小儿护带中,婴幼儿从一对加固部局部地受到较大的支承力而被支承,不会以面支承在配置于加固部间的包裹布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到这样的问题而做出的,第1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分散对使用者施加的负荷而减轻对使用者的负担的小儿护带及其支承部。此外,本发明的第2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婴幼儿从小儿护带主体滑落的小儿护带。进而,本发明是考虑到这样的问题而做出的,第3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者能够紧贴地支承婴幼儿、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婴幼儿的乘降的小儿护带。另外,在本发明的小儿护带中,如果能够包裹婴幼儿的臀部及背部而以面进行支承,则更为优选。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的特征在于,具备小儿护带主体,所述小儿护带主体具有挂在使用者的肩上的支承部、保持婴幼儿的保持部、和从两侧连结上述支承部及上述保持部的一对连结部,且形成为环状;上述支承部具有由包括纵线和横线的织物构成的布;配置在位于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上述支承部的一侧区域中的布的线的延伸方向与配置在位于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上述支承部的另一侧区域中的布的线的延伸方向不同。根据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包括在抵接于使用者的肩上的支承部中的布在一侧区域及另一侧区域中具有不同的伸缩性。因而,能够使支承部有效地适合于使用者的肩而进行面接触。因此,能够使为了支承婴幼儿而对使用者施加的力有效地分散。 即,能够使对使用者施加的负荷分散而减轻对使用者的负担。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配置在上述一侧区域中的布及配置在上述另一侧区域中的布由相同的织物构成。根据这样的小儿护带,能够便宜地制作在一侧区域及另一侧区域之间具有不同的伸缩性的支承部。此外,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宽度方向的一侧在上述支承部挂在使用者的肩上的情况下是在宽度方向上接近于使用者的颈部的一侧。进而,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支承部的上述另一侧区域是上述支承部的上述一侧区域以外的区域。
进而,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的配置于上述一侧区域中的布中,上述纵线及上述横线也可以相对于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周向倾斜。在这样的配置在小儿护带的上述一侧区域中的布中,上述纵线及上述横线优选地相对于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周向以 30°以上60°以下的角度倾斜。进而,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的配置于上述另一侧区域中的布中, 优选地上述纵线与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周向所成的角度以及上述横线与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周向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的角度是0°以上15°以下。进而,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在配置于上述一侧区域中的布中上述纵线与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周向所成的角度以及上述横线与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周向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的角度比在配置于上述另一侧区域中的布中上述纵线与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周向所成的角度以及上述横线与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周向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的角度大。进而,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支承部的布包括对置于使用者的肩的内侧布、和对置于内侧布而配置的外侧布;在上述内侧布与上述外侧布之间设有具有伸缩性的缓冲部件。在这样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缓冲部件在上述一侧区域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缘部或上述缘部的附近,沿着该缘部缝接在上述内侧布及外侧布的至少一个上。此外,在这样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配置在上述一侧区域中的外侧布及配置在上述一侧区域中的内侧布由在上述支承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缘部折回的一片织物构成。进而,在这样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一侧区域的宽度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周向上的两侧的端部区域中随着接近于该两侧的端部而变窄。进而,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环状的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由无端的片状材料构成。进而,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宽度随着从上述支承部经由上述连结部朝向上述保持部而连续地变宽。进而,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环状的上述小儿护带主体挂在使用者的一侧的肩上,并且穿过使用者的另一侧的腋下,穿戴在使用者上。本发明的小儿护带的支承部,是小儿护带的挂在使用者的肩上的细长状的支承部,其特征在于,具有由包括纵线和横线的织物构成的布;配置在位于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宽度方向一侧的上述支承部的一侧区域中的布的线的延伸方向与配置在位于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上述支承部的另一侧区域中的布的线的延伸方向不同。根据本发明的小儿护带的支承部,抵接在使用者的肩上的支承部在一侧区域及另一侧区域之间具有不同的伸缩性。因而,能够使支承部有效地适合于使用者的肩而进行面接触。因此,能够使为了支承婴幼儿而对使用者施加的力有效地分散。