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式百叶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41617阅读:678来源:国知局
横式百叶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利用升降带和方向控制绳进行叶片的升降操作以及角度调节操作的横式百叶窗。



背景技术:

在横式百叶窗中,常见的是利用升降绳使叶片升降的结构,但也存在用薄的升降带代替粗的升降绳来使叶片升降的横式百叶窗(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像这样使用薄的升降带具有如下理由。即,在具有整高(高度)的百叶窗产品的情况下、或总宽度较短的(上梁宽度较短)百叶窗产品(尤其是电动的百叶窗产品)的情况下,若使用升降绳,则上梁内的卷绕滚筒的直径将会增加与绳的厚度相对应的部分,从而需要使用专用的卷绕锥筒。因此,确保上梁的大小、卷绕锥筒的空间等会成为问题。对此,在使用升降带的情况下,即使直接将升降带层叠卷绕在卷绕滚筒上,其厚度也不会增加那么多。因此,具有能够不用专用的长卷绕锥筒,而直接将升降带层叠卷绕这一优点。从该观点出发,在具有整高的百叶窗产品的情况下、或总宽度较短的百叶窗产品的情况下,较多的是使用升降带来实现产品(尤其是上梁)的小型化及部件数量的减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04-08049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横式百叶窗中,存在如下问题。即,在使用了升降带的横式百叶窗中,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百叶窗那样,通常采用使升降带以插通设置于叶片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带孔的状态连接于下梁的结构。但是,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则当使叶片为全闭状态时,有可能阳光从开设在叶片中央部的带孔泄漏,而极大地损害百叶窗的遮光性能。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升降带来实现产品的小型化及部件数量的减少,并且能够几乎完全遮光的横式百叶窗。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横式百叶窗利用从上梁引出且下端连接于下梁的多根方向控制绳,将多层叶片以能够调整角度的方式加以支撑,并且利用从上梁引出且下端连接于下梁的多条升降带,使叶片能够上升或下降,并且,该横式百叶窗构成为:在至少一层上述叶片的边缘部设有一个以上的空间部,该空间部构成为在各叶片闭合时,通过与上层或者下层的叶片的边缘部重叠而被遮住,并且将各升降带插通于各空间部内。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升降带使多层叶片上升或下降。而且,能够利用方向控制绳调整叶片的角度,使叶片为全闭状态。当呈该全闭状态时,阳光欲通过大幅倾斜的各叶片的空间部。但是,在本发明中,空间部构成为通过与上层或者下层的叶片的边缘部重叠而被遮住。其结果是,当叶片呈全闭状态时,能够完全地遮光而不会产生通过空间部的漏光。

优选本发明的横式百叶窗构成为:以使设置于至少一层上述叶片的一侧边缘部上的空间部和设置于另一侧边缘部上的空间部,在叶片的长度方向上错开该空间部长度以上距离的方式,将多个该空间部配设于各叶片的宽度方向的两边缘部。在本发明中,由于空间部配设于各叶片的宽度方向的两边缘部,因此成为下层的叶片的上边缘部与设置于上层的叶片的下边缘部上的空间部重叠的状态,从而该空间部被下层的叶片遮住。此时,由于设置于上层的叶片的下边缘部上的空间部和设置于下层的叶片的上边缘部上的空间部在叶片的长度方向上错开该空间部的长度以上的距离,因此,彼此不会相互重叠。其结果是,当使叶片为全闭状态时,能够完全地遮光而不会产生通过空间部的漏光。另外,由于将多个该空间部配设于各叶片的宽度方向的两边缘部,并且各升降带插通于各空间部内,因此,成为升降带连接在下梁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结构。也就是说,在升降带仅连接在下梁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结构的情况下,当使下梁上升时,通过升降带仅拉动下梁的一侧,因此,下梁倾斜,从而导致叶片整体翘起。但是,在本发明中,成为将升降带连接在下梁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结构,因此,对于下梁的拉力得到平衡,叶片不会翘起。

