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震生存自救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8311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地震生存自救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震生存自救床,特别是一种当地震发生时保护安睡在床上的人的生命安全的地震生存自救床。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地震多发,从08年的汶川大地震到前不久的玉树地震,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悲痛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灾难所带来的伤害,尤其是如何保护人身安全成为研究热点。当地震发生在夜里时,人们一般无法在第一时间逃离住房,此时对一个刚苏醒的人或者行动不便的人来说,床便成了最快、最近的避难场所,因此,如何利用床成为自己的保护伞成为这些人群迫切所望。目前存在的用于避难的地震床多数以牺牲正常床体结构为代价而达到避难目的, 也有部分设计很大程度上利用坚固材料,如钢铁,来达到所需要的效果,如此,成本较高,不实用。综上所述,现存的设计都没用从结构和实用性上出发,而我们的作品则通过对结构的设计与改造,不仅提高了紧急避难的成功率,而且从外观和避难方法设计上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避难与实用性的兼容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地震生存自救床,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可以在不破坏床自身结构的前提下实现避难。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震生存自救床,包括床体、床头,以及床头柜,所述床头是一个中空的矩形结构,其内安装有被床体触发而旋转的触发器,所述床体包括翻转的中间床板、置于中间床板两侧的边缘床板、置于中间床板前后的后床板和前床板,以及置于床体四个角位置的床脚,所述中间床板由两个相同结构的板材拼接而成,两个板材相接的位置设置有贯穿槽,自床头伸出一支撑板,在该支撑板上固定有旋转开关,该旋转开关通过上述贯穿槽自中间床板的下方伸出到中间床板上方。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所述床脚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其内安装有弹簧, 弹簧上方安装有支撑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所述触发器包括基座以及形成一定角度且可绕基座旋转的第一杆和第二杆,其中,第一杆位于床头中空的内部,第二杆位于中间床板的下方;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所述床头与床体相邻的板材为活动板,在矩形结构内部固定安装有多个滑轮,上述活动板通过绳索与滑轮连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所述床头柜包括固定床头柜和移动床头柜,所述固定床头柜和移动床头柜通过导轨和单向轮滑动连接,所述床头内的绳索一端通过滑轮固定连接在床头的活动板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移动床头柜上;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在所述中间床板的两个板材的下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和第二球形结构,在所述床头的活动板内壁设置有第三球形结构,该第一、第二和第三球形结构在床体和床头饭庄后,形成半个整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地震生存自救床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旋转开关可以驱使床体朝向床底翻转,如此,当地震发生时,睡在床上的人可以被转移至床下,从而减轻灾难对人身安全的伤害。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地震生存自救床的俯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地震生存自救床的侧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地震生存自救床床脚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地震生存自救床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地震生存自救床的床体及床头翻转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地震生存自救床的具体结构做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地震生存自救床包括床体1、床头3,以及床头柜3。所述床体1包括可翻转的中间床板11、置于中间床板11两侧的边缘床板13、置于中间床板11前后的后床板15和前床板17,以及置于床体1四个角位置的床脚19。所述前床板17与床头3相邻设置,后床板15与前床板17相对设置;中间床板11由两个相同结构的板材拼接而成,每一个板材均可以绕其中轴自由旋转,两个板材相接的位置设置有贯穿槽,自床头3伸出一支撑板,在该支撑板上固定有旋转开关111,该旋转开关111通过上述贯穿槽自中间床板11的下方伸出到中间床板11上方,所述旋转开关111包括彼此平行的上板和下板,在安全期,也就是没有发生地震时,上述上板抵压在中间床板11的上表面,下板从下方对中间床板11起支撑作用,而当地震发生时,启动旋转开关111,使其上板和下板旋转90度,此时,中间床板11的两个板材由于失去支撑作用而会沿各自的中轴做旋转运动, 这样,睡在床上的人被安全的转移到床下。所述床脚19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其内安装有弹簧191,弹簧191上方安装有支撑体193,如此,当重物砸向床板,且受力达到一定值时,所述弹簧191对整个床板的下落起到缓冲作用。