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定位机构、及定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相对于朝向往动结束位置往动的转动体在从预定的往动位置到往动结束位置期间,对该往动进行协助(辅助)的机构的撞杆的定位机构。
背景技术:
具备作为转动体的门所具备的撞杆、和在作为其支撑体的门框所具备并在门的预定的往动位置捕获该撞杆后移动而辅助门向往动结束位置(关闭位置)的往动的支承部件的辅助机构(参照专利文献I)的上述往动的辅助件如果无法分别适当地配置撞杆与支承部件,则无法实现。若该配置不合适,则即使使门往动,撞杆也不会被支承部件捕获,无法实现辅助机构的期望的动作。因此,在专利文献I的辅助机构中,能相对于撞杆基座前后及左右移动地支撑撞杆,并且通过从外部对在某位置固定撞杆的可动零件进行推入操作,解除该固定状态并成为撞杆的定位(定位)。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096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的问题点在于更容易且适当地进行构成这种辅助机构的撞杆的定位。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从第一观点来看,是具备撞杆和支承部件的辅助机构中上述撞杆的定位机构,该撞杆为转动体及将该转动体能转动地进行支撑的支撑体的任一方所具备,该支承部件为转动体及将该转动体能转动地进行支撑的支撑体的另一方所具备,在转动体的预定的往动位置捕获该撞杆后移动,辅助转动体向往动结束位置的往动,包括能拆卸地安装在具备上述支承部件的主体中撞杆的进入空间内的引导件、以及上述撞杆的安装基座所具备的调整结构,调整结构具有能使上述安装基座中撞杆的安装部分在撞杆朝向上述进入空间的进入方向及与该进入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的可动支撑机构、和以上述安装部分不会由于从外部的操作而进行上述移动的方式进行固定的固定机构,在从安装了上述引导件的状态使转动体向转动结束位置往动时,上述安装部分与引导件的内表面接触地移动。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从第二观点来看,是具备撞杆和支承部件的辅助机构中上述撞杆的定位方法,该撞杆为转动体及将该转动体能转动地进行支撑的支撑体的任一方所具备,该支承部件为转动体及将该转动体能转动地进行支撑的支撑体的另一方所具备,在转动体的预定的往动位置捕获该撞杆后移动,辅助转动体向往动结束位置的往动,在从将能拆卸地安装在具备上述支承部件的主体中撞杆的进入空间的引导件安装在该支承部件上的状态将上述转动体往动到往动结束位置,并利用上述引导件的内表面将能在撞杆朝向上述进入空间的进入方向及与该进入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地位于上述撞杆的安装基座上的该撞杆的安装部分移动到预定位置后,固定该安装部分。根据该定位机构及方法,通过从在主体上安装了引导件的状态将转动体往动到往动结束位置移动,之后,固定撞杆的安装部分,能够容易且适当地进行被构成辅助机构的支承部件所捕获的、构成该辅助机构的撞杆的定位。即,如上所述,通过将转动体往动到往动结束位置,能够将安装部分自动地移动到撞杆被支承部件适当地捕获的位置,之后,通过为上述固定,能够进行安装在该安装部分上的撞杆的定位。因为引导件安装在具备支承部件的主体的撞杆的进入空间内,因此能够以在该进入空间的内表面与撞杆之间确保引导件的厚度的间隙的状态进行上述定位。本发明的效果如下。根据该发明,能够通过将转动体往动到往动结束位置的操作自动地进行被构成辅助机构的支承部件捕获的、构成该辅助机构的撞杆的定位,能够容易且适当地进行该定位。