优选本发明的横式百叶窗构成为:空间部全部是形成闭合空间的插通孔。

优选本发明的横式百叶窗构成为:空间部的一部分是形成开口空间的切口,其余的空间部是形成闭合空间的插通孔。

优选本发明的横式百叶窗构成为:在上梁内设有一根轴体,通过对上梁外部的操作绳进行操作,能够使该轴体绕长度方向的中心轴进行旋转;在一根轴体上呈同心状态地固定有:第一滚筒,其固定方向控制绳的上端部,以及第二滚筒,其固定升降带的上端部。根据该结构,当利用操作绳使该一根轴体绕中心轴进行旋转时,固定于该一根轴体上的第二滚筒旋转,从而升降带在该第二滚筒上卷绕或解绕。而且,通过上端部固定于第一滚筒的方向控制绳的动作,叶片倾斜规定角度。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取代较粗的升降绳而将较薄的升降带卷绕在第二滚筒上来使叶片上升,因此,设计时无需考虑上梁的大小或卷绕锥筒的空间确保等问题。因此,能够制造成小型化且部件数量较少,并且几乎能够完全遮光的横式百叶窗。

优选本发明的横式百叶窗构成为:使升降带不插通从最上层的叶片起数的规定片数的叶片的空间部,而是插通于与非插通的叶片相比位于下层的叶片的空间部中。在使升降带插通于全部叶片的空间部的情况下,当叶片全闭时,宽度方向的拉伸力作用于上层的叶片,而对下层的叶片几乎不产生宽度方向的拉力。在这样的状态下,上层的叶片的倾斜较少,可能不会变成闭合状态。因此,像本发明那样,通过使升降带不插通于从最上层的叶片起数的规定片数的叶片,从而能够使全部叶片为闭合状态,能够进一步提高遮光性。

优选本发明的横式百叶窗构成为:使升降带不插通从最底层的叶片起数的规定片数的叶片的空间部,而是插通于与非插通的叶片相比位于上层的叶片的空间部中。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对最底层附近的叶片产生宽度方向的拉力,从而确保最底层附近的叶片呈闭合状态。

优选本发明的横式百叶窗构成为:上述空间部为插通孔,将该插通孔沿叶片长度方向设置在位于至少一层上述叶片的宽度方向的边缘部、并且是该叶片闭合时位于上方的边缘部,且将各升降带插通于插通孔。根据该结构,在叶片闭合时,位于叶片的上侧的边缘部呈被插通于插通孔的升降带所支撑的状态。因此,当叶片闭合时,由于所有的叶片呈以上侧的边缘部为中心相对地向下侧旋转的状态,叶片倾斜为几乎垂直的状态而闭合,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遮光性。

优选本发明的横式百叶窗构成为:设置有多个插通孔。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横式百叶窗,使用升降带代替较粗的升降绳,而且,使供升降带插通的空间部从叶片的中心向边缘部侧偏离,因此,具有以下优异效果:能够利用升降带实现产品的小型化及减少部件数量,并且能够利用空间部的偏离提高遮光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横式百叶窗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连接有从室内观察时右侧的方向控制绳和升降带的滚筒机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3是表示连接有从室内观察时左侧的方向控制绳和升降带的滚筒机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4是表示连接有从室内观察时中央两处的方向控制绳和升降带的滚筒机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5是表示利用方向控制绳支撑叶片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剖面图,其中,图6的(a)表示图5的箭头A-A剖面,图6的(b)表示图5的箭头B-B剖面。

图7是叶片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全闭状态的横式百叶窗的概要剖面图。

图9是表示从室外侧看到的全闭状态的横式百叶窗的概要后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横式百叶窗的作用以及效果的剖面图,其中,图10的(a)表示对朝向下层的叶片的插通孔的阳光的遮光作用,图10的(b)表示对通过了上层的叶片的插通孔的阳光的遮光作用。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横式百叶窗的立体图。

图12是第二实施例的主要部件即叶片的俯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的作用以及效果的剖面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横式百叶窗的概要剖面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横式百叶窗的主要部件即叶片的俯视图。

图16是适用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叶片的变形例。

图17是适用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叶片的变形例。

图18是适用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叶片的变形例。

图19是表示升降带相对于下梁的连接方法的变形例的概要图。

(符号说明)

