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烹调器及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37327发布日期:2018-06-08 19:51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加热烹调器及盖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加热烹调器及其盖,特别涉及烹调容器的内部的减压。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与压力电饭煲等加热烹调器中的烹调容器的内部压力调节相关的各种提案。例如,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加热烹调器(压力电饭煲),该加热烹调器具备:作为烹调容器的烧饭锅、烧饭锅的盖体、使烧饭锅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第一排气通路及第二排气通路、闭塞第一排气通路的第一阀芯、闭塞第二排气通路的第二阀芯以及通过接通断开控制分别使第一阀芯及第二阀芯动作的第一驱动部件及第二驱动部件(螺线管)。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82755号公报(例如图1、摘要、权利要求1)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由于上述以往的加热烹调器将设置于排气通路(第一排气通路及第二排气通路)的阀芯(第一阀芯及第二阀芯)切换为接通和断开(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这两种状态)中的任一个,所以无法使蒸汽的排出速度(每单位时间的排出量)成为恒定。因此,存在如下问题:若在烹调容器的内部的压力高时开放排气通路(将阀芯切换为打开状态),则在开放后蒸汽立刻以强的势头从排气通路放出,所以有可能给用户带来不适感(例如惊吓或恐惧感)。另外,在为了不给用户带来不适感而将排气通路形成为具有较小的开口面积的通路的情况下,由于蒸汽的排出速度慢,所以存在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即迅速地)将烹调容器的内部减压这种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烹调容器内部的减压而不会给用户带来不适感的加热烹调器及其盖体。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具备:烹调容器,所述烹调容器具有开口部;盖体,所述盖体堵塞所述开口部;受压部,所述受压部可动地设置于所述盖体,并与所述烹调容器的内部的压力相应地进行位移;以及阀芯,所述阀芯设置成相对于所述盖体可动,在所述盖体及所述受压部中的任一个具备使所述烹调容器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蒸汽排出口,所述蒸汽排出口的开口面积由所述阀芯调节,与所述烹调容器的内部的减压处理中的所述受压部的位移相应地,所述开口面积逐渐增加。

本发明的盖的特征在于,具备:盖体,所述盖体堵塞具有开口部的烹调容器的所述开口部;受压部,所述受压部可动地设置于所述盖体,并与所述烹调容器的内部的压力相应地进行位移;以及阀芯,所述阀芯设置成相对于所述盖体可动,在所述盖体及所述受压部中的任一个具备使所述烹调容器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蒸汽排出口,所述蒸汽排出口的开口面积由所述阀芯调节,与所述烹调容器的内部的减压处理中的所述受压部的位移相应地,所述开口面积逐渐增加。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烹调容器内部的减压而不会给用户带来不适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的构造(蒸汽排出阀的锁定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2是概略地示出图1所示的加热烹调器的主要部分的构造(蒸汽排出阀的锁定解除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3是概略地示出图1所示的加热烹调器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4(a)及图4(b)是概略地示出图1所示的加热烹调器的蒸汽排出阀、受压部及连杆机构的动作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5(a)至图5(d)是示出图1所示的加热烹调器的减压处理中的蒸汽排出动作的一例的时间图(timing chart)。

图6是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的盖体所具备的蒸汽排出部的构造(烹调容器的内部的压力等于大气压时)的纵剖视图。

图7(a)及图7(b)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的加热处理中的蒸汽排出部的蒸汽排出动作(调压动作)的纵剖视图。

图8(a)及图8(b)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的减压处理中的蒸汽排出部的蒸汽排出动作(减压动作)的纵剖视图。

图9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加热烹调器的蒸汽排出部的构造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10(a)及图10(b)是示出图9所示的加热烹调器的蒸汽排出部的动作的侧视图及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1

《1-1》结构

图1是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1的构造(蒸汽排出阀31的锁定状态)的纵剖视图。另外,图2是概略地示出图1所示的加热烹调器1的主要部分的构造(蒸汽排出阀31的锁定解除状态)的纵剖视图。加热烹调器1例如也称为压力电饭煲、压力烹调器、压力锅及加热压力烹调器。

