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银行款包电子锁及银行款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银行款包锁,尤其涉及一种银行款包电子锁及银行款包。
背景技术:
商业银行或人民银行在进行货币的发行或回笼的时,将货币打包后进行出库、入库,为了防止运输的过程中出错,对于清点或复核后的货币袋必须加封止退插片签封。现有技术中,采用RFID止退插片签封,该插片签封的插脚内设有RFID电路芯片,插脚如端的一侧设有倒钩。插片封签在插入相应的锁盒时,将锁盒完全锁闭,开启锁盒时,插脚前端设有倒钩被破坏,RFID电路随之被破坏。可以防止复制、防止损坏后复原。上述现有技术中的RFID止退插片签封至少存在以下缺点:一方面RFID止退插片签封为一次性使用,造成极大浪费;另一方面,RFID止退插片签封易损坏或破坏不彻底,使其防盗性和可靠性大大降低。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反复使用、防盗性和可靠性高的银行款包电子锁及银行款包。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的银行款包电子锁,包括盒底、盒盖、夹板,所述盒底固定在所述夹板上,所述夹板设有RFID电子锁,所述RFID电子锁设有触发开关,所述盒底上正对所述触发开关的部位设有通孔,所述盒盖上正对所述通孔的部位设有触发凸起,当所述盒盖扣上时,所述触发凸起穿过所述通孔并碰触所述触发开关。本实用新型的银行款包,该银行款包设有上述的银行款包电子锁,所述银行款包电子锁通过其盒底和夹板固定在所述银行款包上。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银行款包电子锁及银行款包,由于夹板设有RFID电子锁,RFID电子锁设有触发开关,盒底上正对触发开关的部位设有通孔,盒盖上正对所述通孔的部位设有触发凸起,当盒盖扣上时,触发凸起穿过所述通孔并碰触触发开关。当盒盖扣上时触发凸起穿过盒底上的通孔并碰触触发开关,启动RFID电子锁,对锁具进行操作和记录,可以反复使用,并使其防盗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闻。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银行款包电子锁的盒底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银行款包电子锁的盒盖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银行款包电子锁的合装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银行款包电子锁的盒底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银行款包电子锁的盒盖的结构示意图;[001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银行款包电子锁的合装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RFID电子锁的结构框图。图中:1、盒底,2、盒盖,3、圆形通孔,4、触发柱,5、固定孔,6、保险锁片,7、拉链,8、长方形通孔,9、加长挡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银行款包电子锁,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7所示:包括盒底、盒盖、夹板,所述盒底固定在所述夹板上,所述夹板设有RFID电子锁,所述RFID电子锁设有触发开关,所述盒底上正对所述触发开关的部位设有通孔,所述盒盖上正对所述通孔的部位设有触发凸起,当所述盒盖扣上时,所述触发凸起穿过所述通孔并碰触所述触发开关。还包括固·定式读写器或手持读写器,所述RFID电子锁与所述固定式读写器或手持读写器无线连接。所述RFID电子锁的主功能芯片采用900兆超高频芯片。所述RFID电子锁设有独立有源时钟芯片。所述RFID电子锁设有纽扣电池组。所述盒底与盒盖的一侧相互铰接、另一侧设有保险锁孔,当所述盒底与盒盖合上后,所述保险锁孔中插有保险锁片;所述触发凸起为设于所述盒盖上的触发柱,所述盒底上设有与所述触发柱适应的圆形通孔。所述盒底与盒盖的前端相互铰接、后端设有保险锁孔,当所述盒底与盒盖合上后,所述保险锁孔中插有保险锁片;所述触发凸起为设于所述盒盖上的加长挡片,所述盒底上设有与所述加长挡片适应的长方形通孔。本实用新型的银行款包,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是:该银行款包设有上述的银行款包电子锁,所述银行款包电子锁通过其盒底和夹板固定在所述银行款包上。应用本实用新型,启动RFID电子锁,对锁具的开关信息进行记录。所述RFID电子锁内信息可由固定式读写器或手持读写器进行批量、无线读取,所读信息可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传送到计算机系统中进行下一步数据处理。如图7所示,所述RFID电子锁内部主要由主功能CPU芯片、时钟芯片、触发开关、控制芯片、RFID天线及纽扣电池组等。主功能芯片采用超高频(900兆)芯片。具体实施例一,如图1、图2、图3所示,是一种横翻盖的结构,所述盒底与盒盖的一侧相互铰接、另一侧设有保险锁孔(图中未示出),当所述盒底与盒盖合上后,所述保险锁孔中插有保险锁片;所述触发凸起为设于所述盒盖上的触发柱,所述盒底上设有与所述触发柱适应的圆形通孔。具体实施例二,如图4、图5、图6所示,是一种纵翻盖的结构,所述盒底与盒盖的前端相互铰接、后端设有保险锁孔(图中未示出),当所述盒底与盒盖合上后,所述保险锁孔中插有保险锁片。所述触发凸起为设于所述盒盖上的加长挡片,所述盒底上设有与所述加长挡片适应的长方形通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本原理如下:利用本实用新型电子锁具上盖的加长挡片(或触发柱)作为与RFID签封锁触点开关配合的机关,在每次开、关锁盒时触发RFID电子锁的触点开关,每次开关均可留有银行款包何时被开启或锁闭的记录;如果是正常扫描后开启,该记录为合法记录;未经扫描授权的开启,会留有非法开启记录。采用超高频(900兆)芯片作为RFID电子锁的主功能芯片,以实现本地方式和无线方式记录锁具的操作信息,该芯片最大存储量为2k ;采用高性能的触发开关接收锁具上加长挡片触发;采用较低成本的CUP作为主控芯片对电子锁的监控、读写、和存贮进行操作;采用独立有源时钟芯片提供基准时间;
