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风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0511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然通风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通过框架板基于气流的打开和关闭运动使建筑物的开口部分打开和关闭的自然通风窗。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I] JP-A-2003-247371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已经提出了一种自然通风窗,其包括一端枢转地固定至框架板的竖框上部而另一端在比上述一端低的位置枢转地固定至窗框的垂直框的主臂、以及一端枢转地固定至该竖框的中间部分而另一端枢转地固定至垂直框下部的子臂,该子臂比该主臂长。在窗户关闭的情况下该子臂的一端和框架板的重心分别被设置成使它们位于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自然通风窗中,鉴于涉及的多种关系,比如主臂和子臂的旋转以及子臂一端和框架板重心相应的位置,当窗户打开时,赋予框架板的向建筑物开口部分的完全打开位置的转矩会增大。因此,难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轻松,而且难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困难。而且,在这样的自然通风窗中,鉴于涉及的多种关系,比如主臂和子臂的旋转以及子臂一端和框架板重心相应的位置,当窗户打开时,赋予框架板的向建筑物开口部分的打开位置的转矩会增大。因此,难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轻松,而且难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困难。此外,通过这样的自然通风窗,期望防止框架板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过快以及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侧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过快。此外,在这样的自然通风窗中,鉴于涉及的多种关系,比如主臂和子臂的旋转以及子臂一端和框架板重心相应的位置,当窗户打开时,赋予框架板的向建筑物的开口部分打开位置的转矩增大。因此,难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轻松,而且难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困难。此外,期望有一种自然通风窗,其中当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中时没有任何物体突出于建筑物内部和建筑物外部。鉴于上述方面已设计出本发明,而且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自然通风窗,其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变轻松,而且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变困难,从而可以通过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打开/关闭运动合适地提供通风,以及防止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侧的打开/关闭运动过快。本发明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自然通风窗,其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变轻松,而且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变困难,从而可以通过框架板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打开/关闭运动合适地提供通风,以及防止框架板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过快和防止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侧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过快。本发明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自然通风窗,其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变轻松,而且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变困难,从而可以通过框架板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打开/关闭运动合适地提供通风,而且其中当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中时没有任何物体突出于建筑物内部和建筑物外部。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本发明,一种自然通风窗包括框架板;以及用于使框架板基于气流使建筑物开口部分打开和关闭的打开/关闭装置,其中该打开/关闭装置包括第一支承机构,用于可升降地和围绕水平轴线可旋转地支承框架板的上轨或下轨中的一侧的部分;和第二支承机构,用于沿向建筑物的内部或外部的方向可动地和围绕水平轴线可旋转地支承框架板的位于该部分下方或上方的另一部分,该另一部分被设置成位于处于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的框架板重心上方,而且相对于该重心位于建筑物内部或建筑物外部中的一侧。根据本发明的自然通风窗,具体地说,框架板的另一部分被设置成位于处于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的框架板重心上方,且相对于该重心位于建筑物内部或建筑物外部中的一侧。因此,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轻松, 而且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困难。因此,可以通过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打开/关闭运动合适地提供通风,而且可以防止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侧的打开/关闭运动过快。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自然通风窗,第一支承机构可升降地支承框架板的上轨或下轨中的一侧的部分,而第二支承机构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可动地支承框架板的另一部分。因此当开口部分打开时,可以使框架板仅向建筑物内部或建筑物外部中的一侧突出。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然通风窗的优选示例中,第一支承机构适于沿垂直方向线性可动地支承框架板的上轨或下轨中的一侧的部分。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然通风窗的另一优选示例中,第二支承机构适于沿水平方向线性可动地支承框架板的另一部分。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然通风窗的又一优选示例中,处于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的框架板的另一部分和该框架板的重心分别位于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同一线上。根据这样的优选示例,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平衡而无需在框架板上安装重物或类似物,而且可以使框架板向开口部分打开方向的运动停止而无需使用止挡件或类似物。而且,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或其附近基于气流的打开/关闭运动轻松。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然通风窗的另一优选示例中,打开/关闭装置还包括配合构件,该配合构件用于使框架板配合限定开口部分的窗框以保持由框架板完全关闭开口部分的状态。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然通风窗的又一优选示例中,具体地,第一支承机构适于可升降地支承框架板的上轨侧的部分,而框架板的另一部分被设置成在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位于框架板的上轨侧的部分下方且相对于框架板的重心位于建筑物外部侧。根据这样的优选示例,根据具体从建筑物外部向建筑物内部的气流的增加和减少能使开口部分关闭和打开。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然通风窗的另一优选示例中,具体地,第一支承机构适于可升降地支承框架板的下轨侧的部分,而框架板的另一部分被设置成在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位于框架板的下轨侧的部分上方且相对于框架板的重心位于建筑物内部侧。根据这样的优 选示例,根据具体从建筑物内部向建筑物外部的气流的增加和减少能使开口部分关闭和打开。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自然通风窗包括安装在建筑物中的窗框;设置在由窗框限定的开口部分中的框架板;以及用于使开口部分基于气流打开和关闭的打开/关闭装置,该打开/关闭装置包括第一支承机构,用于可升降地和围绕水平轴线可旋转地支承框架板的上轨或下轨中的一侧的部分;第二支承机构,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可动地和围绕该水平轴线可旋转地支承框架板位于该部分下方或上方的另一部分,框架板的另一部分被设置成当框架板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时位于框架板的重心上方而且相对于该重心位于建筑内部或外部中的一侧,第二支承机构包括形成在框架板的另一部分中的被支承构件和装配到窗框以支承被支承构件的支承构件,支承构件包括线性运动支承部分,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线性可动地且围绕水平轴线可旋转地支承被支承构件;和连接到线性运动支承部分的接近建筑物内部侧的末端部分的末端侧支承部分和连接到线性运动支承部分的接近建筑物外部侧的末端部分的末端侧支承部分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到线性运动支承部分的接近建筑物内部侧的末端部分的末端侧支承部分适于沿与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可动地而且围绕水平轴线可旋转地支承被支承构件,以在框架板的另一部分沿向建筑物内部的方向运动时使另一部分向上移位,和在另一部分沿向建筑物外部的方向运动时使另一部分向下移位,连接到线性运动支承部分的接近建筑物外部侧的末端部分的末端侧支承部分适于沿与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可动地而且围绕水平轴线可旋转地支承被支承构件,以在框架板的另一部分沿向建筑物内部的方向运动时使另一部分向下移位,以及在框架板的另一部分沿向建筑物外部的方向运动时使另一部分向上移位。根据依照本发明另一方面的自然通风窗,具体地说,框架板的另一部分被设置成当框架板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时位于框架板的重心上方且相对于该重心位于建筑物内部或建筑物外部中的一侧。第二支承机构包括形成在框架板另一部分中的被支承构件和装配到窗框以支承被支承构件的支承构件。支承构件包括线性运动支承部分,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线性可动地和围绕水平轴线可旋转地支承被支承构件;和连接到线性运动支承部分的接近建筑物内部侧的末端部分的末端侧支承部分和连接到线性运动支承部分的接近建筑物外部侧的末端部分的末端侧支承部分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到线性运动支承部分的接近建筑物内部侧的末端部分的末端侧支承部分适于沿与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可动地而且围绕水平轴线可旋转地支承被支承构件,以在框架板的另一部分沿向建筑物内部的方向运动时使另一部分向上移位,和在框架板的另一部分沿向建筑物外部的方向运动时使另一部分向下移位,连接到线性运动支承部分的接近建筑物外部侧的末端部分的末端侧支承部分适于沿与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可动地和围绕水平轴线可旋转地支承被支承构件,以在框架板的另一部分沿向建筑物内部的方向运动时使另一部分向下移位,以及在框架板的另一部分沿向建筑物外部的方向运动时使另一部分向上移位。