图1是从在安装内置了构成实施方式的辅助机构的支承部件的主体的状态下为下方观察而表示的仰视图,支承部件位于转入位置。图2是从图1的下侧观察上述主体而表示的侧视图。图3是从在安装上述主体的状态下成为下方的一侧观察而表示的仰视图,支承部件位于待机位置。图4是表示使作为转动体的门从将引导件嵌入将支承部件定位在转入位置的上述主体的撞杆的进入空间的状态往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底面结构图。图5是表示上述主体及撞杆的安装基座的安装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结构图。图6是引导件的立体图。图7是撞杆的安装基座的立体图。图8是在使构成上述安装基座的第二滑块侧与底座分离的状态下表示的立体图。图9是在使构成上述安装基座的第二滑块侧与底座分离的状态下表示的立体图,从与图8相反侧观察而表示两者。图10是在使构成上述安装基座的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分离的状态下表示的立体图。图11是第二滑块的壳上面的立体图。图12是第二滑块的壳下面的立体图。图13是第一滑块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4是第一滑块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15是图14的A-A线剖视图。图16是内置在安装基座上的锁定体的立体图。图17是构成第一滑块的分割部分的立体图。图18是安装基座的纵剖视图,省略了底座的记载,并且内置在安装基座上的锁定体位于非锁定位置。图19是上述锁定体与起重体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上述锁定体位于非锁定位置时的该锁定体与起重体的组合状态的立体图。图21是表示上述锁定体位于锁定位置时的该锁定体与起重体的组合状态的侧视图。图22是图21的B-B线剖视图。图23是撞杆结构体的剖视图。图24是撞杆结构体的剖视图,撞杆及中间套筒也位于最引入的状态。图25是表示从撞杆体的安装部分的定位结束的状态开始将撞杆结构体插通该安装部分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26是表示将撞杆结构体插通上述安装部分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27是表示从图26的状态扭转撞杆结构体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28是构成撞杆结构体的下部套筒的立体图。图29是仅表示两者地表示在图27的状态下的上述下部套筒与上述分割部分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图中:x—进入方向,I一转动体,3—撞杆,4一支承部件,5—安装基座,50b—安装部分,7—主体,7a—进入空间,8—引导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图1 图29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的定位机构对构成辅助机构的撞杆3以在预定的往动位置被构成该辅助机构的支承部件4适当地捕获的方式进行定位,该辅助机构相对于朝向往动结束位置往动的转动体1,在从预定的往动位置到往动结束位置期间,对其往动进行辅助。典型地,该定位机构在上述辅助机构的设置阶段起作用。上述转动体I能往动转动及复动转动地被支撑体2支撑,典型地,可以列举门或铰链门等,只要是能够被支撑体2往动转动及复动转动地支撑即可,不限定于这些。在图示的例子中,表示该辅助机构位于门I’和门框2’的例子。在图示的例子中,作为转动体I的门I’在使往动时成为前头的一面Ia与作为支撑体2的门框2’的门抵接部2a重合的关闭位置(往动结束位置)堵塞门框2’的内侧的开口部。并且,在作为转动体I的门I’从不堵塞该开口部的打开位置朝向上述关闭位置进行往动操作时,在该往动的过程中,构成辅助机构的撞杆3与构成辅助机构的支承部件4抵接,直到该关闭位置均受到辅助机构的作用。在图示的例子中,该撞杆3安装在作为转动体I的门I’侧。因此,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作为支撑体2的门框2’侧具备支承部件4。另外,与图示的例子不同,即使将撞杆3安装在作为支撑体2的门框2’侧,在作为转动体I的门I’侧具备支承部件4,也能够从其中途对该转动体I的往动进行辅助。