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条式床底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32955发布日期:2019-10-22 20:54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板条式床底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板条式床底架,其具有

-外部框架以及

-包括至少两个部分且被布置在外部框架上的倚靠表面,其中

-至少一个部分被配置为可枢转部分,所述可枢转部分可以借助调节单元相对于外部框架围绕枢转轴线从水平位置枢转到至少一个调节后的位置,其中

-调节单元可以相对于外部框架围绕第一枢转点枢转且可以相对于可枢转部分围绕第二枢转点枢转。



背景技术:

从现有技术的各种配置中已知上述类型的板条式床底架。这种类型的板条式床底架不仅用在私营行业,特别是与床铺以及床垫结合,而且也在医疗行业以及护理行业用于医院病床、护理床和老年护理床。

倚靠表面的至少一个部分的可枢转布置允许对于使用者的需求调节床的形状。当例如通过升高腿部而调节到期望的睡眠姿势时,以及例如当使用者从睡眠姿势改变为坐姿时,这得以应用。

特别是,由现有技术已知,要使用调节单元来使倚靠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枢转,其中调节单元的一端被布置为与板条式床底架的外部框架相对,另一端被布置在可枢转部分处。

然而,由现有技术已知的板条式床底架的缺点是:一方面,由于不利的几何条件而需要大功率且因而昂贵的调节单元;另一方面,板条式床底架具有很大的构造高度,特别是由于调节单元。此外,在平坦的底架上,相应地卧在地板上,操作由现有技术已知的板条式床底架,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安装在其中的处于外部框架的与倚靠表面相对的一侧(该侧通常面向地板)处的调节单元以突出的方式布置在其上。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条式床底架,所述板条式床底架可以以特别经济的方式制造,其包括紧凑的构造模式和低的构造高度。

根据本发明,所述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来实现。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说明了本发明的有利的进一步的改进。

根据本发明的板条式床底架包括外部框架以及包括至少两个部分且被布置在外部框架上的倚靠表面。倚靠表面的至少一个部分被配置为可枢转部分,其可以借助调节单元相对于外部框架围绕枢转轴线从平放位置枢转到至少一个调节后的位置,其中调节单元相对于外部框架绕第一枢转点可枢转且相对于可枢转部分绕第二枢转点可枢转。板条式床底架的特征在于,用于相对于外部框架布置调节单元的第一枢转点被布置在可枢转部分的枢转轴线和调节单元的第二枢转点之间。

当与由现有技术已知的板条式床底架比较时,由于本发明的配置所产生的有利的几何形状,根据本发明的板条式床底架产生可以使用特别经济的调节单元而不降低其稳定性或减少外部框架和可枢转部分之间有效的最大可用功率的优点。此外,根据本发明的配置允许构造具有低的构造高度的板条式床底架,其可以在平坦的底架上,尤其是卧在地板上的平坦的底架上操作。

首先,板条式床底架可以是任何装置,只要它适于用作床或另外的供休息或睡觉用的家具的至少一个软垫元件(特别是床垫)的底架。具体而言,板条式床底架是部件单元或构造单元,其可以被布置在床铺上用于接收这种类型的软垫元件。此外,板条式床底架还可以包括其它所期望的特征。

基本上,板条式床底架包括外部框架,外部框架可由任意的材料形成为一件或多件。外部框架优选地主要由金属、合成材料、木材、复合材料或上述材料中几种的组合组成。在这里,外部框架可以形成为在所有四个侧面上限制板条式床底架,或形成为仅由借助连接元件彼此连接的两个横向部件组成。基本上,将外部框架理解为是为板条式床底架提供所需尺寸稳定性的部件。

倚靠表面基本上被理解为位于板条式床底架的要在其上布置软垫元件的一侧处或面向使用者的一侧处的部件(相应地构造单元)。在这里,倚靠表面可以由多个不同的部件形成,其中所述部件优选地包括由木材、合成材料或金属制成的弹性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板条式床底架包括倚靠表面,倚靠表面包括至少两个部分,其中这些部分是倚靠表面的分离但结构上连接的部分,它们相对于彼此,优选地借助枢转或倾斜是可调节的。

