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8634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换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作为门或窗的框的一部分的功能的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具有窗孔的门具有水平配置的上下框和分别配置于该上下框的一端部间与另一端部间的左右纵框,在由上下左右的框构成的窗孔安装平板玻璃。这样构成的门所使用的换气装置如下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那样具有装置主体。装置主体配置于门的窗孔的上端部,且安装于上框的下面。在装置主体的下端部设有一对夹持板部。该一对夹持板部夹持平板玻璃的上端部。由此,将平板玻璃的上端部固定于装置主体上,进而固定于上框上。
在这样构成的换气装置中,例如在为更换平板玻璃而将平板玻璃从门拆卸的情况下,必须要将换气装置从门拆卸。因此,存在平板玻璃的更换需要大量时间的问题。于是,在最近的换气装置中,提案有在装置主体的下部可拆装地设有压条的装置。压条代替一对夹持板部中的室内侧的夹持板部,与室外侧的夹持板部协同动作,夹持固定平板玻璃的上端部。而且,由于将压条可拆装地设于装置主体上,所以仅将压条拆卸即可拆卸平板玻璃,不需要拆卸装置主体。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平板玻璃的更换。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0-130042号公报但是,在装置主体上可拆装地设有压条的换气装置中,由于装置主体和压条分体,所以在压条的上端面和与其相对的装置主体的下端面之间产生间隙。从室内看该间隙成为从装置主体的左右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线。而且,间隙的宽度比较宽。因此,存在损害换气装置的美观的问题。另外,在装置主体与压条之间可能进入清扫时的水。当水一旦进入间隙,则间隙的内部产生霉。间隙内产生的霉难以除去,存在除去需要大量时间的问题。进而,由于从室内看到霉,所以存在更加损害换气装置的美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创立的,提供一种换气装置,设有在内部形成有从面临室外的外侧面贯通至面临室内的内侧面的换气通路的装置主体和在该装置主体的室内侧的端部设置的压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压条的上端部,与所述压条一体设有覆盖所述装置主体的面临室内的内侧面的装饰板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内侧面与所述装饰板部之间形成有与所述换气通路连通且相对于外部密封的空气室,在所述装饰板部形成有将所述空气室与所述室内连通的贯通孔。根据具有上述特征的本发明,由于装置主体被压条的装饰板部覆盖,所以即使在装置主体和压条之间有间隙,其隙间也不能从室内看到。因此,可以提高换气装置的美观。而且,由于清扫时的水不会进入装置主体与压条之间,所以能够防止发霉。因此,不仅能够消除除去霉所需的时间,而且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换气装置美观的降低。另外,通过将压条更换为图案或色彩不同的其它压条,可以改变换气装置的面临室内的面的图案或色彩。


图I是从室内侧观察使用了本发明的换气装置的门的正面图;图2是沿图I的A-A线的局部省略的放大剖面图;图3是沿着图I的B-B线的放大剖面图;图4是用于说明纵压条的安装方法的与图3相同的剖面图;图5是沿图I的C-C线的放大剖面图;图6是沿图I的D-D线的放大剖面图;图7是表不本发明的换气装置之一实施方式的正面图;图8是省略同实施方式的衬垫表示的正面图;图9是省略同实施方式的衬垫及压条表示的正面图;图10是沿图7的X-X线的局部省略的放大剖面图;图11是沿图7的Y-Y线的放大剖面图;图12是用于说明压条向装置主体的安装方法的与图10相同的剖面图;图13是沿图9的X-X线的放大剖面图;图14是同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衬垫的立体图;图15是同衬垫的正面图;图16是同衬垫的平面图;图17是同衬垫的底面图;图18是同衬垫的右侧面图;图19是同衬垫的左侧面图,为表示同衬垫向装置主体的安装状态而由假象线记载装置主体的剖面的图;图20是用于说明用于将本发明的换气装置安装于门上的全工序中的上压条安装工序的图;图21是将压条安装于装置主体之前的状态下表示的沿图20的X-X线的放大剖面图;图22是将压条安装于装置主体之后的状态下表示的沿图20的X-X线的放大剖面图;图23是沿图20的Y-Y线的放大剖面图;图24是沿图20的Z-Z线的放大剖面图;图25是用于说明用于将本发明的换气装置安装于门上的全工序中的装置主体安装工序的图;图26是沿图25的X-X线的放大剖面图;图27是用于说明用于将本发明的换气装置安装于门上的全工序中的压条、一对纵压条及下压条的安装工序的图;图28是用于说明用于将本发明的换气装置安装于门上的全工序中的衬垫安装工序的图;图29是用于说明用于将本发明的换气装置安装于门上的全工序中的附加压边筋安装工序的图。符号说明I 室内O 室外I换气装置2装置主体22换气通路22C空气室