因此,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轻松,而且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困难。因此,可以通过框架板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打开/关闭运动合适地提供通风。而且,在设置了接近建筑物外部侧的末端侧支承部分的情况下,可以防止框架板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过快。在设置了接近建筑物内部侧的末端侧支承部分的情况下,可以防止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侧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过快。此外,根据本发明 的自然通风窗,第一支承机构可升降地支承框架板的上轨或下轨中的一侧的部分,而第二支承机构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可动地支承框架板的另一部分。因此当开口部分打开时,可以使框架板仅向建筑物内部或建筑物外部中的一侧突出。在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自然通风窗的优选示例中,线性运动支承部分和末端侧支承部分彼此协配形成细长孔或狭缝,该细长孔或狭缝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和沿与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弓I导被支承构件。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然通风窗的另一优选示例中,第一支承机构适于沿垂直方向线性可动地支承框架板的上轨或下轨中的一侧的部分。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然通风窗的又一优选示例中,处于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的框架板的另一部分和该框架板的重心分别位于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同一线上。根据这样的优选示例,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平衡而无需在框架板上安装重物或类似物,而且可以使框架板向开口部分打开方向的运动停止而无需使用止挡件或类似物。而且,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或其附近基于气流的打开/关闭运动轻松。在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自然通风窗的另一优选示例中,打开/关闭装置具有用于使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框架板配合窗框的配合装置。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自然通风窗的又一优选示例中,第一支承机构可适于支承框架板的上轨侧的部分,而第二支承机构可适于支承框架板的另一部分以使其位于框架板的上轨侧的部分下方且当框架板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其相对于框架板的重心位于建筑物外部侧。根据这样的优选示例,根据具体从建筑物外部向建筑物内部的气流的增加和减少能使开口部分关闭和打开。此外,第一支承机构可适于支承框架板的下轨侧的部分,而第二支承机构可适于支承框架板的另一部分以使其位于框架板的下轨侧的部分上方,且当框架板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其相对于框架板的重心位于建筑物内部侦U。根据这样的优选示例,根据具体从建筑物内部向建筑物外部的气流的增加和减少能使开口部分关闭和打开。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自然通风窗包括安装在建筑物中的窗框;设置在由窗框限定的开口部分中的框架板;以及用于使开口部分基于气流打开和关闭的打开/关闭装置,该打开/关闭装置包括第一支承机构,用于可升降地和围绕水平轴线可旋转地支承框架板的上轨侧的部分;和第二支承机构,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可动地和围绕该水平轴线可旋转地支承框架板位于该部分下方的另一部分,框架板的另一部分被设置成当框架板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时位于框架板的重心上方而且相对于该重心位于建筑外部侦牝第二支承机构包括形成在框架板的另一部分中的被支承构件;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线性可动地且围绕水平轴线可旋转地支承被支承构件的支承构件;旋转轴,其用于将支承构件围绕水平轴线可旋转地连接至窗框,以使其位于处于被支承构件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线性可动地支承的状态的被支承构件下方且位于建筑物内部侧;弓丨导构件,其装配到窗框并抵靠位于接近建筑物内部侧的被支承构件,以基于被支承构件沿向建筑物内部的方向的线性运动向上引导被支承构件,和基于被支承构件沿向建筑物外部的方向的线性运动向下引导被支承构件;以及保持机构,其用于将支承构件的旋转角保持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线性可动地支承被支承构件的状态。根据依照本发明又一方面的自然通风窗,具体地说,框架板的另一部分被设置 成当框架板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时位于框架板的重心上方且相对于该重心位于建筑物外部侧。第二支承机构包括以下部分形成在框架板的另一部分中的被支承构件;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线性可动地且围绕水平轴线可旋转地支承被支承构件的支承构件;旋转轴,其用于将支承构件围绕水平轴线可旋转地连接至窗框,以使其位于处于被支承构件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线性可动地支承的状态的被支承构件下方且和位于建筑物内部侧;引导构件,其装配到窗框并抵靠位于接近建筑物内部侧的被支承构件,以基于被支承构件沿向建筑物内部的方向的线性运动向上引导被支承构件,和基于被支承构件沿向建筑物外部的方向的线性运动向下引导被支承构件;以及保持机构,其用于将支承构件的旋转角保持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线性可动地支承被支承构件的状态。因此,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轻松,而且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困难。因此,可以通过框架板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打开/关闭运动合适地提供通风。因为通过引导构件引导被支承构件产生了抵抗框架板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阻力,所以可以防止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侧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过快。而且,因为支承构件基于被支承构件沿向建筑物内部的方向的线性运动经历向建筑物内部侧的旋转,所以在框架板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情况下,支承构件既不向建筑物内部侧也不向建筑物外部侧突出。在根据本发明又一方面的自然通风窗的优选示例中,支承构件包括线性运动支承部分,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线性可动地且围绕水平轴线可旋转地支承被支承构件;和末端侧支承部分,其接近建筑物外部侧且连接到线性运动支承部分的接近建筑物外部侧的末端部分,该末端侧支承部分适于沿与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可动地而且围绕水平轴线可旋转地支承被支承构件,以在框架板的另一部分沿向建筑物内部的方向运动时使另一部分向下移位,和在另一部分沿向建筑物外部的方向运动时使框架板的另一部分向上移位。根据这样的优选示例,可以防止框架板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在接近建筑物外部侧的末端支承部分中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过快。在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自然通风窗的另一优选示例中,线性运动支承部分和末端侧支承部分彼此协配形成细长孔或狭缝,该细长孔或狭缝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和沿与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引导被支承构件。在根据本发明又一方面的自然通风窗的又一优选示例中,支承构件还包括末端侧支承部分,其接近建筑物内部侧而且连接到线性运动支承部分的接近建筑物内部侧的末端部分,该末端侧支承部分具有比形成在线性运动支承部分中的细长孔或狭缝的部分扩大的部分,而且适于在扩大部分中支承被支承构件。在根据本发明又一方面的自然通风窗的又一优选示例中,引导构件装配到窗框,以在支承构件中产生基于被支承构件沿向建筑物内部的方向的线性运动的旋转之前或同时抵靠被支承构件。根据这样的优选示例,可以防止抵抗框架板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阻力在接近支承构件的建筑物内部侧的部分处变得瞬时过大。在根据本发明又一方面的自然通风窗的又一优选示例中,第一支承机构适于沿垂直方向线性可动地支承框架板的上轨侧的部分。在根据本发明又一方面的自然通风窗的又一优选示例中,第一支承机构具有推压 构件,其用于相对于窗框向下弹性地推压框架板的上轨侧的部分,以将沿开口部分打开方向的运动力赋予框架板。在根据本发明又一方面的自然通风窗的又一优选示例中,处于开口部分打开位置的框架板的另一部分和该框架板的重心分别位于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同一线上。根据这样的优选示例,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平衡而无需在框架板上安装重物或类似物,而且可以使框架板定向于开口部分打开方向的运动停止而无需使用止挡件或类似物。而且,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或其附近基于气流的打开/关闭运动轻松。在根据本发明又一方面的自然通风窗的另一优选示例中,打开/关闭装置具有用于使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框架板配合窗框的配合装置。发明优点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自然通风窗,其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轻松,而且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困难,从而可以通过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打开/关闭运动合适地提供通风,以及防止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侧的打开/关闭运动过快。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自然通风窗,其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轻松,而且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变困难,从而可以通过框架板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打开/关闭运动合适地提供通风,以及防止框架板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过快和防止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侧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过快。