如图1及图2所示,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加热烹调器1具备烹调容器(烹调锅)11,所述烹调容器11是具有开口部11a的锅状容器。另外,加热烹调器1具备作为盖体的内盖21,所述内盖21具有使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收容被加热物的空间)与外部(大气空间)连通的蒸汽排出口(连通孔)21a,并将烹调容器11的开口部11a堵塞。另外,加热烹调器1具备受压部32和作为阀芯的蒸汽排出阀31,所述受压部32可动地设置于内盖21并与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相应地进行位移(移动),所述蒸汽排出阀31设置成相对于内盖21可动并调节蒸汽排出口21a的开口面积。在这里,受压部32的位移例如可以是不伴随变形的移动(平移)及伴随着变形的移动(伸缩)中的任一种。在图1及图2所示的例子中,受压部32由在引导孔21b内位移的波纹状构件(伸缩构件或弹性构件)形成,所述引导孔21b是形成于内盖21的连通孔。受压部32在引导孔21b内将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与外部隔离,当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上升时,构成受压部32的波纹状构件延伸,并沿着引导孔21b的内壁使受压部32的顶部上升。另外,加热烹调器1具备连杆机构33,所述连杆机构33与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减压处理中的受压部32的位移(沿着引导孔21b的内壁的移动)相应地使蒸汽排出阀31位移(在图2中,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以使蒸汽排出口21a的开口面积逐渐增加。一般而言,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减压处理在用于烹调的加热处理结束后且用户打开内盖21(通常与后述的外盖24一起打开内盖21)前进行。另外,优选的是,蒸汽排出阀31例如是趋向前端而变细的针阀。本发明的盖具备作为盖体的内盖21、受压部32及作为阀芯的蒸汽排出阀31。

另外,加热烹调器1还可以具备以下说明的结构。如图1及图2所示,加热烹调器1具备装置主体12和固定在装置主体12内的容器罩13。烹调容器11装拆自如地收容在容器罩13内。另外,加热烹调器1可以具备配置在容器罩13外侧的作为加热用加热部的加热线圈14。加热线圈14例如呈螺旋状地卷绕,向加热线圈14供给高频电流。烹调容器11利用感应电流发热,所述感应电流通过加热线圈14的电磁感应而产生。

加热烹调器1可以具备:设置成贯通孔部13a的锅底温度传感器15、上推锅底温度传感器15的下表面的压缩弹簧16以及设置于装置主体12的外壁的操作显示部17,所述孔部13a形成在容器罩13的底部的中央位置。另外,优选的是,在烹调容器11的侧壁的外侧具备把手部11c。另外,优选的是,容器罩13形成为:在烹调容器11与容器罩13之间形成供手指进入这种程度的间隙。并且,烹调容器11可以在其上部的边缘具有凸缘11b。在凸缘11b上例如设置有多个切口部。不过,装置主体12、容器罩13、加热线圈14、烹调容器11的形状及配置、以及加热线圈14的加热方式不限定于上述例子。另外,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不具备加热部(例如加热线圈14)的装置(例如压力锅)。在该情况下,烹调容器11利用与加热烹调器1分离的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并且,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压力烹调器(压力锅)的盖体(内盖)。

另外,优选的是,在加热烹调器1的内盖21的周缘部,例如具备作为环状密封件的盖密封圈22。利用盖密封圈22,能够提高烹调容器11的凸缘11b及侧壁的内表面11d与内盖21的密封性。另外,优选的是,在加热烹调器1中,具备锁定环23以便夹持内盖21和烹调容器11的凸缘11b。用户通过进行用于使锁定环23在凸缘11b的周向上旋转的操作,能够使烹调容器11的凸缘11b的切口部(未图示)与锁定环23啮合并将锁定环23固定于凸缘11b。通过锁定环23的固定,烹调容器11的开口部11a由内盖21牢固地密封。但是,利用内盖21使烹调容器11的开口部11a牢固地密封的机构也可以是凸缘11b与锁定环23的组合以外的机构。

另外,在图1及图2所示的例子中,加热烹调器1具备外盖24,所述外盖24覆盖内盖21及锁定环23并开闭自如地卡定于装置主体12。外盖24具有作为贯通外盖24的贯通孔的外部蒸汽口24a。因此,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能够经由蒸汽排出口21a或调压蒸汽口21c、以及外部蒸汽口24a与外部(大气空间)连通,所述调压蒸汽口21c是形成于内盖21的连通孔。