在图示的例子中,撞杆3通过安装基座5定位在往动时成为前头的一面Ia的前方。更具体地说,在图示的例子中,该撞杆3在门I’的门铰链侧位于门I’的上端侧。上述安装基座5具有第一滑块50、第二滑块51与底座52。第二滑块51组合壳上面51a与壳下面51b而呈壳状。第一滑块50在使前端50a从该第二滑块51的前部向前方突出,并且,将其他部分容纳在该第二滑块51内的状态下能前后移动地组装在该第二滑块51上。另一方面,第二滑块51在其后部能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地组合在上述底座52上。在第一滑块50的前端50a上形成撞杆3的安装部分50b。撞杆3实质上由呈轴状的撞杆结构体6的上端侧构成,通过将撞杆结构体6从下方插入该安装部分50b,从第一滑块50向上方突出。撞杆3在门I’朝向关闭位置往动时,在门I’关闭之前被位于门框2’的框上部的支承部件4捕获。另一方面,支承部件4构成为,通过在转动体I的预定的往动位置捕获了撞杆3后移动,辅助转动体I向往动结束位置的往动。在图示的例子中,该支承部件4内置在安装在门框2’上的主体7内,通过该主体7位于门框2’上。主体7利用其上部安装在门框2’上。另外,主体7在其左右方向中间的位置具有撞杆3的进入空间7a,并且在该进入空间7a内具有支承部件4。进入空间7a在主体7的前部7b、即朝向门I’的侧与主体7的下部敞开,当门I’的往动到达上述预定的往动位置时,撞杆3比主体7的前部7b更进入进入空间7a内。支承部件4能在待机位置(图3的位置)与转入位置(图1的位置)之间转动地组合在主体7上。在图示的例子中,支承部件4的转动轴沿上下方向配置,另外,支承部件4在上述转动的过程中能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图3 图1)在支承部件4的下表面4c上形成呈槽状的捕获凹部4a。并且,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上述待机位置,支承部件4的捕获凹部4a的入口 4b朝向往动时的门I’的接近侧、即前方,并且若将门I’转动到上述预定的往动位置,则撞杆3进入位于该待机位置(图3)的支承部件4的捕获凹部4a。并且,这样,若撞杆3进入捕获凹部4a,则支承部件4朝向使捕获凹部4a的入口 4b朝向侧方的转入位置正转,撞杆3被捕获凹部4捕获,并且,在该正转时,从其中途作用有在图1中符号7c表示的作为加力机构的弹簧的作用力,利用这样正转的支承部件4对门I’朝向往动结束位置的往动进行辅助。利用该支承部件4的正转,撞杆3逐渐移动到捕获凹部4a的里端侧。若使位于往动结束位置的门I’复动,则捕获撞杆3的支承部件4 一边在上述弹簧7c中蓄势一边随此逆转到待机位置,若到达待机位置,则撞杆3从捕获凹部4a拔出并释放,容许门I’复动。若将作为转动体I的门I’往动到上述预定的往动位置,则上述第一滑块50也进入上述进入空间7a,但该第一滑块50的上表面50c位于支承部件4的下表面4c下,只有撞杆3进入上述捕获凹部4a。本实施方式的定位机构包括能拆卸地安装在具备上述支承部件4的主体7的撞杆3的进入空间7a内的上述安装部分50b的引导件8 (夹具)、位于上述撞杆3的安装基座5上的调整结构。该引导件8从下方嵌入上述主体7的进入空间7a。该引导件8具备沿撞杆3朝向进入空间7a的进入方向X的引导面8a、与该进入方向大致正交的抵接面Sb。在图示的例子中,引导件8具有辅助地嵌入上述进入空间7a的嵌入部Sc。嵌入部Sc与进入空间7a同样地敞开前方及下方,并且在下端具有凸缘8d。引导件8通过以使该凸缘8d与主体7的下部抵接,并且,使嵌入部Sc的上部与支承部件4的下表面4c接触的方式嵌入进入空间7a,安装在主体7上。(图4、图5)在嵌入部Sc的内部形成有构成上述抵接面8b的里壁与左右侧壁。左右侧壁的一方构成上述引导面8a,与里壁大致垂直地相交,左右侧壁的另一方构成为弹性变形部8e。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上述第一滑块50的安装部分50b与该抵接面8b接触,并且,并且在引导面8a与弹性变形部Se之间比安装部分50b靠后方夹住第二滑块51的状态下,安装部分50位于规定位置,即、在将撞杆3安装在该安装部分50b的场合,支承部件4的捕获凹部4a适当地捕获该撞杆3。