即,能够使对使用者施加的负荷分散而减轻对使用者的负担。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是为了使用者以婴幼儿就座的状态支承婴幼儿而使用的小儿护带,其特征在于,具备小儿护带主体,形成为环状;保持部件,连接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上,穿过婴幼儿的胯股而将该婴幼儿保持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上。根据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能够通过保持部件将婴幼儿稳定地保持在小儿护带主体上。因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婴幼儿从小儿护带主体滑落,能够更安全地支承婴幼儿。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保持部件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缘部附近连接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上。此外,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保持部件具有穿过婴幼儿的胯股的基部、和从上述基部分别延伸的第1延伸部及第2延伸部;上述保持部件在上述基部、上述第1延伸部和上述第2延伸部处、连接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上。在这样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第1延伸部及上述第2延伸部能够伸展。此外,在这样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小儿护带主体具有挂在使用者的肩上的支承部、保持婴幼儿的保持部、和从两侧连结上述支承部及上述保持部的一对连结部;上述基部连接在上述保持部上;上述第1延伸部在比上述基部的向上述保持部连接的连接部位靠一个连结部侧连接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上;上述第2延伸部在比上述基部的向上述保持部连接的连接部位靠另一个连结部侧连接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上。进而,在这样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基部、上述第1延伸部及上述第2延伸部分别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宽度方向的相同侧的缘部附近连接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上。进而,在这样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保持部件连接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上,以使得在穿戴在使用者上时保持部件从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竖起。进而,在这样的小儿护带中,优选地,上述小儿护带主体及上述第1延伸部的连接部位与上述小儿护带主体及上述第2延伸部的连接部位之间的上述小儿护带主体上的长度比上述小儿护带主体及上述第1延伸部的连接部位与上述小儿护带主体及上述第2延伸部的连接部位之间的上述保持部件上的长度长。进而,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由片状材料构成;上述保持部件连接在与使用者对置侧的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面上。进而,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环状的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由片状的无端材料构成。进而,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小儿护带主体具有挂在使用者的肩上的支承部、保持婴幼儿的保持部、和从两侧连结上述支承部及上述保持部的一个连结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宽度随着从上述支承部经由上述连结部朝向上述保持部而连续地变宽。进而,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环状的上述小儿护带主体挂在使用者的一侧的肩上,穿过使用者的另一侧的腋下,穿戴在使用者上。进而,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保持部件缝接连接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上。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是为了使用者以婴幼儿就座的状态支承婴幼儿而使用的小儿护带,其特征在于,具备小儿护带主体,具有挂在使用者的肩上的支承部、 保持婴幼儿的保持部、和从两侧连结上述支承部及上述保持部的一对连结部,且形成为环状;调节机构,遍及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缘部附近到中央部之间,调节沿着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周向的上述保持部的长度。根据本发明的第3小儿护带,在使婴幼儿乘坐在小儿护带主体中后以及将婴幼儿从小儿护带主体卸下后,能够遍及小儿护带主体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缘部附近到中央部之间,调节沿着周向的保持部的长度。因而,使用者能够容易地使婴幼儿乘坐到小儿护带主体中,并且能够容易地将婴幼儿从小儿护带主体卸下。此外,使用者能够经由小儿护带以紧贴的状态支承婴幼儿。因此,能够减轻对支承婴幼儿的使用者的负担。进而,能够包裹婴幼儿的臀部及背部而以面进行支承。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缘部是在穿戴在使用者上时配置在上方一侧的宽度方向缘部。此外,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由片状材料构成;上述调节机构将上述保持部在周向上保持为上述保持部的沿着周向的长度比构成上述保持部的片状材料自身沿着周向的长度短的状态。进而,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由片状材料构成;上述调节机构设在不对置于婴幼儿的一侧的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面上。进而,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调节机构具有第1 组钩挂件,是配置在宽度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上的多个钩挂件,安装在上述保持部上;第 2组钩挂件,是配置在宽度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上的多个钩挂件,在从第1组钩挂件沿周向错开的位置上安装在上述保持部上;绳,挂设在上述第1组钩挂件和上述第2组钩挂件之间。