在调压蒸汽口21c上,具备限压锤(日文:錘)35以堵塞调压蒸汽口21c。限压锤35例如是球体,但限压锤35的形状只要是能够闭塞调压蒸汽口21c的开口的形状即可,不限定于球体。优选的是,为了提高密封性,在蒸汽排出口21a与蒸汽排出阀31之间以及在调压蒸汽口21c与限压锤35之间,分别具备密封圈。一般而言,通过从调压蒸汽口21c排出蒸汽而进行的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调节在用于烹调的加热处理中进行,蒸汽从蒸汽排出口21a的排出在加热处理后的减压处理中进行。

另外,在图1及图2所示的例子中,加热烹调器1具备作为切换部的减压开始部34,所述减压开始部34切换为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中的任一种状态,所述锁定状态是将设置于蒸汽排出口21a的蒸汽排出阀31在闭塞状态下设为不可动的状态,所述锁定解除状态是将蒸汽排出阀31设为可动的状态。在锁定状态下,如图1所示,由螺线管等构成的减压开始部34的抵接构件34a与蒸汽排出阀31的顶部抵接,并将蒸汽排出阀31下推,从而蒸汽排出阀31闭塞蒸汽排出口21a。在锁定解除状态下,如图2所示,减压开始部34的抵接构件34a从蒸汽排出阀31的顶部离开,不限制蒸汽排出阀31的位移。

连杆机构33与伴随着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降低的、受压部32的位移相应地使蒸汽排出阀31位移,以使蒸汽排出口21a的开口面积逐渐增加。连杆机构33与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减压处理(减压期间)中的受压部32的位移相应地,使蒸汽排出口21a的开口面积逐渐增加。在图1及图2所示的例子中,连杆机构33具有连杆部(棒状构件)33b,所述连杆部33b以设置于内盖21的支轴(支点)33a为中心进行摆动,连杆部33b具有与蒸汽排出阀31连结的第一端部(作用点)和与受压部32连结的第二端部(力点)。但是,连杆机构33的构造不限定于图1及图2所示的例子。

在外盖24上可以具备作为检测部的盖温度传感器36,所述盖温度传感器36用于检测烹调容器11内的温度。内盖21的贯通孔21d和盖温度传感器36例如通过在盖温度传感器36的外周具备密封圈,能够使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密封性提高。盖温度传感器36能够通过内盖21的贯通孔21d检测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被加热物(食材、水等)的温度。

《1-2》动作

图3是概略地示出加热烹调器1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另外,图4(a)及图4(b)是概略地示出加热烹调器1的蒸汽排出阀31、受压部32及连杆机构33的动作的一例的说明图。另外,图5(a)至图5(d)是示出加热烹调器1的减压处理中的蒸汽排出动作的一例的时间图。由于图4(a)及图4(b)示出图2所示的锁定解除状态下的蒸汽排出阀31的动作,所以在图4(a)及图4(b)中,对与图2所示的构成要素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与图2所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在图4(a)及图4(b)中,作为在图2中未示出的结构,示出了作为弹性构件的螺旋弹簧37,所述螺旋弹簧37向蒸汽排出阀31提供上推蒸汽排出阀31的方向上的力。螺旋弹簧37为任意的结构,当在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为大气压时受压部32由于自重而下降的情况下,不需要具备螺旋弹簧37。

在利用加热烹调器1开始烹调时,用户将食材、水等被加热物放入烹调容器11内,将烹调容器11载置在容器罩13内,之后,关闭外盖24。当关闭外盖24时,内盖21的盖密封圈22与烹调容器11的凸缘11b及烹调容器11的内表面压接,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空间成为密封状态。另外,在使用锁定环23的情况下,用户可以进行使锁定环23旋转而将内盖21固定于烹调容器11的凸缘11b的操作。当用户例如将操作显示部17的烹调开始开关接通时,加热烹调器1开始烹调容器11的加热处理。