25 压条25a装饰板部25b贯通孔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图I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换气装置I的门100。首先,对门100进行说明,门100具有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水平配置的上框101、在上框101的下方与其平行配置的下框102、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配置且分别设于上框101和下框102的左端部间及右端部间的左纵框103及右纵框104。于是,利用这些框101 104,门100形成为上下长的长方形的框状。另外,在左右的纵框103、104间水平挂设有中间框105。由此,门100的内部被区分成上窗孔106和下窗孔107。在上窗孔106设有上复合平板玻璃110。如图21及图22所示,上复合平板玻璃110由在室内外方向(图21及图22中为左右方向)相对配置的一对平板玻璃111、112和分别配置于该一对平板玻璃111、112间的衬垫113及密封部件114构成。代替上复合平板玻璃110也可以使用其它构成的复合平板玻璃,或也可以使用一张平板玻璃。上复合平板玻璃110的上下左右的各端部由面临上窗孔106的上框101、中间框105(对于上复合平板玻璃110而言相当于下框)及左右纵框103、104和分别可拆装地设于这些框101、105、103、104的室内I侧部分的上压条131、下压条132、左压条133及右压条134夹持。此外,上复合平板玻璃110的夹持构造是众所周知的,并且由于与该发明的关联性降低,所以对于其详细构造省略说明。另一方面,如图I所示,在下窗孔107设有换气装置I及下复合平板玻璃120。换气装置I将其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配置,沿中间框105的下面设置。另一方面,下复合平板玻璃120配置于换气装置I的下侧。换气装置I,其上部由中间框105 (对于换气装置I而言相当于上框)支承,左右两端部由左右的纵框103、104支承。换气装置I的支承构造的详细内容后面叙述。如图2所示,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由在室内外方向(图2中左右方向)相对配置的一对平板玻璃121、122、分别配置于该一对平板玻璃121、122间的衬垫123及密封部件124、经由截断紫外线膜等的薄膜125贴合于室内I侧的平板玻璃122的平板玻璃126构成。代替下复合平板玻璃120,也可以使用其它构成的复合平板玻璃,或也可以使用一张平板玻璃。如图I所示,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上端部由换气装置I支承。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左右的两端部及下端部由左右的纵框103、104及下框102支承。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支承构造的详细内容后面叙述。如图2及图10 图13所示,换气装置I具有装置主体2。装置主体2通过组合由铝等金属构成的多个型材而作为截面大致四边形的中空体构成,将其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配置。而且,装置主体2在中间框105的下侧与其平行地配置。装置主体2具有面临室外O的外壁部21A、面临室内I的内壁部21B、设于装置主体2的内部的隔壁部21C。利用隔壁部21C将装置主体2的内部空间等分为室外O侧的室外侧空间22A和室内I侧的室内侧空间22B。隔壁部21C并不需要一定形成。在未形成隔壁部21C的情况下,在装置主体2的内部仅形成一个空间。相反,也可以形成多个隔壁部21C。在装置主体2的两端部分别设有盖部件3。利用该盖部件3、3,将室外侧空间22k及室内侧空间22B的两端部封闭。其结果是室外侧空间22A及室内侧空间22B成为密闭空间。盖部件3、3不仅封闭室外侧空间22A及室内侧空间22B的两端部,如后述那样,将空气室22C的左右的两端部封闭而使空气室22C为密闭空间,进而利用左右的纵框103、104及·左右的压条133、134夹持,由此,将装置主体2的两端部支承于纵框103、104。如图11 图13所示,在外壁部21A形成有贯通孔21a。贯通孔21a形成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长孔状,在装置主体2的长度方向排列成一列状形成有多个。室外侧空间22A经由贯通孔21a与室外O连通。