所述床头3是一个中空的矩形结构,其内安装有触发器,该触发器包括基座以及形成一定角度且可绕基座旋转的第一杆和第二杆,其中,第一杆位于床头3中空的内部,第二杆位于中间床板的下方,如此,当中间床板在翻转时,中间床板11会与触发器的第二杆发生碰击,如此,第二杆做顺时针旋转,这样,第一杆在第二杆的带动下,朝向床头的内壁也做顺时针旋转。进一步,所述床头矩形结构与床体1相邻的板材为活动板,在矩形结构内部固定安装有多个滑轮,上述活动板通过绳索与滑轮连接,如此,当触发器的第二杆旋转运动时, 其碰触活动板使其朝向床体1的表面运动。[0025]所述床头柜3包括固定床头柜31和移动床头柜33,所述固定床头柜31和移动床头柜33通过导轨和单向轮滑动连接,前述床头内的绳索一端通过滑轮固定连接在床头1 的活动板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移动床头柜33上,如此,当床头3的活动板朝向床体1运动时,在绳索的作用下,移动床头柜33沿导轨相对于固定床头柜朝向床底移动。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中间床板的两个板材的下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和第二球形结构,另外,所述床头的活动板内壁设置有第三球形结构,如此,当中间床板翻转到床下,且床头的活动板旋转至床体上表面时,中间床板的第一和第二球形结构以及床头的第三球形结构共同形成了半个整球,这样,增强了整个床体的受力能力,并减小坠落物在床体的堆积。工作原理地震发生时,通过旋转开关111,中间床板11失去支撑力,在人的重力驱动下迅速向内旋转,人到达床下,此时,旋转完成的床板打动触发器推动床头的活动板, 使活动床头开始向下翻转,同时拉动移动床头柜33向床下移动,床头的活动板和中间床板背面的球形结构组合成整体的球形结构,可防止碎石块等杂物堆积在床板,对床板造成负担,同时球形结构也很好的提高了整个床体的承压能力。当较大的重物压向床板时,如受力过大超过一定值时,所述床脚内的弹簧对床脚便起了作用,对整个床板进行了缓冲,极大地增强了整个床体对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同时床板经过缓冲后,离地高度与移动床头柜相当,因此移动床头柜也对床板加强了支撑,因而提升了整个装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换,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1.一种地震生存自救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体(1)、床头(3),以及床头柜(3),所述床头3是一个中空的矩形结构,其内安装有被床体(1)触发而旋转的触发器,所述床体(1)包括翻转的中间床板(11)、置于中间床板(11)两侧的边缘床板(13)、置于中间床板(11)前后的后床板(15)和前床板(17),以及置于床体⑴四个角位置的床脚(19),所述中间床板 (11)由两个相同结构的板材拼接而成,两个板材相接的位置设置有贯穿槽,自床头(3)伸出一支撑板,在该支撑板上固定有旋转开关(111),该旋转开关(111)通过上述贯穿槽自中间床板(11)的下方伸出到中间床板(11)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生存自救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脚(19)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其内安装有弹簧(191),弹簧(191)上方安装有支撑体(19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生存自救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器包括基座以及形成一定角度且可绕基座旋转的第一杆和第二杆,其中,第一杆位于床头(3)中空的内部,第二杆位于中间床板的下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震生存自救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头(3)与床体⑴相邻的板材为活动板,在矩形结构内部固定安装有多个滑轮,上述活动板通过绳索与滑轮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震生存自救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头柜(3)包括固定床头柜(31)和移动床头柜(33),所述固定床头柜(31)和移动床头柜(33)通过导轨和单向轮滑动连接,所述床头(3)内的绳索一端通过滑轮固定连接在床头(1)的活动板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移动床头柜(33)上。
6.如权利要求1 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地震生存自救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床板(11)的两个板材的下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和第二球形结构,在所述床头(3)的活动板内壁设置有第三球形结构,该第一、第二和第三球形结构在床体和床头饭庄后,形成半个整球。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震生存自救床,包括床体、床头,以及床头柜,所述床头是一个中空的矩形结构,其内安装有被床体触发而旋转的触发器,所述床体包括翻转的中间床板、置于中间床板两侧的边缘床板、置于中间床板前后的后床板和前床板,以及置于床体四个角位置的床脚,所述中间床板由两个相同结构的板材拼接而成,两个板材相接的位置设置有贯穿槽,自床头伸出一支撑板,在该支撑板上固定有旋转开关,该旋转开关通过上述贯穿槽自中间床板的下方伸出到中间床板上方。本实用新型通过旋转开关可以驱使床体朝向床底翻转,如此,当地震发生时,睡在床上的人可以被转移至床下,从而减轻灾难对人身安全的伤害。
文档编号A47C17/00GK202020098SQ20112003130
公开日2011年11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8日
发明者许锟 申请人:许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