在加热处理开始后,例如,如图1所示,减压开始部34的抵接构件34a将蒸汽排出阀31的顶部下推,蒸汽排出阀31成为锁定状态。从变频(inverter)部42向加热线圈14供给高频电流,产生高频磁场,与加热线圈14磁耦合的烹调容器11的与加热线圈14相向的面被励磁,在烹调容器11的底面引发涡电流。利用该涡电流和烹调容器11具有的电阻产生焦耳热,烹调容器11的底面发热并加热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被加热物。在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开始产生沸腾的时刻,蒸汽排出阀31被减压开始部34设为锁定状态,利用借助自重堵塞调压蒸汽口21c的限压锤35,阻碍蒸汽从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排出,从而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上升。根据调压蒸汽口21c的开口面积和堵塞调压蒸汽口21c的限压锤35的重量,设定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的上限值。例如,如果调压蒸汽口21c的直径φ为1mm,且限压锤35的重量为10g,则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的上限值约为2.2个大气压(abs)。当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达到设定的上限值时,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蒸汽将限压锤35上推,蒸汽经由调压蒸汽口21c及外部蒸汽口24a排出。因此,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在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的上限值的附近保持为大致恒定。

之后,加热处理结束。在刚刚结束加热处理时,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保持在比大气压高的状态。当在该状态下使外盖24及内盖21开放时,由于压力变化(急降)而发生突沸,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食材有可能飞出。因此,优选的是,在使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下降至大气压的减压处理之后进行外盖24的开放。但是,当在减压处理时一下子使蒸汽排出口21a为完全开放(使开口面积最大)的情况下,有可能由于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而发生突沸,排出的蒸汽的势头强,所以有可能给用户带来不适感(例如惊吓或恐惧感)。另外,若在减压处理时蒸汽排出口21a的开口面积过小,则虽然排出的蒸汽的势头弱,但不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地)进行减压。因此,采用如下机构:在加热烹调器1的减压处理中一边抑制放出的蒸汽的势头一边使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迅速地减压至大气压。具体而言,在加热烹调器1中,采用了如下连杆机构33:在加热处理后的减压处理中,当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高时,减小蒸汽排出口21a的开口面积,并与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降低相应地,使蒸汽排出口21a的开口面积逐渐增加。

接着,使用图4(a)及图4(b)、图5(a)至图5(d)说明减压处理中的蒸汽排出动作。当受压部32由于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而进行位移时,与受压部32连接的受压动作部32a将连杆部33b的第二端部上推,蒸汽排出阀31和受压动作部32a使连杆部33b以支轴33a为中心(在图4(a)及图4(b)中沿逆时针)进行摆动。图4(a)示出蒸汽排出阀31开放且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为大气压的状态,图4(b)是蒸汽排出阀31以堵塞蒸汽排出口21a的方式被减压开始部34保持且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上升的状态。

减压开始部34通过向下方推压蒸汽排出阀31来堵塞蒸汽排出口21a,从而将蒸汽排出口21a设为闭塞状态,由此将烹调容器11设为密封状态。通过在该状态下进行加热处理,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空间充满蒸汽,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上升,随着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的上升,压力被施加于受压部32,从而向受压部32提供图4(a)及图4(b)中的向上的力。如图2所示,当使减压开始部34动作而解除向下方推压蒸汽排出阀31的力时,由于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及螺旋弹簧37产生的向上的力,蒸汽排出阀31移动至预先设定的位置(例如,图5(b)中的开口面积A1的位置)。

此时,假如构成为在受压部32由于压力达到预先设定的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的上限值而上升的状态下,蒸汽排出阀31正好被闭塞(即,构成为图5(b)所示的开口面积A1为零),则即使驱动减压开始部34而将蒸汽排出阀31设为锁定解除状态,也会由于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而使得蒸汽排出阀31闭塞的状态被维持。于是,在被冷却而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降低之前蒸汽排出阀31无法移动,减压所需的时间变长。因此,优选的是,由减压开始部34设为锁定解除状态的蒸汽排出阀31设定为:在成为锁定解除状态后不久,位移到蒸汽排出口21a的开口面积(例如图5(b)中的开口面积A1)约为2mm2以下的位置,并开始排气。2mm2以下是在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成为2.2个大气压(abs)时不会给用户带来不适感(例如惊吓或恐惧感)的蒸汽排出口21a的开口面积。

在蒸汽排出阀31移动且蒸汽排出口21a开放后不久,受压部32由向上的力保持上升的状态,利用由连杆机构33连结的蒸汽排出阀31,将蒸汽排出口21a的开口面积设定为不会成为预先规定的上限值以上。随着从蒸汽排出口21a排出蒸汽而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降低,使受压部32上升的力变弱,受压部32逐渐下降。当受压部32下降时,受压动作部32a也同时下降,蒸汽排出阀31逐渐上升。由于蒸汽排出阀31是前端为尖细形状的针状,且蒸汽排出口21a为筒状,所以随着蒸汽排出阀31上升,蒸汽排出口21a的开口面积逐渐变大。