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自然通风窗,其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轻松,而且可以使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变困难,从而可以通过框架板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打开/关闭运动合适地提供通风,而且其中当框架板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中时没有任何物体突出于建筑物内部侧和建筑物外部侧。接着,将参考附图中所示的优选实施例给出实现本发明的模式的更具体描述。应当注意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图I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说明性侧视图;图2是图I所示实施例的说明性平面图;图3是用来说明图I所示实施例操作的示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开口部分打开状态的说明性侧视图;图5是图4所示实施例的开口部分关闭状态的说明性侧视图;图6是图5所示实施例的说明性平面图;图7主要是图4所示实施例的第二支承机构的说明示图;图8是用来说明图4所示实施例操作的示图; 图9是用来说明图4所示实施例操作的示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开口部分打开状态的说明性侧视图;图11是根据图10所示实施例的开口部分完全打开状态的说明性侧视图;图12是用来说明图10所示实施例操作的示图;图13是图10所示实施例的开口部分关闭状态的说明性侧视图;图14是图13所示实施例的说明性俯视图;图15是图10所示实施例的开口部分关闭状态在省略框架板情况下的说明性侧视图;图16主要是图10所示实施例的开口部分打开状态中的第二支承机构的说明性放大示图;图17主要是图10所示实施例的开口部分关闭状态中的第二支承机构的说明性放大示图;图18主要是图10所示实施例的第二支承机构的引导构件的说明性放大示图;以及图19是图10所示实施例的另一第二支承机构的说明示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I至3中,根据此实施例的自然通风窗I包括框架板2和打开/关闭装置5,该打开/关闭装置5用于使框架板2基于气流3使建筑物的开口部分4打开和关闭。如图3所示,通过框架板2向建筑物外部6侧运动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自然通风窗I适于使开口部分4打开;而如图I所示,通过框架板2向建筑物内部7侧运动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自然通风窗I适于使开口部分4关闭。开口部分4由安装在建筑物中的窗框11限定。窗框11具有上框12、下框13、以及一对垂直框14和15。如图I所示,在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中用于抵靠框架板2的密封构件装配到上框12、下框13以及垂直框14和15。框架板2通过打开/关闭装置5装配到窗框11。框架板2具有由玻璃板或类似物构成的矩形框架板主体21、上轨22、下轨23、以及一对竖框24和25。支承轴51分别装配在竖框24和25的部分33中,而在此实施例中部分33突出于建筑物外部6侦U。打开/关闭装置5包括支承机构32,用于可升降地和围绕水平轴线SI沿Rl方向可旋转地支承框架板2的上轨22侧的部分31 ;支承机构34,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A可动地和围绕水平轴线S2沿R2方向可旋转地支承框架板2位于部分31下方的部分33 ;以及配合构件35,用于使框架板2配合限定开口部分4的窗框11以保持开口部分完全被框架板2关闭的状态。部分31和33分别设置在竖框24和25中。水平轴线S I和S2沿垂直于垂直方向V和方向A的方向延伸,其中方向A朝向建筑物的内部或外部。在此实施例中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A也是水平方向(在水平面内的方向)H,但也可以是例如从建筑物内部7向建筑物外部6相对于水平方向H向上或向下倾斜的方向。支承机构32包括沿水平方向H延伸的支承轴41,其装配在竖框24的部分31和竖框25的部分31的相应一个中;以及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引导构件42,其装配到垂直框14和15的相应一个以沿垂直方向V线性地引导支承轴41。引导构件42具有U形截面以形成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沟槽43。支承轴41沿垂直方向V线性可动地且围绕水平轴线SI可旋转地设置在沟槽43中。引导构件42被形成为一长度,该长度等于或长于支承轴41协同框架板2的打开或关闭运动而沿垂直方向V线性运动的距离。滚子可装配在支承轴41设置在沟槽43中的部分处。应当注意的是,为防止 支承轴41被降低至低于在开口部分完全打开状态中支承轴41相对于引导构件42的位置,支承机构32还可包括用于在该位置抵靠支承轴41的止挡件。以水平轴线S I作为其中心的部分31位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中的框架板2的重心G上方。在此实施例中,相对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A的上述重心G,部分31稍稍位于建筑物内部7侧。这样的支承机构32适于沿垂直方向V线性可动地支承部分31。支承机构34包括沿水平方向H延伸的支承轴51,其装配在竖框24的部分33和竖框25的部分33的相应一个中;以及引导构件52,其装配到垂直框14和15的相应一个以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A线性地引导支承轴51,且其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A延伸。在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以水平轴线S2作为它们中心的支承轴51和部分33位于框架板2的重心G上方,且相对于该重心G位于建筑物外部6侧上。在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中,部分33和支承轴51以及框架板2的重心G分别位于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同一
直线上。引导构件52具有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A延伸的细长孔53。支承轴51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A线性可动地且围绕水平轴线S2可旋转地设置在细长孔53中。引导构件52被形成为一长度,该长度等于或长于支承轴51协同框架板2的打开或关闭运动而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A线性运动的距离。其中限定了细长孔53的引导构件52的建筑物外部6侧的一个末端54具有止挡件的功能,止挡件用于抵靠支承轴51以防止支承轴51移动至建筑物外部6侧超过支承轴51在开口部分完全打开状态时的位置。滚子可装配在支承轴51设置在沟槽53中的部分处。在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中,连接部分33和框架板2重心G的直线相对于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直线倾斜。当框架板2接近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时这样的倾角变小,且当框架板2设置在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时这样的倾角变为零。这样的支承机构34适于在水平方向H中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A线性可动地支承部分33。配合构件35由可旋转地装配到下轨23的L形杆构成。因为这样的杆在开口部分完全关闭状态时旋转地工作,所以该杆在建筑物内部7侧抵靠下框13,从而适于使框架板2能配合窗框11。通过配合构件35与安装在建筑物中的窗框11配合的框架板2向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的运动被配合构件35可撤销地阻止。通过上述自然通风窗I将给出该窗户打开和关闭操作的描述。首先,如图I所示,通过取消框架板2与窗框11之间通过配合构件35的配合,允许处于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的框架板2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当取消配合时,因为在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A上部分33相对于重心G位于建筑物外部6侧,所以沿R2方向朝向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的转矩被赋予处于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的框架板2。被赋予这样的转矩并被允许向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运动的框架板2沿R2方向朝向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旋转。协同R2方向上的旋转,支承轴41沿沟槽43降低。如图3所示,当框架板2到达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时,部分33和重心G位于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同一直线上,所以不再赋予框架板2沿R2方向的转矩。当框架板2逐渐从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向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移动时,赋予框架板2的沿R2方向朝向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的转矩逐渐减小。因为上述转矩这样地逐渐减小,所以可以防止框架板2的开口部分打开过快。同时,在框架板2反向地从开 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向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逐渐移动时的情况下,赋予框架板2的沿R2方向朝向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的转矩逐渐增大。如上所述,在框架板2设置在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的情况下,当因为气流3的缘故建筑物外部6侧呈现正压而建筑物内部7侧呈现负压时,基于气流的沿R2方向朝向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的转矩被赋予框架板2,所以框架板2向开口部分关闭位置运动。当框架板2基于气流3进一步向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运动时,因为部分33相对于重心G位于建筑物外部6侧,所以向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的反向运动力被赋予框架板2,该反向运动力抵抗基于气流3向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的运动。当框架板2接近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时,这样的反向运动力逐渐增大。因此,即使在气流3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基于气流3产生框架板2的打开和关闭运动,而且可以防止框架板2过快地关闭开口部分。根据此实施例的自然通风窗I包括用于支承框架板2的上轨22侧的部分31的支承机构32 ;以及用于支承框架板2的另一部分33的支承机构34,上述另一部分33位于部分31下方和框架板2重心上方,而且在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相对于框架板2的重心G在建筑物外部6侧。代替这些,例如,自然通风窗I可包括第一支承机构,用于可升降地且围绕水平轴线可旋转地支承框架板2的下轨23侧的一个部分;以及第二支承机构,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A可动地且围绕水平轴线可旋转地支承框架板2位于下轨23侧的上述部分上方的另一部分。