在这样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绳沿着宽度方向朝向上述一个缘部交替地钩挂在包含在第1组中的钩挂件及包含在第2组中的钩挂件上。即,绳也可以如所谓的穿带的皮鞋的鞋带那样挂设在钩挂件之间。或者,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调节机构具有相对于宽度方向正交或倾斜地延伸、两端安装在上述保持部上的多个绳状部件;上述多个绳状部件配置在宽度方向上的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各绳状部件的两端间的长度是可变的。或者,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调节机构具有相对于周向正交或倾斜地延伸的第1卡合件、和相对于周向正交或倾斜地延伸、能够与上述第1 卡合件卡合的第2卡合件;上述第1卡合件及上述第2卡合件在相互沿周向错开的位置上分别安装在上述保持部上。在这样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从安装上述第1卡合件的位置到安装上述第2卡合件的位置的沿着周向的上述保持部上的长度沿着宽度方向朝向上述一个缘部而变长。此外,在这样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调节机构还具有可滑动地安装在上述第1卡合件及上述第2卡合件的任一个上、通过相对于上述第1卡合件及上述第2 卡合件滑动、使上述第1卡合件与上述第2卡合件卡合或将上述第1卡合件与上述第2卡合件的卡合解除的固定件。即,调节机构也可以具有所谓的拉链。在调节机构具有拉链的情况下,第1卡合件及第2卡合件的任一个也可以沿着周向错开而设置多个。此外,代替该例,调节机构的第1卡合件及第2卡合件也可以构成为面接合件。在调节机构具有面接合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是,第1卡合件及第2卡合件的任一个沿周向具有一定的长度,在该长度的范围内能够变更沿着周向的保持部的长度。或者,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调节机构具有多个卡合件,在宽度方向上的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安装在上述保持部上;多个承接件,分别对应于上述多个卡合件而设置,能够分别与对应的各卡合件卡合;各承接件在宽度方向的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安装在上述保持部上;上述卡合件及上述承接件相互沿周向错开而配置在上述保持部上。或者,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调节机构具有 多个卡合件,在宽度方向上的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安装在上述保持部上;第1组承接件,是分别对应于上述多个卡合件而设置、能够分别与对应的上述卡合件卡合的多个承接件,分别在宽度方向上的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安装在上述保持部上;第2组承接件,是分别对应于上述多个卡合件而设置、能够分别与对应的上述卡合件卡合的多个承接件,分别在宽度方向上的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安装在上述保持部上;上述卡合件从上述第1组承接件及上述第2 组承接件沿周向错开而配置在上述保持部上;上述第1组承接件从上述第2组承接件沿周向错开而配置在上述保持部上。在这些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从安装上述卡合件的位置到安装对应于该卡合件的承接件的位置的上述保持部上的长度沿着宽度方向朝向上述一个缘部而变长。进而,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环状的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由无端的片状材料构成。进而,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宽度随着从上述支承部经由上述连结部朝向上述保持部而连续地变宽。进而,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小儿护带中,也可以是,环状的上述小儿护带主体挂在使用者的一侧的肩上,并且穿过使用者的另一侧的腋下,穿戴在使用者上。


图1是在穿戴在使用者上的状态下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小儿护带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小儿护带的立体图。图3是在平面上展开的状态下表示图1所示的小儿护带的主视图。图4是在平面上展开的状态下表示图1所示的小儿护带的侧视图。图5是在保持部件被展开的状态下从背面侧表示图1所示的小儿护带的图。图6是在小儿护带主体被打开的状态下从上方表示图1所示的小儿护带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沿着图5的VII-VII线的小儿护带的支承部的截面与配置在支承部的各区域中的布的线的延伸方向的图。图8是用来对由织物构成的布的伸缩性进行说明的图。图9是对应于图3的图,是表示调节机构的第1变形例的图。图10是对应于图3的图,是表示调节机构的第2变形例的图。图11是对应于图3的图,是表示调节机构的第2变形例的图。图12是对应于图3的图,是表示调节机构的第3变形例的图。图13是对应于图3的图,是表示调节机构的第4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至图8是用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小儿护带10是使用者1用来以婴幼儿5就座的状态支承婴幼儿5的结构,也称作婴儿背带、 婴儿携带装置、抱婴儿带。如图1至图6所示,小儿护带10具备环状的小儿护带主体20、连接在小儿护带主体20上、穿过婴幼儿5的胯股而用来将婴幼儿5保持在小儿护带主体20上的保持部件40、和调节小儿护带主体20的沿着周向的长度的调节机构50。以下,对小儿护带主体20、保持部件40及调节机构50详细地说明。首先,详细说明小儿护带主体20。如图1及图2中详细表示,小儿护带主体20具有挂在使用者1的肩Ia上的支承部21、对置于支承部21而配置、保持婴幼儿5的保持部 22、和分别从两侧连结支承部21及保持部22的一对连结部23a、23b。如图1所示,环状的小儿护带主体20挂在使用者1的一侧的肩Ia(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是右侧的肩)上,并且通过使用者1的另一侧的腋下(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是左侧的腋下),即成为所谓的斜挂, 穿戴在使用者1上。在将小儿护带主体20穿戴在使用者1上时,保持部22配置在面对使用者1的腹部的位置上,此外,被保持在保持部22上的婴幼儿5与使用者1面对。在这样的小儿护带主体20上,在使用时被施加沿着周向的拉伸力。环状的小儿护带主体20由无端的片状材料30构成。S卩,支承部21、保持部22及连结部23a、23b由连续的片状材料30构成。并且,如图2及图4所示,小儿护带主体20的宽度(宽度方向长度)随着从支承部21经由连结部23a、2!3b朝向保持部22而连续地扩大。