(图4)更具体地说,在图示的例子中,引导件8在使支承部件4位于上述转入位置的状态下以上述方式安装在主体7上,并且,从将安装部分50b定位为图4所示的状态的状态下打开门I’并从主体7取下引导件8,之后,在将撞杆3安装在安装部分50b上的场合,撞杆3位于支承部件4的捕获凹部4a的最里端。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该引导件8嵌入进入空间7a,并且,将安装基座5安装在作为转动体I的门I,上且未将撞杆结构体6安装在上述安装部分50b上的状态下,通过将该门I’往动到关闭位置,利用上述抵接面8b在前后对安装部进行定位,并且,利用上述引导面8a在左右对安装部分50b进行定位,能够将该安装部分50b、即最终将上述撞杆3自动地定位在上述预定位置。另一方面,上述调整结构包括能使上述安装基座5的撞杆3的安装部分50b在撞杆3向上述进入空间7a的进入方向X、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前后方向、及与该进入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左右方向上移动的可动支撑机构、和以上述安装部分50b不会由于来自外部的操作而前后移动的方式固定的固定机构。 可动支撑机构包括如上组合的第一滑块50、第二滑块51与底座52。第一滑块50在从第二滑块51向前方突出的前端50a上具备安装部分50b。在图示的例子中,安装部分50b呈在上下方向上为筒轴,在筒上端与筒下端均敞开的筒状。上述撞杆结构体6从该安装部分50b的筒下端插入该安装部分50b内,该安装部分50b的内部为撞杆结构体6的插通部。在该安装部分50b的内部形成有插通到该安装部分50b的撞杆结构体6的防脱部50d。该防脱部50d在撞杆结构体6的轴向、即安装部分50b的筒轴方向形成为多级。在图示的例子中,该防脱部50d在安装部分50b的内部形成沿以安装部分50b的筒轴为中心的假想的螺旋而形成的阴螺纹部的一部分。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在安装部分50b的内表面中的、在利用通过筒轴的未图示的假想的直线在前后将该安装部分50b —分为二时位于后方的内表面,在安装部分50b的上下方向中间的位置形成有多级防脱部50d。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最下级的防脱部50d与安装部分50b的筒下端之间形成有呈突起状的追加防脱部50e。该第一滑块50的容纳在第二滑块51内的部位使壁面沿撞杆3的进入方向X,并且
由在内表面间隔开容纳构成上述固定机构的后述的锁定体9的形成有第--^合部90的前
部锁定部92的间隔的左右一对的壁体50f、50f构成。该左右一对壁体50f、50f的前端一体地连接在安装部分50b上。在图示的例子中,通过在该连接部位将具备上述防脱部50d及追加防脱部50e的分割部分50h组装在形成于第一滑块50上的空处50g上,在安装部分50b的内部形成该防脱部50d与追加防脱部50e。在该左右一对的壁体50f、50f上分别在其上边缘侧的内表面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连续的齿轨50i。该齿轨50i作为相对于构成上述固定机构的后述的锁定体9的第—合部的第一被卡合部50j起作用。第二滑块51具有在左右方向上长的呈大致长方形的盘状的背部51c,并且具有从该背部51c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51d。该突出部51d的突出端敞开,形成有上述安装部分50b的第一滑块50的前端50a从该敞开部位51e突出。上述第一滑块50在第二滑块51的上述背部51c与敞开部位51e之间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在前后滑动的状态下,将上述一对壁体50f、50f容纳在该第二滑块51内。在第二滑块51的突出部51d的内部且前后方向大致中间的位置形成有前侧导向壁51f、后侧导向轴51g,在两者之间能上下移动地支撑构成上述固定机构的后述的锁定体9的前部锁定部92。