此外,框架板2的上述另一部分可被设置成位于处于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的框架板2的重心G上方,且相对于该重心G位于建筑物内部7侧。通过具有这样的第一和第二支承机构的自然通风窗同样能证明上述和下述操作效果。根据上述自然通风窗1,该自然通风窗I包括框架板2 ;以及打开/关闭装置5,该打开/关闭装置5用于使框架板2基于气流3打开和关闭打开和关闭建筑物开口部分4。打开/关闭装置5包括支承机构32,用于可升降地而且围绕水平轴线SI沿Rl方向可旋转地支承框架板2的上轨22侧或下轨23侧的部分31 ;以及支承机构34,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A可动地而且围绕水平轴线S2沿R2方向可旋转地支承框架板2的部分33,该部分33位于部分31下方或上方。部分33被设置成在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位于框架板2的重心G上方,而且相对于该重心G位于建筑物外部6侧或建筑物内部7侧。因此,可以使框架板2在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3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轻松,而且可以使框架板2在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侧基于气流3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困难。因此,可以通过框架板2在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3的打开/关闭运动合适地提供通风,而且可以防止框架板2在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侧的打开/关闭运动过快。此外,支承机构32可升降地支承框架板2上轨22侧或下轨23侧的部分31,而支承机构34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A可动地支承框架板2的部分33。因此当开口部分4打开时,可以使框架板2仅向建筑物外部6或建筑物内部7中的一侧突出。根据该自然通风窗I,在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中的框架板2的部分33和框架板2的重心G分别位于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同一直线上。因此,可以使框架板2在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平衡而无需在框架板2上安装重物或类似物,而且可以使框架板2定向于开口部分打开方向的运动停止而无需使用止挡件或类似物。而且,可以使框架板2在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或其附近基于气流3的打开/关闭运动轻松。

在该自然通风窗I中,支承机构32可适于可升降地支承框架板2的上轨22侧的部分31,而且框架板2的部分33可被设置成位于框架板2上轨22侧的部分31下方,且在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中相对于框架板2的重心G位于建筑物外部6侧。在这种情况下,能具体根据从建筑物外部6向建筑物内部7的气流3的增加和减少使开口部分4关闭和打开。另一方面,在该自然通风窗I中,支承机构32可适于可升降地支承框架板2的下轨23侧的部分,而且框架板2的另一部分可被设置成位于框架板2的下轨23侧的上述部分上方,且在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中相对于框架板2的重心G位于建筑物内部7侧。在这种情况下,能具体根据从建筑物内部7向建筑物外部6的气流3的增加和减少使开口部分4关闭和打开。在图4至9中,根据另一实施例的自然通风窗401包括安装在建筑物(未示出)中的窗框402 ;设置在由窗框402限定的开口部分403中的框架板404 ;以及用于使开口部分403基于气流打开和关闭的打开/关闭装置406。如图4所示,通过框架板404向建筑物外部407侧运动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自然通风窗401适于使开口部分403打开;而如图5所示,通过框架板404向建筑物内部408侧运动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自然通风窗I适于使开口部分403关闭。窗框402具有上框412、下框413、以及一对垂直框414和415。如图4所不,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中用于抵靠框架板404的密封构件装配到上框412、下框413以及垂直框414 和 415。框架板404通过打开/关闭装置406装配到窗框402。框架板404具有由玻璃板或类似物构成的矩形框架板主体421、上轨422、下轨423、以及一对竖框424和425。在此实施例中,竖框424和425中分别装配入用作所要支承的构件的轴本体451的部分相对于框架板主体421突出于建筑物外部407侧。以此方式装配到窗框402从而能通过打开/关闭装置406使开口部分403自由打开和关闭的框架板404呈现出图4所示的处于开口部分打开位置的静止状态,而且如图8所示通过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适于使开口部分403变窄,而如图9所示通过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适于使开口部分403扩大。打开/关闭装置406包括支承机构432,用于沿垂直方向V可升降地和围绕水平轴线S4沿R4方向可旋转地支承框架板404的上轨422侧的部分431 ;支承机构434,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可动地和围绕水平轴线S5沿R5方向可旋转地支承框架板404位于部分431下方的另一部分433 ;以及配合装置435,用于使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框架板404配合窗框402。部分431和433分别设置在竖框424和425中。水平轴线S4和S5沿图6中所不的横向Y延伸,该横向Y垂直于垂直方向V以及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在此实施例中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是平行于水平方向且垂直于横向Y的方向,但也可以是例如相对于从建筑物内部408侧向建筑物外部407侧的水平方向(水平面内的方向)向上或向下倾斜的方向。部分433被设置成当框架板404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时,部分433位于框架板404的重心G2上方,且相对于该重心G2位于建筑物外部407侧。支承机构432包括在竖框424的部分431和竖框425的部分431的相应一个中装配的轴本体441 ;和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引导构件442,其装配到垂直框414和415的相应一个以沿垂直方向V线性地引导轴本体441。引导构件442具有U形截面以形成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沟槽443。轴本体441沿 垂直方向V线性可动地且围绕水平轴线S4可旋转地设置在沟槽443中。引导构件442被形成为一长度,该长度等于或长于轴本体441协同框架板404的打开或关闭运动而沿垂直方向V线性运动的距离。滚子可装配在轴本体441设置在沟槽443中的部分处。应当注意的是,为防止轴本体441被降低至低于图4中所示的处于开口部分打开状态的轴本体441相对于引导构件442的位置,支承机构432还可包括用于在该位置抵靠轴本体441的止挡件。协同框架板404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和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轴本体441相对于引导构件442沿垂直方向V升高和降低,而且相对于该引导构件442围绕作为轴线的水平轴线S4旋转。如图5所示,以水平轴线S4作为其中心的部分431位于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框架板404的重心G2上方。在此实施例中,部分431相对于上述重心G2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稍稍位于建筑物内部408侧。这样的支承机构432适于沿垂直方向V线性可动地而且围绕水平轴线S4可旋转地支承部分431。应当注意支承机构432还可包括担当推压构件的弹簧,该弹簧用于弹性地向下推压部分431,以将沿开口部分打开方向的运动力赋予框架板4。支承机构434包括担当被支承构件的轴本体451,其形成在竖框424的部分433和竖框425的部分433的相应一个中且沿横向Y延伸;以及支承构件452,其装配到垂直框414和415的相应一个以支承轴本体451。在框架板404处于如图5所示的开口部分关闭位置时的情况下,以水平轴线S5作为它们中心的轴本体451和部分433位于框架板404的重心G2上方,且相对于重心G2位于建筑物外部407侧。另一方面,在框架板404处于如图4所示的开口部分打开位置的情况下,部分433和轴本体451以及框架板404的重心G2分别位于沿垂直方向V的同一直线上。例如,如图7所示,支承构件452包括以下部分线性运动支承部分453,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线性可动地且围绕水平轴线S5沿R5方向可旋转地支承轴本体451 ;末端侧支承部分455,其连接到接近线性运动支承部分453的建筑物内部408侧的末端部分454,而且适于沿与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交叉的方向可动地而且围绕水平轴线S5沿R5方向可旋转地支承轴本体451,以在框架板404的部分433沿向建筑物内部的方向X2运动时使部分433相对于垂直方向V向上移位,以及在框架板404的部分433沿向建筑物外部的方向Xl运动时使部分433相对于垂直方向V向下移位;以及末端侧支承部分457,其连接到接近线性运动支承部分453的建筑物外部407侧的末端部分456,而且适于沿与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交叉的方向可动地而且围绕水平轴线S5沿R5方向可旋转地支承轴本体451,以在框架板404的部分433向朝向建筑物内部的方向X2运动时使部分433相对于垂直方向V向下移位,以及在框架板404的部分433向朝向建筑物外部的方向Xl运动时使部分433相对于垂直方向V向上移位。末端侧支承部分455分别固定至垂直框414和415。线性运动支承部分453和末端侧支承部分455和457彼此协配形成细长孔或狭缝,即,在此实施例中的细长孔461,其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和沿与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交叉的方向引导轴本体451。支承轴451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线性可动地且围绕水平轴线S5沿R5方向可旋转地设置在细长孔461中。在细长孔 461的建筑物内部408侧、由末端侧支承部分455形成的端面462适于抵靠轴本体451,以抑制框架板404的部分433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超过预定量。在细长孔461的建筑物外部407侧、由末端侧支承部分457形成的端面463适于抵靠轴本体451,以抑制框架板404的部分433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超过预定量。滚子可装配在轴本体451设置在细长孔461中的部分处。在线性运动支承部分453中形成的细长孔461的部分471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延伸。在线性运动支承部分453中设置的轴本体451处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线性可动的状态,以便基于向建筑物内部的方向X2的气流向末端部分454运动,以及基于向建筑物外部的方向Xl的气流向末端部分456运动。如图4所不,在框架板404的部分433位于线性运动支承部分453的末端部分456的状态下,框架板404通过由于其自身重量保持平衡而成静止状态。处于这样的静止状态的框架板404处于基于气流可动以使开口部分打开和使开口部分关闭的状态。如图4所示,在此实施例中使框架板404静止的位置被设置成开口部分打开位置。如图7所示且沿在末端侧支承部分455中形成的细长孔461的部分472延伸的线475是在部分472中运动的轴本体451的轴线轨迹。这样的线475可以是直线或弧线,而且在弧线的情况下线475可向上侧凹或凸。相对于图7所示的且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延伸的线476,线475从建筑物外部407侧向建筑物内部408侧向上倾斜。