图5(a)示出在时刻t0解除由减压开始部34设定的蒸汽排出阀31的锁定状态,且在时刻t0以后为锁定解除状态。图5(b)示出从时刻t0到时刻t1的减压处理中的蒸汽排出口21a的开口面积的变化的一例。图5(c)示出减压处理中的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的变化的一例。图5(d)示出在减压处理中排出的蒸汽的势头(蒸汽排出速度)的一例。如图5(a)至图5(d)所示,当将由减压开始部34设定的蒸汽排出阀31的锁定状态设为断开(设为锁定解除状态)时,开放蒸汽排出口21a,得到预先设定的开口面积A1。伴随于此,从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放出蒸汽,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逐渐降低,伴随着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降低,受压部32进行位移(下降),蒸汽排出口21a的开口面积逐渐增加。此时,如图5(d)所示,当以放出的蒸汽的势头B1接近用户容许的上限的势头且大致成为恒定值的方式设定蒸汽排出阀31及受压部32时,能够最迅速地减压。即,能够缩短减压处理的期间(t1-t0)。

受压部32一边向受压动作部32a传递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一边保持烹调容器11的密封。在图1及图2中,示出了受压部32由波纹状构件构成的情况。若受压部32使用波纹状构件,则通过以安装于内盖21的形式设置波纹状构件,能够一边保持密封一边借助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状态使受压动作部32a进行位移。

另外,在将蒸汽排出阀31设为针状的情况下,为了将蒸汽排出速度保持为恒定的势头并实现迅速的减压,优选的是,使蒸汽排出阀31的锥度为两种(pattern)以上的角度的组合或使蒸汽排出阀31的锥度呈曲面状连续地最优化。如上所述,通过构成为使受压部32和处于与之连接的状态的蒸汽排出阀31位移,能够与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变化相应地调整为最佳的蒸汽口的开口面积而无需考虑基于外部空气温度的冷却速度、因内装物的量的不同而导致的蒸汽量的不同,所述受压部32与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相应地进行位移。因此,加热烹调器1的稳健性(日文:ロバスト性)优异,难以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

《1-3》变形例

在上述说明中,例示了受压部32及蒸汽排出阀31在上下方向上进行位移的情况,但位移的方向不限定于上下方向,只要是利用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进行位移即可,也可以是在水平方向(图1中的横向)或其他方向上进行位移的构造。

在上述说明中,堵塞调压蒸汽口21c的限压锤35设为球状,但限压锤35的形状不限于此,只要是在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成为一定值以上时利用弹簧等释放蒸汽的机构即可,也可以是由阀芯和向调压蒸汽口21c推压该阀芯的弹簧构成的机构等其他机构来代替限压锤35。

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减压开始部34用螺线管使抵接构件34a移动的结构,但优选的是,减压开始部34设定为通过通电断开将蒸汽排出口21a设为锁定解除状态,通过通电接通将蒸汽排出口21a设为锁定状态。在该情况下,当在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高的状态下发生停电时能够开放蒸汽排出口21a,将蒸汽逐渐释放而使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降低至大气压,能够提高安全性。

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单独设置蒸汽排出口21a和调压蒸汽口21c的构造,但只要构成为在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超过设定值时将堵塞蒸汽排出口21a的蒸汽排出阀31释放即可,不需要具备调压蒸汽口21c及限压锤35。例如,可以在蒸汽排出阀31与减压开始部34的抵接构件34a之间具备受到设定值以上的力而挠曲(缩短)的弹簧。在该情况下,在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成为规定的设定压力以上时,蒸汽排出阀31移动,将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蒸汽释放,将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保持为恒定压力即可。这样的机构的一例作为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另外,蒸汽排出阀31的形状不限定于针状,只要是能够使蒸汽排出口的开口面积逐渐变更的形状即可,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1-4》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1,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减压而不会给用户带来不适感。