枢转轴线基本上被理解为倚靠表面的可枢转部分可以围绕其相对于倚靠表面的其余部分(相应地板条式床底架的外部框架)枢转的几何轴线。在这里,枢转轴线具体地通过布置在外部框架的两侧上的装配轴线,通过螺栓或通过其它类型的固定元件形成。

调节单元基本上被理解为适用于相对于外部框架(相应地相对于倚靠表面的其他部分)调节倚靠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体而言适用于改变倚靠表面的两个部分之间的角度的构造元件或构造组。在这里,调节单元可以是严格意义上的机械装置或可电调节装置。可以将调节单元直接布置在外部框架或内部框架处,或它可以借助任意的构造元件,例如横向支撑件,与所述框架中的一者相互作用。优选地,将调节单元布置于在外部框架(相应地内部框架)内侧延伸的横向支撑件上,所以可实现特别紧凑且稳定的构造模式。

第一枢转点和第二枢转点基本上是板条式床底架上这样的位置,调节单元以铰接方式相对于外部框架(相应地可枢转部分)布置在这些位置上。在这里,所述布置优选地为旋转接头布置,其中特别优选地,在与外部框架相对沿着平行于可枢转部分的枢转轴线延伸的旋转轴线延伸的每种情况下实现所述布置。特别优选地,穿过两个枢转点中的每一个的旋转轴线以及枢转轴线平行于彼此延伸。

倚靠表面的可枢转部分的平放位置为这样的位置,在所述位置中,倚靠表面的所述部分布置成平行于外部框架和/或与倚靠表面的其余部分在同一平面中。在这里,所述平放位置为这样的位置,在所述位置中,倚靠表面的可枢转部分相对于外部框架(相应地其余的倚靠表面)具有可能调节的最小角度,通常约为0°。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调节后的位置基本上为倚靠表面的可枢转部分的位置,其特征在于与平放位置的调节角度不同的角度,其中调节后的位置具体被理解为倚靠表面的可枢转部分借助调节单元相对于外部框架的可能调节的最大位置。基本上,甚至就更为特殊的应用而言,可以想到倚靠表面的可枢转部分相对于外部框架的角度可高达90°。

在枢转轴线和第二枢转点之间的第一枢转点的根据本发明的布置是这样的布置,在所述布置中,当在外部框架的纵向方向(相应地倚靠表面的纵向轴线)上观察时,第一枢转点布置在枢转轴线和第二枢转点之间的区域中。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的进一步改进,相对于倚靠表面或在垂直于倚靠表面方向上观察的第一枢转点布置在枢转轴线下方和/或第二枢转点下方,其中优选地,枢转轴线和第二枢转点基本上具有到倚靠表面相同的距离,即使是在平放位置上,也能确保调节单元以特别简单的方式向可枢转部分进行足够的功率传输。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有利的进一步改进,枢转轴线和两个枢转点被布置为使得它们在倚靠表面的方向上形成功率三角形。