部分472的建筑物内部408侧的一端高于部分472与部分471连续的另一端。例如,在线475是向上侧凹的弧线的情况下,当轴本体451的位置从末端侧支承部分455的另一末端侧(建筑物外部407侧的末端部分侧)向其上述一末端侧(建筑物内部408侧的末端部分侧)移动时,基于框架板404自身重量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阻力一其抵抗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并施加到框架板404位于末端侧支承部分455的部分433——逐渐增大。如上所述,末端侧支承部分455适于向框架板404的部分433赋予开口部分关闭运动阻力,从而可以刚好在框架板404到达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之前使框架板404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减速,而且在开口部分关闭时使冲击减弱。另外,对开口部分的打开来说,末端侧支承部分455也适于基于框架板404的自身重量向框架板404位于末端侧支承部分455的部分433赋予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力,从而使框架板404的开口部分打开操作棚屋平稳地进行。例如,在线475是向上侧凹的弧线情况下,当轴本体451的位置从部分472的上述一端侧向其另一端侧移动时,可以基于上述自身重量使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力减弱,从而使开口部分打开操作更平稳地进行。如图7所示且沿在末端侧支承部分457中形成的细长孔461的部分473延伸的线477是轴本体451在部分473中运动的轴线轨迹。这样的线477可以是直线或弧线,而且在弧线的情况下线477可向上侧凹或凸。相对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延伸的线476,线477从建筑物内部408侧向建筑物外部407侧向上倾斜。部分473的建筑物外部407侧的一端高于与部分471连续的部分473的另一端。例如,在线477是向上侧凹的弧线的情况下,当轴本体451的位置从末端侧支承部分457的另一末端侧向其上述一末端侧移动时,基于框架板404自身重量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阻力一其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打开动力并施加到框架板404位于末端侧支承部分457的部分433——逐渐增大。如上所述,末端侧支承部分457适于向框架板404的部分433赋予开口部分打开运动阻力,从而可以刚好在框架板404到达图9所示的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之前使框架板404的开口部分 打开运动减速,而且防止轴本体451碰撞端面463。另外,因为线477相对于线476从建筑物内部408侧向建筑物外部407侧向上倾斜,所以末端侧支承部分457还适于基于框架板404的自身重量向框架板404位于末端侧支承部分457的部分433赋予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力,以使框架板404返回开口部分打开位置。在框架板404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图5所示的连接部分433和重心G2的线481相对于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线482向建筑物内部408向下倾斜。当框架板404通过开口部分打开运动接近开口部分打开位置时,线481相对于线482的倾角Θ I逐渐变小,而当框架板404被设置成处于开口部分打开位置时该倾角Θ I变为O度。图4所示的且连接处于开口部分打开位置的框架板404的部分433和重心G2的线483变得与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线482平行。在线481相对于线482向建筑物内部408侧向下倾斜的情况下,基于框架板404自身重量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力被赋予框架板404,而在倾角Θ I已变为零度的情况下,上述基于自身重量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力不再产生。另一方面,在框架板404处于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的情况下,图9所示的连接框架板404的部分433和框架板404的重心G2的线484相对于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线482向建筑物外部407侧向下倾斜。当框架板404通过开口部分关闭运动接近开口部分打开位置时,线484相对于线482的倾角Θ 2逐渐变小,而当框架板404被设置成处于开口部分打开位置时该倾角Θ 2以如上所述的相同方式变为O度。在线484相对于线482向建筑物外部407侧向下倾斜的情况下,基于自身重量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力被赋予框架板404,而在倾角Θ 2已变为零度的情况下,上述基于自身重量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力不再产生。配合装置435具有由可旋转地装配到下轨423的L形杆构成的配合构件465。当这样的配合构件465在开口部分关闭状态旋转地工作时,配合构件465在建筑物内部408侧抵靠下框413,从而适于使框架板404配合窗框402。此外,当配合构件465以与上述旋转操作相反的方向旋转地操作时,配合构件465从下框413移开,从而适于使框架板404从窗框402脱离。
将通过上述自然通风窗401给出该窗户打开和关闭操作的描述。首先,如图5所示,通过取消框架板404与窗框402之间通过配合装置435的配合,允许图5所示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框架板404进行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当取消通过配合装置435的配合时,因为在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上处于该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框架板304的部分433相对于重心G2位于建筑物外部407侧,所以向开口部分打开位置沿R5方向的转矩被赋予部分433。而且,因为轴本体451在部分472中,所以轴本体451基于框架板404的自身重量沿部分472运动,因此框架板404的部分433开始沿向建筑物外部的方向Xl运动,所以框架板404开始打开部分打开运动。协同部分433沿R5方向的旋转,轴本体441沿沟槽443降低,同时沿R4方向产生旋转。因为当框架板404接近开口部分打开位置时倾角Θ1逐渐变小,所以赋予框架板404的沿R5方向朝向开口部分打开位置的转矩逐渐减小。而且如图8所示,当轴本体451已从部分472移动至部分471时,基于自身重量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力也被赋予框架板404,所以框架板404保持连续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当部分433通过框架板404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到达开口部分打开位置时,部分433和重心G2位于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同一线上。因此,基于框架板404自身重量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力不再产生,所以框架板404变成静止。因为沿R5方向的转矩因此逐渐减小,所以可以防止框架板404过 快地打开开口部分。另一方面,当框架板404从开口部分打开位置向开口部分关闭位置逐渐反向运动时,赋予框架板404的沿向开口部分打开位置的R5方向的转矩逐渐增大以抵抗框架板404的上述运动。因此,可以防止开口部分的关闭过快。而且,因为设置了末端侧支承部分455,当部分433位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或位于该位置附近时,可以平稳地实现框架板404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的开始,以及防止开口部分关闭过快。在框架板404设置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的情况下,当由于气流的缘故建筑物外部407侧相对于框架板404呈现正压而建筑物内部408侧呈现负压时,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力被赋予框架板404。因此,框架板404基于气流而运动以关闭开口部分,从而降低从建筑物外部407到建筑物内部408的空气流速。另一方面,当由于气流的缘故建筑物外部
407侧相对于框架板404呈现负压而建筑物内部408侧呈现正压时,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被赋予框架板404。因此,框架板404基于气流而运动以打开开口部分,从而增大从建筑物内部408到建筑物外部407的空气流速。当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力或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力不再产生时,如上所述,框架板404返回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且变成静止。当轴本体451位于部分473中时,抵抗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力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阻力被赋予框架板404,所以框架板404向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被减速,框架板404变成静止。当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力不再产生时,其部分433处于末端侧支承部分457的框架板404返回开口部分打开位置并变成静止。至于处于开口部分打开位置的框架板404,因为倾角Θ I和Θ 2是O度,当基于气流的小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力和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力被赋予时,将产生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和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当框架板404逐渐离开开口部分打开位置时,会产生基于框架板404自身重量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阻力和开口部分关闭运动阻力,所以通过基于气流的小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力和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力不能在框架板404中产生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和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因此,即使在气流小的情况下,也能基于该气流产生框架板404的打开和关闭运动,而且可以防止框架板404过快地打开开口部分和关闭开口部分。应当注意的是,在上述自然通风窗401的情况下,通过手动操作从建筑物内部408侧拉动装配到框架板404的配合构件465以将框架板404设置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而配合构件465与下框413配合,从而保持开口部分403的关闭状态。根据此实施例的自然通风窗401包括用于支承框架板404的上轨422侧的部分431的支承机构432 ;以及用于支承框架板404的另一部分433的支承机构434,所述另一部分433在框架板404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情况下位于部分431下方和框架板404重心上方,并且相对于框架板404的重心G2位于建筑物外部407侧。代替这些,例如,自然通风窗401可包括第一支承机构,用于可升降地且围绕水平轴线可旋转地支承框架板404的下轨423侧的一个部分;以及第二支承机构,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可动地且围绕水平轴线可旋转地支承框架板404位于下轨423侧上的上述部分上方的另一部分。此外,在框架板404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情况下,框架板404的上述另一部分可被设置成位于框架板404的重心G2上方,且相对于该重心G2位于建筑物内部408侧。通过具有这样的第一和第二支承机构的自然通风窗401同样能证明上述和下述操作效果。