在这样的小儿护带主体20上,没有设置用来将小儿护带主体20形成为环状的配件等。 因而,在小儿护带10的使用中,能够防止配件等咬入到使用者或婴幼儿中。此外,在不使用时,能够折叠为紧凑的大小,收纳性良好。如图7所示,构成小儿护带主体20的各部21、22、23a、23b的片状材料30包括在将小儿护带主体20穿戴在使用者1上时形成内侧面的内侧布31、对置于内侧布31配置、在将小儿护带主体20穿戴在使用者1上时形成外侧面的外侧布32、和配置在内侧布31与外侧布32之间、具有伸缩性的缓冲部件33。内侧布31及外侧布32由相同的织物构成。缓冲部件33可以由例如具有5mm厚度的聚氨酯材料形成。缓冲部件33具有分散对使用者1或婴幼儿5施加的力、减轻对使用者1及婴幼儿5的负担的功能。如图7所示, 缓冲部件33适当地缝接在内侧布31及外侧布32上。因而,在内侧布31及外侧布32之间缓冲部件33不会偏移。如图8所示,由织物构成的布31、32包括沿第1方向延伸的多个纵线和沿第2方向延伸的多个横线。并且,将纵线与横线相互组合而形成布31、32。优选的是,或者在许多情况下,如图8(a)所示,纵线延伸的第1方向与横线延伸的第2方向正交。在这样的布31、32 沿着第1方向受到拉伸力的情况下,如果纵线不具有伸展性,则布31、32不会沿着第1方向伸长。同样,在布31、32沿着第2方向受到拉伸力的情况下,如果横线不具有伸展性,则布 31,32不会沿着第2方向伸长。另一方面,如图8 (b)所示,在布31、32沿着与第1方向及第 2方向的哪个都不平行的方向受到拉伸力的情况下,即使纵线及横线不具有伸展性,也沿着拉伸方向伸长。拉伸方向与第1方向所成的角度及拉伸方向与第2方向所成的角度越大, 此时的伸长率((L2-L1)/L1)越大。因而,在如图8所示的例子那样第1方向与第2方向正交、且纵线和横线由不具有伸展性或伸展性较低的相同的线构成的布31、32中,在第1方向及第2方向相对于拉伸方向分别倾斜45°的情况下,布31、32沿着拉伸方向较大地延伸。 另一方面,在如图8所示的例子那样第1方向与第2方向正交、且纵线和横线由不具有伸展性或伸展性较低的相同的线构成的布31、32中,在第1方向或第2方向与拉伸方向大致平行的情况下,布31、32沿着拉伸方向几乎不伸长。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位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支承部21的一侧区域21a中的布31a、3h的线的延伸方向与配置在位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支承部21的另一侧区域21b中的布31b、32b的线的延伸方向不同。换言之,如图7所示,配置在支承部21的一侧区域21a 中的布31a、32a中的线与周向所成的角度与配置在另一区域21b中的布31b、32b的线与周向所成的角度不同。这里,本实施方式中的所谓宽度方向的一侧,在小儿护带主体20被穿戴在使用者1上而支承部21挂在肩上的情况下,是在宽度方向上接近于颈部的一侧。艮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节抵接在使用者1的颈部Ib上的支承部21的一侧区域21a的伸缩性, 来减轻支承小儿护带10时的使用者的负担、更具体地是减轻支承小儿护带10时的支承部 21向使用者1的颈部Ib的咬入。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21的另一侧区域21b是支承部21的一侧区域21a 以外的区域。并且,在一侧区域21a与另一侧区域21b中,只是布21、32的线的排列方向不同,配置在一侧区域21a中的布31a、3h及配置在另一侧区域21b中的布31b、32b由相同的织物构成。此外,配置在一侧区域21a中的缓冲部件33及配置在另一侧区域21b中的缓冲部件33由相同材料构成,并且也可以由一体物构成。参照图7,更具体地说明一侧区域21a与另一侧区域21b的差异。如图7所示,在配置于一侧区域21a中的布31a、32a中纵线35a与小儿护带主体20的周向所成的角度及横线3 与小儿护带主体20的周向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的角度α比在配置于另一侧区域 21b中的布31b、32b中纵线3 与小儿护带主体20的周向所成的角度及横线3 与小儿护带主体20的周向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的角度大。因而,支承部21的一侧区域21a的沿着周向的伸缩性比支承部21的另一侧区域21b的沿着周向的伸缩性大。为了减轻对使用者1的负担,在一侧区域21a中支承部21沿着从使用者1的肩Ia 竖起的颈部Ib的形状变形是有效的。在支承部21的一侧区域21a沿着颈部Ib的形状从另一侧区域21b竖起而变形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支承部21向颈部Ib咬入、缓和支承部21 向颈部Ib的碰抵。S卩,支承部21有效地面接触在使用者1上,为了支承婴幼儿5而需要的力分散到接触面内而施加给使用者1。并且,在支承部21在一侧区域21a中沿着周向具有较大的伸缩性的情况下,可使支承部21的一侧区域21a沿着颈部Ib的形状从另一侧区域 21b竖起而变形。此外,在一侧区域21a中,为了使支承部21具有有效的伸缩性,在配置在一侧区域21a中的布31a、32a中,优选地使纵线3 及横线3 相对于小儿护带主体20的周向以30°以上60°以下的角度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配置在一侧区域2Ia中的内侧布3Ia及配置在一侧区域21a中的外侧布32a由在支承部2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缘部处被折回的一片织物构成。即,能够在支承部21的内侧面及外侧面上、使用相同的材料(织物)同时满足上述角度条件。另一方面,支承部21如果在另一侧区域21b中也沿着受到拉伸力的周向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则有可能不能稳定地支承婴幼儿5。根据这样的观点,为了使另一侧区域21b中的支承部21的伸缩性较小,在配置于另一侧区域21b中的布3lb、32b中,优选地将纵线3 与小儿护带主体20的周向所成的角度及横线3 与小儿护带主体20的周向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的角度设为0°以上15°以下。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为了在另一侧区域21b中使支承部21不具有伸缩性,使横线3 与小儿护带主体20的周向所成的角度为大致0°。此外,在小儿护带10的使用时,在小儿护带主体20的支承部21以外的部分22、23a,23b上,也在周向上作用有拉伸力。并且,如果小儿护带主体20的保持部22及连结部 23a、2!3b沿着受到拉伸力的周向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则有可能不能稳定地支承婴幼儿5。根据这样的观点,在配置在保持部22及连结部23a、23b上的布31、32中,纵线35a与小儿护带主体20的周向所成的角度及横线3 与小儿护带主体20的周向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的角度也优选为0°以上15°以下。在确定包含在布31、32中的线3如、3恥与周向所成的角度的情况下,必须确定周向。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将周向不基于配置布31、32的沿着宽度方向的位置逐一决定(例如图4的虚线),而是设为沿着小儿护带主体20的宽度方向中心线(图4的单点划线)的方向,不取决于沿着宽度方向的位置而统一地处理。