另外,由于在减压处理中以大致恒定的势头逐渐排出蒸汽,所以难以发生由于急剧的压力变化而使得内容物向外部喷出的突沸,因此不会发生蒸汽本身或食材的喷出。

另外,由于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以支轴33a为中心进行摆动的构造)构成连杆机构33,所以能够抑制产品成本的增加,所述连杆机构33与伴随着压力降低的受压部32的位移相应地使蒸汽排出阀31位移,以使蒸汽排出口21a的开口面积逐渐增加。

另外,由于能够采用螺线管等简单的构造作为减压开始部34,所以能够抑制产品成本的增加,所述减压开始部34是将蒸汽排出阀31切换为在闭塞蒸汽排出口21a的状态下将蒸汽排出阀31设为不可动状态的锁定状态和将蒸汽排出阀31设为可动状态的锁定解除状态中的任一种状态的切换部。

另外,由于在电源断开时螺线管将蒸汽排出阀31设为锁定解除状态,所以能够在发生停电时迅速地将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减压,能够确保用户的安全。

《2》实施方式2

《2-1》结构

在实施方式1中,主要说明了将用于在加热处理中调节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的调压部(调压蒸汽口21c及限压锤35)和用于在减压处理中减小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的减压部(蒸汽排出口21a及蒸汽排出阀31)设为独立的构造的情况。对此,在实施方式2中,将用于在加热处理中调节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的调压部和用于在减压处理中减小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的减压部设为共用的构造(蒸汽排出部)。除了该点,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在说明实施方式2时,也部分地(关于蒸汽排出部以外的构造)参照图1。另外,在说明实施方式2时,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6是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2的盖体50所具备的蒸汽排出部的构造(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等于大气压时)的纵剖视图。图7(a)及图7(b)是概略地示出加热烹调器2所具备的的蒸汽排出部的加热处理中的调压动作的纵剖视图。图8(a)及图8(b)是概略地示出加热烹调器2所具备的蒸汽排出部的减压处理中的动作的纵剖视图。

如图6所示,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加热烹调器2具备烹调容器11(在图1中示出)和作为盖体的内盖50,所述内盖50具有使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与外部连通的调压口(连通孔)50a,并堵塞烹调容器11的开口部(图1中的11a)。另外,加热烹调器2具备作为受压部的可动受压构件51,所述可动受压构件51可动(在图6的上下方向上能够滑动)地设置于内盖50的调压口50a,与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相应地进行位移(移动),并具有使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与外部连通的可动型蒸汽口(蒸汽排出口)51a。另外,加热烹调器2具备作为阀芯的蒸汽排出阀52,所述蒸汽排出阀52设置成相对于内盖50可动,并调节作为蒸汽排出口的可动型蒸汽口51a的开口面积。蒸汽排出阀52能够沿着设置于锁定部53的孔部53a进行移动,由于作为调压构件的调压弹簧54而受到图6中的向下的作用力。另外,锁定部53由于大径的施力弹簧58而受到图6中的向上的作用力。另外,内盖50具有对可动受压构件51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制的限制部55。此外,空间59为大气空间。

在图6的例子中,可动受压构件51由筒状的可动构件形成,所述筒状的可动构件在形成于内盖50的调压口50a内进行位移(在图6中的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加热烹调器2与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减压处理中的可动受压构件51的位移相应地使蒸汽排出阀52进行位移(在图6中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以使可动型蒸汽口51a的开口面积逐渐增加。

可动受压构件51随着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增加,向图6中的上方上升,成为图7(a)及图7(b)和图8(a)及图8(b)所示的状态。蒸汽排出阀52构成为伴随着可动受压构件51的可动型蒸汽口51a上升而在堵塞可动型蒸汽口51a的状态下上升。蒸汽排出阀52例如是朝向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而变细的针阀。根据蒸汽排出阀52与可动型蒸汽口51a的位置关系,变更蒸汽排出口51a的开口面积。蒸汽排出阀52的动作行程由锁定部53和作为调压构件的调压弹簧54限制,所述锁定部53由减压开始部(图1中的34)的抵接构件34a锁定(限制移动),另外,可动型蒸汽口51a的行程由限制部55决定。调压弹簧54只要是向蒸汽排出阀52提供预先设定的压力(图6中的向下的作用力)的构件即可,也可以是图6所示的调压弹簧以外的构件。