根据上述自然通风窗401,该自然通风窗401包括安装在建筑物中的窗框402 ;设置在由窗框402限定的开口部分403中的框架板404 ;以及用于基于气流使开口部分403打开和关闭的打开/关闭装置406。打开/关闭装置406包括支承机构432,用于可升降地而且围绕水平轴线S4可旋转地支承框架板404的上轨422侧的部分431 ;以及支承机构434,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可动地而且围绕水平轴线S5可旋转地支承框架板404的另一部分433,该另一部分433位于部分431下方。当框架板404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时,框架板404的另一部分433可被设置成位于框架板404的重心G2上方,且相对于该重心G2位于建筑物外部407侧。支承机构434包括担当被支承构件的轴本体451,其形成在框架板404的另一部分433中;以及支承构件452,其装配到窗框402以支承轴本体451。支承构件452包括以下部分线性运动支承部分453,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线性可动地且围绕水平轴线S5可旋转地支承轴本体451 ;和至少一个末端侧支承部分455,其连接到接近线性运动支承部分453的建筑物内部408侧的末端部分454,而且适于沿与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交叉的方向可动地而且围绕水平轴线S5可旋转地支承轴本体451,以在框架板404的另一部分433向朝向建筑物内部的方向X2运动时使另一部分433向上移位,以及在框架板404的该另一部分433向朝向建筑物外部的方向Xl运动时使另一部分433向下移位;以及末端侧支承部分457,其连接到接近线性运动支承部分453的建筑物外部407侧的末端部分456,而且适于沿与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交叉的方向可动地而且围绕水平轴线S5可旋转地支承轴本体451,以在另一部分433向朝向建筑物内部的方向X2运动时使框架板404的另一部分433向下移位,以及在另一部分433向朝向建筑物外部的方向Xl运动时使框架板404的另一部分433向上移位。此实施例中的支承构件452包括末端侧支承部分455和末端侧支承部分457。因此,可以使框架板404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轻松,而且可以使框架板404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困难。因此,可以通过框架板404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打开/关闭运动合适地提供通风。而且,在设置了接近建筑物外部407侧的末端侧支承部分457的情况下,可以防止框架板404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过快。而且,在设置了接近建筑物内部408侧的末端侧支承部分455的情况下,可以防止框架板404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侧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过快。此外,支承机构432可升降地支承框架板404的上轨422侧的部分431,而支承机构434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可动地支承框架板404的另一部分433。因此,当开口部分403打开时,可以使框架板404仅向建筑物外部407侧突出。根据该自然通风窗401,处于开口部分打开位置的框架板404的另一部分433和框架板404的重心G2分别位于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同一直线上。因此,可以使框架板404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平衡而无需在框架板404上安装重物或类似物,而且可以使框架板404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停止而无需使用止挡件或类似物。而且,可以使框架板404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或其附近基于气流3的打开/关闭运动轻松。根据自然通风窗401,支承机构432适于支承框架板404的上轨422侧的部分431,而支承机构434适于支承框架板404的另一部分433以使其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位于框架板404的上轨422侧的部分431下方,且相对于框架板404的重心G2位于建筑物外部407侦U。因此,具体根据从建筑物外部407向建筑物内部408的气流的增加和减少能使开口部分403关闭和打开。然而,例如,支承机构432可适于支承框架板404的下轨423侧的部分, 而且支承机构434可适于支承框架板404的另一部分以使其位于框架板404的下轨423侧的部分上方,且相对于处于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的框架板404的重心G2位于建筑物内部
408侧。在这种情况下,具体根据从建筑物内部408向建筑物外部407的气流的增加和减少能使开口部分403关闭和打开。在图10至19中,根据又一实施例的自然通风窗601包括安装在建筑物(未示出)中的窗框602 ;设置在由窗框602限定的开口部分603中的框架板604 ;以及用于使开口部分603基于气流打开和关闭的打开/关闭装置606。如图10所示,通过框架板604向建筑物外部607侧运动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自然通风窗601适于使开口部分603打开;而如图13和14所示,通过框架板604向建筑物内部608侧运动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自然通风窗601适于使开口部分603关闭。框602具有上框612、下框613、以及一对垂直框614和615。用于抵靠框架板604的密封构件装配到上框612、下框613、以及垂直框614和615的抵靠框架板604的那些部分。框架板604通过打开/关闭装置606装配到窗框602以使开口部分603能自由地打开和关闭。框架板604具有由玻璃板或类似物构成的矩形框架板主体621、上轨622、下轨623、以及一对竖框624和625。框架板主体621周围被上轨622、下轨623、以及一对竖框624和625覆盖。在此实施例中,竖框624和625中担当要支承的构件的下述轴本体651的部分分别被装配的部分相对于框架板主体621突出于建筑物外部607侧。框架板604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呈现出静止状态,如图12所示通过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框架板604适于使开口部分603变窄,而且如图11所示通过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框架板604适于使开口部分603扩大。打开/关闭装置606包括支承机构632,用于沿垂直方向V可升降地和围绕水平轴线S6沿R6方向可旋转地支承框架板604的上轨622侧的部分631 ;支承机构634,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可动地和围绕水平轴线S7沿R7方向可旋转地支承框架板604位于部分631下方的另一部分633 ;以及配合装置635,用于使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框架板604配合窗框602。部分631和633分别设置在竖框624和625中。水平轴线S6和S7沿横向Y延伸,该横向Y垂直于垂直方向V以及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在此实施例中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是平行于水平方向且垂直于横向Y的方向,但也可以是例如相对于从建筑物内部608侧向建筑物外部607侧的水平方向(水平面内的方向)向上或向下倾斜的方向。部分633被设置成当框架板604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时,部分633位于框架板604的重心G3上方,且相对于该重心G3位于建筑物外部607侦U。支承机构632包括轴本体641,其装配在竖框624的部分631和竖框625的部分631的相应一个中;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引导构件642,其装配到垂直框614和615的相应一个以沿垂直方向V线性地引导轴本体641 ;以及担当推压构件的弹簧644,其用于相对于窗框602向下弹性地推压部分631,以将开口部分打开方向的运动力赋予框架板604。应当注意的是,虽然在此实施例中支承机构632具有弹簧644,此弹簧644可略去。引导构件642具有U形截面以形成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沟槽643。轴本体641沿垂直方向V线性可动地且围绕水平轴线S6可旋转地设置在沟槽643中。引导构件642被 形成为一长度,该长度等于或长于轴本体641协同框架板604的打开或关闭运动而沿垂直方向V线性运动的距离。滚子可装配在轴本体641设置在沟槽643中的部分处。应当注意的是,为防止轴本体641被降低至低于图10中所示的处于开口部分打开状态的轴本体641相对于引导构件642的位置,支承机构632还可包括用于在该位置抵靠轴本体641的止挡件。协同框架板604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和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轴本体641相对于引导构件642沿垂直方向V升高和降低,而且相对于该引导构件642围绕作为轴线的水平轴线S6旋转。如图13所示,以水平轴线S6作为其中心的部分631位于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框架板604的重心G3上方。在此实施例中,相对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的上述重心G3,部分631稍稍位于建筑物内部608侧。这样的支承机构632适于沿垂直方向V线性可动地和围绕水平轴线S6可旋转地支承部分631。支承机构634包括以下部分担当被支承构件的轴本体651,其形成在竖框624的部分633和竖框625的部分633的相应一个中且沿横向Y延伸;支承构件652,其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线性可动地且围绕水平轴线S7可旋转地支承轴本体651 ;旋转轴645,其位于处于被支承构件652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线性可动地支承的状态的轴本体651下方且在建筑物内部608侧,而且其将支承构件652围绕水平轴线S3沿R3方向可旋转地连接至窗框602 ;引导构件646,其装配到窗框602并抵靠位于接近建筑物内部608侧的轴本体651,以基于轴本体651向朝向建筑物内部的方向X2的线性运动向上引导轴本体651,和基于轴本体651向朝向建筑物外部的方向Xl的线性运动向下引导轴本体651 ;以及保持机构647,其用于将支承构件652的旋转角保持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线性可动地支承轴本体651的状态中,如图10和16所示。在框架板604处于如图13所示的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情况下,以水平轴线S7作为它们中心的轴本体651和部分633位于框架板604的重心G3上方,且相对于该重心G3位于建筑物外部607侧。在框架板604处于如图10所示的开口部分打开位置的情况下,部分633和轴本体651以及框架板604的重心G3分别位于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同一直线上。如图16和17所示,例如,支承构件652包括线性运动支承部分653,其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线性可动地和围绕水平轴线S7沿R7方向可旋转地支承轴本体651 ;以及末端侧支承部分657,其接近建筑物外部607侧,且连接到接近线性运动支承部分653的建筑物外部607侧的末端部分656,末端侧支承部分657适于沿与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交叉的方向可动地和围绕水平轴线S7沿R7方向可旋转地支承轴本体651,以在框架板604的部分633向朝向建筑物内部的方向X2运动时使部分633相对于垂直方向V向下移位,和在部分633向朝向建筑物外部的方向Xl运动时使框架板604的部分633相对于垂直方向V向上移位。