如图4及图5所示,支承部21的一侧区域21a的宽度在周向的两侧的端部区域中随着接近于该两侧的端部而逐渐变窄。更具体地讲,支承部21的一侧区域21a与相邻于支承部21的一侧区域21a的区域的边界为弧状、更详细地讲为圆弧状。并且,关于这样的一侧区域21a的轮廓,支承部21的一侧区域21a从另一侧区域21b竖起,促进了适合于使用者1的颈部lb。因而,支承部21正确地适合于使用者的身体,能够减轻对使用者的负担。此外,如图4、图5及图8所示,缓冲部件33在一侧区域21a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缘部或缘部的附近,沿着该缘部缝接在内侧布31及外侧布32两者上。因而,追随于一侧区域21a中的内侧布31及外侧布32的局部的伸缩,缓冲部件33也伸缩。即,能够防止缓冲部件33在内侧布31及外侧布32内偏移而不能发挥有效的缓冲作用。此外,在沿着一侧区域21a的缘部的接缝上,一侧区域21a相对于支承部21的其他区域容易摆动。因而,能够使支承部21更有效地适合于使用者1的身体而进行面接触。根据以上那样的包括小儿护带主体20的小儿护带10,包含在抵接于使用者1的肩 Ia上的支承部21中的布31、32在一侧区域21a及另一侧区域21b中具有不同的伸缩性。 因而,能够使支承部21有效地适合于使用者1的肩Ia而进行面接触。因此,能够使为了支承婴幼儿5而向使用者施加的力有效地分散。即,能够使向使用者1施加的负荷分散而减轻对使用者1的负担。接着,对连接在小儿护带主体20上的保持部件40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保持部件40在小儿护带主体2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缘部附近连接在小儿护带主体20上。这里,所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是与上述宽度方向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在将小儿护带主体20 穿戴在使用者1上的情况下,是在宽度方向上作为下侧的一侧。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40主要是为了防止保持在小儿护带主体20中的婴幼儿5向前方滑落而设置的。如图2、图5及图6所示,保持部件40具有穿过婴幼儿5的胯股的基部41、和从基部41分别延伸的第1延伸部4 及第2延伸部42b。第1延伸部4 及第2延伸部42b连接在基部41的一个端部上。因而,保持部件40具有T字状的形状,在T字的三个端部上连结在小儿护带主体20上。因而,通过小儿护带主体20和保持部件40形成两个开口 45a、 45b。婴幼儿5将两脚分别插入到该开口 4如、4恥中,在坐在小儿护带主体20的保持部22 上的状态下被支承。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支承在小儿护带10中的婴幼儿5从小儿护带主体20滑落。此外,由于婴幼儿5被保持在小儿护带主体20上的相同位置上,所以能够通过小儿护带10更稳定地支承婴幼儿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延伸部4 及第2延伸部42b可伸展地形成。这样的可伸展的第1延伸部4 及第2延伸部42b例如可以如以下这样形成。首先,准备在展开的状态下具有T字状形状的布作为保持部件40的材料。并且,在布的对应于第1延伸部4 及第2延伸部42b的部分上,粘接处于伸展状态的弹性材料43a、43b、例如橡胶。此时,弹性材料43a、4!3b遍及其全长而粘接固定在相当于第1延伸部4 及第2延伸部42b的部分上。 结果,通过弹性材料43a、43b的复原力使布收缩,与基部41 一起得到可伸展的第1延伸部 42a及第2延伸部42b。通过使第1延伸部4 及第2延伸部42b能够伸展,能够一边将婴幼儿5的两脚分别插入到由小儿护带主体20和保持部件40形成的两个开口 4fe、4fe中, 一边容易地使婴幼儿5乘坐在小儿护带主体上。此外,对于较大的月龄范围的婴幼儿,可以使用带保持部件40的小儿护带10。如上所述,T字状的保持部件40在T字的三个端部上连结在小儿护带主体20上。 如图5所示,保持部件40的基部41缝接在小儿护带主体20的保持部22的周向的中央区域中。保持部件40的第1延伸部4 在比基部41的向保持部22连接的连接部位靠一个连结部23a侧缝接在小儿护带主体20上。保持部件40的第2延伸部42b在比基部41的向保持部22连接的连接部位靠另一个连结部2 侧缝接在小儿护带主体20上。更具体地讲,基部41在穿过保持部22的周向中心的宽度方向线La上向保持部22连接。并且,在以穿过基部41向保持部22连接的连接部位的、小儿护带主体20的宽度方向线La(参照图5) 为中心的小儿护带主体20上的线对称的位置上,配置有第1延伸部42a向保持部22连接的连接部位、和第2延伸部42b向保持部22连接的连接部位。因而,在将两脚分别插入到两个开口 4如、4恥中而将婴幼儿5支承在小儿护带10上的情况下,使婴幼儿5的后背沿着小儿护带主体20的大致宽度方向延伸,能够以婴幼儿5就座的状态稳定地支承婴幼儿5。另外,由图2、图5及图6可以理解,基部41、第1延伸部4 及第2延伸部42b分别在小儿护带主体20的宽度方向的相同侧的缘部20b附近(在本例中是下侧缘部20b附近)连接在小儿护带主体20上。此外,保持部件40连接在由片状材料30构成的小儿护带主体20的内侧面、换言之是与使用者1对置侧的小儿护带主体20的面上。因而,在小儿护带10的使用过程中保持部件40不会露出到外侧。由此,能够防止保持部件40损害小儿护带10的美观性。这里,图6是在将小儿护带主体20的连结部23a、2!3b之间展开的状态下从上方表示小儿护带10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小儿护带主体20及第1延伸部42a的连接部位与小儿护带主体20及第2延伸部42b的连接部位之间的小儿护带主体20上的长度L3比小儿护带主体20及第1延伸部42a的连接部位与小儿护带主体20及第2延伸部42b的连接部位之间的保持部件20上的长度L4长。因而,如果穿戴了小儿护带10的使用者1想要使婴幼儿乘坐而将小儿护带主体20的一对连结部23a、23b之间展开,则T字状的保持部件40 从形成小儿护带主体20的片状材料30的片表面竖起。因而,在使婴幼儿5乘坐在小儿护带10上时,使用者1会注意到保持部件40的存在。因此,能够防止不使用保持部件40而使婴幼儿5乘坐在小儿护带主体20上。即,能够防止小儿护带10的误使用、安全地支承婴幼儿5。根据以上那样的包括保持部件40的小儿护带10,保持部件40在腿周围及腹部周围保持婴幼儿5,能够将婴幼儿5稳定地保持在小儿护带主体20上。因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婴幼儿5从小儿护带主体20滑落,能够更安全地支承婴幼儿5。此外,通过设置保持部件40,能够对使用者1在视觉上带来安心感,由此也能够充分地消除担心婴幼儿5是否会落下的使用者1的不安。接着,对调节小儿护带主体20的沿着周向的长度的调节机构50详细地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节机构50具有安装在小儿护带主体20的保持部22上的第1组钩挂件51、 安装在小儿护带主体20的保持部22上的第2组钩挂件52、和钩挂在第1组钩挂件51和第 2组钩挂件52之间的绳53。第1组钩挂件51包括能够钩挂或穿过绳53的多个(例如三个以上)钩挂件。