1-1~1-2 横式百叶窗

2 上梁

3、3-1~3-n 叶片

3a、3b 边缘部

4A~4D 方向控制绳

5A~5D 升降带

6A~6D 滚筒机构

7 操作机构

20 下梁

31~35 插通孔

31’~34’ 切口

41、42 纵绳

43、44 横绳

60 方轴

61 悬挂滚筒

61a 金属环

62 卷绕滚筒

63 支撑件

65 导辊

63a、63b 导孔

70 操作绳

71 齿轮箱

G 间隙

L 阳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优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横式百叶窗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横式百叶窗1-1具备上梁2、四根方向控制绳4A~4D、以及四条升降带5A~5D。

方向控制绳4A~4D支撑多层叶片3的从室内侧观察时的右侧部、左侧部以及中央部分的两处,并且能够调整叶片3的角度。该方向控制绳4A~4D从上梁2内的滚筒机构6A~6D垂下,并且各自的下端部连接于下梁20。具体而言,如虚线所示,一根方轴60(轴体)通过安装在上梁2内的多个支撑件63被保持为旋转自如,四个滚筒机构6A~6D以分别被收容在四个支撑件63内的状态安装于该方轴60。而且,方轴60的右端部经由齿轮箱71以齿轮机构的方式连接于操作机构7的未图示的滑轮,进而,环状的操作绳70悬挂于该滑轮。方向控制绳4A~4D连接于能够通过这样的操作机构7旋转操作的滚筒机构6A~6D。

图2是表示连接有从室内观察时右侧的方向控制绳4A和升降带5A的滚筒机构的概要立体图,图3是表示连接有从室内观察时左侧的方向控制绳4B和升降带5B的滚筒机构的概要立体图,图4是表示连接有从室内观察时中央部分的两处的方向控制绳4C、4D和升降带5C、5D的滚筒机构的概要立体图。如图2以及图3所示,滚筒机构6A(6B)采用如下构成,即:将独立且不同直径的悬挂滚筒61(第一滚筒)和卷绕滚筒62(第二滚筒)以同心状态固定于方轴60。而且,在支撑件63的底部、并且是悬挂滚筒61的大致正下方的位置处配设有较长的导孔63a,以使该导孔63a朝向悬挂滚筒61的径向。另外,在卷绕滚筒62的下方配置有一个导辊65,在支撑件63的底部且在该导辊65的大致正下方的位置处配设有较长的导孔63b。而且,在上梁2的底部设有包含两个导孔63a、63b的大孔2a。

如图1所示,方向控制绳4A(4B)由一对纵绳41、42、以及在各层中连接在这些纵绳41、42之间的一对横绳43、44构成。而且,如图2以及图3所示,金属环61a利用其弹力嵌装在悬挂滚筒61的外周面,第一纵绳41以及第二纵绳42的上端部安装于该金属环61a的两端。上述第一纵绳41以及第二纵绳42从悬挂滚筒61穿过导孔63a而向上梁2的下方引出,其下端部连接于下梁20。另外,如图4所示,方向控制绳4C(4D)连接于与滚筒机构6A(6B)相同结构的滚筒机构6C(6D)。具体而言,方向控制绳4C(4D)的纵绳41、42的上端部被滚筒机构6C(6D)的悬挂滚筒61的金属环61a夹持,且穿过导孔63a而向上梁2的下方引出。而且,纵绳41、42的下端部连接于下梁20。

另一方面,升降带5A~5D是用于使叶片3上升或下降的薄带,且如图1所示那样从上梁2沿各方向控制绳4A~4D被引出,并且各自的下端部分别连接于下梁20。具体而言,如图2以及图3所示,升降带5A(5B)的上端部安装于卷绕滚筒62上,下端部在被悬挂在导辊65上后,穿过导孔63b而向上梁2的下方引出。然后,升降带5A(5B)沿方向控制绳4A(4B)的纵绳41垂下,其下端部连接于下梁20。另外,如图4所示,升降带5C(5D)的上端部安装于滚筒机构6C(6D)的卷绕滚筒62上,下端部在被悬挂在导辊65上后,穿过导孔63b而向上梁2的下方引出。然后,升降带5C(5D)沿方向控制绳4C(4D)的纵绳41垂下,其下端部连接于下梁20。