线性运动支承部分653和末端侧支承部分657彼此协配形成细长孔或狭缝,即,在此实施例中的细长孔661,其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和沿与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交叉的方向引导轴本体651。轴本体651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线性可动地和围绕水平轴线S7沿R7方向可旋转地设置在细长孔661中。细长孔661的建筑物内部608侧的端面662被设置成使其在框架板604处于图10所示的开口部分打开位置的情况下位于旋转轴645上方和在建筑物外部607侧,且端面662被设置成使其在框架板604处于图13所示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情况下位于旋转轴645上方和在建筑物内部608侦U。端面662适于抵靠轴本体651以抑制框架板604的部分633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超过 预定量。在细长孔661的建筑物外部607侧的端面663适于抵靠轴本体651,以抑制框架板604的部分633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超过预定量。滚子可装配在轴本体651设置在细长孔661中的部分处。在线性运动支承部分653中形成的细长孔661的部分671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延伸。处于设置在线性运动支承部分653中的状态的轴本体651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线性可动,以基于向朝向建筑物内部的方向X2的气流向线性运动支承部分653的建筑物内部608侧运动,和基于向朝向建筑物外部的方向Xl的气流向建筑物外部607侧运动。如图10所示,在框架板604的部分633位于线性运动支承部分653的末端部分656的状态下,框架板604通过由于其自身重量保持平衡而变成静止状态。处于这样的静止状态的框架板604处于可基于气流可动以打开开口部分和关闭开口部分的状态。如图10所示,在此实施例中框架板604变成静止的位置被设置成开口部分打开位置。图16所示的且沿形成在末端侧支承部分657中的细长孔661的部分673延伸的线677是在部分673中运动的轴本体651的轴线轨迹。这样的线677可以是直线或弧线,而且在弧线的情况下线677可向上侧凹或凸。相对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延伸的线(直线)676,线677从建筑物内部608侧向建筑物外部607侧向上倾斜。部分673的建筑物外部607侧的一端高于与部分671连续的部分673的另一端。例如,在线677是向上侧凹的弧线的情况下,当轴本体651的位置从末端侧支承部分657的另一末端侧向其上述一末端侧移动时,基于框架板604自身重量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阻力一其抵抗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力并施加到框架板604位于末端侧支承部分657的部分633——逐渐增大。如上所述,末端侧支承部分657适于向框架板604的部分633赋予开口部分打开运动阻力,从而可以刚好在框架板604到达图11所示的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之前使框架板604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减速,而且防止轴本体651碰撞端面663。另外,因为线677相对于线676从建筑物内部608侧向建筑物外部607侧向上倾斜,所以末端侧支承部分657还适于基于框架板604的自身重量向框架板604位于末端侧支承部分657的部分633赋予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力,以使框架板604返回开口部分打开位置。应当注意的是,如图19所示,支承构件652还可包括接近建筑物内部608侧而且连接到接近线性运动支承部分653的建筑物内部608侧的末端部分654的末端侧支承部分655。末端侧支承部分655具有比在线性运动支承部分653中形成的细长孔661的部分671扩大的细长孔661的部分672,而且适于在该扩大部分672中支承轴本体651。引导构件646分别装配到垂直框614和615,以在支承构件652中产生基于轴本体651向朝向建筑物内部的方向X2的线性运动的沿R3方向的旋转之前或同时抵靠轴本体651。引导构件646具有用于抵靠轴本体651的圆弧形引导面648。旋转轴645构成支承构件652的旋转轴线,而且相对于处于抵靠端面662的状态的轴本体651偏心设置,如图12所示。在图16中通过使用线示出旋转轨迹675,其具有处于抵靠端面662的状态的轴本体651的旋转轴645作为其旋转轴线,当描绘从建筑物外部607侧向建筑物内部608侧的圆弧时旋转轨迹675指向上。在框架板604设置在开口部分 关闭位置的状态中,轴本体651通过引导构件646提升且位于最高位置。当连接轴本体651和旋转轴645的线688相对于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线(直线)682向建筑物外部607侧倾斜时,基于框架板604自身重量的沿向建筑物外部607侧的R3方向的旋转力在支承构件652中产生,所以可以向框架板604的最初开口部分打开运动赋予推动力。此外,因为产生了沿向建筑物外部607侧的R3方向的旋转力,所以可以刚好在开口部分603通过框架板604关闭之前使框架板604的开口部分关闭运运动力减小,从而可以减弱开口部分关闭时的冲击。当线688相对于线682向建筑物内部608侧倾斜时,基于框架板604自身重量的沿向建筑物内部608侧的R3方向的旋转力在支承构件652中产生。此旋转力使框架板604实现所谓的自锁。支承构件652协同框架板604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和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围绕旋转轴645旋转。在开口部分打开期间,支承构件652处于向建筑物外部607侧突出的方式,而在开口部分关闭期间其处于沿垂直方向V或沿向建筑物内部608侧倾斜的方向向上延伸的方式。因此具体地说,在开口部分关闭期间,支承构件652可被收纳而不会向建筑物外部607侧或建筑物内部608侧突出。旋转轨迹675的比穿过旋转轴645的线682更多位于建筑物外部607侧的那个部分相对于从建筑物内部608侧向建筑外部607侧的线676具有渐渐尖锐的梯度,如图16所示。因为旋转轴645被引导构件646的水平面所引导,所以比穿过旋转轴645的线682更多位于建筑内部608侧的旋转轴645的旋转轴轨迹沿水平方向延伸。保持机构647具有保持突出部691,其与支承构件652的建筑物内部608侧的末端部分整体地形成;以及保持突出部692,其在竖框624和625的相应一个上形成,而且适于保持保持突出部691。保持突出部691通过支承构件652围绕旋转轴645沿R3方向的旋转而旋转,而且当支承构件652设置在图10和16中所示的位置时抵靠保持突出部692,藉此这样的抵靠保持该保持突出部691以阻止支承构件652沿R3方向朝向建筑物外部607侧的旋转超过预定量。当支承构件652的旋转被这样的保持阻止时,支承构件652保持如图10和16所示的旋转角,在该旋转角下部分671呈其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延伸的状态。在框架板604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图13所示的连接部分633和重心G3的线681相对于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线682向建筑物内部608向下倾斜。当框架板604通过开口部分打开运动接近开口部分打开位置时此倾角Θ 3逐渐减小,而当框架板604设置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中时此倾角Θ 3变为O度。在框架板604处于开口部分打开位置的情况下,图10所示的连接框架板604的部分633和框架板604的重心G3的线683变得与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线682平行。在线681相对于线682向建筑物内部608侧向下倾斜的情况下,基于框架板604自身重量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力被赋予框架板604,而在倾角Θ3已变为O度的情况下,在部分633的位置和重心G3的位置之间关联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力不再产生。另一方面,在框架板604处于图11所示的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的情况下,图11所示的连接框架板604的部分633和框架板604的重心G3的线684相对于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线682向建筑物外部607向下倾斜。当框架板604通过开口部分关闭运动接近图10所示的开口部分打开位置时倾角Θ 4逐渐减小,而当框架板604设置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时,倾角Θ 4以如上所述的相同方式变为O度。在线684相对于线682向建筑物外部607侧向下倾斜的情况下,基于自身重量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力被赋予框架板604,而在倾角Θ 4已变为O度的时,在部分633的位置和重心G3的位置之间关联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力不再产生。配合装置635具有由可旋转地装配到下轨623的L形杆构成的配合构件665。当 这样的配合构件665在开口部分关闭状态旋转地操作时,配合构件665在建筑物内部608侧抵靠下框613,从而适于使框架板604配合窗框602。此外,当配合构件665以与上述旋转操作相反的方向旋转地操作时,配合构件665从下框613离开,从而适于使框架板604从窗框602脱离。通过上述自然通风窗I将给出该窗户打开和关闭操作的描述。首先,通过取消框架板604与窗框602之间通过配合装置635的配合,允许处于如图13所示的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框架板604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随后,框架板604稍稍运动以使线688相对于线682向建筑物外部607侧倾斜从而使上述自锁解锁。当取消通过配合装置635和上述自锁的配合时,因为在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上框架板604的部分633相对于重心G3位于建筑物外部607侧,所以沿向开口部分打开位置的R7方向的转矩被赋予部分633。而且,协同框架板604基于其自身重量的降低,轴本体651抵靠引导构件646并向建筑物外部607侧在旋转轨迹675上运动,所以当推动力通过由引导构件646引导的框架板604而被赋予框架板604时,框架板604开始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协同该开口部分打开运动,支承构件652也沿向建筑物外部607侧的R3方向旋转。协同部分633沿R7方向的旋转,轴本体641沿沟槽643降低,同时沿R6方向产生旋转。因为当框架板604接近开口部分打开位置时倾角Θ 3逐渐变小,所以赋予框架板604的沿向开口部分打开位置的R7方向的转矩逐渐减小。而且当轴本体651在部分671中向朝向建筑物外部的方向Xl线性运动时,如图10和12所示,基于自身重量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力被赋予框架板604,所以框架板604继续进行开口部分打开运动直到到达开口部分打开位置。当框架板604通过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到达开口部分打开位置时,部分633和重心G3位于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同一线上。因此,基于框架板604自身重量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力不再产生。因此,框架板604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处变成静止。因为沿R7方向的转矩因此逐渐减小,所以可以防止框架板604过快地打开开口部分。另一方面,当框架板604从开口部分打开位置向开口部分关闭位置逐渐反向运动时,赋予框架板604的沿向开口部分打开位置的R7方向的转矩,即抵抗框架板604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的转矩逐渐增大。因此,可以防止开口部分的关闭过快。