包含在第1组中的钩挂件51分别在小儿护带主体20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在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在第1组中的钩挂件51隔开间隔排列在相对于周向倾斜或正交的一个线Lb上。此外,多个钩挂件51遍及从小儿护带主体2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到一侧的缘部20a附近之间而配置。这里,所谓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是与上述宽度方向的一侧相同的一侧,在小儿护带主体20被穿戴在使用者1上的情况下,是在宽度方向上作为上侧的一侧(参照图2及图3)。第2组钩挂件52只是小儿护带主体20上的配置位置不同,其他与第1组钩挂件 51同样地构成。具体而言,第2组钩挂件52包括能够钩挂或穿过绳53的多个(例如三个以上)钩挂件。包含在第2组中的钩挂件52分别在小儿护带主体20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在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在第2组中的钩挂件52隔开间隔排列在相对于周向倾斜或正交的一个线Lc上。此外,多个钩挂件51遍及从小儿护带主体2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到一侧(上侧)的缘部20a附近之间而配置。排列有第1组钩挂件51的线Lb及排列有第2组钩挂件52的线Lc通过小儿护带主体20上的周向上错开的位置。更具体地讲,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排列有第1组钩挂件51的线Lb及排列有第2组钩挂件52的线Lc在以通过小儿护带主体20的保持部 22的周向中心的宽度方向线La上为中心的小儿护带主体20上的线对称的位置上延伸。此外,小儿护带主体20上的线Lb与小儿护带主体20上的线Lc的沿着周向的离开间隔沿着宽度方向朝向一侧的缘部20a变长。在本实施方式中,钩挂件51、52通过将条状的绳折回并将其两端缝接在小儿护带主体20上而形成。S卩,钩挂件51、52形成为具有贯通孔的筒状,通过将绳53穿到贯通孔中而保持绳53。但是,这样的钩挂件51、52的结构不过是单纯的例示,可以适当使用各种已知的钩挂件。另一方面,绳53 —边向包含在第1组中的钩挂件51及包含在第2组中的钩挂件 52交替地钩挂,一边沿着宽度方向朝向一侧的缘部20a延伸。S卩,绳53如所谓的穿带的皮鞋中的鞋带那样钩挂在钩挂件51、52之间。另外,第1组钩挂件51及第2组钩挂件52设在由片状材料30构成的小儿护带主体20的外侧面、换言之是不对置于婴幼儿5 —侧的面上。因而,能够防止钩挂件51、52及绳53咬入到婴幼儿5中。通过将由这样构成的调节机构50的绳53系紧并打结,将保持部2维持为勒紧的状态。即,将保持部22维持为保持部22的沿着周向的长度比构成保持部22的片状材料30 自身的沿着周向的长度短的状态。即,通过适当地调节将绳53系紧的量,能够遍及小儿护带主体20的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个缘部20a的附近到中央部之间适当地调节一对连结部23a、2!3b之间的沿着周向的保持部22的长度。因而,通过将调节机构50的绳53松弛,使用者1能够容易地进行小儿护带主体20 的穿戴。此外,通过将调节机构50的绳53松弛,能够容易地使婴幼儿5乘坐在使用者1穿戴的小儿护带主体20内。此外,通过在将婴幼儿5支承在小儿护带主体20内后将绳53系紧,能够遍及小儿护带主体20的宽度方向的上侧的缘部20a附近到中央部之间适当地进行调节。由此,能够在紧贴的状态下支承婴幼儿5。此外,保持部22包裹婴幼儿5的臀部及背部而面接触。因而,即使保持在小儿护带主体20内的婴幼儿5向后仰等,也能够防止婴幼儿5从小儿护带 10向后侧落下。除此以外,通过面支承婴幼儿5,能够减轻对婴幼儿5的负担。进而,通过将绳53松弛,能够容易地将婴幼儿5从小儿护带主体20卸下,并且使用者1也能够容易地将小儿护带主体20脱下。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调节机构50中,小儿护带主体20上的配置第1组钩挂件 51的位置与小儿护带主体20上的配置第2组钩挂件52的位置的沿着周向的离开距离沿着宽度方向朝向上侧的缘部20a变长。因而,小儿护带主体20上的上侧缘部20a侧的调节量变大。此外,绳53沿着宽度方向朝向上侧的缘部20a被穿上,绳53的打结点形成在宽度方向的上侧的缘部20a附近。因而,保持部20的周向长度的变化量在小儿护带主体20上侧缘部20a侧容易变大。由此,能够更显著地发挥上述的作用效果。此外,如上所述,在小儿护带主体20内设有保持部件40,在小儿护带主体20内婴幼儿5被保持在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因而,能够使调节机构50有效地发挥功能。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1组钩挂件51及第2组钩挂件52配置在对置于婴幼儿5的背部的保持部22的区域中,没有配置在对置于婴幼儿5的臀部的保持部 22的区域中。因而,通过将绳53勒紧,能够在原样维持对置于婴幼儿5的臀部的区域的沿着周向的保持部22的长度的状态下,缩短对置于婴幼儿5的背部的区域的沿着周向的保持部22的长度。结果,能够使小儿护带主体20变形,以使得对置于背部的保持部22的区域相对于对置于婴幼儿5的臀部的保持部22的区域竖起。由此,能够稳定而心情良好地支承就座的状态的婴幼儿5。根据以上那样的包括调节机构50的小儿护带10,在使婴幼儿5乘坐在小儿护带主体20中后以及将婴幼儿5从小儿护带主体20卸下后,能够遍及小儿护带主体20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缘部20a附近到中央部之间调节保持部22的沿着周向的长度。因而,使用者 1能够容易地使婴幼儿5乘坐在小儿护带主体20中,并且能够容易地将婴幼儿5从小儿护带主体20卸下。此外,使用者1能够经由小儿护带10以紧贴的状态支承婴幼儿5。因此, 能够减轻对支承婴幼儿5的使用者1的负担。进而,能够包裹婴幼儿5的臀部及背部而以面进行支承。因此,能够减轻对被支承的婴幼儿5的负担。另外,关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上述支承部21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小儿护带10,能够应用到各种小儿护带中。此外,如图9至图13所示,也可以变更调节机构的结构。另外,以下参照图9至图 13对调节机构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图9至图13中,对于与图1至图8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详细的说明。