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上述前侧导向壁51f与第一滑块50的安装部分50b之间介装有压缩螺旋弹簧51h。利用该弹簧51h的作用,第一滑块50 —边从将形成在一对壁体50f、50f的外面的突部50k卡在形成在第二滑块51的敞开部位51e附近的内部的台阶部51i的最大前进位置在该弹簧51h中蓄势一边向后方移动。另外,在第二滑块51的背部51c形成有使构成上述固定机构的后述的锁定体9的形成有第二卡合部91的后部锁定部93朝向外部的窗口 51 j。底座52实质上呈为在左右方向上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的板状。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底座52的上边缘部沿左右方向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檐部52a,底座52将该檐部52a卡在门I’的上端部,并且,在使其背面与在门I’的往动时成为前头的一面Ia密合的状态下,利用在前后贯通底座52的左右两处的贯通孔52b、52b螺钉固定在门I’上。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该底座52的上边缘部且该底座52的前面侧,沿左右方向形成有槽口朝向下方的导向槽52c。并且,在上述第二滑块51的背部51c的下边缘部,在该背部51c的后面侧,沿左右方向形成有槽口朝向上方的导向槽51k。在图示的例子中,如上所述,通过从将底座52安装在门I’上的状态使第二滑块51的背部51c的上边缘部51m从底座52的导向槽52c的一端进入该导向槽52c内,并且使底座52的下边缘部52d从第二滑块51的导向槽51k的一端进入该导向槽51k内,在能相对于底座52左右滑动移动的状态下组合第二滑块51。另外,在该底座52的前面,且如上所述在第二滑块51移动时朝向上述窗口 51 j的部位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连续的齿轨52e。该齿轨52e作为相对于构成上述固定机构的后述的锁定体9的第二卡合部91的第二被卡合部52f起作用`。另一方面,上述固定机构由能在第二滑块51上移动,且在图示的例子中能在第二滑块51内在上下移动地支撑在该第二滑块51上的锁定体9构成。该锁定体9具备相对于形成在上述第一滑块50上的第一被卡合部50j的第一^^合部90与相对于形成在底座52上的第二被卡合部52f的第二卡合部91。另外,该锁定体9通过从外部的、即从第二滑块51的外部的操作,从不使第一卡合部90卡合在上述第一被卡合部50 j上,且不使第二卡合部91卡合在上述第二被卡合部52f上的非锁定位置,移动到将卡合部90、91卡合在这些被卡合部50j、52f的锁定位置。在图示的例子中,该锁定体9具有前部锁定部92、后部锁定部93、从动侧凸轮部94。前部锁定部92呈具备间隙小地容纳在第二滑块51的前侧导向壁51f与后侧导向轴51g之间的前后尺寸、间隙小地容纳在第一滑块50的左右一对的壁体50f、50f之间的左右尺寸的长方体状。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该前部锁定部92的左右侧面部分别形成有互补地啮合在第一被卡合部50 j的齿轨50i上的齿轨95,该齿轨95作为上述第一卡合部90起作用。后部锁定部93呈在左右方向长且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板面的长方形的板状。后部锁定部93在其前面与前部锁定部92的后端之间形成有上述后侧导向轴51g的贯通部96的状态下利用连接部97 —体地连接在前部锁定部92上。另外,后部锁定部93的后面通过上述窗口 51j从第二滑块51的背部51c面向外部。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该后部锁定部93的后面形成有互补地啮合在第二被卡合部52f的齿轨52e上的齿轨98,该齿轨98作为上述第二卡合部91起作用。从动侧凸轮部94形成在前部锁定部92的下部。从动侧凸轮部94分别形成在隔着假想的垂直轴I (图19)的两侧。