而且,因为特别是设置了旋转轴645、支承构件652、以及引导构件646,当部分633位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或位于该位置附近时,可以平稳地实现启动框架板604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以及防止开口部分关闭过快。在框架板604设置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的情况下,当由于气流的缘故建筑物外部607侧相对于框架板604呈现正压而建筑物内部608侧呈现负压时,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力被赋予框架板604。因此,框架板604基于气流而运动以关闭开口部分,从而降低从建筑物外部607到建筑物内部608的空气流速。另一方面,当由于气流的缘故建筑物外部607侧相对于框架板604呈现负压而建筑物内部608侧呈现正压时,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被赋予框架板604。因此,框架板604基于气流而运动以打开开口部分,从而增大从建筑物内部608到建筑物外部607的空气流速。当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力或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力不再产生时,如上所述,框架板604返回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且变成静止。当轴本体651位于部分673中时,抵抗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力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 阻力被赋予框架板604,所以框架板604向图11所示的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被减速。当轴本体651抵靠端面663时,从开口部分打开位置向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停止。当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力不再产生时,其部分633处于末端侧支承部分657的框架板604返回开口部分打开位置并变成静止。至于处于开口部分打开位置的框架板604,因为倾角Θ3和Θ 4是O度,当基于气流的小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力和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力被赋予时,将产生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和开口部分关闭运动。此外,当框架板604逐渐离开开口部分打开位置时,会产生基于框架板604自身重量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阻力和开口部分关闭运动阻力,所以通过基于气流的小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力和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力不能在框架板604中产生开口部分打开运动和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因此,即使在气流小的情况下,也能基于该气流产生框架板604的打开和关闭运动,而且可以防止框架板604过快地打开开口部分和关闭开口部分。应当注意的是,在上述自然通风窗601的情况下,通过手动操作从建筑物内部608侧拉动装配到框架板604的配合构件665以将框架板604设置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而且配合构件665与下框613配合,从而保持开口部分603的关闭状态。根据上述自然通风窗601,该自然通风窗601包括安装在建筑物中的窗框602 ;在由窗框602限定的开口部分603中设置的框架板604 ;以及用于基于气流使开口部分603打开和关闭的打开/关闭装置606。打开/关闭装置606包括支承机构632,用于可升降地而且围绕水平轴线S6沿R6方向可旋转地支承框架板604的上轨622侧的部分631 ;以及支承机构634,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可动地而且围绕水平轴线S7沿R7方向可旋转地支承框架板604的另一部分633,该另一部分633位于部分631下方。当框架板604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时,框架板604的部分633可被设置成位于框架板604的重心G3上方,且相对于该重心G3位于建筑物外部607侧。支承机构634包括以下部分形成在框架板604的部分633中的轴本体651 ;支承构件652,其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线性可动地且围绕沿R7方向的水平轴线S7可旋转地支承轴本体651 ;旋转轴645,其位于处于被支承构件652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线性可动地支承的状态的轴本体651下方并在建筑物内部608侧,而且其将支承构件652围绕水平轴线S3沿R3方向的可旋转地连接至窗框602 ;引导构件646,其装配到窗框602并抵靠位于接近建筑物内部608侧的轴本体651,以基于轴本体651向朝建筑物内部的方向X2的线性运动向上引导轴本体651,和基于轴本体651向朝建筑物外部的方向Xl的线性运动向下引导轴本体651 ;以及保持机构647,其用于将支承构件652的旋转角保持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线性可动地支承轴本体651的状态中。因此,可以使框架板604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轻松,而且可以使框架板604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侧基于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困难。因此,可以通过框架板604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基于气流的打开/关闭运动合适地提供通风。因为通过引导构件646引导轴本体651产生了抵抗框架板4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阻力,所以可以防止框架板604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侧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过快。而且,因为支承构件652基于轴本体651沿向建筑物内部的方向X2的线性运动经历向建筑物内部608侧的旋转,所以在框架板604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情况下,支承构件652既不向建筑物内部608侧也不向建筑物外部607侧突出。根据上述自然通风窗601,支承构件652包括线性运动支承部分653,其用于沿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线性可动地和围绕水平轴线S7沿R7方向可旋转地支承轴本体651 ;以及末端侧支承部分657,其接近建筑物外部607侧,且连接到接近线性运动支承部分 653的建筑物外部607侧的末端部分656,末端侧支承部分657适于沿与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交叉的方向可动地和围绕水平轴线S7沿R7方向可旋转地支承轴本体651,以在部分633向朝向建筑物内部的方向X2运动时使框架板604的部分633向下移位,和在另一部分633向朝向建筑物外部的方向Xl运动时使框架板604的部分633向上移位。因此,可以防止框架板604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侧在建筑物外部607侧的末端侧支承部分657处的开口部分打开运动过快。根据该自然通风窗601,引导构件646装配到窗框602,以在支承构件652中产生基于轴本体651向朝向建筑物内部的方向X2的线性运动的旋转之前或同时抵靠轴本体651。因此,可以防止抵抗框架板604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阻力在接近支承构件652的建筑物内部608侧的部分处变得瞬时过大。根据该自然通风窗601,处于开口部分打开位置的框架板604的部分633和框架板604的重心G3分别位于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同一直线上。因此,可以使框架板604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平衡而无需在框架板604上安装重物或类似物,而且可以使框架板604向开口部分打开方向的运动停止而无需使用止挡件或类似物。而且,可以使框架板604在开口部分打开位置或其附近基于气流的打开/关闭运动轻松。
权利要求
1.一种自然通风窗,包括 框架板;以及 打开/关闭装置,用于使所述框架板基于气流使建筑物的开口部分打开和关闭, 其中所述打开/关闭装置包括第一支承机构,用于可升降地和围绕水平轴线可旋转地支承所述框架板的上轨或下轨中的一侧的部分;和第二支承机构,用于沿向所述建筑物的内部或外部的方向可动地和围绕水平轴线可旋转地支承所述框架板的位于所述部分下方或上方的另一部分, 所述另一部分被设置成位于处于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的所述框架板的重心上方,而且相对于所述重心位于所述建筑物内部或所述建筑物外部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自然通风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机构适于沿垂直方向线性可动地支承所述框架板的上轨或下轨的一侧的所述部分。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自然通风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承机构适于沿水平方向线性可动地支承所述框架板的所述另一部分。
4.如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自然通风窗,其特征在于,处于开口部分完全打开位置的所述框架板的所述另一部分和所述框架板的重心分别位于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同一线上。
5.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然通风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开/关闭装置还包括配合构件,所述配合构件用于使所述框架板配合限定所述开口部分的窗框,以保持由所述框架板完全关闭所述开口部分的状态。
6.如权利要求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然通风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机构适于可升降地支承所述框架板的上轨侧的部分,而所述框架板的所述另一部分被设置成在所述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位于所述框架板的上轨侧的所述部分下方且相对于所述框架板的重心位于所述建筑物外部侧。
7.如权利要求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然通风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机构适于可升降地支承所述框架板的下轨侧上的部分,而所述框架板的所述另一部分被设置成在所述开口部分完全关闭位置位于所述框架板的下轨侧上的部分上方且相对于所述框架板的重心位于所述建筑物内部侧。
全文摘要
自然通风窗(1)具有框架板(2)和用于使框架板(2)打开和关闭建筑物的开口(4)的打开/关闭装置(5)。打开/关闭装置(5)具有用于支承框架板(2)的上轨(22)侧的部分(31)的支承机构(32),部分(31)被支承以使其可升降和沿R1方向围绕水平轴线S1可旋转;用于支承位于部分(31)下方的框架板(2)的部分(33)的支承机构(34),部分(33)被支承以使其沿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的方向A可动和沿R2方向围绕水平轴线S2可旋转;以及用于使框架板(2)与限定开口(4)的窗框(11)配合的配合构件(35),框架板(2)配合以保持其完全关闭开口(4)的状态。
文档编号E05F1/02GK102828666SQ20121031048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20日
发明者大石守, 中俣健治 申请人:奥依列斯Eco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