在这里,第一枢转点优选地在垂直于倚靠表面的方向上被布置在连接枢转轴线和第二枢转点的直线下方。同样优选地,枢转轴线和第一枢转点之间的距离范围为第一枢转点和第二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的100%和10%之间,特别是在平放位置,特别优选地在80%和20%之间且非常特别优选地在75%和30%之间。进一步优选地,第一枢转点和第二枢转点之间的距离,以及因此在完全缩回状态/在平放位置的调节单元的长度在60cm和10cm之间,特别优选地在50cm和20cm之间且非常特别优选地在45cm和25cm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例,倚靠表面,具体而言,倚靠表面的可枢转部分,包括布置在外部框架处的内部框架。在这里,内部框架基本上可以形成为单件,但也可以形成为任意材料的若干件。优选地,内部框架由金属、合成材料、木材、复合材料或上述材料中的多个的组合制成,且特别优选地由与外部框架相同的材料制成。在这里,内部框架可以在所有四个侧面上包围倚靠表面,相应地倚靠表面的可枢转部分,或仅仅由借助连接元件彼此连接的两个横向部件组成。根据本发明的特别有利的实施例,内部框架可枢转地直接布置在外部框架处,所以倚靠表面的一个部分的可枢转性可以以特别简单的方式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倚靠表面,具体而言,倚靠表面的可枢转部分,包括若干个彼此平行布置的弹性支撑元件。具体而言,倚靠表面可以包括由彼此平行布置的木材或合成材料,相应地以平行或格栅型方式布置的金属或线元件制成的多个板条。在这里,弹性元件可以直接连接到外部框架或内部框架或作为布置在外部框架处的构造组的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可移动部分的枢转轴线被布置在倚靠表面的区域中,优选地在弹性支撑元件之间和/或外部框架上方,所以枢转轴线和两个枢转点之间的几何条件特别有利于调节单元的最大功率传输,具体而言,是由于具有足够高度的力三角形是由两个枢转点和在可枢转部分的平放位置的枢转轴线产生的。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有利的实施例中,调节单元被布置在板条式床底架的内侧,具体而言,外部框架的内侧,使得所述单元至少不会在板条式床底架的与倚靠表面相对的一侧上从板条式床底架(相应地外部框架)突出,所以板条式床底架具有特别低的构造高度,并且当卧于平坦底架上时还可以以有利的方式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调节单元包括线性调节器,其优选地包括主轴驱动装置,其允许特别低噪声的调节并且主轴驱动装置的自锁效应同时以简单的方式防止不期望的调节,例如由使用者的重力引起的不期望的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例,调节单元包括电动机,其可释放且因此倚靠表面的可枢转部分借助所述电动机可以优选地被连续地从平放位置枢转到最大的调节位置,所以板条式床底架可以由使用者以特别简单的方式进行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有利的实施例,调节单元,具体而言,电驱动装置,以易于更换的方式,被布置在板条式床底架上,具体而言是在外部框架和/或可枢转部分上,其中所述电驱动装置优选地被布置在相对于外部框架或可枢转部分被固定就位的电机座上。板条式床底架的这种配置允许在有缺陷的情况下以特别简单的方式修理板条式床底架,且因此改进了板条式床底架的寿命和质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倚靠表面包括作为可枢转部分的相对于外部框架可枢转的腿部和/或上体部。同样优选地,可枢转腿部由以铰接方式相互连接的上腿部和下腿部形成。进一步优选地,可枢转上体部包括以铰接方式彼此连接的背部和头部。这样的配置允许以特别简单的方式使可调节板条式床底架具有通用可调节性和使其个性化。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外部框架和倚靠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优选地和倚靠表面的至少一个可枢转部分,且特别优选地和倚靠表面的所有可枢转部分以及非常特别优选地和内部框架,之间的距离是至少25mm,优选地为至少28mm,所以当调节板条式床底架时,以特别简单的方式防止使用者,特别是其手指,被卡在倚靠表面的各部分之间,特别是在内部框架和外部框架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有利的实施例,调节单元被布置在可枢转上体部上,使得当枢转离开平放位置时,首先头部被枢转,然后在进一步致动调节单元时,背部也枢转,所以借助一个单一的调节单元,仅将头部升起,上体部便可进入阅读位置,以及将背部也倾斜,上体部便可进入坐姿位置。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更为详细地解释根据本发明的板条式床底架的示例性实施例。附图示出了:

图1是腿部和上体部处于成角度位置的板条式床底架的立体图,

图2a是具有布置在板条式床底架上的调节单元的图示力三角形的板条式床底架的侧视图,

图2b是具有布置在板条式床底架上的调节单元的板条式床底架的俯视图,

图2c是板条式床底架的框架构造的俯视图,

图3是头部处于成角度位置的板条式床底架的立体图,

图4是上体部处于成角度位置的板条式床底架的立体图,以及

图5是上体部和腿部处于平放位置的板条式床底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板条式床底架1包括包围板条式床底架1的外部框架2。倚靠表面3被布置在外部框架2上,该倚靠表面3由相对于彼此可枢转的倚靠表面的第一和第二部分4、5形成。倚靠表面3的第一和第二部分4、5的每一个由包围倚靠表面的第一和第二部分4、5的内部框架8和布置在其上的弹性木制板条10形成。在这里,内部框架8均布置在外部框架2的内侧。

可调节板条式床底架1具体地包括相对于外部框架2可移动的腿部17,所述腿部17由布置在外部框架2上的上腿部19和铰接地布置在上腿部19上的下腿部20形成。板条式床底架1进一步包括上体部18,所述上体部18由可枢转地布置在外部框架2处的背部21和以铰接方式布置在背部21上的头部22形成。

为了能够相对于倚靠表面3的其余部分,相应地相对于外部框架2枢转倚靠表面3的第一和第二部分4、5,倚靠表面的第一和第二部分4、5的内部框架8相对于枢转轴线S铰接地设置在外部框架2处。此外,调节单元6被布置在外部框架2和倚靠表面3的第一和第二部分4、5中的至少一者之间。

在这里,调节单元6的一端(如图2a至图2c所示)以铰接方式布置在外部框架2上的第一枢转点D1处,并且另一端以铰接方式布置在倚靠表面的第一部分4上的第二枢转点D2处。在这里,两个枢转点D1、D2以及内部框架8的枢转轴线S布置成使得所述部分-即使在平放位置-形成力三角形K,其中枢转轴线S布置在倚靠表面3的两个弹性木制板条10之间的区域中,并且第二枢转点D2也布置在倚靠表面3的区域中,所述区域相应地为外部框架2的面向倚靠表面3的上边缘,其中调节单元6的第一枢转点D1位于外部框架2与倚靠表面3相对的一侧(具体见图2a)处。

调节单元6由电驱动装置15形成,所述电驱动装置15借助电机座14布置在外部框架2处,相应地在布置在外部框架2上的横向支撑件9上,并且由相对于腿部17(这里具体为上腿部19),相应地相对于上体部18(这里具体为头部22)固定的主轴驱动装置16形成(见图2c)。

由电驱动装置15和主轴驱动装置16形成的上体部18的调节单元6布置成其一端在外部框架2上而其另一端在倚靠表面的第一部分4上,使得从平放位置(见图5)开始的调节单元6的致动首先导致仅头部22枢转(见图3),并且仅当调节单元6进一步致动时背部21才枢转(见图4),其中头部22相对于外部框架2的角度在最大调节后的位置处约为90°。

虽然上腿部19借助调节单元6相对于外部框架2是可连续调节的,但是下腿部20的两侧上进一步包括支撑装置7,支撑装置7用于支撑抵靠外部框架2。

在平放位置(见图5)中,倚靠表面3的第一和第二部分4、5的所有部分,具体而言是腿部17的上腿部19和下腿部20以及上体部18的背部21和头部22,都布置在一个平面内。

外部框架2的面向内部框架8的内侧与倚靠表面3的所有可移动部分,即倚靠表面的第一部分4、倚靠表面的第二部分5、腿部17、上体部18、上腿部19、下腿部20、背部21和头部22的内部框架8之间的距离A至少为28mm,以防止使用者在操作可调节的板条式床底架1的过程中被卡住。

附图标记

1 板条式床底架

2 外部框架

3 倚靠表面

4 倚靠表面的第一部分

5 倚靠表面的第二部分

6 调节单元

7 支撑装置

8 内部框架

9 横向支撑件

10 支撑元件

14 电机座

15 电驱动装置

16 主轴驱动装置

17 腿部

18 上体部

19 上腿部

20 下腿部

21 背部

22 头部

A 外部框架和可枢转部分之间的距离

D1 第一枢转点

D2 第二枢转点

S 枢转轴线

K 力三角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