图5是表示利用方向控制绳4A~4D支撑叶片3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剖面图,图7是叶片3的俯视图。多层叶片3被上述那样的方向控制绳4A~4D支撑。具体而言,如图5以及图6所示,方向控制绳4A~4D的纵绳41侧的横绳43的端部,以相比纵绳41侧的横绳44的端部位于靠下侧的位置的方式与纵绳41连接。而且,纵绳42侧的横绳43的端部,以相比纵绳42侧的横绳44的端部位于靠上侧的位置的方式与纵绳42连接。叶片3插入横绳43、44之间,并被横绳43、44上下夹持。

如图7所示,像上述那样被方向控制绳4A~4D支撑的叶片3具有四个空间部31~34。各空间部31(32~34)在俯视时闭合,是形成闭合空间的长方形的插通孔。各插通孔31(32~34)的长度a被设定为比升降带5A(5B~5D)的宽度稍大,宽度b被设定为比升降带5A(5B~5D)的厚度稍大。插通孔31~34中的两个插通孔31、32分别被配设在室外侧的边缘部3a(一侧的边缘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并且是方向控制绳4A、4B(参照图5)的附近位置处。其余的插通孔33、34分别被配设在室内侧的边缘部3b(另一侧的边缘部)的中央部分的两处、并且是方向控制绳4C、4D(参照图5)的附近位置处。进而,从后述的遮光性的观点来看,插通孔31、32和插通孔33、34的位置关系被设定为插通孔31、32和插通孔33、34不相对。具体而言,将插通孔31(32)和插通孔33(34)在长度方向上的偏差量δ设定为插通孔31(32~34)的长度a以上。升降带5A~5D分别插通于上述插通孔31~34。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使升降带5A~5D以分别沿方向控制绳4A~4D延伸的状态从上梁2垂下,并且,如图6的(a)所示,使升降带5A(5B)插通于插通孔31(32),如图6的(b)所示,使升降带(5C、5D)插通于插通孔(33、34)。

接下来,对本实施例的横式百叶窗所示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在图1中,当对操作绳70进行操作而使操作机构7的滑轮旋转时,该旋转经由齿轮箱71传递至方轴60。因此,当滚筒机构6A~6D的卷绕滚筒62在方轴60的旋转作用下旋转时,升降带5A~5D沿卷绕滚筒62卷绕或者解绕。而且,当升降带5A~5D沿卷绕滚筒62卷绕时,下梁20以及叶片3上升,而当升降带5A~5D被从卷绕滚筒62解绕时,下梁20以及叶片3下降。另外,当滚筒机构6A~6D的方轴60通过操作绳70的操作而旋转时,悬挂滚筒61与方轴60一体地旋转,并且经由方向控制绳4A~4D使叶片3旋转。然后,当叶片3旋转至垂直方向时,悬挂滚筒61相对于金属环61a(参照图2)进行空转,从而阻止叶片3向同一方向的进一步旋转。另外,当叶片3上升或者下降至所需要的高度后,将操作绳70向反方向操作而使方轴60向反方向旋转时,悬挂滚筒61旋转,从而叶片3倾斜至所需要的角度。如此,根据本实施例的横式百叶窗1-1,采用了取代较粗的升降绳而将较薄的升降带5A~5D卷绕在卷绕滚筒62上来使叶片3和下梁20上升的构成,所以能够在设计时不必考虑上梁2的大小或卷绕锥筒的空间确保等问题,其结果是,能够实现上梁2的小型化及减少部件数量。