《2-2》动作

图7(a)示出在加热处理中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从大气压起上升且可动受压构件51在由蒸汽排出阀52堵塞可动型蒸汽口51a的状态下上升的状态。图7(b)示出如下状态:与图7(a)的状态相比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进一步上升,蒸汽排出阀52抵抗调压构件54的向下的作用力而上升,并排出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蒸汽(箭头C1)。此时,由于可动受压构件51为与限制部55抵接的状态,所以在可动型蒸汽口51a的内壁与蒸汽排出阀52之间能够形成间隙。当形成间隙时,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蒸汽经由间隙向空间59放出,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被大致保持在设定压力。

图8(a)示出在减压处理中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为高压状态的情况,图8(b)示出在减压处理中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为与图8(a)的情况相比降低了的状态(比大气压高的状态)的情况。另外,图8(a)及图8(b)示出通过减压开始部34(在图1中示出)的动作将锁定部53设为锁定解除状态的情况。由于锁定部53向上方移动,所以蒸汽排出阀52与调压构件54一起稍微上升,开始通过蒸汽排出进行的减压处理。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优选的是,利用减压开始部34开始进行减压处理时的蒸汽排出口51a的开口面积为2mm2以下,所述2mm2以下是能够充分抑制蒸汽D1、D2的势头的面积。当开始蒸汽的排出时,如图8(a)及图8(b)所示,蒸汽排出阀52利用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蒸汽压力保持上升的状态,之后,如图8(b)所示,具有可动型蒸汽口51a的可动调压构件51设定成随着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的压力下降而逐渐下降。随着针状的蒸汽排出阀52与可动型蒸汽口51a的距离扩大,可动型蒸汽口51a的开口面积扩大,能够一边将蒸汽D1、D2的势头设在用户的容许范围内,一边迅速地将烹调容器11的内部11e减压。

《2-3》变形例

图9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加热烹调器2a的蒸汽排出部的构造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图10(a)及图10(b)是示出图9所示的加热烹调器2a的蒸汽排出部的动作的侧视图及剖视图。在上述说明中,如图8(a)所示,说明了在减压处理开始后不久蒸汽排出阀52保持在最大上升的位置的情况,但如图9、图10(a)及图10(b)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盖体50上形成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凸轮孔50b,并在锁定部53具备作为与凸轮孔50b卡合的凸部的凸轮部56,在开始减压处理的同时使锁定部53旋转。在该情况下,与锁定部53一起旋转的蒸汽排出阀52所具备的凸部57在上升位置落座于内盖50的落座部50c。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减压处理中的蒸汽排出阀52的动作(位置)稳定。之后,当从上方向下推入锁定部53时,通过利用凸轮部56与凸轮孔50b的卡合来进行锁定部53及蒸汽排出阀52的旋转,能够解除蒸汽排出阀52的凸部57与落座部50c的卡合,使蒸汽排出阀52恢复为能够上下移动。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蒸汽排出阀52及可动调压构件51上下移动的情况,但它们的动作方向不限定于上下移动。

另外,蒸汽排出阀52的形状不限定于针状,只要是能够使蒸汽排出口的开口面积逐渐变更的形状即可,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2-4》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加热烹调器2及加热烹调器2a,能够得到与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另外,根据加热烹调器2及加热烹调器2a,由于能够利用共用的机构进行加热处理中的调压和减压处理中的减压,所以能够利用内盖50上的狭窄的占有面积来配置用于调压及减压的构造。

附图标记的说明

1、2、2a加热烹调器,11烹调容器,11a开口部,11b凸缘,11c把手部,11d内表面,11e内部,12装置主体,13容器罩,14加热线圈,15锅底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16压缩弹簧,17操作显示部,21内盖(盖体),21a蒸汽排出口(连通孔),21b引导孔,21c调压蒸汽口(连通孔),22盖密封圈,23锁定环,24外盖,24a外部蒸汽口,31蒸汽排出阀(阀芯),32受压部,32a受压动作部,33连杆机构,33a支轴(支点),33b连杆部,34减压开始部,34a抵接构件,35限压锤,36盖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37弹性构件(螺旋弹簧),41控制部,42变频部,50内盖(盖体),50a调压口(连通孔),50b凸轮孔,50c落座部,51可动受压构件(调压部),51a可动型蒸汽口(蒸汽排出口),52蒸汽排出阀,53锁定部,54调压弹簧(调压构件),55限制部,56凸轮部,57凸部,58施力弹簧,59大气空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