各从动侧凸轮部94分别具有沿着绕上述垂直轴I的螺旋的倾斜凸轮面94a和与该倾斜凸轮面94a的最下端连续的水平面94b。在绕上述垂直轴I的方向中,两处的从动侧凸缘部94的一方的水平面94b与另一方的倾斜凸轮面94a的最上端邻接。在第二滑块51的内部且该锁定体9的下方具备将该锁定体9不可逆地移动到锁定位置的起重体10。起重体10呈尺寸短的圆筒状,并且将筒下端侧构成为比其他部位直径小。并且,在锁定体9的支撑位置的正下方,能旋转地将小径的筒下端100容纳在形成在壳下方51b上的轴孔51η中,组合在第二滑块51上。在该起重体10的上部形成有相对于上述从动侧凸轮部94的起动侧凸轮部94的起动侧凸轮部101。起动侧凸轮部101分别具有沿着绕上述筒轴I,的 螺旋的倾斜凸轮面IOla和与该倾斜凸轮面IOla的最上端连续的水平面101b。在绕上述筒轴y’的方向,两处的起动侧凸轮部101、101的一方的水平面IOlb与另一方的倾斜凸轮面IOla的最下端邻接。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体9在上述非锁定位置位于最下方,并且在该非锁定位置,在形成在锁定体9的一对的从动侧凸轮部94、94间的两处的空间分别容纳在使起动侧凸轮部101的倾斜凸轮面IOla朝向该从动侧凸轮部94的倾斜凸轮面94a的状态下对应的起动侧凸轮部101。(图18、图20)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壳上面51a与锁定体9之间介装压缩螺旋弹簧510。并且,利用该弹簧51ο的作用,锁定体9定位在上述非锁定位置。在该锁定体9位于非锁定位置时,第一^^合部90位于第一被卡合部50j的下方,并且,第二卡合部91也位于第二被卡合部52f的下方。(图18)在该状态下,将上述引导件8嵌入进入空间7a,并且,在将安装基座5安装在作为转动体I的门I’上,并且未将撞杆结构体6安装在上述安装部分50b上的状态下,若将该门I’往动到关闭位置,则上述安装部分50b被引导件8引导并如上所述,自动地进行定位。(图4)若从该定位结束状态对起重体10进行转动操作,贝U通过上述起动侧凸轮部101的倾斜凸轮面IOla与从动侧凸轮部94的倾斜凸轮面94a的滑动接触,上述锁定体9 一边在上述弹簧51ο中蓄势一边向上方移动。在图不的例子中,在该移动过程中,第 ^合部90与第一被卡合部50 j卩齿合,并且,第二卡合部91与第二被卡合部52f啮合,保持安装部分50b的上述定位结束状态。若将起动体10转动到使从动侧凸轮部94的倾斜凸轮面94a的最下端位于起动侧凸轮部101的倾斜凸轮面IOla的最上端上,则处于起动侧凸轮部101的水平面IOlb与从动侧凸轮部94的水平面94b接合的状态,不论上述弹簧51ο的加力地维持锁定体9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起重体10的筒下端中央形成有以利用螺丝刀进行上述转动操作的方式供该螺丝刀的前端嵌合的孔101c。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起重体10的两处的起动侧凸轮部101、101的一方的水平面IOlb的形成部位附近形成从该起重体10的侧部向侧方突出的止转部IOld,(图22)将锁定体9移动到锁定位置的起重体10的正转方向的转动在该止转部IOld与形成在壳下面51b的内部的未图示的限制部碰撞的位置停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若从将锁定体9定位在锁定位置的状态,逆转起动起重体10,则解除上述起动侧凸轮部101的水平面IOlb与从动侧凸轮部94的水平面94b接合的状态,利用上述弹簧51ο的作用,分别对应的起动侧凸轮部101再次容纳在形成在该锁定体9的一对的从动侧凸轮部94、94间的两处的空间中,锁定体9复位到非锁定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这样在定位结束后的位置固定上述安装部分50b后,使门I’复动并从主体7取下引导件8,接着,从将门I’往动到往动结束位置的状态将撞杆结构体6插通该安装部分50b的插通部,并且通过对该撞杆结构体6进行扭转操作,进行撞杆3的上下方向的定位。