另一方面,如图9及图11所示,在内壁部21B形成有多个贯通孔21b。室内侧空间22B经由贯通孔21b与室内I连通。另外,如图11所示,在隔壁部21C形成有多个贯通孔21c。室外侧空间22A和室内侧空间22B经由贯通孔21c连通。其结果是,室外O和室内I经由室外侧空间22A及室内侧空间22B以及贯通孔21a、21b、21c连通。由此表明,利用室外侧空间22A及室内侧空间22B以及贯通孔21a、21b、21c构成将室外O和室内I连通的换气通路22。而且,室内外的空气通过换气通路22流通。如图11 图13所示,在室外侧空间22A内设有开闭部件4。开闭部件4形成在左右方向长的长方形的板状,与隔壁部21C相对配置。开闭部件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向左右方向可移动地支承于装置主体2。而且,开闭部件4以其下端部可向室内外方向移动的方式使上端部以在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的轴线为中心可旋转地支承于装置主体2。开闭部件4在图11中由实线所示的闭位置和由假象线所示的开位置之间可旋转。开闭部件4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第一位置时,通过设于装置主体2和开闭部件4的下端部之间的凸轮机构5向闭位置旋转。当开闭部件4旋转到闭位置时,贯通孔21c通过开闭部件4封闭。其结果是换气通路22被封闭,换气装置I成为闭状态。开闭部件4移动到第二位置时,通过凸轮机构5向开位置旋转。开闭部件4旋转到开位置时,开闭部件4从隔壁部21C向室外O侧分开,将贯通孔21c打开。其结果是,换气通路22被打开,换气装置I成为开状态。开闭部件4移动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时,旋转到闭位置和开位置之间的半开位置。其结果是,换气通路22成为半开状态,进而换气装置I成为半开状态。如图7 图10所示,在内壁部21B的右端部的上部形成有将该部位向室内外方向贯通的操作窗孔23。在该操作窗孔23经由支承框7向左右方向可移动地设有操作部件6。操作部件6经由连结机构(未图示)连结开闭部件4,当操作部件6向左右方向移动时,与其连动,开闭部件4向左右方向移动。因此,通过使操作部件6向左右方向移动,可以使开闭部件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由此,可以将换气装置I切换为开状态、半开状态及闭状态的任一状态。用于开闭换气通路22的开闭机构不限于开闭部件4、凸轮机构5及操作部件6的组合,也可以采用其它公知的各种开闭机构。例如也可以采用仅使开闭部件向左右方向移动而对换气通路22进行开闭的开闭机构。其次,对换气装置I及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时,首先说明换气装置I的上部的支承构造。如图2及图11 图13所示,在装置主体2的上面设有朝向上方突出的一对突出板部23A、23B。一对突出板部23A、23B从装置主体2的左右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而且,一对突出板部23A、23B向室内外方向彼此分开,且在同方向相对配置。如图2所示,在中间框105的下端面的室外O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夹持板部105a。另一方面,在中间框105的室内I侧的端部可拆装地设有上压条141。而且,夹持板部105a经由密封部件161按压接触于突出板部23A的室外O侧的面, 同时,上压条141的下端部经由衬垫162按压接触于突出板部23B的室内I侧的面。即,一对突出板部23A、23B通过夹持板部105a和上压条141经由密封部件161及衬垫162夹持。由此,装置主体2的上端部支承于中间框105。在此,夹持板部105a、密封部件161及上压条141使用与未安装换气装置I的门、即由夹持板部105a、密封部件161及上压条141夹持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门的部分相同的结构。然而,突出板部23A的朝向室外O侧的面在室内外方向与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朝向室外O侧的面位于同一位置,但是,突出板部23B的朝向室内I侧的面位于比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朝向室内I侧的面靠近室外O侧规定距离的位置。其结果是,突出板部23A的朝向室外O侧的面和突出板部23B的朝向室内I侧的面之间的距离(以下将这样的距离称为外尺寸距离。)比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厚度小。为了与其对应,在突出板部23B和上压条141之间使用衬垫162。突出板部23A、23B的外尺寸也可以与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厚度相同。该情况下不需要衬垫162。