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摇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7879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手摇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手摇杆装置。
背景技术
用于手动提供转动驱动力的手摇杆装置,在窗帘等卷动机构上具有较广泛的应用范围。由于其无需通过能源提供动力,而且操作自由,具有自动转动装置所缺少的灵活性, 因此,可以为卷动机构提供更多种可选方案。现有的手摇杆装置,各部分之间为固定连接,拆卸不便,更换零件操作繁琐,使用不够灵活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摇杆装置,各部分之间在需要时可以快速拆分, 便于更换零件,操作简单方便,成本较低。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手摇杆装置,包括连接部、曲柄部以及握杆部,连接部与待驱动部件驱动连接;曲柄部可拆卸地铰接在连接部的外端部,并驱动连接部绕自身中心轴转动;握杆部可拆卸地铰接于曲柄部的外端部,并驱动曲柄部绕连接部的中心轴转动。进一步地,连接部包括驱动杆和第一手把接头,其中,驱动杆的驱动端具有与待驱动部件配合的结构;第一手把接头的第一端套接在驱动杆上,并与驱动杆通过销轴连接,第一手把接头的第二端与曲柄部通过另一个销轴连接。进一步地,第一手把接头的第一端包括有沿第一手把接头的轴向方向向外延伸的接头外筒和接头内芯,接头外筒和接头内芯之间形成环状间隙,驱动杆为筒状结构,并穿设在环状间隙内。进一步地,曲柄部包括曲柄本体,其中,曲柄本体为长条板状结构,曲柄本体的第一端设置有销轴孔,第一手把接头设有卡槽,曲柄本体的第一端卡合于卡槽,第一手把接头的第一端的销轴紧固于销轴孔。进一步地,曲柄部还包括固定于曲柄本体的相对侧的摆杆盖;曲柄本体设置有多个通孔;摆杆盖具有弧形截面的外壳,摆杆盖包括与曲柄本体相适应的第一摆杆盖和第二摆杆盖,第一摆杆盖和第二摆杆盖分别设置在曲柄本体的板面两侧,并穿过通孔相互卡接
在一起。进一步地,第一手把接头的第二端还包括压簧,压簧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手把接头内,并沿第一手把接头的轴向向外延伸;手把顶头,设置在压簧的第二端,并抵压在曲柄本体上。进一步地,第一手把接头的第二端还包括罩设在第一手把接头的第二端外,并与第一手把接头的第二端形状相适应的手把罩头。进一步地,连接部还包括从第一手把接头的第一端套设在第一手把接头外的套
4CN 202202795 U
说明书
2/4页
杆,套杆卡接在第一手把接头的外壁上,连接杆穿过套杆的端部向外侧延伸。进一步地,第一手把接头的外壁上包括有周向设置的凸起,套杆的内壁上包括有与凸起配合的凹槽。进一步地,握杆部包括第二手把接头,包括与曲柄部通过销轴连接的第一端;手摇杆把,可转动地套接在第二手把接头的第二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手摇杆装置的三个部分可拆卸连接,便于快速拆分,更换零件,操作简单方便, 成本较低。2.连接部包括有套杆,曲柄部包括有摆杆盖,握杆部包括有手摇杆把,不仅能对设置在那它们中的零部件进行保护,还能形成统一协调的外观,使手摇杆装置造型美观。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手摇杆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手摇杆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手摇杆装置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以及图4是根据图3的L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手摇杆装置包括连接部10、曲柄部 20以及握杆部30。连接部10与待驱动部件驱动连接,输入驱动作用力。曲柄部20可拆卸地铰接在连接部10的外端部,并驱动连接部10绕其自身的中心轴转动。握杆部30可拆卸地铰接在曲柄部20的外端部,并驱动曲柄部20绕连接部10的中心轴转动。驱动力作用在握杆部30上,通过握杆部30带动曲柄部20绕连接部10的中心轴旋转,进而带动连接部10 绕其自身旋转轴转动,从而将转动驱动力传递至待驱动部件。连接部10包括驱动杆11以及可拆卸地连接于驱动杆11的第一手把接头12。驱动杆11的驱动端具有与待驱动部件配合的结构,保证驱动杆11与待驱动部件之间不会发生周向方向的相对转动,以提高转动驱动力的传递效率。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杆11为筒状结构,在其驱动端设置有与待驱动部件通过销轴进行连接的销轴孔。结合参见图3和图4,第一手把接头12的第一端与驱动杆11通过径向设置的销轴13固定连接。第一手把接头12的第二端与曲柄部20通过径向设置的销轴13可拆卸地铰接。销轴13可以用螺栓等连接结构进行替代。第一手把接头12的第一端包括沿第一手把接头12的轴向方向向外延伸的接头外筒121。接头外筒121内包纳有接头内芯122。接头内芯122同样的沿轴向方向向外延伸,其长度短于接头外筒121的伸出长度。接头外筒 121的内壁与接头内芯122的外壁之间形成有环状间隙123。驱动杆11穿设在环状间隙 123内,驱动杆11的筒壁厚度与环状间隙123的厚度相适应,以保证驱动杆11与第一手把接头12连接后在径向方向上不会有大的跳动。