在图示的例子中,撞杆结构体6具备轴状的撞杆3、能上下移动地支撑该撞杆3的中间套筒60、能上下移动地支撑该中间套筒60的下部套筒61、容纳在下部套筒60内的内部套筒62、介装在下部套筒61与撞杆3之间的第一压缩螺旋弹簧63、介装在内部套筒62与下部套筒61之间的第二压缩螺旋弹簧64。撞杆3在下端具有外鄂3a,利用第一压缩螺旋弹簧63的加力将该外鄂3a卡在形成在中间套筒60的上端的内鄂60a上并且使其上端侧从中间套筒60向上方突出。中间套筒60的内部套筒62使内部套筒62的一部分进入形成在中间套筒60的侧部上的贯通孔60b中而组合,通过该内部套筒62,并且利用第二压缩螺旋弹簧64的作用,在无负荷状态下只使其下端进入下部套筒61内并使其他部位从下部套筒61突出。在该中间套筒60的外表面形成有卡在形成在上述安装部分50b的插通部的内部的防脱部50d上的被防脱部60c。该被防脱部60c形成为在撞杆结构体6的轴向上为多级。在图示的例子中,该被防脱部60c在中间套筒60上形成沿将撞杆结构体6的轴中心线为中心的假想的螺旋形成的外螺纹的一部分。在图示的例子中,是中间套筒60的外表面中的、利用通过其筒轴的假想的直线将该中间套筒60 —分为二时的一方侧的外表面,在从中间套筒60的下端到上下方向中间的位置间形成有多级的上述被防脱部60c。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下部套筒61的外表面形成有接受形成在安装部分50b的内部的上述追加防脱部50e的凹部61a。撞杆结构体6向安装部分50b的插通部的插通只能在最上级的被防脱部60c不与最下级的防脱部50d抵接的方向进行。(图25)若从使支承部件4的捕获凹部4a位于安装部分50b上的状态将撞杆结构体6插通安装部分50b,则一边压缩第一压缩螺旋弹簧63 —边将撞杆3引入中间套筒60内,并且被支承部件4的下表面4c推压而一边压缩第二压缩螺旋弹簧64 —边将中间套筒60引入下部套筒61内。(图26)中间套筒60的引入量根据支承部件4与安装部分50b之间的距离增减。若从该状态将撞杆结构体6以其轴中心线为中心扭转预定的角度,则被防脱部60c螺纹接合在防脱部50d上,维持如上所述将中间套筒60引入的状态。(图27)由此,进行撞杆3的上下方向的定位。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下部套筒61的下端外周形成外鄂61b,能够将撞杆结构体6插通到安装部分50b的插通部直到该外鄂61b与安装部分50b的下端抵接的位置。另外,在该下部套筒61的下端中央形成以利用螺丝刀进行撞杆结构体6的上述扭转操作的方式供该螺丝刀的前端嵌合的孔61c。另外,利用上述扭转,中间套筒60下降到被防脱部60c模拟的上述螺旋的倾斜量稍下方,在中间套筒60的上端与支承部件4的下表面4c之间自动地形成间隙。在图示的例子中,对第一滑块50加力的弹簧51h的前端50a与上述分割部分50h的后面抵接,分割部分50h克服该弹簧51h的作用可在前后方向上稍微移动。由此,分割部分50h在撞杆结构体6的上述扭转时,使追加防脱部50e与下部套筒61的外表面抵接而稍微后退,并且在扭转结束位置利用上述弹簧51h的作用,返回后退前的位置并将追加防脱部50e卡合在形成在下部套筒61上的凹部61a。
权利要求
1.一种定位机构,是具备撞杆和支承部件的辅助机构中上述撞杆的定位机构,该撞杆为转动体及将该转动体能转动地进行支撑的支撑体的任一方所具备,该支承部件为转动体及将该转动体能转动地进行支撑的支撑体的另一方所具备,在转动体的预定的往动位置捕获该撞杆后移动,辅助转动体向往动结束位置的往动,该定位机构的特征在于, 包括能拆卸地安装在具备上述支承部件的主体中撞杆的进入空间内的引导件、以及上述撞杆的安装基座所具备的调整结构, 调整结构具有能使上述安装基座中撞杆的安装部分在撞杆朝向上述进入空间的进入方向及与该进入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的可动支撑机构、和以上述安装部分不会由于从外部的操作而进行上述移动的方式进行固定的固定机构, 在从安装了上述引导件的状态使转动体往动到往动结束位置时,上述安装部分利用引导件的内表面进行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 引导件具备沿着撞杆朝向进入空间的进入方向的引导面、和与该进入方向大致正交的抵接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 安装基座具有在撞杆朝向进入空间的进入方向上移动的第一滑块、在与该进入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的第二滑块、以及安装在转动体及支撑体的任一方上的底座, 以下述方式构成可动支撑机构:在上述第一滑块上具备安装部分,并且能进行上述移动地将该第一滑块支撑在上述第二滑块上,并且,能进行上述移动地将该第二滑块支撑在上述底座上。