首先,对图9所示的调节机构的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调节机构60具有相对于宽度方向正交或倾斜而延伸、两端安装在保持部22上的多个(例如三个以上)的绳状部件61。并且,各绳状部件61的两端间的长度可以改变。在图示的具体例中,绳状部件61在周向上延伸,将两端安装在保持部22上。此外, 多个绳状部件61在相对于周向倾斜或正交的上述线Lb及线Lc之间,挂设在宽度方向的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多个绳状部件61遍及小儿护带主体2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和一侧的端部20a附近之间,隔开间隔而配置。此外,各绳状部件61具有一个端部缝接在保持部22上的第1带62a、一个端部缝接在保持部22上的第2带62b、和安装在第2带62b的另一个端部上的调节件(例如梯状物)63。并且,调节件63与第1带61a卡合,能够固定在第1带61a的希望的位置上。通过这样的调节机构60,也能够发挥与上述调节机构50同样的作用效果。即,通过适当变更各绳状部件61的长度,能够遍及小儿护带主体20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缘部 20a附近到中央部之间调节保持部22的沿着周向的长度。因而,使用者1能够紧贴地支承婴幼儿5,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婴幼儿5的乘降。此外,能够包裹婴幼儿5的臀部及背部而以面进行支承。进而,可以对较大月龄范围的婴幼儿5使用小儿护带10。另外,在该第1变形例中,并不限于图示的具体例,作为绳状部件61也可以使用能够改变两端间的长度的各种已知的部件。例如,也可以使用由带扣构成的调节件,也可以代替第1带6 及第2带62b而使用绳。接着,参照图10及图11对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图10及图11所示的例子中, 调节机构70具有相对于周向正交或倾斜而以线状延伸的第1卡合件71、和相对于周向正交或倾斜而以线状延伸、能够与上述第1卡合件71以线状卡合的第2卡合件72。第1卡合件 71及第2卡合件72在相互从周向错开的位置上分别安装在保持部22上。在本例中,第1 卡合件71及第2卡合件72分别遍及小儿护带主体2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20a附近和另一侧端部20b附近之间延伸。另外,在图10所示的调节机构70中,第1卡合件71及第2卡合件72处于非卡合状态,在图11所示的调节机构70中,第1卡合件71及第2卡合件72处于卡合状态。在图示的具体例中,调节机构70具有所谓的拉链(接合件 滑动接合件)。因而, 调节机构70具有可滑动地安装在第1卡合件71及第2卡合件72的任一个上的固定件(留具)73。固定件73通过相对于第1卡合件71及第2卡合件72滑动,使第1卡合件71与第 2卡合件72卡合,或者将第1卡合件71与第2卡合件72的卡合解除。由图10可以理解, 从安装第1卡合件71的位置到安装第2卡合件72的位置的沿着周向的保持部22上的长度沿着宽度方向朝向一个缘部20a而变长。进而,根据图示的例子,在保持部22上,在一个缘部22a附近设有一对辅助固定件74a、74b。一对辅助固定件74a、74b卡合而相互卡止。通过这样的调节机构70,也能够发挥与上述调节机构50同样的作用效果。即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遍及小儿护带主体20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缘部20a附近到中央部之间、将保持部22的沿着周向的长度调节为预先设定的长度。因而,使用者1能够紧贴地支承婴幼儿5,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婴幼儿5的乘降。此外,能够包裹婴幼儿5的臀部及背部而以面进行支承。另外,在该第2变形例中,并不限于图示的具体例,也可以将第1卡合件71及第2卡合件72的至少之一设置两个以上。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保持部22的沿着周向的长度调节为预先设定的两种以上的长度的任一种。根据这样的调节机构,可以对较大月龄范围的婴幼儿5使用小儿护带10。接着,参照图12对第3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调节机构80具有相对于周向正交或倾斜而延伸的第1卡合件81、和相对于周向正交或倾斜而延伸、能够与上述第1卡合件81卡合的第2卡合件82。在本例中,第1卡合件81及第2卡合件82分别遍及小儿护带主体2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20a附近和另一侧端部20b附近之间延伸。此外,在本例中,第1卡合件81及第2卡合件82构成为面接合件。在图示的具体例中,调节机构80还具有安装在保持部22上、相对于保持部22可摆动的舌部83。并且在舌部83的背面上安装有第2卡合件82。第1卡合件81及第2卡合件82配置在相互沿周向错开的保持部22上的位置上。并且,第1卡合件81及第2卡合件82将保持部22沿周向收紧,直到第1卡合件81及第2卡合件82相互对置,通过使第1 卡合件81及第2卡合件82重合,能够将保持部22的周向长度维持为比构成保持部22的片状材料30自身的沿着周向的长度短的长度。通过这样的调节机构80,也能够发挥与上述调节机构50同样的作用效果。即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遍及小儿护带主体20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缘部20a附近到中央部之间,调节保持部22的沿着周向的长度。因而,使用者1能够紧贴地支承婴幼儿5,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婴幼儿5的乘降。此外,能够包裹婴幼儿5的臀部及背部而以面进行支承。进而,可以对较大月龄范围的婴幼儿5使用小儿护带10。接着,参照图13对第4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调节机构90具有多个(例如三个以上)卡合件91,在宽度方向的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安装在保持部22上; 第1组承接件92,是分别对应于多个卡合件91而设置、分别能够与对应的卡合件91卡合的多个承接件92,分别在宽度方向上的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安装在保持部22上;第2组承接件93,是分别对应于多个卡合件91而设置、分别能够与对应的卡合件91卡合的多个承接件 93,分别在宽度方向上的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安装在保持部22上。卡合件91从第1组承接件92及第2组承接件93沿周向错开而配置在保持部22上。此外,第1组承接件92从第 2组承接件93沿周向错开而配置在保持部22上。在图示的具体例中,卡合件91排列在相对于周向倾斜或正交的一条线Lbl上。多个卡合件91遍及小儿护带主体2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与一侧的端部20a附近之间,隔开间隔而配置。第1组承接件92排列在相对于周向倾斜或正交的一条线Lcl上。包含在第 1组中的多个承接件92遍及小儿护带主体2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与一侧的端部20a附近之间,隔开间隔而配置。此外,第2组承接件93排列在相对于周向倾斜或正交的一条线Lc2 上。包含在第2组中的多个承接件93遍及小儿护带主体2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与一侧的端部20a附近之间,隔开间隔而配置。并且,从安装卡合件91的位置到安装对应于该卡合件的承接件92、93的位置的保持部22上的沿着周向的长度沿着宽度方向朝向一个缘部20a 而变长。换言之,小儿护带主体20上的线Lbl与小儿护带主体20上的线Lcl及Lc2的沿着周向的离开间隔沿着宽度方向朝向一侧的缘部20a变长。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卡合件91由钩构成,承接件92、93由挂绳构成。但是,并不限于该例,作为卡合件91及承接件92、93可以使用相互卡合而相卡止的各种已知的部件。