突出板部23A、23B的外尺寸也可以比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厚度大。该情况下,适当地变更夹持板部105a和上压条141的至少一方的形状、尺寸。其次,为便于说明,对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如图2及图11所示,在装置主体2的室外O侧的端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夹持板部21d。夹持板部21d从装置主体2的左右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另一方面,在装置主体2的室内I侧的端部可拆装地设有在左右方向上长的压条25。压条25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与装置主体2的长度相同,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与装置主体2相同的位置。夹持板部21d经由密封部件163按压接触于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上端部的朝向室外O侧的面。压条25的下端部经由附加压边筋171按压接触于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上端部的朝向室内I侧的面。即,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上端部通过夹持板部21d及压条25并经由密封部件163及附加压边筋171被夹持。由此,将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上端部支承于装置主体2。如图2所示,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下端部经由支承板172载置于下框102,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由下框102支承。在下框102的室外O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夹持板部102a。另一方面,在下框102的室内I侧的端部可拆装地设有下压条142。而且,夹持板部102a的上端部经由密封部件164按压接触于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下端部的朝向室外O侧的面,同时,下压条142的上端部经由附加压边筋171按压接触于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下端部的朝向室内I侧的面。即,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下端部通过夹持板部102a及下压条142并经由密封部件164及附加压边筋171夹持。这样,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下端部由下框102支承。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左端部及右端部与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下端部同样地被支承。即,如图5所示,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左端部通过左纵框103的夹持板部13a及左压条143并经由密封部件165及附加压边筋171夹持,如图6所示,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右端部通过右纵框104的夹持板部104a及右压条144并经由密封部件166及附加压边筋171夹持。自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上述夹持构造表明,在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朝向室内I侧的面与压条25、142 144之间,遍及全周设有附加压边筋171。装置主体2的左右两端部如下支承于左右的纵框103、104的上端部。对装置主体 2的左端部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时,如图3所示,在配置于左侧的盖部件3的与左框103相对的端面形成有朝向左纵框103侧突出的一对突出板部31A、31B。一对突出板部31A、31B从装置主体2的上面向下方延伸,一对突出板部31A、31B的下端部位于比装置主体2的下面朝向上侧规定距离的位置。这是为了防止突出板部31A、31B的下端部与附加压边筋171发生干涉。一对突出板部31A、31B向左右彼此分开,在同方向相对配置。室外O的突出板部31A的朝向室外O侧的面在室内外方向配置于与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朝向室外O侧的面同一位置。因此,突出板部31A经由密封部件165按压接触于左框103的夹持板部103a。另一方面,室内I侧的突出板部31B的朝向室内I侧的面配置于比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朝向室内I侧的面靠近室外O侧规定距离的位置。其结果是,突出板31A、31B的外尺寸比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厚度小,在突出板31B和作压条143之间形成该尺寸差的量的间隙。在该间隙,从室外O侧朝向室内I侧依次配置填料173及衬垫