图8是表示全闭状态的横式百叶窗的概要剖面图,图9是表示从室外侧观察时的全闭状态的横式百叶窗的概要后视图。另外,为了容易理解,在图8中,将两个插通孔31(32)和插通孔33(34)明确地表示在一片叶片3的剖面上,并且,省略了方向控制绳4A~4D的图示。如上所述,通过对操作绳70进行操作,能够使叶片3和下梁20下降至最低位置,能够如图8以及图9所示那样使叶片3呈全闭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室外的阳光L朝向叶片3侧并欲通过插通孔31~34进入室内。

图10是用于说明横式百叶窗1-1的作用以及效果的剖面图。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横式百叶窗1-1中,采用如下构成,即:使插通孔31~34在叶片3的宽度方向上分散,并且使各插通孔31~34在长度方向上错开。因此,如图9以及图10的(a)所示,在全闭状态下,呈上层的叶片3-1的下边缘部3a与设置于下层的叶片3-2的上边缘部3b上的插通孔33(34)重叠的状态。由此,从室外侧朝向下层的叶片3-2的插通孔33(34)的阳光L被上层的叶片3-1的下边缘部3a遮挡,因此,阳光L不会通过插通孔33(34)而进入室内。另外,如图10的(b)所示,阳光L通过设置于上层的叶片3-1的下边缘部3b上的插通孔31(32)。但是,成为下层的叶片3-2的上边缘部3b在背后与插通孔31(32)重叠的状态,因此,通过了上层的叶片3-1的插通孔31(32)的阳光L被下层的叶片3-2的上边缘部3b遮挡,因此,阳光L不会进入室内。如此,根据本实施例的横式百叶窗1-1,在使叶片为全闭状态时,几乎能够完全防止经由插通孔31~34漏光的情况。

另外,在图1中,假设仅用室外侧的升降带5A、5B支撑而并未用升降带5C、5D支撑下梁20的情况下,在上升时,下梁20将以其与升降带5A、5B连接的连接点为中心旋转而倾斜。由此,会导致叶片3整体翘起。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升降带5A、5B支撑下梁20的室外侧边缘部,并使用升降带5C、5D支撑下梁20的室内侧边缘部,因此,不用担心下梁20倾斜而使叶片3整体翘起。

进而,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使升降带5A~5D分别以沿方向控制绳4A~4D延伸的状态从上梁2垂下。也就是说,使升降带5A(5B~5D)靠近方向控制绳4A(4B、4C、4D)的纵绳41。由此,即使在升降时升降带5A(5B~5D)沿叶片3的长度方向横摆的情况下,无论是否横摆,升降带5A(5B~5D)都会卡挂于方向控制绳4A(4B、4C、4D)的横绳43、44而被阻止移动。其结果是,不会发生由升降带5A~5D的横摆而产生的叶片3的横向偏移。

在此,在图1中,当对操作绳70进行操作而使卷绕滚筒62旋转时,悬挂滚筒61也和卷绕滚筒62一体地旋转,在下降时,由下梁20产生的张力仅施加给升降带5A~5D,而不会施加给方向控制绳4A~4D。但是,当下梁20下降至最低点,方向控制绳4A~4D拉伸时,由下梁20产生的张力传递到方向控制绳4A~4D。此时,方向控制绳4A~4D的悬挂滚筒61处于旋转后的状态,因此方向控制绳4A~4D不仅使叶片3向全闭方向倾斜,也使下梁20倾斜。因此,为了在使下梁20下降至最低位置,且使叶片3为全闭的状态下使下梁20呈大致水平,就需要设置成:在最低位置处,由下梁20产生的张力不会施加于方向控制绳4A~4D。作为其中的一例能够进行如下的设定,即:将下梁20处于最低位置时的升降带5A、5B的长度和升降带5C、5D的长度设定为相等。进一步地,在该最低位置处,将方向控制绳4A~4D的长度设定为方向控制绳4A~4D的长度大于升降带5A~5D的长度。由此,当下梁20下降并到达最低位置时,方向控制绳4A~4D成为有余长而呈松弛的状态,从而仅用升降带5A~5D将下梁20支撑为水平状态。如此,通过在最低点将下梁20支撑为水平状态,从而能够使至少最底层的叶片3可靠地接触于呈水平的下梁20的上表面,从而实现高度的遮光性。另外,通过将下梁20保持水平,叶片3被下梁20支撑,因此,能够防止叶片3掉落。

