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汽车内饰门板拉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善开裂、手感不好等缺陷的汽车内饰门板拉手。
背景技术:
对于汽车内饰门板拉手分体结构,传统的结构设计采用拉手上体1与拉手下体2 零件边缘对接方式,中间增加金属卡扣,用以连接拉手上体1、拉手下体2,同时满足拉手的受力要求。如图1所示,传统结构设计采用拉手上体1、拉手下体2零件边缘对接方式,这种结构设计拉手上体1与拉手下体2易产生错位,导致匹配处开裂、断差、手感不好等缺陷,产品外观、性能无法满足设计要求。这样直接导致产品的高废品率,而客户对于产品越来越高的品质要求,传统的结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现在汽车内饰门板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内饰门板拉手,所述汽车内饰门板拉手改善了开裂、手感不好等缺陷。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内饰门板拉手,包括拉手上体和拉手下体,所述拉手上体、拉手下体对接连接在一起,所述拉手上体、拉手下体为半圆状或U型,拉手下体部分插入拉手上体对接连接成整体,并通过拉手上体、拉手下体内侧的大卡扣固定连接。为了进一步增强拉手上体与拉手下体之间连接紧固性,在拉手上体、拉手下体接触的边缘处设置有小卡扣。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内饰门板拉手,改善了拉手表面开裂、手感不好等缺陷,提高产品合格率,从而减少废品率,节约了成本。而且汽车内饰门板拉手可以同时与多个零件匹配,并满足匹配要求,从而在产品外观、性能上满足设计要求。本发明在结构上还取消了拉手上体、拉手下体间的金属卡扣,进一步减少了工序, 降价了人员、原材料等生产成本,适合于工业规模生产,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现有的汽车内饰门板拉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汽车内饰门板拉手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2所示,汽车内饰门板拉手,包括拉手上体1和拉手下体2,所述拉手上体1、 拉手下体2对接连接在一起,所述拉手上体1、拉手下体2为半圆状或U型,拉手下体2部分插入拉手上体1对接连接成整体,并通过拉手上体1、拉手下体2内侧的大卡扣3固定连接。一般拉手的受力要求为水平向> 300N,上下垂直向> 600N,左右垂直向> 150N。 拉手下体2因后期固定在钣金上,所以满足受力要求不成问题,拉手上体1仅和拉手下体2 装配,为防止拉手上体1 脱落,需在结构上满足受力要求。传统拉手设计,在拉手上体1、拉手下体2中间增加金属卡扣,零件壁厚为2. 5mm。 本发明在拉手上体1、拉手下体2接触的边缘增加多个小卡扣4,并取消了金属卡扣,金属卡扣起到的连接、受力要求由边缘多个小卡扣4和中间大卡扣3满足。为了增强受力强度的作用并防止零件变形,本发明拉手上体1、拉手下体2的壁厚由传统的2. 5mm更改为3. 5mm。传统设计中拉手材料采用PP或ABS,这两种材料注塑拉手零件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性,合格率偏低。PP料偏软,受力不够;ABS料偏脆,零件易碎。本发明采用PC+ABS材料,相比PP和ABS料,PC+ABS料受力好,不易碎,生产合格率高,更容易满足拉手的性能要求。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凡是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内饰门板拉手,包括拉手上体(1)和拉手下体(2),所述拉手上体(1)、拉手下体(2)对接连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上体(1)、拉手下体(2)为半圆状或U型, 拉手下体(2)部分插入拉手上体(1)对接连接成整体,并通过拉手上体(1)、拉手下体(2) 内侧的大卡扣(3)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门板拉手,其特征在于在拉手上体(1)、拉手下体 (2)接触的边缘处设置有小卡扣(4)。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门板拉手,包括拉手上体(1)和拉手下体(2),所述拉手上体(1)、拉手下体(2)对接连接在一起,所述拉手上体(1)、拉手下体(2)为半圆状或U型,拉手下体(2)部分插入拉手上体(1)对接连接成整体,并通过拉手上体(1)、拉手下体(2)内侧的大卡扣(3)固定连接,本发明汽车内饰门板拉手改善了拉手表面开裂、手感不好等缺陷,提高产品合格率,从而减少废品率,节约了成本。
文档编号E05B1/00GK102304985SQ20111020723
公开日2012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2日
发明者姚鸿飞, 季晓亦, 尹慕丹, 张胜 申请人:常熟市汽车饰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