4.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 固定机构是一种下述锁定体:能移动地支撑在第二滑块上,并且具备相对于形成在第一滑块上的第一被卡合部的第一卡合部、相对于形成在底座上的第二被卡合部的第二卡合部,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从未将卡合部卡合在这些被卡合部上的非锁定位置移动到将卡合部卡合在这些被卡合部上的锁定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4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 安装部分具有呈轴状的撞杆结构体的插通部,并且具备通过在将撞杆结构体插通该插通部的状态下的该撞杆结构体的扭转操作,卡在形成在该撞杆结构体上的被防脱部上的防脱部, 并且,该防脱部及被防脱部的双方或任一方在撞杆结构体的轴向形成为多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 安装部分具有呈轴状的撞杆结构体的插通部,并且具备通过在将撞杆结构体插通该插通部的状态下的该撞杆结构体的扭转操作,卡在形成在该撞杆结构体上的被防脱部上的防脱部, 并且,该防脱部及被防脱部的双方或任一方在撞杆结构体的轴向形成为多级。
7.一种定位方法,是具备撞杆和支承部件的辅助机构中上述撞杆的定位方法,该撞杆为转动体及将该转动体能转动地进行支撑的支撑体的任一方所具备,该支承部件为转动体及将该转动体能转动地进行支撑的支撑体的另一方所具备,在转动体的预定的往动位置捕获该撞杆后移动,辅助转动体向往动结束位置的往动,该定位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从将能拆卸地安装在具备上述支承部件的主体中撞杆的进入空间的引导件安装在该支承部件上的状态将上述转动体往动到往动结束位置,并利用上述引导件的内表面将能在撞杆朝向上述进入空间的进入方向及与该进入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地位于上述撞杆的安装基座上的该撞杆的安装部分移动到预定位置后, 固定该安装部分。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位机构及定位方法,能容易且适当地进行撞杆的定位。定位机构包括能拆卸地安装在具备支承部件(4)的主体(7)的撞杆(3)的进入空间(7a)内的引导件(8)、以及撞杆(3)的安装基座(5)所具备的调整结构。调整结构具有能使安装基座(5)的撞杆(3)的安装部分(50b)在撞杆(3)向进入空间(7a)的进入方向(x)及与该进入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的可动支撑机构、和以安装部分(50b)不会由于从外部的操作而进行上述移动的方式进行固定的固定机构,在从安装了引导件(8)的状态使转动体(1)往动到往动结束位置时,上述安装部分(50b)与引导件(8)的内表面接触地进行移动。
文档编号E05D11/10GK103184821SQ20121029357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7日
发明者信田真一郎, 田村刚一, 田所丈季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利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