8。而且,左压条143经由衬垫8及填料173按压接触于突出板部31B。即,突出板部31A、31B利用夹持板部103a及左压条143并经由密封部件165以及填料173及衬垫8夹持。由此,装置主体2的左端部由左框103支承。虽然未图示,但是,装置主体2的右端部也与左端部相同,支承于右框104。S卩,利用右框104的夹持板部104a及右压条144(均参照图6)经由密封部件166以及填料173及衬垫8’夹持。由此,装置主体2的右端部由右框104支承。此外,装置主体2的右端部的支承构造与左端部的支承构造左右对称,衬垫8’也与衬垫8左右对称。因此,对于装置主体2的右端部的支承构造省略其说明。填料173由弹性变形量小的硬度的橡胶等树脂构成,利用左压条143按压固定于突出板部31B。填料173也可以粘接固定于突出板部31B。另外,填料173未必需要一定设置。在未设置填料173的情况下,突出板部31B向室内I侧被配置填料173的厚度量,衬垫8(8’ )的第二板部82被直接按压接触于突出板部31B。衬垫8通过成形硬质的树脂而成,如图14 图19所示,在长度方向上朝向上下方向配置。衬垫8具有使宽度方向朝向室内外方向的第一板部81、从该第一板部81的室外O侧的端部朝向左方直角突出的第二板部82、从第一板部81的室内I侧的端部朝向右方直角突出的装饰板部83。
如图3所示,第一板部81被几乎无间隙地插入盖部件3的左端面(与左纵框103相对的端面)的室内I侧的端部和左压条143之间,将盖部件3和左压条143之间的空间填埋。由此,实现提高换气装置I的美观。而且,当在盖部件3和左压条143之间形成间隙时,装置主体2向左右方向可移动间隙量,因此,存在换气装置I在左右方向晃动的问题,但通过由第一板部81填埋间隙,将这样的问题防患于未然。第二板部82以压入状态被插入填料173和左压条143之间。即,第二板部82通过左压条143被压向填料173,进而被压向突出板部31B。其结果是,突出板部31A、31B利用夹持板部103a和左压条143且经由密封部件165以及填料173及第二板部82夹持。此夕卜,第二板部82的上下两端部被切下规定的长度。如图19所示,这是为了防止第二板部82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与装置主体2及附加压边筋171发生干涉。
在此,如果将左压条143直接按压于盖部件3,则不需要第一板部81。同样,如果将左压条143直接按压于填料173 (未设置填料173的情况下为突出板部31B),则不需要第二板部82。但是,在左压条143相对于左纵框103的安装构造的关系上,需要第一板部81及第二板部82。S卩,如图4中假象线所示,左压条143以相对于正规的安装姿势倾斜的状态如箭头A所示从装置主体2侧朝向作纵框103侧向斜方向插入到左纵框103和盖部件3之间。将左压条143插入到左纵框103和盖部件3之间的由实线所示的规定的拆卸位置时,在左压条143的室外O侧且形成于左纵框103侧的端部的第一卡合部143a卡合于左纵框103。以该第一^^合部143a的相对于左纵框103的卡合部位为旋转中心,左压条143以从突出板部31B向室内I侧离开的方式向箭头B方向旋转时,形成于左压条143的第二卡合部143b碰到左纵框103,左压条143不能向箭头B方向过量旋转。此时的左压条143的位置为正规的安装位置,左压条143成为正规的安装姿势。安装于正规的位置的左压条143可以仅向箭头B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从室外O侧朝向室内I侧的方向及从盖部件3朝向左纵框103的方向不能移动。因此,通过将左压条143按压于填料173及盖部件3,可以将装置主体3牢固地定位。而且,左压条143插入至拆卸位置后,仅旋转至安装位置即可安装于左纵框103,可以容易地进行左压条143相对于左纵框103的安装。当然,在使左压条143从安装位置旋转至拆卸位置后,向箭头A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由此,可以将左压条143从左纵框103拆卸。这种安装、拆卸方法对于其它压条141、142、144也可以采用。但是,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左右的压条143、144在安装位置和拆卸位置之间在水平方向上旋转,与之相对,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上下的压条141、142在安装位置和拆卸位置之间在上下方向旋转。