(实施例2)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横式百叶窗的立体图,图12是本实施例的主要部件即叶片的俯视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横式百叶窗1-2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将供升降带通过的插通孔仅设置在叶片的室内侧的边缘部。即,本实施例的横式百叶窗1-2也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横式百叶窗1-1一样,支撑叶片3的方向控制绳4A~4D以及升降带5A~5D从上梁2内的滚筒机构6A~6D垂下,通过利用操作机构7的操作绳70使上述升降带5A~5D以及方向控制绳4A~4D升降以及旋转,从而能够使叶片3升降以及旋转。

但是,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横式百叶窗1-2中,在叶片3上仅设有两个插通孔33、34。具体而言,将两个插通孔33、34设置于在叶片3闭合时位于上方的室内侧的边缘部3b的中央部分的两处,而在室外侧的边缘部3a未设置插通孔。因此,如图11所示,升降带5C、5D以插通于插通孔33、34的状态沿方向控制绳4C、4D垂下,而升降带5A、5B以位于叶片3的边缘部3a外部的状态沿方向控制绳4A、4B垂下。

接下来,对本实施例的横式百叶窗1-2所示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图13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以及效果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横式百叶窗1-1中,构成为升降带5A、5B插通于叶片3的插通孔31、32,升降带5C、5D插通于插通孔33、34。因此,如图13的双点划线所示,当叶片3全闭时,叶片3的下边缘部3a被插通于插通孔31(32)的升降带5A(5B)拉动,从而有可能在上层的叶片3和下层的叶片3之间产生较大的间隙G。对此,在本实施例的横式百叶窗1-2中,构成为仅将升降带5C(5D)插通于室内侧的插通孔33(34)。由此,当叶片3全闭时,升降带5A(5B)产生的拉力不会作用于叶片3的下边缘部3a,而成为叶片3的上边缘部3b被插通于插通孔33(34)的升降带5C(5D)支撑的状态。其结果是,如实线所示,叶片3成为以上边缘部3b为中心相对地向下方旋转的状态。由此,上层的叶片3和下层的叶片3之间的间隙G变得非常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百叶窗的遮光性。该第二实施例的其他构成、作用以及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一样,所以省略对其的叙述。

(实施例3)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横式百叶窗的概要剖面图。另外,在图14中,为了容易理解,将两个插通孔31(32)和插通孔33(34)明确地表示在一个叶片3的剖面上,并且省略了方向控制绳4A~4D的图示。如图1所示,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使升降带5A(5B)和升降带5C(5D)插通于从上层的叶片3至下层的叶片3的所有的叶片3的插通孔31(32)和插通孔33(34)。因此,当叶片3闭合时产生升降带5A(5B)将叶片3向图14的左侧方向拉动,升降带5C(5D)将叶片3向图14的右侧方向拉动的现象。该拉力对下层的叶片3几乎不产生作用,而在从上梁2垂下的升降带5A~5D的前后下垂宽度的影响下,该拉力作用于从上层开始数起的大概1片~6片左右的叶片3上。因此,如图14的双点划线所示,限制了第1片~6片的叶片3-1~3-6的倾斜,有可能使这些叶片3-1~3-6之间的遮光性受损。因此,如图14的实线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不使升降带5A~5D插通于上层的叶片3-1~3-6,而是使其插通于下层的叶片3-7及其以下的叶片。具体而言,不将升降带5A(5B)和升降带5C(5D)插通于叶片3-1~3-6的插通孔31(32)和插通孔33(34)。相对于此,使升降带5A(5B)和升降带5C(5D)插通于下层的叶片3-7~3-n-1(n为8以上的整数)的插通孔31(32)和插通孔33(34)。另外,不使升降带5A~5D插通于最底层的叶片3-n。这是因为:升降带5A~5D的下端部连接于下梁20,因此,由升降带5A~5D产生的向图14的左右方向的较大的拉力作用于下梁20附近的叶片3-n。