采用纽扣电池组,保证RFID电子锁供电6年或600次以上操作;采用固定式或手持式RFID读写器对电子锁内信息进行读写。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的功能:可对款包的RFID电子锁进行初始化信息定义并以无线方式实现;可使用手持或固定式读写器对电子锁实现无线开关授权;海量记录电子锁开关时间和授权情况,以及所述款包出入库相关信息,芯片存储量为2k ;可以实现以无线方式批量高速读取电子锁信息,24个款包(约一托盘)的识读时间不超过I秒钟,在使用门架天线的情况下支持叉车作业时高速识读所述款包RFID电子锁中
信息;可以实现远距离识别所述款包,12DB天线不低于10米,9DB天线不低于6米,可以
实现款包的库位管理和快速盘点; 可以实现在电子锁电池完全没有电的情况下对电子锁内信息进行识读;报告功能:采用声、光提示手段进行缺电提示报警;配合款包管理系统,可自动提示所需款包的位置。本实用新型方案的优点:采用超高频(900兆)芯片,在存储容量、读写速度、批量读取、读写距离等综合性能远超其他方案;在现有的锁具基础上略作修改,可以通过改造升级的方式对正在使用的款包进行升级改造,大大节约成本;能充分满足款包出入库业务的需求;成本低廉。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银行款包电子锁,包括盒底、盒盖、夹板,所述盒底固定在所述夹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设有RFID电子锁,所述RFID电子锁设有触发开关,所述盒底上正对所述触发开关的部位设有通孔,所述盒盖上正对所述通孔的部位设有触发凸起,当所述盒盖扣上时,所述触发凸起穿过所述通孔并碰触所述触发开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银行款包电子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式读写器或手持读写器,所述RFID电子锁与所述固定式读写器或手持读写器无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银行款包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电子锁的主功能芯片采用900兆超高频芯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银行款包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电子锁设有独立有源时钟芯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银行款包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电子锁设有纽扣电池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银行款包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盒底与盒盖的一侧相互铰接、另一侧设有保险锁孔,当所述盒底与盒盖合上后,所述保险锁孔中插有保险锁片; 所述触发凸起为设于所述盒盖上的触发柱,所述盒底上设有与所述触发柱适应的圆形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银行款包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盒底与盒盖的前端相互铰接、后端设有保险锁孔,当所述盒底与盒盖合上后,所述保险锁孔中插有保险锁片; 所述触发凸起为设于所述盒盖上的加长挡片,所述盒底上设有与所述加长挡片适应的长方形通孔。·
8.一种银行款包,其特征在于,该银行款包设有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银行款包电子锁,所述银行款包电子锁通过其盒底和夹板固定在所述银行款包上。
9.一种银行款包,其特征在于,该银行款包设有权利要求6所述的银行款包电子锁,所述银行款包电子锁通过其盒底和夹板固定在所述银行款包上。
10.一种银行款包,其特征在于,该银行款包设有权利要求7所述的银行款包电子锁,所述银行款包电子锁通过其盒底和夹板固定在所述银行款包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银行款包电子锁及银行款包,包括盒底、盒盖,盒底固定在夹板上,夹板设有RFID电子锁,RFID电子锁设有触发开关,盒底上正对触发开关的部位设有通孔,盒盖上正对所述通孔的部位设有触发凸起,当盒盖扣上时,触发凸起穿过所述通孔并碰触触发开关,启动RFID电子锁,对锁具开关信息进行操作和记录,本RFID电子锁及银行款包可以反复使用,并使其防盗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
文档编号E05B47/00GK203129775SQ20132002309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6日
发明者李焰白, 苗波, 李容融, 郎瑞田, 石羽铭 申请人:北京科创融鑫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