驱动杆11、接头外筒121以及接头内芯122的径向相应位置设置有销轴孔。当驱动杆11进入环状间隙123内并到达相应位置后,销轴13穿过径向设置的销轴孔,将驱动杆 11固定连接在第一手把接头12的第一端。通过销轴13连接的驱动杆11和第一手把接头 12之间在径向方向上获得定位,第一手把接头12从曲柄部20上获取的驱动力可以很方便的传递至驱动杆11上。第一手把接头12的第二端沿轴向方向还设置有卡槽124,卡槽IM形状与曲柄部 20的连接端部形状相适应。卡槽124的两侧侧壁上沿径向设置有销轴孔,卡槽IM周围的侧壁沿销轴孔所在的周向方向上还设置有凹槽结构129。曲柄部20的连接端部设置在卡槽 124内,并通过销轴13固定连接。第一手把接头12的第二端还设置有沿轴向方向延伸的柱状凹孔,在柱状凹孔内设置有压簧125。压簧125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柱状凹孔的底部,第二端沿第一手把接头 12的轴向方向向外延伸。在压簧125的第二端固定设置有抵压在曲柄部20的连接端部的手把顶头126。通过压簧125的弹性作用使手把顶头1 抵压住曲柄部20,能够对曲柄部 20形成定位,防止其发生绕销轴13的旋转。第一手把接头12的第二端还包括有罩设在第一手把接头12的第二端外的手把罩头127。手把罩头127将第一手把接头12的第二端以及曲柄部20的连接结构一同罩住,使连接部分显得更加协调,而且能够保护连接部10与曲柄部20的连接结构。手把罩头127 的内壁设置有凸起结构,与卡槽1 周围侧壁上的周向设置的凹槽结构1 配合,使手把罩头127在轴向方向上形成定位,防止其轴向方向的滑动。连接部10还包括套杆14。套杆14为长套筒状结构,从第一手把接头12的第一端套设在第一手把接头12外,并延伸至第一手把接头12的第二端,将第一手把接头12与连接杆11的连接结构罩设其中。一方面保证了连接部10的各个部分的外部协调,造型美观; 另一方面对连接杆11与第一手把接头12的连接结构进行保护,防止其暴露在空气中而被腐蚀,延长其使用寿命。连接杆11从套杆14的内孔穿过,并与第一手把接头12连接在一起。第一手把接头12的外壁上包括有周向设置的凸起128。套杆14的内壁上包括有与凸起1 配合的凹槽141。套杆14套设在第一手把接头12上之后,通过凹槽141卡接在第一手把接头12的周向凸起1 上,在轴向方向上对套杆14形成限位,防止其在第一手把接头12的轴向方向的滑动。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0也可以为一体结构,第一端具有与待驱动部件相配合的结构,第二端与曲柄部20之间通过销轴13进行连接。销轴13从径向方向上将连接部 10和曲柄部20固定连接在一起。曲柄部20连接在第一手把接头12的第二端,包括有曲柄本体21和卡合在曲柄本体21上的摆杆盖22。曲柄本体21为长条板状结构,两侧板面的中间位置具有凸起。曲柄本体21的两端端部位置分别设置有销轴孔23,销轴孔23位于凸起外的平板面上。卡槽124的宽度与曲柄本体21的厚度大致相当,以便于将曲柄本体21卡合于卡槽124。曲柄本体21的一端的销轴孔23与卡槽IM两侧的销轴孔对应,并通过销轴13进行连接。曲柄本体21在两个销轴孔23之间设置有多个通孔M。通孔M沿曲柄本体21的长度方向排布。摆杆盖22具有与连接部10的手把罩头127外形相适应的弧形外壳,保证曲柄部20与连接部10之间以及曲柄部20与握杆部30之间有良好的外形衔接。摆杆盖22包括有分别设置在曲柄本体21的板面两侧的第一摆杆盖221和第二摆杆盖222。第一摆杆盖221和第二摆杆盖222的内侧分别设置有与曲柄本体21的中间位置的凸起结构相适应的凹槽,可以与曲柄本体21之间形成良好的定位关系。第一摆杆盖221 和第二摆杆盖222的内侧分别对应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卡柱223和定位销轴224,卡柱223和定位销轴224穿过通孔M相互卡接在一起。优选地,卡柱223和定位销轴2M之间为过盈配合,卡柱223和通孔M之间为过盈配合,保证摆杆盖22和曲柄本体2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第一摆杆盖221和第二摆杆盖222的内侧还可以设置其它的凹凸配合定位结构,或者直接将第一摆杆盖221和第二摆杆盖222分别与曲柄本体21之间进行定位。握杆部30包括第一端与曲柄部20通过销轴13连接的第二手把接头31以及可转动地套接在第二手把接头31的第二端的手摇杆把32。其中第二手把接头31的结构与第一手把接头12的结构相同,这里不再详述。手摇杆把32为一端封闭另一端打开的套筒结构。手摇杆把32的打开端从第二手把接头31的第二端套设在第二手把接头31的外壁上, 使握杆部30与曲柄部20之间形成协调的外观。第二手把接头31的外壁上设置有周向方向的环状凸起,手摇杆把32的打开端的内侧设置有与环状凸起对应的环形凹槽。手摇杆把 32与第二手把接头31通过环状凸起和环形凹槽卡接在一起,在形成轴向定位的同时,不影响手摇杆把32相对于第二手把接头31的周向方向的运动。