根据这样的构成,如图14的实线所示,当使叶片下降并为全闭状态时,从上层到下层的所有的叶片3-1~3-n均以所需要的角度倾斜,从而实现了从上层到下层几乎完全的遮光性。该第三实施例的其他的构成、作用以及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以及第二实施例一样,所以省略对其的叙述。

(实施例4)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5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横式百叶窗的主要部件即叶片的俯视图。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于叶片上的空间部的种类与设置于第一~三实施例的叶片上的空间部不同。即,一部分空间部31’、32’为切口,其余的空间部33、34为插通孔。具体而言,如图15所示,空间部31’、32’在俯视时为向室外侧开口,是形成开口空间的“コ”状的切口。这些切口31’、32’分别被配设在室外侧的边缘部3a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并且是方向控制绳4A、4B(参照图1等)的附近位置处。另一方面,空间部33、34是形成闭合空间的插通孔,这些插通孔33、34分别被配设在室内侧的边缘部3b的中央部分的两处、并且是方向控制绳4C、4D(参照图1等)的附近位置处。该第四实施例的其他的构成、作用以及效果与上述第一~第三实施例一样,所以省略对其的叙述。

(变形例)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例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6是适用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叶片的变形例,图17是适用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叶片的变形例,图18是适用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叶片的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示出了将插通孔31、32分别配设在边缘部3a侧、并且是叶片3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将插通孔33、34分别配设在边缘部3b侧、并且是叶片3的中央部分的两处的例子,但是,如图16的(a)所示,也能够将插通孔33、34分别配设在边缘部3b侧、并且是叶片3的两端部,将插通孔31、32分别配设在边缘部3a侧、并且是叶片3的中央部分的两处。另外,如图16的(b)所示,也能够将插通孔31~35交错配设在叶片3的边缘部3a、3b侧。

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示出了仅将插通孔33、34分别配设在室内侧的边缘部3b侧、并且是叶片3的中央部分的两处的例子,但是,如图17所示,也能够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插通孔33~35分别沿室内侧的边缘部3b设置。

如图15所示,在上述第四实施例中,示出了将切口31’、32’分别配设于叶片3的边缘部3a侧的两端部,将插通孔33、34分别配设于边缘部3b侧的中央部分的两处的例子,但是,如图18的(a)所示,也能够将切口31’、32’分别配设于叶片3的边缘部3a侧的中央部分的两处,将插通孔33、34分别配设于边缘部3b侧的两端部。另外,如图18的(b)所示,也能够将插通孔31、32分别配设于叶片3的边缘部3a侧的两端部,将切口33’、34’分别配设于叶片3的边缘部3b侧的中央部分的两处。进一步地,如图18的(c)所示,还能够将插通孔31、32分别配设于叶片3的边缘部3a侧的中央部分的两处,将切口33’、34’分别配设于叶片3的边缘部3b侧的两端部。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在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或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将本发明适用于单轴卷绕式的横式百叶窗中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当然也能够用于可独立地操作方向控制绳和升降带的横式百叶窗中。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例中,升降带5A~5D并不插通于从最上层数起的6片叶片3-1~3-6,但是,非插通的叶片数量在1片~6片的范围内即可,其能够根据施加于升降带5A~5D上的张力来决定。同样地,升降带5A~5D并不插通于从最底层数起的一片叶片3-n,但其片数也能够根据施加于下梁20附近的升降带5A~5D上的张力等而决定。

进而,如图19的实线所示,在将升降带5A(5B)或升降带5C(5D)连结于下梁20的侧面20a或侧面20b的情况下,当叶片3下降时,升降带5A(5B)或升降带5C(5D)将叶片3朝向下梁20的外侧拉动,从而有可能降低遮光性。因此,在上述第三实施例中,不将升降带5A~5D插通于最底层的叶片3。但是,如图19的双点划线所示,在将升降带5A(5B)或升降带5C(5D)连接在下梁20的中心侧的情况下,针对叶片3的拉力作用于下梁20的中心侧。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将升降带5A、5B插通于最底层的叶片3或其附近的叶片3的插通孔31~34,也不会产生降低遮光性的问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