此外,压条25的安装、拆卸方法后面叙述。在将左压条143相对于左纵框103如上那样安装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地进行左压条143相对于左纵框103的安装,相反,在左压条143和盖部件3及填料173各自之间产生间隙。这是因为,在左压条143位于拆卸位置时,在其姿势相对于位于安装位置时的姿势倾斜的关系上,与左压条143相对于盖部件3及填料173位于安装位置时相比接近。因此,在左压条143和盖部件3之间插入第一板部81,同时在左压条143和填料173之间插入第二板部82。由此,实现确保左压条143相对于左纵框103的安装、拆卸的容易性及支承的可靠性、并且提高换气装置I的美观及防止晃动的效果。这对于右压条144也相同,右压条144和右侧的盖部件3及填料173之间的构造与左压条143和左侧的盖部件3及填料173之间的构造左右对称。此外,在将附加压边筋171安装于各压条25、142 144之前,将第二板部82插入压条143和下复合平板玻璃120之间,且在该状态下使填料8向上方移动至规定的位置,由此,第一及第二板部81、82被分别插入到压条143和盖部件3及填料173各自之间。另外,压条25相对于装置主体2的安装构造、及压条142、144相对于框102、104的安装构造与左压条143相对于左纵框103的安装构造相同,因此,在压条25及压条142、144和下复合平板玻璃120之间也应产生间隙,但由于该间隙被密封部件163 166及附加压边筋171的弹性变形吸收,所以没有问题。如图3所示,装饰板部83覆盖盖部件3中的从装置主体2与左压条143之间向室内I露出的部分。但是,自图I和图7的比较表明,盖部件3的上部由上压条141覆盖。因此,装饰板部83仅覆盖盖部件3中的比上压条141靠下侧的部分。装饰板部83的上端面·碰到上压条141的下端面。由此决定衬垫8(8’ )的上下方向的安装位置。如图11所示,在压条25的上面的室内I侧的端部,与压条25—体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装饰板部25a。装饰板部25a除操作窗孔23外覆盖装置主体2的面临室内I的面(除由上压条141覆盖的部分外)。由此,实现换气装置I的美观的提高。在装置主体2的内壁部21B的下端部及上端部形成有向室内I侧突出的突出板部21e、21f。突出板部21e、21f遍及装置主体2的全长延伸,与内壁部21B及装饰板部25a协同动作形成有空气室22C。空气室22C遍及装置主体2的全长延伸。空气室22C的两端部由盖部件3、3封闭。由此,空气室22C成为相对于外部密封的空间。形成有空气室22C的结果是,在该换气装置I中,室外侧空间22A、室内侧空间22B及空气室22C这三个空间在室内外方向并排形成,因此,相比现有的换气装置能够进一步提高隔热效果。空气室22C经由形成于内壁部21B的多个贯通孔21b与室内侧空间22B连通。另一方面,空气室22C经由形成于装饰板部25a的贯通孔25b与室内I连通。因此,室外O及室内I的空气经由换气通路22以及空气室22C及贯通孔25b流通,空气室22C及贯通孔25b实质上构成延长了换气通路22的一部分。在装饰板部25a的面临室内I的面形成有收纳部25c。该收纳部25c以包围全贯通孔21b的方式配置。在收纳部25c可拆装地安装有过滤器9。过滤器9覆盖所有的贯通孔25b。过滤器9也可以设于内壁部21B并覆盖贯通孔21b。压条25如下可拆装地安装于装置主体2。S卩,如图12所示,压条25以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室内I突出的方式倾斜,在该状态下如图12中箭头所示,压条25的上端部(除装饰板部25a外的部分的上端部)从斜下方向向上插入装置主体2的下端部,之后向上方移动。或者,在移动到上方后,也可以向室内I侧移动。任何一种,都可以使形成于压条25的上面的台阶部25d与形成于突出板部21e的前端部下面的突出片21g的前端部接触。而且,以台阶部25d和突出片21g的接触部为中心使压条25向图12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压条25的上端部向室外O侧移动。当压条25旋转至图11所示的规定的安装位置时,装饰板部25a的室外O侧的面的上端部所形成的卡合片部25e弹性变形越过形成于突出板部21f的下面的突出部21h,如图11所示,卡合片部25e卡合于突出部21h。由此,阻止压条25从安装位置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且,此时,压条25的上端部的室外O侧的端部载置于在突出板部21e的下面形成的载置部21i。由此,将压条25安装于装置主体2。当然,通过采用与上述相反的顺序,可以将压条25从装置主体2拆卸。在将上述构成的换气装置I安装于门100的下窗孔107的情况下,首先,如图20 图22所示,将上压条141安装于中间框105的下部。此外,如图23所示,在下框102上预先安装有支承板172。其次,如图25及图26所示,将未安装压条25的换气装置I插入下窗孔107内,进而使其向上方移动。由此,将突出板部23A、23B及衬垫162插入到夹持板部105a和上压条141之间。