在对手摇杆装置进行手摇控制时,由于手摇杆把32相对于第二手把接头31可以做周向的旋转运动,因此避免了手摇杆把32与手掌之间的相对运动,使手摇杆装置使用更加方便,更加适合人的操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手摇杆装置,包括连接部(10)、曲柄部00)以及握杆部(3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0)与待驱动部件驱动连接;所述曲柄部00)可拆卸地铰接在所述连接部(10)的外端部,并驱动所述连接部(10) 绕自身中心轴转动;所述握杆部(30)可拆卸地铰接于所述曲柄部00)的外端部,并驱动所述曲柄部00) 绕所述连接部(10)的所述中心轴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摇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0)包括驱动杆(11) 和第一手把接头(12),其中,所述驱动杆(11)的驱动端具有与所述待驱动部件配合的结构;所述第一手把接头(1 的第一端套接在所述驱动杆(11)上,并与所述驱动杆(11)通过销轴(1 连接,所述第一手把接头(1 的第二端与所述曲柄部00)通过另一个销轴 (1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摇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把接头(1 的第一端包括沿所述第一手把接头(1 的轴向方向向外延伸的接头外筒(121)和接头内芯(122), 所述接头外筒(121)和所述接头内芯(12 之间形成环状间隙(123),所述驱动杆(11)为筒状结构,并穿设在所述环状间隙(123)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手摇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柄部00)包括曲柄本体(21),其中,所述曲柄本体为长条板状结构,所述曲柄本体的第一端设置有销轴孔03), 所述第一手把接头(1 设有卡槽(1 ),所述曲柄本体的第一端卡合于所述卡槽 (IM),所述第一手把接头(12)的第一端的所述销轴(13)紧固于所述销轴孔0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摇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柄部OO)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曲柄本体的相对侧的摆杆盖02);所述曲柄本体设置有多个通孔04);所述摆杆盖0 具有弧形截面的外壳,所述摆杆盖0 包括与所述曲柄本体相适应的第一摆杆盖021)和第二摆杆盖022),所述第一摆杆盖021)和所述第二摆杆盖 (222)分别设置在所述曲柄本体的板面两侧,并穿过所述通孔04)而相互卡接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摇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把接头(1 的第二端还包括压簧(125),所述压簧(12 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手把接头(1 内,并沿所述第一手把接头(1 的轴向向外延伸;手把顶头(126),设置在所述压簧(12 的第二端,并抵压在所述曲柄本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摇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把接头(1 的第二端还包括罩设在所述第一手把接头(1 的第二端外,并与所述第一手把接头(1 的第二端形状相适应的手把罩头(127)。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摇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0)还包括从所述第一手把接头(1 的第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一手把接头(1 外的套杆(14),所述套杆(14)卡接在所述第一手把接头(1 的外壁上,所述连接杆(11)穿过所述套杆(14)的端部向外侧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摇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把接头(1 的外壁上包括有周向设置的凸起(1 ),所述套杆(14)的内壁上包括有与所述凸起(128)配合的凹槽(14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摇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杆部(30)包括第二手把接头(31),包括与所述曲柄部00)通过销轴连接的第一端;手摇杆把(32),可转动地套接在所述第二手把接头(31)的第二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摇杆装置。该手摇杆装置包括连接部(10)、曲柄部(20)以及握杆部(30),连接部(10)与待驱动部件驱动连接;曲柄部(20)可拆卸地铰接在连接部(10)的外端部,并驱动连接部(10)绕自身中心轴转动;握杆部(30)可拆卸地铰接于曲柄部(20)的外端部,并驱动曲柄部(20)绕连接部(10)的中心轴转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手摇杆装置,各部分之间在需要时可以快速拆分,便于更换零件,操作简单方便,成本较低。
文档编号E06B9/78GK202202795SQ20112030521
公开日2012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9日
发明者陈为军, 陈继湘 申请人:湖南湘联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