通过使多个卡合件91与第1组承接件92卡合、或者通过多个卡合件91与第2组承接件93卡合,能够将保持部22的周向长度维持为比构成保持部22的片状材料30自身的沿着周向的长度短的长度。通过这样的调节机构90,也能够发挥与上述调节机构50同样的作用效果。即,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遍及小儿护带主体20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缘部20a附近到中央部之间,将保持部22的沿着周向的长度调节为预先设定的长度。因而,使用者1能够紧贴地支承婴幼儿5,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婴幼儿5的乘降。此外,能够包裹婴幼儿5的臀部及背部而以面进行支承。另外,在该第4变形例中,并不限于图示的具体例,也可以将第1组承接件92及第 2组承接件93的任一个省略。此外,作为卡合件91,也可以使用钩以外的各种已知的部件, 作为承接件92、93,也可以使用挂绳以外的各种已知的部件。
权利要求
1.一种小儿护带,是为了使用者以婴幼儿就座的状态支承婴幼儿而使用的小儿护带, 其特征在于,具备小儿护带主体,形成为环状;保持部件,连接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上,穿过婴幼儿的胯股而将该婴幼儿保持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儿护带,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件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缘部附近连接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儿护带,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部件具有穿过婴幼儿的胯股的基部、和从上述基部分别延伸的第1延伸部及第2延伸部;上述保持部件在上述基部、上述第1延伸部和上述第2延伸部处、连接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小儿护带,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延伸部及上述第2延伸部能够伸展。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小儿护带,其特征在于,上述小儿护带主体具有挂在使用者的肩上的支承部、保持婴幼儿的保持部、和从两侧连结上述支承部及上述保持部的一对连结部;上述基部连接在上述保持部上;上述第1延伸部在比上述基部的向上述保持部连接的连接部位靠一个连结部侧连接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上;上述第2延伸部在比上述基部的向上述保持部连接的连接部位靠另一个连结部侧连接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上。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小儿护带,其特征在于,上述基部、上述第1延伸部及上述第2延伸部分别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宽度方向的相同侧的缘部附近连接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上。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小儿护带,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部件连接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上,以使得在穿戴在使用者上时保持部件从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竖起。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小儿护带,其特征在于,上述小儿护带主体及上述第1延伸部的连接部位与上述小儿护带主体及上述第2延伸部的连接部位之间的上述小儿护带主体上的长度比上述小儿护带主体及上述第1延伸部的连接部位与上述小儿护带主体及上述第2延伸部的连接部位之间的上述保持部件上的长度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儿护带,其特征在于,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由片状材料构成;上述保持部件连接在与使用者对置侧的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面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儿护带,其特征在于,环状的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由片状的无端材料构成。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儿护带,其特征在于,上述小儿护带主体具有挂在使用者的肩上的支承部、保持婴幼儿的保持部、和从两侧连结上述支承部及上述保持部的一个连结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的宽度随着从上述支承部经由上述连结部朝向上述保持部而连续地变宽。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儿护带,其特征在于,环状的上述小儿护带主体挂在使用者的一侧的肩上,穿过使用者的另一侧的腋下,穿戴在使用者上。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儿护带,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件缝接连接在上述小儿护带主体上。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能够减轻对使用者的负担的小儿护带及其支承部。小儿护带(10)具备小儿护带主体(20),所述小儿护带主体(20)具有挂在使用者(1)的肩(1a)上的支承部(21)、保持婴幼儿(5)的保持部(22)、和分别从两侧连结支承部及保持部的一对连结部(23a、23b),且形成为环状。支承部具有由包括纵线(35a)和织入到纵线中的横线(35b)的织物构成的布(31、32)。配置在位于小儿护带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支承部的一侧区域(21a)中的布的线的延伸方向与配置在位于小儿护带主体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支承部的另一侧区域(21b)中的布的线的延伸方向不同。
文档编号A47D13/08GK102318981SQ20111016658
公开日2012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13日
发明者橘裕一郎, 龙泽爱 申请人:康贝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