之后,将下复合平板玻璃120插入到换气装置I下侧的下窗孔107。其次,如图27所示,在换气装置I上安装压条25,将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上端部安装于换气装置I。此时,将下压条142安装于下框102,将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下端部安装于下框102。之后,将左右的压条143、144分别安装于左右的纵框103、104上,将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左右的端部分别安装于左右的纵框103、104。其次,如图28所示,将衬垫8、8’安装于左右的压条143、144和换气装置I的左右端部各自之间。之后,如图29所示,在压条25及压条142 144和下复合平板玻璃120的 上下左右的各端部之间压入附加压边筋171。由此,换气装置I向门100的安装结束。在将换气装置I从门100拆卸的情况下,只要采用与上述相反的顺序即可。即,首先,将附加压边筋171从各压条25、142 144拆卸。其次,拆卸衬垫8、8’。之后,将左右的纵压条143、144拆卸,接着将压条25及下压条142拆卸。之后拆卸下复合平板玻璃120。最后将换气装置I从门100拆卸。根据上述构成的换气装置1,在压条25的上端部一体地形成装饰板部25a,由于利用该装饰板部25a覆盖朝向装置主体2的室内I侧的面,所以在装置主体2的下端部和压条25的上端部之间不会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间隙。因此,可以提高换气装置I的美观。而且,由于清扫时的水不会进入装置主体2和压条25之间,所以能够防止霉的发生。因此,不仅能够消除除去霉所需的时间,而且,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换气装置I的美观的降低。另外,通过将压条25与图案或色彩不同的其它压条25交换,可以改变换气装置I的面临室内的面的图案或色彩。另外,由于在装饰板部25a和内壁部2IB之间形成有空气室22C,所以能够提高换气装置I的隔热效果。特别是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室外侧空间22A、室内侧空间22B及空气室22C在室内外方向并排依次配置,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换气装置I的隔热效果。进而,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将左右的压条143、144以倾斜的状态插入左右的纵框103、104后,使其旋转至正规的安装位置,由此,将左右的压条143、144分别安装于左右的纵框103、104上,因此,能够将左右的压条143、144容易地安装于左右的纵框103、104上。而且,由于在形成于换气装置I的左右的两端部和左右的压条143、144各自之间的间隙插入有衬垫8、8’,所以能够防止损害美观的事态,并且能够防止换气装置I的晃动。此外,该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以采用各种变形例。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换气装置I的装置主体2作为中间框105 (相对于下复合平板玻璃120为上框)的一部分使用,但装置主体2也可以作为左右的纵框103、104的任一方的局部使用。该情况下,在装置主体2的左右任一方的侧面的室内I侧的端部可拆装地设置有压条。
权利要求
1.一种换气装置,设有在内部形成有从面临室外的外侧面贯通至面临室内的内侧面的换气通路的装置主体和在该装置主体的室内侧的端部设置的压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压条的上端部,与所述压条一体设有覆盖所述装置主体的面临室内的内侧面的装饰板部。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内侧面与所述装饰板部之间形成有与所述换气通路连通且相对于外部密封的空气室,在所述装饰板部形成有将所述空气室与所述室内连通的贯通孔。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室内看很美观的换气装置。换气装置(1)设有在内部形成有从面临室外(O)的外侧面贯通至面临室内(I)的内侧面的换气通路(22)的装置主体(2)和在该装置主体(2)的室内(I)侧的端部的压条(25),其中,在压条(25)的上端部形成装饰板部(25a)。利用该装饰板部(25a)覆盖装置主体(2)的面临室内(I)的内侧面。
文档编号E06B7/02GK102900340SQ20121003490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9日
发明者小松秀明 申请人:株式会社佐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